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

更新时间:2023-10-15 1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农村课堂 2010-03-24 20:10:57 阅读170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抄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

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

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交流资料,切入课题

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

生:蝙蝠是一种动物,它白天睡觉,夜里飞行。

生:蝙蝠长得像老鼠,它是哺乳动物。

师:真棒,看来你们对蝙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

生:雷达好像是跟飞机有关。具体做什么用的我就不清楚了。 生: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是帮助飞机在夜间飞行的。

师:大家回答的很精彩。那么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

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师: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师:好,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我们来看看你是否真正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

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展示生字词,学生拼读

荧光屏 揭开 苍蝇 敏锐 避开 飞蛾 蚊子 捕捉 蝙蝠 铃铛 障碍物

师:荧字是后鼻音,要读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生按照老师要求再次齐读。

师:要掌握词语,会读好还是不够的,还要写好,这里面的生字,有哪些地方需要引起注意,相互

提个醒儿。

生:这里面有五个带有“虫”字偏旁的。

生: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师:说得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生字本,认真抄写一遍。然后小组之内评出小小书法家。书写

时要注意坐姿。注意笔画笔顺,尽力把每一个部首写清楚。

写完之后小组交流,评选。 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这些生字词在书中的位置,请同学们快速查找。

师生交流以上词语所在位置。

师:生字我们先看到这。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2、

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三、研读文本,探究关系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师: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蝙蝠有什么本领?

生: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师: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生: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读出来。 生读体会。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句子体会。

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体会。

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

生:读这句话。

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这段话中的些词,我读,同学们画上着重号:还能、而且、无论、从

来没见过、即使、也。去掉这些词再读。

生再读句子体会。 师:你又体会出什么? 生:这些词语要重读。

师:说明什么? 生:这些词很重要。

生: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准确、科学。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谁再来读一

读?大家体会。

生: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

超凡本领。那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出示小黑板)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

读边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

(表中填写的内容,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睛。

说明蝙蝠飞行不靠眼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说明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

说明蝙蝠飞行与嘴巴有关。

第三次

学生完成后默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生: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师: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师: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学生读完成的表格,其中学生填写为捂住眼睛。 师:可以填写为捂住眼睛吗?如何修改。

生:蒙住眼睛,封住嘴巴。

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

师: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再看第三次实验结果。

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塞、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

用词准确。

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结论是?

生: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师: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生: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耳朵。 师: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 生: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师: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重要的词语讲了这个关系。

生:配合起来。

师: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

巴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体会? 生: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科学。

师:有错,那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希望同学们课下完

成:

1、根据第七自然段和课文插图,画出能够说明蝙蝠是如何探路的简笔画。

2、雷达是如何根据蝙蝠飞行的原理,安装在飞机上的。

3、把课文读三遍,完成课后思考练习内容。

《蝙蝠与雷达》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

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生: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作者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还有作比较、打比方、说明方

法。

师:这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

达》要说明什么呀 生: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生: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语言、方法、内容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

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部分看

出来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h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