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5-13 12: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观察物体(1)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ppt、积木 一、独立自主学习

1、准备5个小正方体学具;

2、自学课本P2例1、例2内容。按要求摆一摆 3、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观察物体的? 二、合作探究

1、摆一摆、看一看: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按照试着按课本P2的例1的(2)的要求摆一摆、看一看,通过观察、体验自己的猜测、判断是否正确?

2、猜一猜、摆一摆:小组合作猜测课本P2例2的3个形状可能有哪些摆法?试着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你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不是这样的?

3、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你所说的形状是在物体的什么位置观察的?画出你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4、完成课本P2的做一做。

三、展示引导学习

1、突出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展示课本例1例2中要求的内容和学生自学、互学、群学情况。边展示、边总结,引导学生猜测、想象,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2、思考:为什么坐在不同方向上的同学看到的形状不尽相同?(小组内互相交流、质疑) 四、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P3练习一第1~3题

2、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是这样形状的图形(如下图1),这个物体至少需要( )

1

个小正方体,摆一摆。

3、如右图: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正 面 右 面 左 面 上 面

4、用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摆出哪些有趣的图形?课后请摆一摆,把你摆出的结果画下来或者写下来。 5、连线:

正面 上面 左面 右面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观察物体(2)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我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学习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2

学习难点 能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一、独立自主学习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合作探究

把你所学到的《观察物体》的知识,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知识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

三、小组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2、汇报展示:让学生实地摆拼观察、体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小组内交流、质疑。 四、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2、数一数,画一画。先数出每个立体图形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再分别画出从左面和上面方向看到的物体的的形状。

左 面 上 面 左 面 上 面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3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学习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自主学习

1、结合2×6=12,说一说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说给家长听)

2、有12个小朋友正在讨论怎么站队的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们吗?你能用一道简单的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排法表达出来吗?

3、根据你写出来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说给家长听) 4、你能找出下面的数的倍数吗? 3的倍数: 5的倍数: 三、合作交流

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1的内容。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2的内容,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得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笔记本上。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内容并重点板书。引导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交流完后,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 4、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5、学生汇报自主学习4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白3和5的倍数有无数个,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大的倍数无限大,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课堂检测 1、判断

4

⑴、5的倍数一定大于5。

⑵、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⑶、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⑷、1没有因数。 2、练习2第1题 3、练习2第3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第二课时 因数和倍数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25和25 63和9 54和18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15是倍数,5是因数。 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 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

④ 48是12和6的倍数。 2、预习新知识

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现? 三、合作交流

5

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3、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的找)。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 四、课堂检测

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 10的因数: 32的因数:

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 4的倍数: 12的倍数: 3、练习二第5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2、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

1、预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1) 你能找出2和5的倍数吗?

6

2) 根据你写出的2的倍数,想一想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呢? 2、预习新知识

(1)、观察2的倍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⑶、 根据你写出的5的倍数的特征,看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三、合作交流

1、检查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根据倍数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 2、检查自主学习2。

(1)、先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统一的结论。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教师总结,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 3、检查自主学习2(2).

(1)、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由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 (2)、做小游戏

①站立活动: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再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思考:有没有两次都站起来的?有没有两次都没有站起来的?

②抢数活动: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位女生代表上台抢奇数和偶数,其余学生可以在下面指挥。 然后让学生思考零是奇数还是偶数?讨论后明确零是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4)、认识自然数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自然数怎样分?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啊,然后试着画一画。 (5)、小组合作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检查预习内容2、(3)

小组讨论后明确:个位上是5或0的数是5的倍数。 让学生进行验证。 四、课堂检测

⑴小组内的同学说一个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或5的倍数。 ⑵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一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7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3的倍数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习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

1、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 ⑴、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提示:可以说给家长或同学听,然后让家长和同学评价,并在预习本上打上等级,或者写在预习本上。

⑵、从2、3、5、6、9这些数字中任选3个数字组成三位数,要求: ①是2的倍数 ②是5的倍数 ③同时是2和5的倍数 2、预习新知,探究体验。

⑴、从2、3、5、6、9这些数字中能不能组成3的倍数呢? ⑵、观察你组成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特征?

⑶、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困惑?或者你认为哪些知识很重要,想提示大家? 三、合作交流

1、汇报这部分内容与哪些知识有联系,检查自主学习1的内容。

2、小组交流复习预习1和预习新知的内容,对2(2)的问题,大胆猜想,交流,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教师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睁不正确呢?让学生举例子,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四、课堂检测

1、小组内的同学说一个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一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8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9

第五课时 质数和合数

一、学习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自主学习

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⑴你能说出2、3、5的倍数的特征吗?(可以说给家长听,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 2、预习新知识

⑴、找出1—20的所有因数,然后给他们分分类。看一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①每个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

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几种情况?讨论交流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⑵观察思考:

①有两个因数,如2、3、5、7等,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②4、6、8、9等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⑶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合作交流

1、检查自主学习1的内容。(先说给同学听,然后老师检查)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学案2的内容。小组成员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4、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分别发言,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因数的三种情况,明确质数和和数的概念。明确特殊的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和数。

5、100以内的质数表。首先让学生思考:我们怎么来判断100以内的一个数字是质数还是和数呢?是不是用逐一检查的方法判断呢?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呢? 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方法。 四、课堂检测

1、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100以内的质数表,看看做的对不对。

10

2、教材练习四第1题。 3、教材练习四第2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第六课时 复习课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合作交流的必要性,经历有关概念整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复习整理的能力。

3.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自主学习

1、你能说出2、3、5的倍数的特征吗?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 2、你能说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吗?你知道20以内的质数有那些吗? 三、合作交流

1、检查自主学习1、2的内容。

2、探索2和3的倍数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1—100的数字表中分别用“ ”和“ ”标出2和3的倍数。然后小组讨论寻找2和3的倍数的特征。接下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归纳这些数的特征。 3、练习:

①你能写出满足下面要求的数字吗? 既是2又是5的倍数: 既是3又是5的倍数:

既是2又是3的倍数:

②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那些是5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 12 15 21 30 35 36 44 50 57 4、复习质数和合数

⑴给出几个数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引导学生回顾质数和和数的定义。

11

⑵思考:质数和数的区别是什么? 四、课堂检测

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7 37 41 58 61 73 83 95 11 14 33 47 57 62 87 99

质数 合数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特征。 一、自主学习

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观察: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长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 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用尺量一量,长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

4.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 组,每组棱的长度 。 2.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12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4.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三、过关检测 1. 如图:

(1)长方体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 (2)哪个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3)面积是48平方厘米的有哪几个面? 4cm 6cm

8cm

2. 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3. 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3.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13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一、自主学习

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

1、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正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 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用尺量一量,正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形 体 长 方 体 正 方 体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3、看你行不行

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四周装上彩灯(地面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m,宽55m,高是20m,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泡?

三、过关检测 一、 填空起跑线

1、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棱长总和是( )厘米。

2、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6个面的面积( ),12条棱的长度( ),它是特殊的( )体。

3、长方体框架根据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分成( )组,每组有( )条。 二、法官我来当

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

14

面 棱 顶 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3、长方体六个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棱长是3厘米。( )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看图并回答。

(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 (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3. P35例题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5

1.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

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 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 ⑤给水池抹水泥

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3.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 三、过关检测

1.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

2.完成P36练习T4~6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②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③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两个,大小石头各一块,;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一、自主学习

1.提问:什么是体积?

16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3.演示动画: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三、过关检测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5 4 10 正 方 体 棱长/米 6 30 0.4 1 3 2 2 5 4 体积(立方分米) 体积(立方米)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7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学习目标:

1.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 2.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学习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 学习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二、预习学案:

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 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分米=( )厘米 1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三.当堂检测:

1.填空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8

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注意前后单位统一)。

3、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4、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5、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弄清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进率和名数的变换。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预习学案:

(1)什么叫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体木盒(有一定的厚度),问: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 三.探索新知。

19

(1)了解容积的含义。

(2)①常用的容积单位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物体的体积

4.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一种正方体铁皮水箱棱长0.8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升?(铁皮的厚度略去不计。) 6.一个油桶,底面是边长2.5分米的正方形,高3.6分米。把这样的一桶油注入容积是750毫升的瓶子里,可以装多少瓶? 四、课堂检测: 1.填空。

A.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B.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分米

C.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D.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的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需要多少分钟?(动笔解答)

3.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0.82千克,求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五.课堂小结

20

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学习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导学案: 一、基本训练。

1、我们学过了哪些体积单位?容积单位?

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容积单位呢? 3、 0.54升=( )毫升=( )立方厘米

243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4升30毫升=( )升=( )毫升 320毫升=( )立方分米 2.4立方分米=( )毫升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 一瓶墨水的容积约是60( )。

一张课桌所占教室空间约350( )。 一间教室面积约是50( )。 课本封面的面积约是237( )。 一棵大树高15( )。 (三)、综合练习。

1、一个铁皮无盖正方体水箱,棱长2米8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如果1立方米水重1吨,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吨?(厚度忽略不计)

2、一个长方体油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这个油箱的容积是多少?

3、挖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30米,宽20米,深2米,这个游泳池最多能盛水多少立方米?占地多少?

21

4、把9升水倒入一个里面长是50厘米,宽是45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的高度是多少?

5、学校要砌一堵长25米,厚20厘米,高4米的砖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0块,一共要用砖多少块?

6、一块正方体花岗石,棱长1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块重2.7千克,这块花岗石重多少千克? (四)、思考题。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箱,长、宽、高分别是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现在打包带按图上所示(接头不计)。这个纸箱至少要多少厘米的打包带?合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课题: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一、导入

出示1/4:你认识这个数吗?对1/4你有哪些认识?1/4是怎么得来的?举例说明。 板书课题。 二、自助(一)

1、画一画。在下面的图形中表示出它的1/4。

2、比一比,想一想:上面的2幅图表示的有什么不同呢? 3、做一做。任选几枚磁扣,自己创造一个分数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22

所用的颗数 平均分的份数 取的份数 用分数表示 观察,比较,思考: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自由选择数量和平均分的方法,在操作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完成本组表格,为展示做准备。

三、生助

议一议。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与什么有关系?结合你创造的分数,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是什么? 四、师助

学生展示自学内容,展示过程中学生互相补充,教师适时提问,及时引导并适时板书(一个整体都可以表示什么?单位“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五、自助(二)

自学分数单位 卡片:说出所出示分数的分数单位。 六、反馈练习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的部分。 课件出示

为什么分的总数量不一样,每份的数量也不一样,却可以用相同的表示呢?分数与什么有关? 2、圈里共有几颗磁扣?相同的数量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 3、听口令,抢答。 七、你的收获?

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 渗透辩证思想,激情发学习兴趣。

3、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具准备:3张同样大小的圆片,剪刀,实物投影仪。

23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现在来复习一下,请你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口算:

3.8+1.29= 0.6×0.7= 12-3.8= 2.14+0.6= 1.5÷0.3= 7.4-3.6= 2、填入适当的小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ml=( )l 200ml=( )l

569立方分米=( )立方米 125平方分米=( )平方米 7( )3、8 表示( )个( ) 。

7÷8表示:(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我们刚才复习部分的内容,根据分数的意义,说一说你有哪些解法,下面分组讨论,看看哪一组同学能有新的发现。 解法一:

解法二:

揭开联系:

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请同学们拿出圆片和剪刀分组动手操作,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分组讨论, 方法一:

方法二:

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单

3、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4、小结提问: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被除数

被除数÷除数=

除数

24

A、你能举出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商的例子吗?小组分组进行。

B、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上面的式子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呢? 5、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 )( )( )( )( )

5÷8=( ) 24÷25=( ) 16÷49=( ) 7÷13=( ) 57÷97=( ) 23÷78=( )

( ) 2、填空:

7

10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 )。 3、填入适当的分数:

9cm=( ) dm 79dm=( )( )( )( ) m 30cm=( ) m

56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33立方分米=( )

( ) ( ) 立方米 五、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小组织交流并分组汇报。 六、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其特征。

2、 认识带分数,理解带分数是大于1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3、

掌握把假分数转化为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填空。

),25

5÷7= 9÷13= 2、

47=( )÷( ) =( )÷( ) 79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内容,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

数分类的知识。

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 自学检测。

1、自学教材第53、54页,回答下列问题:

⑴、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 ),真分数小于( )。

⑵、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⑶??、 、像345、1213,……这样的分数叫做( )。

2、检测。 ⑴、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23 119 6518 1852551294 8 79 9 8 25 4523

假分数 真分数 带分数

⑵、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 ②、假分数都大于1。 ( ) ③、带分数都比假分数大。 ( )

④、分数分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 ( ) ⑤、分母是4的假分数有无数个,而真分数只有3个。( ) 三、 教师导学。

1、纠正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真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真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的特征:真分数小于1。 3、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假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的特征: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4、明确带分数意义、组成及读写法。

。 26

)5、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明确: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商就是这个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6、学生谈收获体会。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⑴、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 ),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 )。 ⑵、

11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61读作:( ),十五又六分之五写作:( )。 4⑶、2

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

( )( )( )161=

9 4= 6 2= 1 = ( ) 2、把下列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76311049= = = = 2211273、把下面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7115 13= 4= 3= 5=

124574、解决问题。

⑴、小刚计划用15天读完一本书,那么平均每天读完这本书的几分之几?7天读完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⑵、学校食堂每天用食油3㎏,一桶10㎏的食油可以用多少天?(用带分数表示。)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1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

学习内容:课本第57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我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习重点:我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我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7

课前准备:准备3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12÷4 =

( 12×3 )÷(4 ×3 ) = ( 12 ÷2 )÷(4 ÷2 ) =

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或者 相同的数(0除外), 不变。

( )572. 9÷17= =( )÷( ) ( )÷8 =

( )81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分子可以看成 ,分数线可以看成 ,分母可以看成 ,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

二、自主学习 1.完成例1的填空。

2. 根据例1,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3.把准备的纸片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把4等份的纸片其中一份涂色,把8等份的其中二份涂色,把16等份的纸片其中四份涂色,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观察、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

三、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展示动手操作。

2.自学教材57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通过例1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2)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怎么样变化的? (3)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4)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 。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十四1-5题 四、当堂检测http://ww w.xkb1.c om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8( )16

4÷9= 9 = ( ) = 54 = ( ) 315( )5( )( ) = = 3 = = 2( )251257( )7 2.思维训练

11

(1)写出大于 而小于 的五个分数:( )。

43

28

(2)8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9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3.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 ,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第2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二)

学习内容:课本第57页例2及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我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我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自学教科书57页例2: 把(1)思考:① 要把

210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242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我们就要把分母( )乘( )才能得到12;3分数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分数的大小才不变,现在我们把分母3乘了个4,所以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就应该( )。

2最后分子分母都乘了个( ),就把化成了分母是12的分数( )。

310② 要把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我们就要把分母( )除以( )才能得到12;分数的

24基本性质告诉我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分数的大小才不变,现在我们把分母24除以了个2,所以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就应该( )。最后

10分子分母都除以了个( ),就把化成了分母是12的分数( )。

24(2)结合我们上面的思考,把教科书75页例2中的几个方框填完整。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总结升华

4.我能行: 完成课本第76页“做一做”第2题。

三、当堂检测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1215 =( ) =( ) =( ) =( ) 4841699545412103449=( ) =( ) =( ) =( ) 3315372842 =( )= ( ) =( )= ( ) 524350 29

359035 =( )= ( ) =( )= ( ) 8624882.智力大冲关

3(1)把的分母扩大到原来的3倍,要使原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子应该( )

73(2)把的分母扩大到原来的3倍,要使原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子应该是( )。

724(3)请写出4个与大小相等、分母不同的分数:( )、( )、( )、( )。

3612(4)把的分子缩小6倍,要使原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母应该( )。

7212(5)把的分子缩小6倍,要使原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母应该是( )。

72

4 约分

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

学习内容:课本第79、80页例1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我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我能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一、复习

(1)18的因数有( ); (2)24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二、自学教材79——80页,思考:

1.例1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要求?

2.动手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1)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2)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3.自学课本79——80页内容,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6的因数有( ) 12的因数有( )

30

16、12公有的因数有( ),其中最大的一个是( )。 4.我的想法:

5.思考: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情况,质疑探讨

2.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举例说明。

我的想法: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 的( ),又是12 的( )。

5.我能行

游戏完成教材第80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下面写一写,再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三、过关检测

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要把它们都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 ☆ ☆ ☆ ☆ ☆

31

第2课时 求最大公因数

学习内容:课本第81页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我能通过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一、复习 1.填空。

(1)12的因数有:( ),

6的因数有:( ), 12和6公因数有:( ),其中最大的公因数是( )。

(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 )。

2.写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84310( ) ( ) ( ) ( ) 105615二、预习课本81页例2,

1.自学课本81页例2内容,思考: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 两个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合作探究)

32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组长检查独学情况,质疑探讨

2.小组合作、交流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是: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教师引导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5.我能行:完成81页做一做,做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三、过关检测 1.填空。

12的因数有( ),15的因数有( ),12和15的公因数有( ),其中最大的一个是( )。 2.求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24和20 77和22

3.判断。

(1)因为15÷3=5,所以15和3的最大公因数是3. ( ) (2)30和15的最大公因数是30。 ( ) (3)最小的合数和最小的质数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 ) (4)相邻的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不只一个。 ( )

4.一张长方形纸的长是42厘米,宽是30厘米,要把这张纸裁成大小相等而没有剩余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

5.有两根铁丝,一根长63米,另一根长105米,如果把它们剪成长度相等而没有剩余,第小段最长是( )米。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 ☆ ☆ ☆ ☆ ☆

33

第3课时 约分(一)

学习内容:课本第84页例3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最简分数和意义,初步掌握约分的方法。 2.我能通过学习培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一、复习

1.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6 7和8 24和12

2.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课本84页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753100和4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分子和分母只有( ),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3)思考:怎么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你有什么方法?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自学课本第84页内容,小组内交流探讨。 (1)说一说对例3的理解。 (2)什么是最简分数?

34

3.我能行:完成84页“做一做”。 4.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5.总结升华 三、过关检测 1.填空:

(1)一个最简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积是24,这个分数是( )或( )。 (2)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3倍,分母缩小2倍,是( ) ,原分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1)分子、分母都是偶数的分数,一定不是最简分数。 ( ) (2)分子、分母都是奇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 ) (3)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只有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 ) (4)最简分数一定是真分数。 ( ) 3.选择题

(1)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的分数,( )最简分数。

①一定是 ②一定不是 ③不一定是

(2)分母分别是15和20,比较它们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的结果为( ) ①分母是15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多 ②分母是20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多 ③它们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一样多

(3)把化成分数部分是最简真分数的带分数的方法应该是( ) ①先约简再化成带分数。 ②先化成带分数再把分数部分约简。 ③都可以,结果一样。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 ☆ ☆ ☆ ☆ ☆

第4课时 约分(二)

学习内容:课本第85页例4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5

2.我能通过学习培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我能归纳、概括出约分的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一、复习 1.填空。

8??139?? ????246??4??20

50??2189?? ????12525??60??10说出填写上面各数的依据是什么 ?

2.什么叫最简分数?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课本85页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自学课本85页例4,想一想化简的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方法?

2.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 ),但分子分母都比较( )的分数,叫做约分。 3.思考:怎么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你认为怎样化简最简便?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自学课本学生自学85页内容。小组合作探讨:

(1)什么叫约分?

(2)约分时要运用什么性质? (3)约分到什么时候为止? (4)约分的格式怎样写的?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总结升华

4.我能行:完成85页“做一做”。

36

三、过关检测

1.找出下面分数中的最简分数。

711548 、、、、

826510最简分数有:( ) 2.写出下面分数的最大公因数。

1482012( ) ( ) ( ) ( ) 211225243.判断。

(1)把一个分数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缩小若干倍。 ( )

8(2)是一个最简分数。 ( )

985(3)小于,大于的分数有2个。 ( )

99(4)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 ( ) 4.把下面分数约分,是假分数的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6124522= = = = 4515308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 ☆ ☆ ☆ ☆ ☆

5 通 分

第1课时 最小公倍数

学习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七1、2题。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我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一、复习

37

1. 什么叫因数与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2. 分别写出2、5和3的倍数五个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 2和3的相同的倍数有哪些?

二、预习教材88——89面内容并思考: 1.理解88页例题1的数学信息是什么?

2.自己动手试一试,例1中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

3. 例1中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多少厘米?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合作探究)

一、检查独学、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88——89面内容。

(1)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我的想法: (2)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我能行:完成89页“做一做”。

三、过关检测

1.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 题。

38

2.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2 题。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 ☆ ☆ ☆ ☆ ☆

第2课时 求最小公倍数

学习内容:课本90页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进一步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我能掌握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一、复习

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答: 二、自学课本第90页例2并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你有哪些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 的倍数: 8 的倍数:

39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方法二: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 的倍数:8 , 16 , 24 , 32 , 40 ,48 …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我的方法: 2.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的想法: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合作探究)

一、激情导入

二、检查独学、合作探究

1.小组检查独学完成情况,质疑探究

2.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 (1)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我的想法: (2)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的想法: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师生共同探讨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5.我能行:课本90页“做一做”。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和6 2和8 5和6 4和9

3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 ) 2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5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 ) 4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 我发现: 三、过关检测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

(3)月季每4天需要交一次水,君子兰6天浇一次,李阿姨今天同时给月季与君子兰浇了水,那

么,最少24天之后要同时给这两种花浇水。( )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能被这两个数整除。( ) (5)4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40。 ( ) (6)15是最小公倍数。( ) (7)6是3的最小公倍数。( )

2.一些同学参加跳绳活动,3人一组刚好分完,4人一组也刚好分完。如果这些学生总人数在40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5y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