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11-05 1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 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以下就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自己的浅薄看法。

问题一:学生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讨论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讨论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对策: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保证活动能够有序开展。每个小组的分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具有差别,但几个基本角色: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等不可或缺。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每个同学都要为自己所在的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每个成员都要竭力地相互支持、相互鼓励,通过对同伴施加影响,促使彼此勤奋努力完成任

务。

问题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之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合作学习只是集体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我们不能降低集体授课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教师的讲授是每种合作学习方法的第一环节。作为起始环节的教师精讲是后继的小组活动开展的基础。开始的精讲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知识背景,还使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对策:合作学习要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的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置疑问难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通过精讲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独立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如果不给学生提供情景,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自己要干什么,很难进入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而没有实际效果的情况。在进行集中讲授时教师要认识到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要力求简要清晰,高效低耗,有较强的启发性、引导性。

问题三:问题设计缺乏合理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激发学生兴趣。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实际上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策:设计出难易适中并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摸棱两可;要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问题四:忽视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堂上,当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游走于各个小组之间一言不发,在走道中从前走到后,然后又从后走到前,要么将手插在口袋里,要么将手交叉抱在胸前,无所事事,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完全忽视了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有的作用。

对策: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但并不能将合作学习理解为一种在教师组织管理下的集体自学。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

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学习是否能成功,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到教学展开与评估等,教师都要全程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学习活动设计上掌握主动权,而且需要在活动进程中始终控制着学习的方向,使得教学任务最终得以完成。此外,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不认真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小组讨论偏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为他们开启思路,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当个别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任务。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我们应正确认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五:小组评价机制欠缺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小组讨论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评价机制需注意的问题是: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对策:教师首先应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的或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d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