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知识回扣

更新时间:2023-10-16 19: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 基础知识回扣 必修一 经济生活 模块网络导图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一、神奇的货币 1.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2.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职能

①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②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

(1)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现状: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3)特点: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 (4)发行量规律

①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②超过限度,造成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限度,造成通货紧缩,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4.结算方式

(1)种类: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2)工具: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3)信用卡

①功能: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 ②本质:信用凭证。

③优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4)支票: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5.外汇

(1)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对内 对外

二、多变的价格 1.价格的形成

含义 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意义 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 (1)影响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需求 增加 减少

(2)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①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上升,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 替代品 互补 商品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供给 减少 增加 商品 短缺 过剩 市场状况 物以稀为贵 货多不值钱 3.价值规律 (1)内容

①生产领域: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交换领域: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 2.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不同:生活消费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 3.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 (2)求异心理。 (3)攀比心理。 (4)求实心理。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原因: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②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2.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

①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表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

(1)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2)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

(1)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3)政策: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

(1)范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2)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3)原因

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⑤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政策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二、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

(1)地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并存,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2)形式: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股东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公司的经营

①义务: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②措施: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③企业的兼并与企业破产 企业破产 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含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义 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 象

续表

企业的兼并 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意 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义 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就业 (1)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破产 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的兼并 ②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 (2)措施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2)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措施

国 党和政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家 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基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础 劳 依 动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据 者 方 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式 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三、投资理财的选择 1.储蓄存款

(1)种类: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2)风险与收益: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利息: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2.商业银行

(1)目标: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

(2)业务: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3.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1)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2)不同的投资方式,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

种类 收益性 风险性 4.股票

(1)股票收益: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2)特点: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3)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债券

(1)作用: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

储蓄存款 低 小 债券 较高 较小 股票 高 大 商业保险 具体分析 小

(2)类型: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6.保险

(1)作用: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2)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3)原则: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为什么: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原因

①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④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意义

①提高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4.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4)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大举措

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二、财政与税收 1.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2.财政收入

(1)渠道: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措施

①根本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②直接措施: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

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1)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2)措施: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5.税收 (1)特征

①内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②关系:无偿性要求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必须具有固定性。

(2)税种及其作用: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①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②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依法纳税 (1)原因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1)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3)实现:主要通过价格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 (4)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5)市场失灵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不让市场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a.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b.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c.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市场秩序

(1)作用: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规定。a.准入制度: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b.竞争规则: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c.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②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③法制道德: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科学的宏观调控

(1)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

①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 ③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

④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二、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内容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过程: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地位: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内涵

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②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1)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载体及其作用 ①载体:跨国公司。

②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有利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

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4)不利影响

①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5)实质: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6)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2.世贸组织

(1)作用: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3.开放格局

(1)成就: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2)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引措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进 施 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展方式。基本战略:必来” 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越来“走出去”更好结合 原 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走 因 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出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去” 内 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容 技术合作 根本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原则 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必修二 政治生活 模块网络导图

(1)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3)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一、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

(1)地位: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权利: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

(4)义务: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2)作用:各个国际组织宗旨、性质不同,职能和作用各异,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3.联合国

(1)地位: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5)中国与联合国

①地位: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作用 一个遵循 两个支持 一个参加 贡献

4.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 含义 内容 形式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复杂多样,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改革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③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5.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1)实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做法

①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②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二、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时代的主题 内容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1)趋势: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过程

①当今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主要障碍 有效途径 霸权主义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和强权政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治 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②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

(3)意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我国应采取的措施: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

基本立场 基本目标 宗旨

续表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独立自主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pf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