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师资格证小条 师资条

更新时间:2023-08-11 21:03: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

教学法 名词解释

1.教学氛围: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6.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7.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试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试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9讨论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10.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1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2.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13.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14.板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15.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6.纸笔测验:是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出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17.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8.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的评价方式。

19.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20.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简答

1.教学方法制约学生那些方面的发展: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的身体的发展。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发展性;情感性;主体性;多样性;技术性。

3.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教材内容和学科性质、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原则;教师的素养条件;教学目标;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教学方法发展改革的基本趋势: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5.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过程;是知识的转换过程;是对知识的评价过程);认为学生的认识经历着“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教学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6.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温故导新,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阅读探究;交流比较,总结概括;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7.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8.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性”的教学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9.教学模式的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

10.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综合性;发展性;递补性。

11.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创新的原则;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原则;开放的原则;实践探究的原则。

12.“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回授-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13.暗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学前动员;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14.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5.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读书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调研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循环学习法。

16.运用读书指导法德要求有哪些:教育学生爱好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善于使用工具书;教会学生一些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17.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掌握知识的指导;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学习个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18.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互动观。合作学习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目标观。合作学习非常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追求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同时,合作学习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技能目标;师生观。合作学习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形式观。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情境观。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应该是合作性情境,而不应该是竞争性情境或个体性情境。 19.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课前准备;专心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 20.教学技能的特点: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技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

21.备课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种计划。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种计划即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22.钻研课程标准的步骤: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精读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23.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目的要写得具体明确,切记空洞抽象;有创造性,既依据教科书,又不要照搬教科书;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24.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明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普遍性原则。

25.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引出部分答案;提供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从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等方法进行提示。 26.结课的意义与作用: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具有强化主体,明确要旨的作用;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训练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27.中小学基本教学评价方法:纸笔测验;课堂观察;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合作评价。

28.纸笔评价的命题原则:体现多维目标;恰当确定各种学习领域的比例;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29.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30.如何实施课堂观察: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选择观察方法;准备观察工具;观察结果的处理。

31.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选择记录的工具;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论述

1.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突出“启发式教育思想” 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学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或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那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作出最佳选择。

2.中小学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备课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师实践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3.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相互统一;教学过程观: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存在这差异性;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播与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4.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终身教育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又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中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现代的各种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加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发展。据统计,国外已有20多个教学模式,而我国在教改实践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也已达10多种;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

5.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 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分析、综合、归纳、试验等;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或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书写规范,有示范性。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准确、清楚、美观大方,不潦草难辨,影响学生的学习;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要准确、恰当,能正确反映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意图;层次分明,有条理性。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枝蔓有序、繁简适中、逻辑性强;重点突出,有鲜明性。教师的板书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学生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课,了解全貌,抓住要领,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合理布局,有计划性。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味性。教师板书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

7.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以性质评价统整代替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出的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局限日益突出,性质的评价范式抓住学生发展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功能转变的关键点;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改变划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的、个性化反应,突出地强调在评价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测验的试题不能孤立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富有真实性;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遗传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 5.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性。

6.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8.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0.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教师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 11.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2.教师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3.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14.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5.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16.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7.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9.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简答

1.教育本质的含义:教育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本质的特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观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家庭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4.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5.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师道尊严;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

6.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7.关于教育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人力资本论;教育万能论;教育独立论。 8.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投资的影响;人口数量对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规模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9.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0.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1.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1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别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13.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15.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16.中小学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7.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

18.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实现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9.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20.师生关系的类型:民主型;挚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

21.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行为目标,泰勒;生长性目标,斯藤豪斯;表现性目标,艾斯纳提。

2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注重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23.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课程管理的动态、弹性化。

24.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编制是指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以及评价课程等不同阶段和环节。

25.教学的基本功能: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6.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一般把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可划分为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展开阶段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终结阶段可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27.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趋势:班级规模小型化;空间安排多样化;注重个别化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28.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时间设计;措施设计;评价设计。

29.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明教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说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做;说明板书设计。

30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学生成绩分析。

31.品德的结构: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品德包含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要素;从品德能力的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从品德形成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32.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3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34.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35.班级的功能: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36.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37.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论述

1.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个方面。一方面, 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现代大工业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力的提高已不再单纯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数量的增加,而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程度。即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工艺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越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引起的劳动领域的不断变革,又必然要求教育主动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劳动者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掌握现代生产所需的最新科学技术以适应现代生产对人的素质的新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教育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普及化的范围扩大。教育民主化的另一方面可体现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今天既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形式,也有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多媒体远程教育等高等教育形式。总之,今天正规、非正规,民办、公办等多种规格的教育形式已交织成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立体教育世界;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映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它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并具有最求真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而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洞悉人生,完善心智;终生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可持续反战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从此,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终身教育”为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原则,据此重新建构本国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改变教育手段,调整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素质等,使教师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潮流;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 当代,各国为了发展教育都在进行不断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改革,而且教育改革的频率和强度都是空前的,涉及的领域亦越来越广泛,有课程内容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等等。

2.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总是根据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教育对人的影响又是全面的,既影响教育者的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德;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

者更受过专门的培养训练,他们既掌握丰富的精深的科学文化,又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他们既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又有高尚的师德。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课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4.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 教师要是教育影响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个体,还要掌握班集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教育决策,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把学生视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领域和独立人格。需要教师保护其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维护其合法权益、尊重人格尊严,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发展;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有智慧才干,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养成耐心、豁达、宽容等良好的个品质。

5.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6.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第一,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第二,提高目标:主体发展目标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第三,体验目标;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首先,教师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反理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其次,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再其次,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和学会生生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鼓励创新;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共功 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

7.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德育过程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个体伴随着自然生命成长在品德结构上不断同化、异化,形成更高质量、更具有丰富性的个性道德人格的过程;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 道德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社会中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协调这种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的冲突的社会道德准则,只有当主体参与这种关系之中,并通过亲身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才能获得对他们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 儿童品德的发展有固定的发展顺序,就个体而言,品德的发展尽管有早迟、快慢,但都必须遵循这一发展顺序;品德发展的各阶段虽然各有不同的本质特点,但发展的各阶段又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相互衔接、相互交叉的统一的整体。整个品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到手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的过程。 8.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理想的体现,能够形成学生坚定的集体信念。班主任在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时,要善于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借每一个目标的奋斗过程来推动班集体的逐步形成和巩固发展;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必须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必须有一批积极分子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学习较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愿意为同学服务,能够以身作则,并且在同学中具有一定威信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正确的集体舆论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靠班主任通过丰富多彩的而集体活动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这就是班风。它是巩固班集体的精神力量,是教育班级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班主任长期地有意识地不断培养;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因为只有在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进行的系列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为形成集体奠定情感基础;才能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健全班集体的组织机构,形成集体核心;才能激发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只让自变量起作用)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即因变量)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4.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5.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 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6.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应。

7.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8.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9.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后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10.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1.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2.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现象。 13.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14.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5.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6.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7.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9.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20.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情商: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22.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3.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也就是说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4.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5.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6.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28.变式:是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更变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29.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及态度等)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0.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3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33.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简答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表现在三方面: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日常生活经验证明;医学临床经验证明;科学实验证明。

5.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诱导、继时性诱导)

6.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单不是感觉数量上的简单相加。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儿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再次,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7.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观察与感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区别: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知觉更具有理解性;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影响知觉选择的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9.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先让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注意科学用脑。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会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 11.如何进行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 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2.保持与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适应超额学习;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正确组织复习。

13.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

14.简述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5.创造思维的过程: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明确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6.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17.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使注意合理分配;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如果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愈复杂、愈生疏,注意的分配就愈困难。 18.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19.动机的功能:启动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20.意志过程的分析: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21.意志品质有哪些: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 22.意志行动的特征: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克服困难。

23.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语言提示的方式;活动的方式。

2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5.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6.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 反应的对象不同;随意性程度不同;机体表现不同。

27.怎样控制激情:自我意识调控;理智调控;合理释放;艺术升华;适当转移。

28.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29.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

30.人的 外部表情变化: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31.能力与知识技能关系如何: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联系 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区别 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征;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3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他们的表现程度不同;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带动或迁移至其他智能的发展。

33.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家庭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自我教育影响。

34.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具有一种“成人感”;发现“新的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性意识开始觉醒。 35.人格的特征: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36.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内部条件 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元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 变式与练习;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 37.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38.知识学习的标准: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

39.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指导的作用;定势作用对学习情境的理解;认知结构的特点;认知 策略与元认知。

40.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型阶段;自动化阶段。

41.如何培养动作技能: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示范与讲解;练习与反馈

42.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43.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4.道德的形成: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确立。

45.影响学社品德发展的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46.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47.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48.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客观;人际关系协调;反应适度。

49.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广交朋友,与人为善;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论述

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者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教师如果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完整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工作。学生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而学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去记,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掌握与运用记忆规律,就可以提高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的效果,增强记忆能力;交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方法既是完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用脑、合理用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与方法,而且要指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脑的功能;树立记忆的信心 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后复习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检查与评定,运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记忆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记忆的信心。

3.试论中小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教师必须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按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思维的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房子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的影响;提高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教师必须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进行这方面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的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要有计划地组织“小发明”等创造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让学生在发明创造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

4.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人的创造动机要注意其“适度”性;知觉情境的影响 知觉越简单、越明显,问题就越容易发现和解决,知觉情境越复杂、隐匿,问题就不易发现和解决;思维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的影响 知道熟悉事物的通常的(功能),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已有知识的影响;人格的影响;灵感的影响;启发的影响 主要分为原型启发和语言启发两种。 5.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教学目的和意义 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教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具有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课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问题的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然,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紧张情绪,加重学生的负担;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实验表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目的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 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 自觉、自控的行为习惯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因此,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 意志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磨练,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生活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并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他们能够逐步认识自我,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是进行学生自我锻炼的条件;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意志弱点,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和重点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7.试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素质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人类世代遗传的产物。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遗传素质只能影响能力的发展,而不能预先决定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和方向;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人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反映于主观,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人的各种特殊才能都是在人的反复多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总之,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综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途径。

8.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看,既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的标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智力;合理安排教材、注意科学之间的联系 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智力状况、年龄特征等,还有考虑教学时间和教法上的要求,力求以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三思而行”的习惯,遇到问题,必须学会深思明辨、谨慎从事/养成客观求证的态度,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会草率从事,或是主观片面、以偏概全,而能采取客观的态度去探索事实的真相/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向学生提供迁移俄机会,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地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 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练习,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联系实际、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学习;创设与情境相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实践原理、原则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增加感性认识;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以促进原理、原则的迁移;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9.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教师的认识能力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教师上课要面对几十名学生,一边讲课,一边板书,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动态,处理偶发事件,排除各种干扰/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学生的姓名、爱好、特征,学生的品行表现、知识、技能及能力水平,班集体中发生的某些重要事件等,都需要教师能清晰、准确地再现出来/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多种灵活的方法,创造性地因材施教/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内容具体,言之有物,简明扼要精炼,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性/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玩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师的情感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理解和期望,其次,表现在教师会毫无保留地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教师的意志 教师要有坚定性,不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总能对工作充满信心,最终取得胜利/教师要有果断性,经常会遇到一些急需加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当机立断,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决予以执行/教师要有自制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时感到苦恼甚至产生急躁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自制力来控制自己的言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11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