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精练

更新时间:2024-04-20 02: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技文阅读详解精练

高考现代文科技类文章的阅读,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往往因不得要领,费时费力,效果欠佳。而本文从“考点指要”“复习指要”“命题设制及点拨”“应答技巧”四个方面,非常清楚地解答了科技类文章阅读的方法和步骤,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是一篇指导得法、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部分题目的分值安排仍为12分,但实际高考已为9分。

一、考点指要:

能力要求两方面:一是理解能力(词语、句子、信息正误);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归纳、概括整合、推断想像)。 重点:考查准确认知。 难点:考查逻辑推断能力。 二、复习指要:

1.准确把握4个命题角度 ①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②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④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进行推断和想像。

2.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即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

3.准确把握各类判断:全称、特称、单称,必然、或然,充分、必要,相容、不相容。准确把握推理、归纳、演绎、类比、因果。

三、命题设制及点拨:

1.以偏概全:以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设题。出现在第一小题,要求准确完整提取说明对象的外延。

2.偷换概念:用相近的概念来混淆概念,出现在第一、或二小题,要求准确提取说明对象的要件。

3.改变判断的性质。出现在第三题,需注意的词语:可能、完全、全部、已经、可望、非常、几乎

4.无中生有。出现在第四题。 四、应答技巧:

1.审视标题,从中提取说明对象。 2.整体阅读全文步骤:

①边阅读,边预测下文。

②提炼全文结构:一般是先引出说明对象,后从不同角度(构造、原理、发现、现状、评价等)具体介绍。

③用好圈点法:对文中的副词(表程度、范围、时间)和关联词(条件和因果)句画出来。一般从段首或末去找。

④用好批注法:把每一段要点词批注在文旁。 3.解题步骤:

审题—→找信息区—→筛选、比较、排除 精读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6 题。 咖啡和茶

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术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全球年消

第 1 页 共 8 页

费量为茶叶的3 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其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公元前200O 年,埃塞俄比亚的阿交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采摘和种植咖啡了,尔后咖啡就逐渐成了人们的饮料。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亚人总是自豪地说:“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而今南美洲的巴西是咖啡的最大生产国,其咖啡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干燥的咖啡种子中一般含有l %—2 %的咖啡碱,咖啡的香味主要来自咖啡种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已引种栽培。饮用咖啡要讲究科学,早晨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营养;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脉搏跳动,消除疲惫,振奋精神;饭后饮上一杯,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00 年的《尔稚》 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全世界饮茶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人民不但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叶品种,在茶叶制作工艺上更是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最多,称为完全发酵茶,如产于安徽省祁门的“祁红”。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青茶为半发酵茶,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和黑茶为后发酵茶。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新制成的茶叶中含有4 %的咖啡碱,以及茶单宁、维生素、芳香油等。其中茶单宁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有杀菌之功效。茶叶中的钾、磷、钙等元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痢疾、肠炎、贫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节选自李鹏翔《 三大植物饮料》,有删改) 13 .下列对咖啡或茶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种历史。

B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

C .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的高价值特种经济植物,它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

D .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有密切联系,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加速脉膊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B .人类喝茶的历史比喝咖啡的历史短得多,现在茶叶的年消费量约为咖啡的三分之一,但世界上饮茶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 %。

C .茶和咖啡两者都是人类的重要饮料,对人的身体有一定好处,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好饮茶,不要喝咖啡。

D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栽茶技艺、制茶技术和饮茶习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

第 2 页 共 8 页

拥有最多茶叶品种的国家。

1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B .我国的白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状况接近“碧螺春”,而和“祁红”有较大区别。 C .在茶叶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维生素含量成正比,发酵程度越低,维生素含量越少。

D .咖啡和茶都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在我国广泛地种植。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7一20题。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 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 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 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 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 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 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 查尔斯认为, 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 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 因环境的不同, 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 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 另一种认为, 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 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 人类生活在热带时, 毛皮不利流汗散热, 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 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7.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有以下三种观点, 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 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18.对第二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19.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2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出现不同肤色, 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 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第 3 页 共 8 页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选自《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七期,有删改)

1.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

第 4 页 共 8 页

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当属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2.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对垒拼杀。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象棋则表现出来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一个气眼,否则没有回旋的空间。因而下围棋就是要多造气眼多占地盘,地盘多者为胜。

B.围棋的产生比象棋早很多,在尧的时代就产生了围棋,而象棋则是在秦以后才出现,“楚河、汉界”可以佐证,围棋更能体现中国早期文化的特征。

C.从棋子地位来看,围棋各子平等,机遇相同,体现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象棋各子地位不同,本领不同,体现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二者的价值观念不一样。

D.下围棋就如用加法,棋子下得越多越好,最后要填满全部棋盘,不留一空;而象棋则用减法,棋子不断减少,直到将死对方为止,因而吃对方的子越多越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

第 5 页 共 8 页

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

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凋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苟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百,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 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19期,有删节)

5.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6.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7.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第 6 页 共 8 页

8.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这个物质高度发展、精神相对萎缩的时代,内审美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精神家园。 B.自由追求是人的本质特征,内审美可能帮我们超越于现实情境之上,实现精神的自由。 C.当今社会人们需要精神资助,通过内审美,效仿先贤,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D.如果一个时代中物质欲望代替了内在悦乐,实际上就意味着内审美被干扰甚至遮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海洋酸化——潜在的环境危机

不再仅仅是气候改变的问题了,除了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以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开始改变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海洋的化学成分。这种海洋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生态和经济学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在7月4日出版的《自然》上,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卡耐基基金会全球生态学部Ken Caldeira 、夏威夷大学Richard Zeebe及两位合著者共同编著了该论文。

在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40%被海洋所吸收,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但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导致海洋的平均PH值((衡量酸碱度指标)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视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可以高达0.35个单位。

海洋酸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实验表明,PH值降低0.2——0.3个单位,将干扰海洋生物中最重要的基础生物珊瑚虫以及其它浮游生物的骨骼钙化,因为构成它们骨骼的碳酸钙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在本世纪中叶,以澳大利亚大堡礁为代表的珊瑚礁等海洋区域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日光照射的表层水域,也是二氧化碳最易被吸收的水域。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需将PH值下降范围控制在0.2以内。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极限值,二氧化碳的减排迫在眉睫。虽然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是不确定的,但海洋的PH值和碳酸盐化合物数量在几百万年内保持稳定——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 “我们知道海洋酸化会损害珊瑚虫和其他有机体,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如何被影响,我们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Caldeira说,“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实验已经完成,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酸化必定会对贝类动物,如贻贝和牡蛎等造成严重危害,对商业捕鱼造成极大影响。其他的生物倒有可能在新的酸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可能包括是惹人麻烦的“杂草”和致病生物。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已经引起大部分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然而,海洋酸化已经迫在眉睫,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我们不仅在考虑气候因素,也要考虑海洋所受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Caldeira说,“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加看起来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后果,但是这同样意味着珊瑚礁及其他重要海洋资源的损失。” (《环球科学》2008年7月9日) 9.下列对“海洋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酸化是指衡量海洋酸碱程度指标的PH值低于正常的水平。

B.海洋酸化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化学万分发生了改变。 C.海洋酸化会损害包括珊瑚虫在内的许多有机体,科学家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数据统计。 D.海洋酸化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却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

10.下列对“海洋酸化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酸化将会干扰珊瑚虫的骨骼钙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的基础。

B.海洋酸化将会使海洋吸引更多的二氧化碳,从短期来看能使全球气温降低,但长期来看

第 7 页 共 8 页

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机。

C.海洋酸化必定严重损害牡蛎等贝类动物,还会极大影响海洋的渔业发展。 D.海洋酸化可能会让“杂草”为和致病生物茁壮成长,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1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和公众不仅十分关注二氧化碳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对海洋酸化的趋势也十分关注,并产生了共识。

B.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因此有科学家呼吁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

C.以人类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看,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将高达0.35。 D.海洋的PH值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而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也是很确定的。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最易吸引二氧化碳的表层水域,因此海洋酸化对它们的影响会十分严重。

B.如果人类不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海洋酸化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害,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海洋酸化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因此,只要减排二氧化碳,海洋中的PH值就会相对稳定。

D.二氧化碳可以使全球变暖,可以使海洋酸化,但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却没有关系。

第 8 页 共 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jv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