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答题模式训练

更新时间:2023-04-25 15: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练习学案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请赏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寓意。(4分)

(2)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本首诗的颈联写得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

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

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一、(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评分标准:关于“初春自然之景”的分析1分,分析“笑”的情感1分;结合清明是扫墓时节进行分析1分,分析“愁”的情感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二、[答案](1)岁暮,诗人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边境发生战争;硝烟四起,生灵涂炭,国家动荡,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诗人自己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满怀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要解答此题,首先要先读懂全诗,通过注释,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不难把握全诗所表达的是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明确诗歌主旨后,便可结合具体诗句对“寂寞壮心惊”的缘由进行分析:岁暮,客居他乡,听到了边境传来外敌人侵的消息(首联、颔联);硝烟四起,生灵涂炭,国家动荡,危急时刻却无人请缨杀敌(颈联);一个真正心系国家安危的人,是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的,只是诗人仕途不顺,独自客居阆州,纵有报国之壮志,却无从施展,只能空叹寂寞(尾联)。根据以上分析,进一步归纳概括,便可整理出答题的三个要点。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可分为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结构形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对各种表达技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再答出该手法的作用。《岁暮》运用的表达技巧除了参考答案给出的两种之外,又如双关——“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人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而“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对比——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言行反差的对比,等等。答题时,尽量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两种来作答,注意答题规范。

三、(1)颔联运用了拟人、托物言志的手法。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这是咏竹,更是自喻,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和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手法2分,解说诗句1分,表达寓意1分)

(2)“拂”和“侵”均运用了拟人手法。(手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赏析“拂”字,1分)“侵”即照,倒映;“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赏析“侵”1分)这两个传神的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

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从而把人和竹联系起来,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无限清欢的意境。(表达效果1

四、(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4分。答出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五、(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手法”2分“品格”2分)

(2)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

(3)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六、(1)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2)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父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答“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父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

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道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b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