关于加快比耳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9-13 05: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加快比耳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比耳镇人民政府 2011年7月9日

城镇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城乡物流的平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十分突出。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之路,成为当前我镇统筹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任务。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投入不断加大,水平不断提高。下面就我镇小城镇建设谈谈一些想法。

一、比耳镇小城镇建设基本概况

比耳镇位于保靖县西北部,是由原隆头乡和比耳镇合并而成的移民重镇、产业大镇。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15858人。镇域面积96.7平方公里,水田5550亩,旱地6720亩。其中移民涉及6个村,1534户,6878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人地矛盾明显、生产资料匮乏、发展不平衡是我镇的基本镇情。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初具规模。2006年撤乡并镇以来,我镇新增人口6000余人,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二是设施逐步完善。2006年以来,全镇小城镇建设总投资约2000万元,建设和改造道路7条,硬化路面7000平方米,各村都建起了村部,成立了农家书屋。三是管理有所强化。我镇成立了环卫所,聘请了道路管护员,出台了相关制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四是特色开始显现。我镇结合自身地理环境、特色产业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糯里村新修了

1

大型柑橘储藏库,逐步显现椪柑大镇特色。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镇小城镇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一)规划滞后,建设随意性大。从当前全镇小城镇建设现状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外观无特色、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规可依。建筑往往根据需要来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就规划而规划,在建筑设施的立面设计、结构设计、色彩控制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导致在建设中产生了一些造型呆板、结构不合理、色彩杂乱的“废品”,视觉效果差,整体景观零乱。二是建设无特色。建设只顾近期利益,急于出形象,没有到有关部门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或先建后批。建设过程中,随意更改规划,降低标准,特色不突出。三是规划起点低。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加之认识不到位,观念意识落后,导致规划编制标准较低,缺少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色。特别是在规划时,考虑人居、办公和商业用途过多,缺少对供水、供电、排污、垃圾处理、公厕等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二)规模偏小,城镇功能发挥较弱。2006年撤乡并镇以后,我镇人口上升到15000多人,虽镇域人口较多,但城镇人口比重较低,只占10%左右。城镇规模小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城镇经济难以繁荣,城镇功能难以发挥,发展后劲不足。

(三)沿线轴向发展,形成“马路经济”。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建设量,而忽略质的要求,建一条街,修两排房,形成“马路经济”的无序扩张。这种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盲目沿路进行的小城镇建设行为,从长远来看,会给未来城镇的建设布局带来很大困难,不论是将来进行提升、搬迁、整合,还是环境整治,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同时,各类商业、服务业集中在公路

2

两侧,导致我镇纵深不足,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和成本,各项基础设施工程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此外,这种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外延型扩大,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受资金和土地瓶颈制约,城镇扩大规模受限。资金投入方面,在当前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下,我镇还属于“吃财政饭”,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2006年以来,虽然每年也有一些投入,但力度太小,绝大部分是举债建设,财政压力加大,后续投入乏力。目前,缺乏相应的水、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土地方面,由于国家土地政策趋紧,城镇建设也受到很大制约。一方面是开发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城镇扩展用地紧张,新增用地审批困难。

(五)产业支撑能力弱,发展后劲和动力不足。城镇随产业兴,兴业才能强镇。目前,我镇除椪柑这一支柱产业外,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经济聚集程度不足。当前我镇更像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缺乏应有的产业内容。虽然建起了房屋街道,但房屋空置,街道冷清,土地闲置,还停留在“小集镇”水平,与镇域特色相差甚远。

三、促进我镇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建议

当前,全国扩大内需的政策仍将继续,全省农村住房改造的序幕已经拉开,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应抢抓机遇,科学定位,促进城镇化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一)完善规划,严格规划执行。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调控手段,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事关长远发展大计。我们应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龙头,聘请高水平的规划部门进行规划,不断扩大详规覆盖率。要坚持做到四点:一是规划要有超前性,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待条件成熟,实施组团开发,坚决避免“建

3

完就过时,过时再拆再建”的现象;二是规划要有连续性,贯彻“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三是规划要有操作性,要符合自身实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四是规划要有特色,克服建筑千篇一律,照搬照套、夹道沿道建设现象,形成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要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狠抓规划执行,切忌随意调整规划。要尽量避免沿马路轴向式发展的问题,建一片,成一片,提高投资效益,不得盲目拉大城镇框架。在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我镇内部的路网结构,突出我镇核心区的吸引与辐射作用,合理布局我镇的各个功能区。要紧密结合农村住房改造,搞好住宅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鼓励统筹资金,统一征用土地,并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到镇驻地集聚建设。

(二)发挥优势,突出城镇特色。一是培植产业特色。良好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积累发展的财力,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围绕柑橘、金银花等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真正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二是融入文化特色。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除了我镇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外,还应考虑我镇的文化历史及人文条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将文化气息融入城镇建设,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三是凸显建筑特色。在制订详规时,应避免雷同,高度重视街景设计,建筑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不求高大但求各具特色、新颖别致。在建设时,应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分批建设,分段实施,不能因为急于出形象而擅自改变建筑的外观、建筑风格及色调。

(三)积极探索,多渠道破解发展瓶颈。当前,资金和土地是制约我镇建设发展的两大瓶颈。在资金问题上,应充分运用市

4

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抓住旧房改造的机遇,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引导一部分农民新修整修房屋;二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土地问题上,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尽量少占耕地。另一方面,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通过村庄整合,土地复耕,置换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增强集聚能力。

(四)加强管理,树立城镇形象。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加强综合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执法、环卫人员,强化职能,明确责任,增强依法管理的能力。搞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使城镇环境明显改善,文明化程度明显提高,群众自觉意识明显增强,城镇品味明显提升。二是维护群众利益。各项设施的配置,建筑设计、项目、环境建设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立起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无后顾之忧。三是倡导城镇文明。要加强法制建设,用法规和制度教育群众,提高居民素质,把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抓好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生活方式的规范和养成,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o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