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持久战》有感

更新时间:2024-05-01 01: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论持久战》有感

摘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

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最近我慕名拜读了这部著作。书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我对其中的辩证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述我个人对于《论持久战》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毛泽东,国情,抗日,国共关系,持久战

引 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1

正 文

一、《论持久战》概述

1938年5月,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为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为什么回事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果如何?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了我们解答和分析。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的为我们剖析战争的每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的主体是参战双方,战争的胜败也就存在于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力对比。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认清当前战争的形势。下面简要从战争目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形势三方面进行比较。

战争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移矛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内帝国主义迅速发展,这种带有退步和野蛮性质的帝国主义必然会激起较大的社会矛盾,这迫使日本举行空前的大规模冒险战争,这表示日本国内已经快到一个崩溃的边缘。相比中国,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各阶级无数次的革命运动后仍然没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但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人民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这是保卫战争,是正义性的战争。

军事实力: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是远超于处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中国。日本也得到了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而当时经过超快速发展的法西斯国家在整

2

体国家实力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可谓不强,战前还在进行党派之间的争斗,两者比较下,中国处在相对的劣势。

国际形势:由于战争是法西斯国家发起,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站在对立的两面,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站在反法西斯阵营的。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处于胶着的局面,东亚战局的变动必将影响整个世界大战的格局,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中国必将得到国际广大援助。而日本发动野蛮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目的和动机都是不为全世界人民所认同,必会失道寡助。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虽然暂时在战争形势上占据优势,但优势是在渐渐缩减,中国处于相对劣势,但却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因而可以预见,在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后,中国必将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这场抗日战争必定会是持久战,必会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日本并非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企图占领个中国,控制东南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更需要的是人力,在侵略取得一定成果后,他们的战略方针必然要从进攻转为攻防结合,进而侧重防守,这一阶段正好适合进行游击战,骚扰敌人的防线,让敌人疲于奔命,最后拖垮整个战争链条。白崇禧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我认为这一总结十分到位,前一句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大,并且在不断发展,后一句指出我们之后的战略思想,凭借广阔的大陆战场,拖住敌人进攻步伐,坚持到战略反攻,最终击垮敌军。 二、对《论持久战》的评析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论持久战》有着它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对长期以来的亡国论与速胜论进行纠正,这种通过辩证得出的持久战的方针是更符合实际,符合抗战战况的。我十分欣赏《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它站在一个更全局更客观的角度,对热点话题“如何进行抗日战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并提出“有且仅有持久战才是战争进行的方式”的观点。

《论持久战》中的这种分析方法十分值得学习。处理一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目前的现状,找到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从全局考虑现有预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性价比,并合理预测方案实

3

施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特性会否变化,如何变化,再反过来影响最终结果,进行一个有反馈的全面分析。比如跑步,跑步速度决定于步长和步频,而步长的增大势必带来步频的减小,同样步频增大也会使得步长缩短。那么如何解决步长和步频双方之间的矛盾呢?首先分析步长和步频的特点。当步长较大时,步频会较小,这时肌肉的张劲松驰变换频率也较低,人不会很快感到肌肉疲劳,可以跑出较远的距离。当步频较大时,步长适当的缩短,但此时短时间内爆发出的力量会更大,能在短时间内跑出较远距离。因而结合步长和步频这两者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进行短距离跑步时,尽可能的先增大步频,让身体进入高爆发的运动;当进行长距离跑步时,一开始尽可能选择增大步长的跑法,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体力,当路程完成大半之后,由于体力下降,步长会渐渐缩短,此时适当加快步频,坚持跑动,完成长距离跑步。

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大局观和全局意识,有战略眼光,有战略准备,要对矛盾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头脑发热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垂头丧气的消极怠慢。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分析过后才能下结论,即便是困难重重也不代表无法实现。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方面的挑战和阻挠。对于“钓鱼岛”问题,国内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那么我们运用和《论持久战》中相似的方法来分析一下。首先,进行战役是不可取的,在国际和平的大形势下,贸然采取军事行动是十分出格的行为。再者,中国是一个主权的国家,领土主权更是神圣不可侵犯,放弃钓鱼岛是绝不可能的。如此来看,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诉诸于和平谈判来解决这一争端,而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要有一定的诚意,如果某一方以任何形式进行登岛,做出与和平谈判方式相悖的行为,那势必令它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导致谈判的破裂,这都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对于民众,面对这一领土争端,应当保持一个平常心,相信国家高层的决断和选择,毕竟民众很难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看待国际上的问题,很多国际形势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看透的。当然爱国的行为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但也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畴内进行,超出范围势必带来社会治安等各方面的问题。

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

4

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自己就是根本。我想,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6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