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

更新时间:2024-01-31 03: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础会计学》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3

第一节 会计环境及发展目标 3 第二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6 第三节 会计假设 11

第四节 会计计量属性及选择 16 第二章 资金循环 21 第一节 会计对象 21 第二节 会计要素 23 第三节 会计等式 30 第三章 会计循环 38 第一节 会计核算方法 38 第二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40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 44 第四章 业务循环 57

第一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57 第二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60 第三节 生产业务的核算 72 第四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79

第五节 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84 第五章 会计凭证 98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种类 98 第二节 原始凭证 99 第三节 记账凭证 104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 110 第六章 会计账簿 112 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 112 第二节 日记账 114 第三节 分类账 117

第四节 账簿的登记和使用规则 122 第五节 错账的更正方法 125 第七章 财产清查 128

第一节 存货的盘存制度 128 第二节 财产清查 131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144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列报要求 144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47 第三节 利润表 154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157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62 第九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114 第一节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114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115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117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145 第五节 多栏式日记核算组织程序 151 第十章 会计工作组织 160 第一节 会计工作组织概述 160 第二节 会计机构 162 第三节 会计人员 165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 170 第五节 会计档案 175

第十一章 会计规范体系 179 第一节 会计规范 179 第二节 会计法律 182 第三节 会计准则 188 第四节 内部控制规范 197

第十二章 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化 204 第一节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204 第二节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209 第三节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221 第四节 会计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 224

总论

本章知识点:会计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会计既与外部因素相关,又受制于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对会计所面临现实社会环境的分析,提出会计目标,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本章重点介绍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会计概念的内涵特征,会计假设的推定、会计计量模式及其选择,了解会计及其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以期“养其根俟其实”。

会计环境及发展目标

一、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需要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种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予以确认、计量、报告,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基本意义上的会计。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

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将收入、支付等事项记载下来。如原始社会的早期的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刻木记日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即原始社会的中期和后期,出现剩余产品以及有了商品生产和以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交换,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职能或工作。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产生了农业记账员。中国西周时期,也曾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员,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1[1]。

古代会计主要指服务于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等。因此,早在公元前的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就因私有财富的积累而有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宋朝,以编制“四柱清册”来办理钱粮报销及移交手续2[2],具体算清并明确经管财务的责任,后由官厅拓展到民间,逐步形成我国传统的中式薄记。在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

的发展。

近代会计基本特征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体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用,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经济时代的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信息范围的不断扩大,会计工作效能的显著提高。面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无论是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

二、会计与社会环境

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会计方法逐步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领域不断地扩展。

会计所面临社会环境按照层次分类,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文化制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管理体制、产权结构等。

(一)外部宏观环境

1.政治和经济环境。会计模式的选择和运行,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如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会计处理的随意性有极大的危害性。西方各主要国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概括、总结,在理论上进行规范化,使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都有了质的进步。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即会计重要作用的发挥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财政及对维护企业利益的会计方法的承受能力。

2.法律和文化环境。在许多国家法律中,特别是税法和商法是会计实务的唯一依据。由于国家的法规体系对会计活动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和强制性的约束。政治法律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会计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决定着其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会计由于它特有的

技术性,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会计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会计的进步程度及新兴会计方法与会计模式的实施速度,并直接影响到会计法规执行的结果。

( 二)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在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会导致对经营者监管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等。

三、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有“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之争。在信息提供的内容和提供对象上,“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应向现时的投资人和潜在的投资人(包括债权人)提供其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经营责任观”则认为,会计应以向现时的投资人提供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在信息质量特征上,“决策有用观”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应与决策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而“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是首要的标准。

“决策有用观”依存的是发达的资本市场,而“经营责任观”则立足于直接往来形成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西方各国普遍认可“决策有用观”。比较而言,“经营责任观”更适合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随着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在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

当前我国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凸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核心理念,有两个要点:

? 向信息使用者应当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内涵特征

理解会计的概念,首先要对会计的内涵进行分析, 即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固有功能,会计基本职能包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反映是指“客观写照”,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包括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监督是指“察看和督促”。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监督标准,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查看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一)会计反映职能

1.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要以实物、劳动(或时间)和货币三种量度,但应以具有综合量度特点的货币量度为主。实物量度是为了核算不同物资的实物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具有直观性,它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实物指标,但实物计量单位只能用来总计同一种类的财产物资,而不能用来总计不同种类的财产物资,更不能总计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劳动量度是为了核算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工作时间的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它有助于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具体确定某一工作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数量,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区别,对各种人员的劳动还不能以某种劳动计量单位进行综合,各种劳动时间的直接相加也并不表明企业单位的劳动总成果;货币量度具有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加性,为了克服实物计量单位的差异性和劳动计量单位的复杂性,会计核算应以货币量度为主,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价值指标。

2.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应记录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但还应面向未来,为经济管理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尽管会计所描述的是历史和过去的经济事实,而这些事实已经不可改变,但只要真实、可靠、公正并及时地予以反映,历史信息同样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对于决策仍是必要和有用的。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为了在经济管理中加强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如实反映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推断和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

3.会计在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所谓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会计反映的会计事项,不能遗漏和任意取舍,另一方面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出来,这样

就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谓连续性,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应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不间断地进行登记。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既要全面相互联系地记录,还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使之成为系统的会计数据,便于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利用。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要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会计的监督标准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计划和定额等。包括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与有效性与进行监督。

(1)合法性监督。合法性监督是指依据财务收支的监督标准,对企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而引起的现金、银行存款的收入和支出、应收和应付款项、投资等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会计人员对于违反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标准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2) 真实性监督。真实性监督是指通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使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所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会计资料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进行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3) 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指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监督标准,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节约和效率原则的监督,揭露经济管理中的矛盾,促进企业开展增产节约,挖掘内部潜力,堵塞漏洞,防止损失和浪费,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分为:

(1)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预测的方法,预侧和分析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可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否与决策和计划的目标一致。

(2)日常监督。日常监督亦称事中监督,是指按照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控制和审核的方法,对进行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为准绳,通过检查和分析已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如实反映是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基础,而严格监督则又是反映的前提和继续。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随着会计领域派生出许多新的会计职能,如利用各种预测数据,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

能”;再如利用责任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职能”;等等,都在进一步探讨中,但 “反映”和“监督”职能是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共识。

二、会计的基本涵义

人们对会计概念认识不尽相同。在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理论的两大学术流派是“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其中,“信息系统论”基本上秉承了英美会计学界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则植根于中国的土壤。

(一)信息系统论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发表的文件公告《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指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由于这一观点符合了当时社会的观点,并能较好地解释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因此,到七八十年代,成为美国会计理论中的主流派观点。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

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含义:

①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②以提供信息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职能,且将整个会计程序分为确认、计量、报告环节,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③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概念组成的。所谓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主要的信息来源。

(二)管理活动论

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的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1983年成圣树教授等人撰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这种观点既否定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看法,又否定了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

具体表现为:

①会计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并通过特定的技术程序管理实际经济活动的一个

社会环节。

②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明确了它在国家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会计应当而且必须提供相关人士所需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信息生成前的预测和决策以及信息反馈过程中的控制。因此,提供信息是手段,而控制管理才是真正的目的。

综上所述,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也是在逐步发展和加深的,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会计的概念作如下界定: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会计学科体系

会计的概念界定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由于人们对会计本质有不同认识,引伸出不同的会计学科体系。国内外对会计学科的分类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是前苏联模式与英美模式。前苏联模式是按国民经济部门和会计工作程序划分会计学科。我国于本世纪50年代初引进这种分类方法,形成“会计学原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财务管理”与“部门经济活动分析”等主干会计课程。英美模式的会计学科体系主要是按照学科内容的深浅划分。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会计学的主干学科划分为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管理会计产生之后,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其中:财务会计仍旧按内容深浅分为初、中、高级会计。

前苏联模式适合计划经济模式下按行业、部门实行会计核算实践的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分类的缺陷就显露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与会计实践出现脱节;重复与遗漏并存;容纳能力不够强;不利于学科建设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英美模式的会计学科体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多层次的资金结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会计职业的社会化,要求会计教学侧重诠释会计工作的共性,以适应不同部门的会计工作。

通过对会计学科分类的回顾及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动态的了解,目前会计学科体系有如下两种分类: (1)按会计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特殊领域会计学科、综合性会计学科。

会计基础学科包括会计工作基础学科、会计行为基础学科、会计方法学科、会计教育学科、会计史

学科。会计工作基础学科又包括会计核算原理、电算化会计;会计行为基础学科包括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等;会计方法学科包括会计方法学、实证会计等;会计教育学科包括会计教育学、会计人才学等;会计史学科包括中西方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

企业会计学科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等。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军队会计、社团会计等。 特殊领域会计学科包括无形资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破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清算会计、遗产会计、司法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综合性会计学科包括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资源会计等。

(2)按会计学科的形成过程分类,可分为传统会计学科、引进会计学科、新兴会计学科。传统会计学科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引进会计学科包括电算化会计、税务会计、实证会计、环境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包括会计逻辑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方法学、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具有公理的性质,反映了会计核算的本质规定。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之所以称为假设,是由于会计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就可能有不完善的认识。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就必须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或趋势,以合乎事理的判断并规定一个前提条件,即假设会计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进行的。

会计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而是根据会计的社会经济环境,从已被掌握的事实材料出发,并根据已被证实的理论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作为会计假设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①假设在本质上是普遍性的,即是推导其他命题的基础;

②假设是不言自明的命题,它们直接与会计职业相关或是构成其基础; ⑧假设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 ④会计假设应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不会互相冲突;

⑤每个会计假设都是独立的基本命题,并不会与其他假设重复或交叉。

目前为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在合伙制企业出现以后的会计实践中,对于业主家庭的收支和企业的业务以及业主的一个企业和另外一个企业的业务的会计处理,人们认识到会计资料的取得不能是漫无边际的,它必须围绕一定的“主体”进行,由此产生了“会计主体”的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会计核算服务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的范围的界定。对会计主体的择定,有两个可以依赖的基础。一是根据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二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的范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单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将集团或内部机构作为会计主体,如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等。

会计主体和法人(法律)主体不完全相同,所谓法人主体是指由出资人出资组建,在政府指定都门登记,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单位.会计主体和法人主体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1)会计主体同时又是法人主体。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2)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主体。例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分公司等;

(3)法人主体但不一定是会计主体。例如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具备法人主体的条件,但在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时,这些子公司就不是一个会计主体,只能把集团公司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整体,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把集团公司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扣除由于所属企业之间销售活动而产生的利润等。

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实现独立核算并提供反映本主体经营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会计主体假设之所以成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传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限制在每一个特定的、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只有首先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予以界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才能独立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才有可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得到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并管理、控制经济活动。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持续经营假设

一个会计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总是一个再生产过程,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也会面临发生破产清算的可能。是否会破产清算以及何时破产清算是一个未知数,除非有充分的反证明,都将认为它能连续地经营下去。为了建立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正常秩序和方法,会计建立了的“持续经营”的概念。

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单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核算应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继续经营下去,不需破产清算。因而其资产将按预定的目标去使用,例如企业购入一台设备,预计使用8年,考虑到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以假设企业的资产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成品,直到设备使用寿命的结束,为此,该设备损耗掉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去。同时,其债务也将按发生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对象设定了一种运行的状态。在持续经营下,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

会计正是在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下,才可能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使会计方法和程序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解决了财产计价和收益确认的问题,以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区分资产和负债成为必要,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假设

一个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讲只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单位破产清算时才能最终计算确定并提供财务报告。但在现实中这个命题无法成立。这是因为:一方面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何时停止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可能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单位破产清算时才去了解财务报告。由此,在会计实践中就需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规定在一个较短的期间内对其进行考核和报告,因此,产生了“会计分期”的概念。

会计分期假设就是将会计主体(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较短的、等间距的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按期考核并报告其经营活动成果。它是对会计主体时间范围具体划分的假定。会计期间可以是“历年制”,也可以是“营业年”制。由于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的,根据世界各国对预算

年度的规定不同,会计年度采用的形式有:公历制(即每年1月1日起至本年12月31日),如中国、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士、朝鲜等国;四月制(即每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如英国、加拿大、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国;七月制(即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如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十月制(即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如美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会计分期包括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使得不同类型的主体有利记账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递延等会计处理方法。因为,企业的资源流动会引起相应的现金流动,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的收付期间和资源流动的发生期间往往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可能出现两种交易记录的选择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记录企业交易最简便的做法是在发生现金收支时进行记录。这便是现金制或收付实现制会计。另一种交易记录方法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权责发生制要求在收入赚取之时便予确认,而不论何时收到现金。在赊销时尽管尚未收到现金,仍可记作已赚取的收入;在费用发生时,即使尚未支付,也被确认为当期的费用。由于这一方法不至于使企业的期间损益大起大落,因此,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在完备的社会信用基础,即所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与预期一致的实现或偿付。在这一前提下,应收款项才可能体现为收回等量现金的权利,而负债项目才代表着未来等量现金的流出。如果一般的社会信用状况不佳,那么应用权责发生制就存在很大风险。例如,某些上市公司可能向客户发货(或者直接虚开发票)并相应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或者,可能虚列费用及应付款项、计提秘密准备,以隐藏利润并回避对于投资者的分红义务。这类操纵往往导致企业的净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出现虚增或虚减。

四、货币计量

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求经济业务的处理选择以货币作为量度来加以确认。对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核算,所采用的具有综合性的货币量度,旨在克服实物量度的差异性和劳动量度的复杂性。

货币计量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和计量条件。这里包含:其一,以货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反映,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二,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存在用两种以上货币单位计量时,为便于会计报表的阅读、汇总,就需要确定以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客户资源等,往往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

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

如上所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定,会计假设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但是,假设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假设成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变化而使假设远离会计的经济环境时,假设就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良性”运作。

会计计量属性及选择

一、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即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西方会计学界一直流行这样的观点:“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美国著名会计学家K.S.莫斯特认为,会计计量主要由定量的财产(或属性)和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两个因素构成。即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要素。其中,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包括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两种;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很丰富。但是,成本属性只能反映资源的存在、反映资源过去和现在用到何处,不能代表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对资源委托者的报酬。尤其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会低估,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2.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在本期重置或重购持有资本的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够避免因价格变动的收益虚计,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重置成本确定较为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其次,重置成本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使以后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补偿。

3.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格。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可变现净值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但不适用于所有资产,因为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同时,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的缺陷在于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即假设企业资源随时处于清算状态。

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体现经管责任的全部要求。然而,由于现值计量基于一系列假设与判断,难以实现“硬”计量,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与决策的可靠性较差。

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种类和披露的深浅程度。随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现值计量属性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公允价值。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在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因此,市价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用户通过公允价值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做出对企业风险及管理业绩的评价。公允价值对于资产,尤其是虚拟资产和软性资产的计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如“期货” “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并未发生。从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为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正在发生的业务的现时信息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影响的可

能程度,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能够很好地解决会计对该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方面的问题。因为公允价值是理智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会计计量模式及其选择

会计计量模式由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组合构成。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以实现不同的会计目标。

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

(1)经济利益因素。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由于会计计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因而各种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至于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进而影响计量模式和方法的选择。

(2)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通常要求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核算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在物价持续变动、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就应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又如在经济环境稳定、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对稳健性要求不高;反之,当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时,会计实务上就要求采用具有稳健性的计量属性。在当前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和创新,企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日渐凸现,需要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3)技术发展因素。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沟通更加快捷,公允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其应用在技术上获得了转机。另外,借助高级数学运算工具,可以采用更精确地计量固定资产折旧、债券溢(折)价摊销等的数额,使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提高。现代科技推动了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

(4)会计目标因素。会计目标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信息是满足受托责任目标还是决策有用目标,前者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提供客观的,反映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后者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提供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

此外,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会计职业发展水平因素。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高,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在实务中也不可能要求采用复杂的计量模式。

三、会计计量过程

会计计量过程可以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是对交易和事项的数量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以便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能被记录,转化为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后续计量则要衡量和确定该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初始计量后的变动情况,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变动的财务成果。

一般来说,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中心的传统会计计量侧重于初始计量,这是由于会计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初期,管理层次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仍然以事实性信息为主;此外,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未能达到分析时效信息、预测信息等目的性信息的水平。为实现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目标,传统会计根据历史成本基础和名义财务资本保全概念编制财务报告。随着市场条件的改变,资产定义和资产形态发生了变化,风险价值成为资产价值的重要内容。以历史成本进行的初始计量,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使用者更注重企业的现在和将来,关注投资的增值性与企业成长价值。信息需求者的这种转变,使会计计量已不能停留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初始计量之上,需要提供企业在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强调后续计量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信息。

后续计量的侧重与会计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它能准确地体现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后续计量适应了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在初始确认与计量之后,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动,提供风险价值的动态信息,达到计量结果与客观现值的一致,有效地减少对未来现金流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影响。

复习思考题

1.述“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异同及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理解。 2.会计职能与基本职能有哪些? 3.你对会计的概念如何认识?

4.为何要进行会计假设?基本假设包括哪些内容?

5.对历史成本、重臵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评价。

同步练习

根据下列经济业务内容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企业1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1)本月销售产品 60000元,收到货款 40000元存入银行,其余未收; (2)用银行存款支付 1-6 月的仓库租金 4800元; (3)本月应计提银行借款利息 2000元;

(4)收到上年12月份应收未收的销货款 9000元; (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 20000元,下月交货。 (6)计提本月职工薪酬6000元。

业务号 权责发生制 收入 (1) (2) (3) (4) (5) (6) () 合计

费用 收入 收付实现制 费用 资金循环

本章知识点: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就是各单位所发生的、可以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循环包括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资金运动过程。本章主要介绍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会计一般对象的经济内容和资金表现;在会计一般对象的基础上,认识企业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理解会计基本等式的表达方式及意义,掌握经济业务事项的基本类型及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明确会计对象,对于发挥会计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了解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会计方法,真正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终实现会计工作目标。

一、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各单位所属的空间领域比如运行情况、工作性质、特点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因而使得各单位的会计对象既有共性的一面,又体现了个性的特点。从各单位会计的共性出发研究会计对象,即会计的一般对象。而从各单位会计的个性出发研究会计对象,即会计的具体对象。为了明确会计的一般对象应按经济活动的特点,分为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单位两类。

营利性单位,按其职能可分为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等多种。这类企业要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拥有和控制一部分经济资源,如厂房、设备、原材料、货币资金等,这些资源在会计上称为资产。其中,一部分资产为生产经营创造和提供经营场所和经营手段,另外一部分资产为其提供劳动对象,或是提供用以结算的手段。而企业取得资产只能通过两大途径:一是由投资者投入,再者就是向银行等单位或个人借入。前者一般构成了企业资产的主体,可以供企业长期使用,而投资者则对其投入的资产享有所有权,这种权利在会计上称所有者权益。后者对其投入的资产享有要求企业在约定的时间,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相关债务本息和的索偿权,这一部分权益构成了企业的负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形成后,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会发生增减变动,需要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

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其中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形式取得收入,而收入的取得必须以成本、费用的耗费为代价。收入抵减了相应的成本费用后形成了企业的利润,在缴纳了所得税后,形成了企业可供分配的经营成果。因而,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利润的形成与分配,也同样构成了企业核算与监督的内容。

非营利单位,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为了执行国家和社会赋予的特定任务,一方面要向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按核定的预算领取行政经费,取得相应的资金;另一方面,要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购置必要的资产,支付办公经费等费用开支。收支相抵后的余额,或是按规定上缴国家财政和上级单位,或是留待在后续期间使用。资产增减、经费拨缴、使用及结存等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内容。有些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允许自收自支的同时,国家给予适当的补助,但这些单位的这部分经济活动与营利企业并无本质的区别,其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无论是营利单位,还是非营利单位,尽管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具体的会计对象也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即:

(1)资产的取得与使用; (2)负债的发生与结算; (3)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4)费用发生与成本的形成; (5)销售的实现与收入的取得; (6)利润的形成与分配。

简而言之,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就是各单位所发生的、可以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随着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不仅上述六个方面的货币度量信息应为管理当局所重视,甚至于对一些重要的非确定性量化信息,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会计对象的货币表现

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就是各单位所发生的、可以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谓资金,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项货币资产、财产物资和债权的货币表现。从会计对象的货币表现分析,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企业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资金运动过程。

资金投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的过程。如前所述,企业通过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投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这些资金按照不同的资金占用形态可以表现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的货币资金,或是设备、厂房、原材料、库存商品、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的其他资金表现形式。

资金运用,是指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以制造业为例,资金的循环分为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在供应阶段,企业用货币资金购建厂房、设备等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设施,以及生产经营所需的材料等的生产储备,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形态。在生产阶段,产品的制造就是劳动者对劳动对象、借助于劳动手段进行加工的过程,其间不仅有材料和人工的耗费,也有固定资产折旧等的其他费用,资金也由储备资金、固定资金等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直至形成产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在销售阶段,通过产品的销售回笼货款,由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或由成品资金经由结算资金后转化为货币资金。资金经供、产、销三个阶段,由货币资金开始,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称为资金循环。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循环表现为从货币资金,通过供应阶段转化为储备资金,再通过销售阶段,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循环则表现为预算资金的拨入和使用的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金循环,即资金周转。

资金退出,包括向债权人偿还债务、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以及上缴税金等,这部分资金离开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会计要素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将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即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两类。会计要素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

潜力既可以来源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也可以来源于非日常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即可以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直接流入,也可以是转化为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间接流入,还可以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最重要的特征。凡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均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确认。前期已确认的资产项目,如果预期不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作为企业的资产。

2.资产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资产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拥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拥有从资产中获取预期经济利益的权利。有些情况下,虽然企业不享有一些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实际控制这些资源,同样也能够从这些资源中获取经济利益,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部分经济资源也应作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由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由企业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

1.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有:

(1)库存现金。即企业存放在财会部门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即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3)交易性金融资产。即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以赚取差价为目的所购的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等。

(4)应收及预付款。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它应收款等。 (5)存货。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库存商品、半成品、

在产品、以及各类原材料、周转材料等。

2. 非流动资产。即不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有: (1)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即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外的金融资产。

(3)投资性房地产。即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4)固定资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5)无形资产。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二、负债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是企业目前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现实义务,履行义务时必然会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否则,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负债来处理。

3.负债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结果。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商品、使用劳务、接受贷款等。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

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

1.流动负债。即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2.长期负债。即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既包括所有者投入的、构成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留存收益。即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中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项目:

1.实收资本(股本)。即所有者投入的,构成注册资本或股本的部分。

2.资本公积。即投资人投入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盈余公积。即按国家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等。 4.未分配利润。即企业留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四、收入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收入由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形成。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等。

2.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但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由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入。

3.收入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因收入所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入,使得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符合收入的定义,确认收入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三)收入的分类 收入按其取得的来源分为:

1.主营业务收入。又称基本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中产生的收入。例如工业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营业务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收入。例如:材料的让售收入、技术转让收入、固定资产的出租收入等。

五、费用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发生。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销售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用等。 2.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但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包括所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出。

3.费用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因费用所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出使得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符合费用的定义,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费用: 1.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费用的确认应当注意:

1.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三)费用的分类

费用可分为营业支出、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

1.营业支出。即营业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中:营业成本是指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发生的生产(劳务)成本。生产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费用与营业收入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应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间接费用,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共同性费用。这些费用同提供的商品与劳务也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需要采用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与营业收入相配比。

2.期间费用。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等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和为组织商品流通而发生的进货费用。由于期间费用与会计期间直接相联,则期间费用与其发生期的收入相配比,在当期的利润中应全额予以抵减。

3.资产减值损失。即资产已发生的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减值损失。

六、利润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

1.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业绩;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影响,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三)利润的分类 利润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1.营业利润。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和投资收益(减损失)后的余额。

2.利润总额。即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支差额后的余额。 3.净利润。即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差额。

以上六大会计要素,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分别作了详细说明。会计要素的划分,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构筑基本会计报表框架的依据,在会计核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是表明企业会计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代数方程表达式。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成为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基本等式

一个企业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或是材料、 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等等。资产是企业正常经营的物资基础。通常,企业的资产主要依托

投资者的原始投入。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向债权人举债的方式获取资产。显而易见,企业的资产无外乎投资者和债权人这两大途径。

权益,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权利。权益和资产密切相联,是对同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所进行的表述。资产表明的是企业经济资源存在的形式及分布情况。而权益则表明的是企业经济资源所产生的利益的归属。因此资产与权益从数量上总是相等的,有多少资产就应有多少权益,用公式表示即为:

资产=权益

由于企业资产的出资人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因而对资产的要求权自然分为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债权人权益,即负债,要求企业到期还本付息的权利。投资者权益或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抵减负债后的净资产所享有的权利。所有权与债权人享有的索偿权从性质上完全不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有索偿权,投资者提供的资产一般不规定偿还期限,也不规定企业应定期偿付的资产报酬。但享有在金额上等于投入资本加上企业自创立以来所累计的资本增值。因此,所有者权益又称净权益,权益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用公式表示即为:

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基于法律上债权人权益优于所有者权益,则会计恒等式表达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会计基本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它表明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资产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这一等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企业运用债权人和投资者所提供的资产,经其经营运作后获得收入,同时以发生相关费用为代价。将一定期间实现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就能确定该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用公式表示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亏损)

如前所述,凡是收入,会引起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进而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凡是费用,会引起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进而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因此在会计期中,会计恒等式又有如下的转化形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收入与费用两大会计要素记载的经济业务事项,依据配比原则并通过结账形成利润,最终转化为所有者权益。因此,在会计期末,会计恒等关系又恢复至其基本形式,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平衡关系构建了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可以总括地反映企业某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例如图

表2-1是某企业2007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的简化格式。

图表2-1 资产负债表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元

资产 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存货 固定资产 资产总计 6000000 10000000 900000 600000 2500000 实收资本 盈余公积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 负债所有者权益 应付账款 短期借款 500000 1000000 7000000 1500000 10000000 从上述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了解到这家企业的资产合计10000000元为,这一资产总额由两个方面的权益构成,一是债权人提供的1500000元(负债)和所有者提供的8500000元(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特征就是企业的资产总计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相等。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复杂多样,但从其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影响的角度考察,经济业务事项主要有九种基本类型:资产项目此增彼减;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负债的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的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负债项目此增彼减;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现以前例企业2007年1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事项为例,对上述九类基本业务事项做出具体说明。

(一)资产项目此增彼减

【例2-1】企业以银行存款30000元购入设备一台。

这笔业务使该企业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增加30000元,该企业因这一项投资使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两者金额均为3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2所示:

图表2-2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8500000 8500000 10000000 +30000 -30000 10000000 1500000 1500000 (二)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

【例2-2】企业赊购材料10000元。

这笔业务增加了材料,即存货资产。同时,也使企业的负债中的应付账款项目增加,两者的金额均为1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3所示:

图表2-3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例2-3】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1000000元。

这笔业务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同时也使得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两者金额均为10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4所示:

图表2-4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四)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

【例2-4】企业以银行存款40000元偿还前欠的材料购货款。

这笔业务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而这一减少的存款正好予以弥补应付账款,使负债也发生减少,两者金额均为4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5所示:

图表2-5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五)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例2-5】企业以银行存款20000元分配股利。

这笔业务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同时利润分配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两者金额均为2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6所示: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9500000 9500000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8500000 +1000000 9500000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8500000 8500000 10000000 +10000 10010000 1500000 +10000 1510000 10010000 +1000000 11010000 1510000 1510000 11010000 -40000 10970000 1510000 -40000 1470000

图表2-6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六)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2-6】企业宣告分派股利25000元。

这笔业务由于股利未付,使企业负债中的应付股利增加,同时通过利润分配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两者金额均为25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7所示:

图表2-7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七)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例2-7】企业与某债权人达成协议,将其100000元应付账款转为对本企业的投资。

这笔业务使企业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同时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两者金额均为1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8所示:

图表2-8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八)负债项目此增彼减

【例2-8】企业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80000元。

这笔业务使企业增加了负债项目的短期借款,同时取得的短期借款直接用以冲减短期借款,使应付账款金额减少,两者金额均为8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9所示:

图表2-9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资产 = 负债 1395000 + + 所有者权益 9555000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9455000 +100000 9555000 资产 = 负债 1470000 +25000 1495000 + 所有者权益 9480000 -25000 9455000 资产 = 负债 1470000 1470000 + 所有者权益 9500000 -20000 9480000 10970000 -20000 10950000 10950000 10950000 10950000 10950000 1495000 -100000 1395000 10950000 =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九)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

10950000 +80000 -80000 1395000 9555000 【例2-9】企业以盈余公积300000元转增资本。

这笔业务一方面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减少,另一方面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另一个项目实收资本增加,两者金额均为3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10所示:

图表2-10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资产 = 负债 1395000 1395000 + 所有者权益 9555000 +300000 -300000 9555000 10950000 10950000 上述九种基本业务类型可作如下的汇总表示:

图表2-11 会计汇总类型一览表 单位:元 1 2 3 4 5 6 7 8 9 资产 +- + + - - = 负债 + - + - +- + 所有者权益 + - - + +- 上述会计事项的九种基本类型,使得会计基本等式两边发生同增或同减的数目变化(第2、3、4、5),或是会计基本等式一边发生此增彼减数目变化(第1、6、7、8、9)。但无论是上述那一种情况,均不会破坏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恒等关系。

实际中,还可能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情形。

【例2-10】企业购买机器设备一台,价值50500元,其中50000元以转账支票支付,余款以库存现金付讫。

这笔经济使企业资产项目中的固定资产增加50500元,银行存款减少50000元,库存现金减少500元。这笔业务处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11所示:

图表2-12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资产 = 负债 1395000 1395000 + 所有者权益 9555000 9555000 10950000 +50500 -50000 -500 10950000 虽然这笔业务涉及到两个以上的项目,但总体上仍属于资产项目此增彼减的基本业务类型,对会计等式的数量平衡关系没有任何影响。

【例2-11】企业向银行取得600000元的长期借款,其中500000元直接用于偿还短期借款,余款存入银行。

这笔经济使企业负债中的长期借款增加600000元,短期借款减少500000元,资产项目中的银行存款增加1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12所示:

图表2-13 单位:元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资产 = 负债 1395000 +600000 -500000 1495000 + 所有者权益 9555000 9555000 10950000 +100000 11050000 这笔业务同时包含了负债项目此增彼减和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两种基本业务类型。这一类会计事项称为复合业务。同时,正如上述分析所示,复合业务同样不对会计恒等关系产生任何影响。

明确会计事项的类型,对于会计核算,尤其是复式记账的运用是有重要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试举例说明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企业会计要素有哪些?会计要素具体可以分为哪几类?

3.什么是会计的基本等式?简述会计基本等式的意义。

4.按照经济业务事项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经济业务事项有哪些基本类型? 5.试结合会计的基本平衡关系说明经济业务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6.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简述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 )属于资产。

A应收账款 B原材料 C预收帐款 D银行存款 2.下列( )属于负债。

A应付账款 B实收资本 C预收帐款 D短期借款 3.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是( )。

A货币运动 B物流运动 C现金运动 D资金运动 4.期间费用包括( )。

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销售费用 D财务费用 5.会计核算方法包括( )。

A成本计算 B复式记账 C货币计量 D财产清查 6.企业接受投资的业务属于( )类型。

A资产内部此增彼减 B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C资产与负债同增 D所有者权益内部此增彼减

7.企业收到某公司前欠的货款50 000元,并存入银行。该笔业务使得企业( )。 A资产增加50 000元 B负债减少50 000元 C资产与负债同时减少50 000元 D资产余额不变

8.会计基本等式是( )的理论基础。

A复式记账 B设臵账户 C成本计算 D编制资产负债表 9.会计基本等式是( )。

A资产=权益 B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0.下列( )属于收入。

A主营业务收入 B其他业务收入 C营业外收入 D利得 二、业务题

(一)某企业20×7年12月31日财务状况如下: 1.库存现金552元。

2.银行存款结存余额70 250元。 3.投资者投入资本64 000元。 4.向银行借入款项26 000元。 5.库存原材料2 058元。 6.应付购货款24 200元。 7.机器设备12 340元。 8.应收销货款5 000元。 9.厂房价值16 000元。 10.库存商品8 0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分别加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并对其结构加以简要说明。

(二)某企业20×7年12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事项: 1.以银行存款80 000元购入机器设备一台。 2.投资者投入资本5 000 000元。 3.购入材料20 000元,价款未付。 4.职工张明预借差旅费5 000元。

5.以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30 000元。 6.从银行提取现金500元。

7.以银行存款10 000元偿还前欠的购货款。 8.预收货款25 000元。

9.向银行借入款项35 000元。

10.收到某公司前欠的货款30 000元,存入银行。

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分别判断其经济业务事项类型。

会计循环

本章知识点: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企业在持续的经营期间中,这一工作流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直至企业停止清算。本章要求对会计循环涉及到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臵、复式记账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和完成会计目标的技术手段。一般认为,会计方法应至少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的基础,其他的会计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延伸与发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采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种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构成会计循环过程。

一、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由于会计对象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分类的方法,才能将它系统地反映出来。企业可以选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也可以根据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内容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设置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对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记录的方法。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会引起起码两个方面的变化,或同时出现增减,或此增彼减。这种变化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如果采取单式记账法,只能对其中的一种变化进行核算和监督,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貌。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明确经济责任人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完整、正确而采用的方法。它不仅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也是会计监督的重要方式。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应根据实际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无误后,方可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有效手段。

四、登记账簿

会计账簿,是由具有规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用以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簿籍。登记账簿,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簿籍的专门方法。账簿是将会计凭证中分散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汇总、系统记录的信息载体。账簿记录的资料,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依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就是将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一定对象进行归集,借以明确是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考核各企业的物化劳动和和活劳动的耗费程度,进而为成本控制、价格决策和经营成果的确定提供有用资料。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结算款项进行清查盘点,以查明其实物量和价值量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保证账实相符,从而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也是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充分挖掘财产物资潜力,明确经济责任,强化会计监督的

重要制度。

七、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概括地,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书面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对日常核算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进一步加工整理,也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算的重要依据。

上述七种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首先要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加以审核;然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进行归集并按一定的对象定期计算成本;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核对账目;在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科目与账户

如前所述,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虽然通过会计要素的设置,可以使这些经济业务事项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分类地归纳与整理,但由于会计要素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所提供的分类信息仍不能满足企业日常管理的需要。为了能提供更为详细的分类信息,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则成为会计核算中用于连续的、系统的、分类的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方法。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管理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和标志的一种专门方法。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一般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统一规定为基准,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增加或减少某些会计科目。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将逐步实行在会计准则统一规范下由各单位自行组织的模式,企业对会计科目的选择和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可以随意使用甚至滥用会计科目,应当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其核算的

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应当能够满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保证财务会计报告数据的真实、完整。目前,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图表3-1所示:

图表3-1 常用会计科目名称 顺序号 1 2 8 10 12 13 14 18 19 26 28 30 44 28 46 47 50 51 62 63 65 69 编号 1001 1002 1101 1122 1123 1131 1132 1221 1231 1401 1403 1405 1511 1511 1521 1531 1601 1602 1701 1702 1711 1901 名称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 预付账款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其他应收款 坏账准备 材料采购 原材料 库存商品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 长期应收款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 累计摊销 商誉 待处理财产损溢 124 129 132 136 137 117 118 120 110 111 112 114 115 107 108 109 3101 3201 3202 四、所有者权益类 4001 4002 4101 4103 4104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顺序号 86 94 95 100 编号 2241 2501 2502 2701 名称 其他应付款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三、共同类 衍生工具 套期工具 被套期项目 五、成本类 5001 5101 5301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研发支出 六、损益类 6001 6051 6111 6301 6401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二、负债类 70 2001 短期借款 79 80 81 82 83 84 85 2201 2202 2203 2211 2221 2231 2232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应付利息 应付股利 138 139 149 150 151 154 155 6402 6403 6601 6602 6603 6711 6801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 二、账户的涵义和设置原则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用以分类核算和监督会计主体各项以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和由此而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方式,是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加工的载体。

账户与会计科目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账户是对会计事项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每个账户都应反映一定的经济内容,账户与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然而从理论上分析,账户与科目也有一定的区别。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且账户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格式,用以反映经济业务事项所引起的数量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情况。

为了正确设置账户,充分发挥账户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设置账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设置账户,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生产经营各具特色。企业在设置账户时,要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的特点。例如,制造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分为供、产、销三个阶段,因此相对应的账户设置中就有“材料采购”、“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企业设置的账户,一方面要有其明确的、独特的核算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账户所构成的账户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会计要素的内容,反映会计对象的全貌。

2.设置账户,要结合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设置账户的目的是用来分类处理与传输有关的会计信息,因此账户的设置必须结合各单位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例如,在选择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企业,就应相应地设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账户。账户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到会计核算信息的输出,满足宏观经济的管理、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以及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

3.设置账户,要结合记账方法的特点,满足会计工作内部分工的要求。不同的记账方法对账户设置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因此,账户的设置必须考虑所运用的记账方法。同时,账户的设置还要充分考虑

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制的实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内部分工的需求。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的基础上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的工具和载体,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这也是账户不同于会计科目的根本性区别之所在。如前所述,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所引起的数量变动,不外乎两种情况:增加,或是减少。因此,账户也需要相应的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用于登记增加额,另一方面用于登记减少额。这就构成了账户的基本结构。此外,还需要设置若干辅助栏目,用以登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和账簿记录详细情况的其他内容。所以,作为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规定账户所要记录的经济业务事项内容; 2.日期——记录经济业务事项日期;

3.凭证号——标明账户记录所依据的会计凭证; 4.摘要——简要说明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 5.金额——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和余额。 账户的基本结构格式如图表3-2所示:

图表3-2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金额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金额 上述格式是账户的基本格式,也是手工记账通常采用的格式。账户左右两方的金额栏,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作为账户的余额。余额按其列示的时间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所以,账户中所记录的金额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本期增加额,又称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增加金额。本期减少额,又称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减少金额。期初余额和本期增加发生额之和与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就是期末余额。本期的期末余额结转至下期,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

这种金额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教学与科研中,为了方便起见,可将上述的账户格式简化为“Τ”字型格式,即只保留账户的金额栏,其余栏目予以删去。如图表3-3所示:

图表3-3

左方 账户名称 右方

账户左右两方,哪一方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其余额在哪一方,均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账户本身的性质。

借贷记账法

一、记账方法的历史沿革

在设置了会计科目与账户以后,就有了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信息载体。在账户中进行登记,则涉及到记账方法的选用。从会计发展的初期至今,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记账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下,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只作单方面的登记,通常只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款业务和债权、债务等往来结算业务在账户中进行登记,而对实物的收付业务一般不作登记。比如,以银行存款购买机器设备,账簿记录中一般只反映银行存款的减少,而不反映机器设备的增加。因此,单式记账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单方面记录的弊病,难以从会计记录中考察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貌,无法形成连续、系统且又严密的会计信息记录,所以单式记账法一般已很少使用。

复式记账法由单式记账法发展而来。由于任何各项会计事项都会引起有关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因此,对每一笔会计事项,以相等的金额,在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复式记账方法,就能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所引起的资金变动。以上例:用银行存款购买机器设备,复式记账法不仅记录了银行存款的减少,同时也指明了银行存款的用途,即由此所带来的企业机器设备的增加,因而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整个经济业务事项的来龙去脉。从会计实践的历史看,我国会计实务所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包括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三种。其中,借贷记账法产生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后广泛流传于欧美国家,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目前是我国会计规范规定唯一可以采用的记账方法。因此,本节着重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二、借贷记账法

(一)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因此,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即“借”方,账户的右方即“贷”方。如图表3- 4所示:

图表3-4

借方 账户名称 贷方

在这里,“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已不再具有其本身的含义,只用来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数量变化,“借”方和“贷”方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数量变化的增减性质是不固定的,完全视具体账户的性质而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对于任何一个账户,“借”和“贷”所反映的数量增减性质是相反的,即一方反映增加,则另一方必定反映其减少。

(二)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是反映账户内容的组成要素,账户的结构是由账户的性质,换言之,也就是由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所决定的。不同性质的账户其结构中所反映的资金数量的增减方向也有所不同。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账户若有余额,一般为借方余额,表示期初或期末资产的结存金额。其计算公式是:

资产类期末 = 期初 + 本期借方 - 本期贷方

借方余额 借方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 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5所示:

图表3-5

借方 资产类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 本期减少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期末余额:

×××

2.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同属于权益类账户,由于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作为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结构正好相反,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账户若有余额,一般为贷方余额,表示期初或期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结存金额。其计算公式是:

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期末 = 期初 + 本期贷方 - 本期借方

贷方余额 贷方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 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6所示:

图表3-6

借方

本期减少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名称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贷方 ××× ××× : : : ××× ××× 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包括利润计算账户。企业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是利润,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因此利润计算账户归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从账户结构分析,利润计算账户的贷方发生额为本期收入的总额,借方的发生额为本期费用的总额,贷方发生额与借方发生额的差额即本期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期末的贷方余额表示截止至本期末企业实现的累计利润;期末的借方余额则表示截止至本期末发生的累计亏损。该账户年末因结转而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7所示:

图表3-7

借方 利润计算账户名称 贷方

本期费用 ××× 期初余额: 本期收入 ××× ×××

期末余额:

×××

3.损益类账户。损益类账户包括损益收入类和损益费用类账户。

(1)损益收入类。收入的取得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从而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损益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似,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或转销的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由于本期发生的损益,在期末全额结转到利润计算账户,因此损益收入类账户期末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8所示:

图表3-8

借方 损益收入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本期减少 或转销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2)损益费用类。费用的发生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因此,损益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正好相反,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减少或转销的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由于本期发生的损益,在期末全额结转到利润计算账户,因此损益费用类账户期末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9所示:

图表3-9

借方 损益费用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本期减少 或转销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4.成本类账户。成本类账户的结构兼有损益费用类账户和资产类账户的特征。其发生额的记录与损益费用类账户结构相同;其余额的反映与资产类账户相同。即成本的增加记入账户的借方,成本的减少或结转记入账户的贷方;借方的余额反映期初或期末的结存成本。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10所示:

图表3-10

借方 成本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 ××× : : : ××× ××× 本期减少 或结转额: 本期发生额: ××× : : : ××× 根据上述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类账户结构的描述,可以将账户借、贷方发生额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如图表3-11所示:

图表3-11: 资产的增加 负债的减少 债的增加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的增加 收入的减少 (三)记账规则

在借贷记账法下,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同时进行等额登记。

借贷记账法在具体运用时,可分三步进行: 1. 判断具体经济业务事项的类型;

2. 判断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账户及增减变动情况; 3. 根据账户的结构,判断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金额。

以上一章第三节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例,具体分析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运用: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费用的减少 收入的增加 资产的减少 负【例3-1】企业以银行存款30000元购入设备一台。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内部项目的此增彼减,其中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减少。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固定资产” 3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 3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2所示:

图表3-12 单位:元

借方 资产类账户 银行存款 贷方 30000 ———

借方 ① 资产类账户 固定资产 30000 贷方

① 【例3-2】企业赊购材料10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增,其中资产中的原材料增加,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增加。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原材料” 10000元,贷记“应付账款” 1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3所示:

图表3-13 单位:元

借方 负债类账户 应付账款 贷方 10000 ———

借方 ② 资产类账户 原材料 10000 贷方

② 【例3-3】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1000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银行存款” 1000000元,贷记“实收资本” 10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4所示:

图表3-14 单位:元

借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实收资本 贷方 1000000 ———

借方 ③ 资产类账户 银行存款 1000000 贷方

③ ① 30000 【例3-4】企业以银行存款40000元偿还前欠的材料购货款。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减,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

根据资产减少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应付账款” 4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 4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5所示:

图表3-15 单位:元

借方 ③ 资产类账户 银行存款 1000000 ① ④ 贷方 30000 40000 ———

借方 ④ 负债类账户 应付账款 40000 ② 贷方 10000 【例3-5】企业以银行存款20000元回购股权。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利润分配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实收资本” 2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 2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6所示:

图表3-16 单位:元

资产类账户

借方 ③ 银行存款 1000000 ① ④ ⑤ 所有者权益类

账户

贷方 30000 40000 20000 ———

借方 ⑤ 实收资本 20000 贷方 1000000 ③ 【例3-6】企业宣告分派股利25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类型属于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其中负债中的应付股利增加,利润分配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利润分配” 25000元,贷记“应付股利” 25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7所示:

图表3-17 单位:元

负债类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

账户

借方 应付股利 贷方

借方 利润分配 贷方

25000

———

25000

【例3-7】企业与某债权人达成协议,将其100000元应付账款转为对本企业的投资。

该笔经济业务属于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其中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同时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根据负债减少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应付账款” 100000元,贷记“实收资本” 1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8所示:

图表3-18

借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实收资本 ③ 贷方 1000000 ⑤

借方 ④ 负债类账户 应付账款 40000 ② 贷方 10000 20000 ⑦ 100000 ———

⑦ 100000 【例3-8】企业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80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类型属于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其中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根据负债减少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短期借款” 80000元,贷记“应付账款” 8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9所示:

图表3-19

借方 负债类账户 短期借款 贷方 80000 ─┐ │ └

借方 ④ ⑦ ⑧ 负债类账户 应付账款 40000 ② 100000 80000 贷方 10000 ⑧ 【例3-9】企业以盈余公积300000元转增资本。

该笔经济业务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其中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款减少,实收资本增加。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盈余公积” 300000元,贷记“实收资本” 3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20所示:

图表3-20

借方

所有者权益账户 实收资本

贷方

借方

所有者权益账户 盈余公积

贷方

⑤ 20000 ③ ⑦ ⑨ 1000000 100000 300000 ┌ ─┘

⑨ 300000 【例3-10】企业购买机器设备一台,价值50500元,其中50000元以转账支票支付,余款以库存现金付讫。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内部项目此增彼减, 涉及有关账户三个,其中资产项目中的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减少,现金减少。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固定资产”505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000元,贷记“库存现金”5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21所示:

图表3-21

借方 ③ 借方 资产类账户 银行存款 1000000 库存现金 贷方

借方 ① ⑩

资产类账户 固定资产 30000 50500

贷方

① ④ ⑤ ⑩ 30000 40000 20000

50000 ─┬ 贷方

│ │

⑩ 500 ─┘

【例3-11】企业向银行取得600000元的长期借款,其中500000元直接用于偿还短期借款,余款存入银行。

该笔经济义务属于复合型业务类型,涉及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和资产与负债同增,其中负债项目中的长期借款增加,短期借款减少,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根据负债增加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资产增加记借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短期借款”500000元,借记“银行存款”100000元,贷记“长期借款”6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22所示:

图表3-22

借方

负债类账户 长期借款 ⑾

贷方 600000

─┬ │

借方 ⑾

负债类账户 短期借款 500000

贷方 800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hj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