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更新时间:2023-03-08 05:58:2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1.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 平衡功能 ——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 生物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

2. 生物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 生物对岩石圈的影响——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成土壤形成 4自然界的碳循环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分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从沿海向内陆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海拔较高的山地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一:自然带的分布 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规律 1.山麓的自然带称为“基带”,由纬度位置决定

2.山地自然带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大致与基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自然带地带性变化相似,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3.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其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数目越多。

4.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带上限。一般地,山地阳坡林线较高,阴坡林线较低;迎风坡林线较高,背风坡林线较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林线一般较高。 5.雪线是指山地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指固体的多少,雪融得多→固体多→雪线低) 两坡降水差异不大的山地,阳坡雪线较高,阴坡雪线较低;两坡降水差异较大的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背风坡雪线较高。

第三节: 非地带性

1.由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了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2.由于安第斯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所以南美洲南段西岸是多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形)

3.受沿岸暖流影响,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而在大陆东岸则受沿岸寒流影响,其分布的纬度较低(洋流)

4.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出现绿洲景观(水分) 5.因为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以及受沿岸暖流的影响,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地形、洋流)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一: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成因:1、东北信风或东南信

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2、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厄加勒斯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及圭亚拉暖流)。

分布区二: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1、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

2、由于赤道逆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该地虽然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 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降水较同纬度地区

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2、非洲30°S附近地区: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气流越过暖流上

空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 下沉,降水稀少。

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而 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根据所处纬度,该地本来应该属于热带 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 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

原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

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由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 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 , 干燥少雨; 二是夏季盛行的西南风越过索马里上升流(寒流),使该地沿岸降温、干旱,从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收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两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因为距海洋远,受海洋影响小,气候特征

表现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但北美大陆东岸该类型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一是因为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北美洲、欧洲西部高纬度地区本应属于极地气候的地区,由于暖流对沿岸的增温作用,因而仍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k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