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概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0-29 15: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前言

染整(dyeing and finishing):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行以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过程, 通常也称为印染。染整同纺纱、机织或针织生产一起,形成纺织物生产的全过程。染整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

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是借助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通过染整加工,可以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满足对纺织品性能的不同要求。

前处理(预处理亦称练漂) :采用化学方法去除织物上的各种杂质,改善织物的服用性能,并为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后续加工提供合格的半制品。使后续的染色、印花、整理加工得以顺利进行,获得预期的加工效果;

染色: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结合,使纺织品获得鲜艳、均匀和坚牢的色泽;

印花:用染料或颜料在纺织品上获得各色花纹图案;

整理:根据纤维的特性,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改进纺织品的外观和形态稳定性,提高纺织品的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阻燃、拒水拒油、抗静电等特殊功能。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矿物、植物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

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转变: 古代染色的染料,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缘于获取难易程度和染色牢度);

从染原色到套色的转变;

从在织物上画花、缀花、绣花、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缬与凸版印花技术为代表)。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经典印花技术——“三缬” 夹缬:夹缬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它是用木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镂空花版, 然后将麻、丝织物等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用绳捆紧,将染料注入花版空隙。干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色图案。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夹缬染色工艺最适用于棉、麻纤维。夹缬制品花纹清晰,经久耐用。

绞缬:又称扎染、“撮缬”、“撮晕缬”,民间通常称“撮花”。是我国古代纺织品的一种“防染法”印花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特殊的﹑无级层次晕色效果。

蜡缬:葛缬,又名蜡染,因用蜂蜡作防染剂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

1

史。蜡缬制品的花样饱满、层次丰富,是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制作时,先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纹饰,然后放入靛蓝缸内染色,经过多次染色,无蜡处变成蓝色或青色,涂蜡处则不着色仍呈现白色,最后加温去蜡,经水冲洗,即制成蓝白分明、花纹如绘的蜡染花布。蜡染纹样多以花草树木和几何图形为主,兼有适量的虫鱼鸟兽。

第二章 常用纺织纤维

所谓纺织纤维,指的是长度远大于直径(一般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1000),并且具有一定柔韧性的物质。

纺织纤维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在1000以上。平均分子量一般在104~107之间。

一、纺织纤维分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①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维。 A 植物纤维 如:棉、麻。

B 动物纤维 如:羊毛、免毛、蚕丝。 C 矿物纤维 如:石棉。

②化学纤维包括再生纤维、合成纤维 和无机纤维。

A 再生纤维 (利用天然原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如溶解或熔融而纺制成的纤维)如:粘胶纤维、醋酯纤维。

B 合成纤维(是一类以水、空气、石油或煤为原料, 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得的高分子化合物,再经纺丝制得的纤维)如:锦纶、涤纶、腈纶、氨纶、维纶、丙纶等。

C 无机纤维 如: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等。

第一节 纤维素纤维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

纤维素纤维 天然纤维素纤维( 棉、麻)

再生纤维素纤维 (粘胶纤维、 醋酯纤维等)

一、天然纤维素纤维

1. 棉纤维

外形:纵向呈扁平带状, 并有天然扭曲,横截面呈腰子形或耳形,中间干瘪空腔。

棉纤维从外到内分成三层:

初生胞壁:纤维素含量低,纤维素共生物特别是果胶物质、蜡状物质的含量较高。初生胞壁决定棉纤维的表面性质,具有拒水性阻碍化学品向纤维内部扩散,织物渗透性差。可分为三层:外层是由果胶物质和蜡状物质组成的皮层,二、三层纤维素成网状结构,对纤维溶胀起束缚作用。

次生胞壁:由纤维素组成,为棉纤维的主体,质量约占整个纤维的90%以上。是由纤维素在初生胞壁内沉积而成的原纤网状组织。纤维素淀积形成日轮,日轮中的原纤绕纤维轴呈螺旋式排列 。

胞腔:含有蛋白质及色素,决定棉纤维颜色。为纤维内最大的空隙,是化学品的主要通道。

2. 麻纤维

主要化学组成和棉纤维一样是纤维素,但含量低。并含有较多的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

2

结晶度高、取向度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杂质,染色性能差,染料扩散困难,上染率低,得色量低,不易染深色。 二. 再生纤维素纤维

1. 粘胶纤维

化学结构与棉纤维相似,聚合度低,普通粘胶300~400,高强粘胶500~600,暴露的端羟基和醛基比棉多,吸湿性高,标准回潮率12%,结晶度低,30%~40%;存在皮层和芯层。

普通粘胶纤维性能:强度低,宜低张力或松式加工;无定形区多,结构松散,对化学试剂的吸附能力大,粘胶纤维> 丝光棉> 棉;其耐酸、碱性比棉差,特别是耐碱性差,在浓碱的作用下会剧烈溶胀直至溶解,避免浓碱处理;皮芯结构对染色有影响,对染料吸附量大于棉,但皮层结构紧密,妨碍染料的吸附和扩散。

一般粘胶纤维:纵向平直有沟横,截面是不规则的锯齿形。

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吸湿后显著膨胀,直径增加可达50%,所以织物下水后手感发硬。 粘胶纤维的强度较低,润湿后的粘胶纤维强力下降,其湿干强度比为40%-50%。

2. 高湿模量粘胶

(1) 富强纤维:组成和结构与普通粘胶纤维相似,但聚合度较大。较高的聚合度、强力和湿模量。

(2) Modal(莫代尔)纤维:是奥地利兰精公司开发的高湿模量的再生纤维素纤维, 原料采用欧洲的榉木,先将其制成木浆,再纺丝加工成纤维。Model纤维是具有较高的聚合度、强力和湿模量的粘胶纤维。Modal纤维系第二代再生纤维素纤维。 Modal纤维面料吸湿性能、透气性能优于纯棉织物,其手感柔软,悬垂性好,穿着舒适,色泽光亮,是一种天然的丝光面料。

(3) Lyocell纤维:商品名“Tencel”,中文商品名称有“天丝” “木浆纤维”等。采用4-甲基吗啉-N-氧化物 ( NMMO)溶解纤维素,纺丝制得。溶剂不含毒,且98.5%的溶液可以循环再利用。废弃的天丝纤维在泥土中可以完全降解,因此对人体及生态环境不构成污染,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绿色纤维”。

天丝具有许多突出的优良性能,干、湿强度大,具有较高的湿模量。干强接近涤纶,远大于棉,是粘胶纤维的1.6倍;湿强降低很小,约为干强的85%-90%。

天丝纤维集棉的舒适性,粘胶纤维的悬垂性,涤纶的强度和真丝的手感于一身,用其制作的服装面料,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三、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由β-D-葡萄糖剩基以1,4甙键联结而成,分子式为(C6H10O5)n。 每隔两环有周期性重复,两环为一基本链节,链节数为(n-2)/2,n为聚合度,棉和麻为10000~15000,粘胶纤维为250~500。 四、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性质

(1)碱的作用

甙键对碱的作用比较稳定。

在常温下,浓NaOH溶液会使天然纤维素纤维溶胀,纵向收缩,直径增大。如果施加张力,可防止收缩,及时洗除碱液可达到丝光效果。如不施加张力,则发生碱缩。对于针织物,增加弹性和厚实的手感。

(2)酸的作用

酸对纤维素分子中的甙键水解起催化作用,导致纤维素大分子聚合度降低和潜在的醛基增加,使纤维受到损伤。甙键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酸性越强,水

3

解速率越快,强酸催化作用强,弱酸较弱,有机酸更缓和;浓度越大,水解速率越高;温度越高,水解速率愈快,温度升高10℃,速率增加2~3倍。

麻、棉、丝光棉、粘胶水解速率依次递增。

棉织物用酸处理生产蝉翼纱、涤/棉织物的烂花。 中和织物上的残余碱。

注意:酸的浓度很稀,温度低于50℃,彻底洗净,避免带酸干燥。 (3)与氧化剂的作用

氧化剂能使纤维素氧化成为氧化纤维素,使纤维受到损伤。 氧化剂漂白时,应注意工艺条件。

第二节 蛋白质纤维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

蛋白质纤维 天然蛋白质纤维:羊毛、蚕丝

再生蛋白质纤维:大豆蛋白纤维、酪素纤维、含牛奶蛋白纤维

有机含氮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很高。组成蛋白质的元素包括:碳、氢、氧、氮,有的含有硫、磷。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均属于α-氨基酸,主要有20种左右,其结构上的区别在于侧基R。不同蛋白质所含α-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别,造成了各种蛋白质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大分子由α-氨基酸彼此通过氨基与羧基之间的脱水缩合,以酰胺键联结而成。酰胺键称为肽键,由肽键联结的缩氨酸叫作肽,多缩氨酸链(多肽链)是蛋白质分子的骨架,也叫主链。

蛋白质兼有酸、碱性质,既能吸酸也能吸碱,是典型的两性高分子物质,在不同的PH值中,会有不同的变化。

等电点:

调节溶液的pH值,使蛋白质分子上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这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呈现一系列特殊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性质,如溶胀、溶解度等都处于最低值。 一、羊毛

1、羊毛的形态结构

羊毛可分为三个部分:毛尖、毛根、毛干。

外观:羊毛纤维具有天然卷曲、纵向呈鳞片覆盖的圆柱体。 从外至里分为三层:鳞片层(表皮层)、皮质层、髓质层。 2、羊毛的组成

羊毛的主要成分:角质(角朊,角蛋白),由α-氨基酸缩合而成。 角蛋白:碳50.2~52.5%,氢6.4 ~7.3%,氧20.7~ 25%,氮16.2 ~17.7%,硫0.7~ 5%(取决于羊的品种、饲养条件、羊的部位、羊毛的部位。细羊毛高于粗羊毛,鳞片层高于髓质层。)。

杂质:羊脂(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组成的复杂有机混合物。)、羊汗(有机酸盐类和无机酸盐类组成,以碳酸钾等无机盐为主。)、砂土、植物性杂质。

3、羊毛的主要性质 二、蚕丝

1. 蚕丝的形态结构(以桑蚕丝为例)

4

一根蚕丝由两根平行的单丝(丝素)组成,外包丝胶,丝素截面为三角形,三边相差不大,角略圆钝,脱胶后蚕丝纵向为光滑表面。

蚕丝除含主要成份丝素和丝胶外,还含有色素、蜡质、无机物等少量杂质。 2.丝素的结构和性质

丝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氨基酸。桑蚕丝丝素主要由乙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组成。

3. 丝素的性质: 酸的作用:

丝素为两性物质,酸性略强,对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抗酸性比棉强,但比羊毛差。

碱的作用:

丝素耐碱性差,但好于羊毛,在室温下对碱较稳定。 氧化剂和还原剂作用:

氧化剂容易使丝素分子中的肽键断裂,甚至造成丝素完全分解。在丝纤维漂白时要注意氧化剂的选择以及浓度、温度、PH值、时间等条件的控制。含氯氧化剂对丝素不仅有氧化作用,还有氯化反应,生成氯氨类带色物质,达不到漂白的目的,生产中常用过氧化氢作为漂白剂。

一般的还原剂对丝素作用很弱,没有明显的损伤。

第三节 合成纤维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一、涤纶(polyester;聚酯纤维 )的结构与主要性质

1、涤纶的结构

纵向光滑、均匀无条痕的圆柱形,截面基本上是圆形实体。

涤纶的大分子组成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大分子上不含亲水基团,只具有极性很小的酯基-COO-,属疏水性纤维,吸湿性、染色性差。化学稳定性好。

2、涤纶的性质 热学性质:涤纶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是常用主要合成纤维中最好的,熔点和分解点高,在高温下强度损失小。

吸湿性和染色性:涤纶吸湿率低,干湿强度几乎无差别,易洗快干。导电性差,易产生静电和沾污,穿着发闷。染色较困难,涤纶染色一般采用分子量不大、水溶性小的分散染料,染色条件要求高。可使用增塑剂(如有机酚),使纤维分子链间作用力降低并发生溶胀,达到染色目的。

化学性质:尽管酯基会在酸碱作用下水解,但因涤纶纤维结构紧密,结晶度、取向度高,化学试剂不易扩散到纤维内部,抵御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等的能力在常用合成纤维中是非常突出的。

涤纶无论对无机酸还是有机酸都有很好的稳定性,尽管酯基在酸中会发生水解,但酯键的水解是可逆的,不易进一步发生。

酯键在碱中比在酸中易水解,反应是不可逆的,故耐碱性较差,在浓碱液或高温稀碱液中会有所损伤。由于涤纶具有较大的疏水性,结晶度和取向度高,所以涤纶在碱的作用下水解是由表及里发生作用的,水解过程中基本保持圆形,纤维逐渐变细(剥皮现象)。利用这一方法可将涤纶进行“碱剥皮”,使纤维变得细而柔软,制成具有真丝绸效果的织物,又称“碱减量”。

还原剂对涤纶基本无损伤,对各种氧化剂也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锦纶(polyamide;PA )的结构与主要性质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z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