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新时间:2024-01-30 00: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案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具体的区域)以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为例分析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结合实例(具体的区域)说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环境要素间通过四大循环发生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导入】创设情景:简介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 【学生讨论】景观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任一景观区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引导】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一、

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小组探究】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学生展示】:由小组讨论后推荐组员展示答案,其他小组补充答案

【分析】学生结合生物知识和课本图文说出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物质循环过程:绘图说明。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设问】树如何自养?

学生七嘴八舌的踊跃说出答案

【教师小结承转】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

【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设问】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2、平衡功能

【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

【学生活动】案例2阅读、分析,绘制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关联图。

【教师小结】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过程:水土流失。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教师小结】地形:湖泊—陆地;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学生活动】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介绍1998年的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

【学生探究】P90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指导学生完成网络图表的填充。

【课堂总结】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错综复杂、微妙的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3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