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

更新时间:2023-09-29 1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实验指导

注意事项:

1.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制备实验及测试实验),制备实验当天得不到产物,需隔周取得

产物后再进行测试实验。 2. 配合物制备实验借100mL小烧杯1只(贴上标签)。

3. 示范倾泻法洗涤沉淀。(为了防止倾泻时有过多的沉淀倒出,可将倾泻液转入另一个

小烧杯中,待三次倾泻液总和后,若有较多的倾泻出的沉淀,可将其内的沉淀与洗涤后的沉淀合并) 4. 第二步骤“沉淀”中,加入H2C2O4后,需搅拌并加热沸腾,此时因已生成黄色的

FeC2O4·2H2O沉淀,不易观察到溶液沸腾。大约加热5min后,可看到沉淀不断往上蹦,即可。 5. 第三步骤“氧化”中,水浴温度加热至40℃,控制反应体系(烧杯内)的温度不能超过

40℃,且需使烧杯内温度近40℃时才可滴加H2O2(温度过低也不利于H2O2的氧化);控制H2O2的滴加速度(需滴加几滴,再搅拌一会儿),20mL H2O2不能在10min内滴加完毕,控制滴加速度在10~15min。滴加完毕后再持续搅拌2~3min(使氧化过程进行得更完全),随后,从水浴中取出烧杯并隔着石棉网直接加热溶液至沸(目的:分解未反应完毕的H2O2)。注意:H2O2分解的小气泡与溶液沸腾的气泡的区别,以免未至溶液沸腾即停止加热,而使未完全分解的H2O2带入下一步使H2C2O4氧化分解。故溶液沸腾后(该沸腾现象也不易观察,参照上述4中含有沉淀的溶液沸腾状态的观察),再维持1min左右的时间,以利H2O2分解完全。 6. 第四步骤“生成配合物”,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先加7mL 1 mol·L-1 H2C2O4,若深褐色的Fe(OH)3沉淀完全溶解了,也无下列第③

种情况,即可直接转入第④步。 ② 若加入7mL 1 mol·L-1 H2C2O4后深褐色沉淀仍未完全溶解,可继续加入1~2mL 1

mol·L-1 H2C2O4直至沉淀溶解(可能是上一步H2O2未完全除尽,将H2C2O4部分分解了)。若无下列第③种情况,即可直接转入第④步。 ③ 若此时深褐色沉淀已完全溶解但溶液底部却有少量黄色沉淀(原因是上一步氧化

时,H2O2滴加速度过快,致使FeC2O4未完全氧化为Fe(OH)3),需趁热减压抽滤(该操作步骤已在实验一中讲解并已练习,可不讲解),去除黄色沉淀。注意,此时抽滤需要的是滤液,故抽滤前需将抽滤瓶及布氏漏斗彻底洗净,并特别注意倒吸,以免全功尽弃。(若此时溶液底部无黄色沉淀,此抽滤步骤可省略) ④ 再加入1~2mL 饱和 K2C2O4使溶液颜色转变为翠绿色,此时无需再测溶液的pH

值。 根据以往的经验,以上四种情况基本上涵盖了该配合物生成最后一步可能出现的状况,故可参照该指导书步骤,不用书上的实验步骤。

7. 完成以上第6要点后,将溶液转入100mL小烧杯中,若液面超过30mL需加热蒸发溶

液至30mL左右,冷却后,贴上标签,交给老师登记,以便打分。

8. 特别注意本次制备实验中需用到1 mol·L-1 H2C2O4和饱和K2C2O4两种溶液,取溶液时

千万要看清标签纸上的标识,以免加错溶液而使实验失败。(确有同学在前面步骤就加错溶液,使实验现象与其他同学不同而重做的,教师必须注意观察,记录在案。) 9. 测试实验:进入实验室后,先将上周交给老师的小烧杯取回,抽滤,将样品放入洁净

的表面皿中交给老师称量、打分。该实验需借50mL容量瓶1个,10mL刻度移液管1支。本次实验结束后,还需归还上周实验借的100mL小烧杯1只(将标签纸刮除)。 10. 至322室(电子天平室)准确称取(直接在称量纸上称取)1克左右(精确至

0.0001g)的产物,配置成250mL的溶液。 11. 配置稀度为1024样品溶液的有关计算。

假设:称取的K3[Fe(C2O4)3]·3H2O样品质量为1.0258g(M=491),则

250L?10?3?119.66L?mol?1

1.0258mol491 若取稀度为119.66L·mol-1的溶液为x mL,移入50mL容量瓶中即可配制成稀度为

1024的溶液,则有:

11?x??50119.661024可得:x?5.84mL

注意:刻度移液管可估读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故计算时必须保留两位小数,书上6.0mL

只保留一位小数有误。书上计算公式中,250mL改为250L。

12. 将学生带至309室,示范电导率仪如何使用,特别是读数如何读取及换算。 13. 数据处理

理论产量的计算:

FeSO4·7H2O ~ K3[Fe(C2O4)3]·3H2O 278 491 4 g x g

278491?4x λ1024的计算:

可得:x?7.06g = W理论

假设测得的电导率为x = 4.10×102 μS·cm-1 换算得x = 4.10×10-2 S·m-1

4.10?10?2(S?m?1) λ1024 = ?31/1024(mol?m)?1000 = 419.84 × 10-4 S·m2·mol-1 注意:书上计算公式中dm-3应改为m-3 所以该产品的离子类型为3:1型。

14. 思考题

1)本实验中除采用FeSO4·7H2O外,还可采用何种物质作原料?

答:还可采用复盐硫酸亚铁铵和草酸、草酸钾等为主要原料,通过沉淀、氧化还原、配合等反应,最后得到目标产物。实验过程如下:

FeSO4?(NH4)2SO4?6H2O?H2C2O4?FeC2O4?2H2O??(NH4)2SO4?H2SO4?4H2O6FeC2O4?2H2O?3H2O2?6K2C2O4?4K3[Fe(C2O4)3]?3H2O?2Fe(OH)32Fe(OH)3?3H2C2O4?3K2C2O4?2K3[Fe(C2O4)3]?3H2O2)在FeSO4·7H2O溶液中加入H2SO4酸化的目的是什么?酸性太强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加入H2SO4酸化的目的是防止FeSO4·7H2O在加热溶解的过程中水解,但酸性太强,会影响到FeC2O4·2H2O沉淀的生成,因硫酸的浓度过大会不利于第一个平衡向生成FeC2O4·2H2O沉淀的方向进行。

3)在FeC2O4·2H2O与H2O2反应时,为什么温度必须控制在40℃左右?

答:温度过低不利于H2O2氧化Fe2+反应的顺利进行,温度过高H2O2易分解,故40℃左右的温度是兼顾了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而确定的。 15. 评分

质量分评判:10’ 结晶呈大块菱形,翠绿色;8~9’ 结晶呈碎片或颗粒状,翠绿色;6~7’ 结晶呈颗粒状,翠绿色偏黄色;4~5’ 结晶呈颗粒状,黄绿色并含有无色透明结晶(为草酸或草酸钾结晶);2~3’ 结晶皆为颗粒状无色透明结晶。

产量分评判:10’ 4g以上;8~9’3.0-3.9g;6~7’2.0-2.9g;4~5’1.0-1.9g;2~3’1g以下。

操作分评判:按产品上交给老师的速度,最快者从18分(满分为20分,若操作中有误,还需从速度分中扣除操作分)开始给分,每6人开始递减1分,以全班30人计,最低速度分为14分,即最快与最慢者相差4分。此外,打碎玻璃仪器、重做实验、吃零食、玩手机、实验原始数据未记录在预习报告本上(记纸上或书上)、实验结束未将自己的实验仪器放入柜子内(如:铁架台未放入窗台边)等等,在速度分的基础上再扣除5’。 实验报告分评判:满分40’ 。其中,问答题15’(按每次实验不同的题目数量平均分配每道题的分数),数据处理15’(无原始数据,无计算过程,都将扣除5’ ),报告格式(未按照报告格式要求,包括未用方格纸作图的,除要求退回重做,还要扣分)5’ ,卷面书写清洁分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i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