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4-04-20 0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课标内容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标分解

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一】

作者:张秀娟 单位:济南市历城区教学研究室

目标与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事先在地球仪上贴好A(0°,0°)、B(0°,90°W)、C(0°,180°)三点〕,一个手电筒。讲台上摆放大地球仪和手电筒。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维互动,学习新课 授课流程如下:

演示与记录→观察与发现→追问与探索→收获与分享 教学环节 步骤 第一,正确摆演示与记录 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学生活动 结论 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补画出①地轴、②运动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正确摆放地球仪和演示地球自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记录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北极始终指向北; 1.绕转中心:________。 第二,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2.方向:____________。 3.周期:____________。

第三,从不同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 作、动眼观察能力。 通过绘制地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在图A上补画地轴、南北极点自转方向,在B、C两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球自转示意图,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图图转换能力。 观察与发现 观察 1.(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先平行照射静止地球仪上的A点,看C点是黑 地球自转产生 了昼夜更替 追问与探索 夜还是白天?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A点和C点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A点,探讨:A、B、C三点各是什么时间?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B、C两点,哪一点先见到日出和日落? 地球自转产生了: 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展示成果,边演示边讲解,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纠正,并结合课件,进行释疑解惑。 展示需要组员合作完成。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追问,是教 追问1:新疆学校作息时间表和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新疆哈巴河县二中作息时间表(部分) (注:新疆和济南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时差约2小时) 9:20~9:50 10:00~10:45 10:55~11:40 11:40~11:55 12:00~12:45 12:55~13:40 升旗、早自习 第一节 第二节 眼保健操、广播体操 第三节 第四节 师追问,对地球自转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迁移运用能力;探索,是学生探索,探索用其他方式演示地球自转,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追问和探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评价先于设计”的理念。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 构建思维导图 方法导图:演示→记录→发现→探索 构建与梳理 ↓ ↓ ↓ ↓ 知识导图:地球自转 梳理知识体系: 结、归纳,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三、课外实践,布置作业

1.观察一天中某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记录下来,分析原因。 2.观察每天中午某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试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

追问2: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时差现象吗? 探索:你还能用其他方式演示地球自转吗?

两个课外作业的设计,既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实践,由地球自转的学习过渡到地球公转的学习,又和新课标的活动建议进行了密切结合。

四、配乐朗诵,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主要运用演示探究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直观教具,采取小组学习形式,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演示、观察、讨论、探究、交流,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其多种感官,通过参与活动得出结论。本设计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记结论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此得来的知识才印象深刻,回味弥久。

【教学设计二】

作者:徐秀玲 单位: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

目标与策略

根据上述课标分解,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情选择合理的学习探究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如图所示:

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经历着白昼和黑夜,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更长远一点的还有四季的变化,星座的更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无数颗行星中的一颗。是什么让它能适宜我们人类的生活的?其实这和我们地球的运动是分不开的。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自转和公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它运动方式的一种。(播放太阳东升西落,配以优美乐曲)。

问题引领:

(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3)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4)是地转还是天转?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评价:通过一组问题引出本课的学习线索,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运动形式的方法。 教学环节二:自主合作

学习过程: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活动1: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学生讨论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演示地球自转

问题引领:

①当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2: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问题引领:那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成为一个宇航员,有机会可以遨游太空,在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地球是怎样转动的呢?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学生活动3:小组讨论。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

问题引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教学环节三: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和要求:每四人一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并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问题引领: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jv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