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1

更新时间:2024-05-23 02: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1,弗吉尼亚议会

1619年,在弗吉尼亚召开了英属美洲殖民史上的第一次居民代表议会。很快,代议制度在其它殖民地上纷纷采用,成为英属美洲殖民政体的一大特色。在后来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中,议会发展成殖民地利益的主要代言人,并领导了18世纪末北美大陆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美洲大陆殖民地最早出现的代议制机构。西方学者认为该机构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奠基石之一。1619年7月30日在詹姆士城的教堂举行。共22名代表,由各移民区17岁以上男性公民投票选举产生。代表们与总督的参事会在一起举行会议。会期只举行6天,所通过的法律、法令均虽须经设在英国的公司核准后才能生效,但由居民选举代表参加议会的形式,反映出弗吉尼亚议会在一开始已萌生了殖民地自治的意识,为以后争取权利和自治埋下了种子。 2杜鲁门主义 所谓杜鲁门主义,即1947年3月12日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新殖民主义对外政策纲领。主要内容是: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要求美国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反动政府。实质上,它是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名,乘战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被削弱的机会,利用“美援”排挤英、法,遏制前苏联,干涉他国内政,控制别国,妄图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3、大西洋宪章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全文共8条。 4、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7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 5、《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 6、广场协定 背景:从1980年起,美国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到1985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签订:1985年9月22日,美、日、联邦德国、英、法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聚会纽约“广场饭店”,与会者一致认为,美元被严重高估,同意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降低美元价格以减少其贸易赤字。并就此达成所谓“广场协定”。 7、民兵外交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种不拘泥于外交礼仪的非正规外交做法。约翰·亚当斯在美国建国初期则坚持北美的尊严不在于外交仪式或任何精巧的礼节,只在于理性、正义、自由和人权,因而美国不要因循只能向业已建交的国家指派大使的惯例,而可单方派驻使节,主动打开与欧洲各国的关系,如待他国邀请,便会坐失良机; 8、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是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进行的一次武装进攻。1961年4月4日,当选不久的肯尼迪总统在与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官员连席会议上,批准了代号为“冥王星”的战役计划。1961年4月17日,这支由1200多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突袭古巴。最终以失败告终。 9、非传统安全

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

Ⅰ、跨国性:非传统安全问题从产生到解决都具有明显的跨国性特征,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或整个人类利益的问题; Ⅱ、不确定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一定来自某个主权国家,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等所为; Ⅲ转化性: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非传统安全问题矛盾激化,有可能转化为依靠传统安全的军事手段来解决;

Ⅳ、动态性:非传统安全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某些流行性疾病可能不再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威胁;

Ⅴ、主权性:国家是非传统安全的主体,主权国家在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拥有自主决定权;

Ⅵ、协作性: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旨在将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 10、星球大战计划

又称总统战略防御计划、战略防御计划,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一项抵御核打击的空间防御计划,“高边疆战略”的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实施共分四个阶段,但因费用高昂1993年5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宣布“星球大战时代”已经结束,他将“战略防御计划局”降格为“弹道导弹防御局”,削减了研究经费,但美国仍保持了小规模研制工作,如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研究计划; 二、简答论述

1、美国宪法的影响、特点

影响⑴、宪法确立了共和国制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彻底的共和制国家——美国;

⑵、美国宪法确认和体现了限权政府原则,并为此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⑶、宪法实行文官控制军队原则,有效地杜绝了军事政变和军事独裁,保障了人民的权

利免遭粗暴的践踏;

⑷、美国宪法所规定的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对后世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特点(1)稳定性:①、正确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宪法加强了联邦中央的权力,但地方仍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从权力的来源看,联邦中央的权力来自于各州的权力让渡,权力流向是从地方向中央分权,而不是中央向地方分权; ②、正确处理了大州和小州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了南北方的关系:黑人作为“非公民”按照3/5原则,作为纳税以及众议院代表的标准;

(2)应变性、发展性:①、在立宪观念上,美国的制宪者们着力强调宪法的最高效力和最高权威性;

②、在修宪的态度方面,制宪者们极为谨慎,为此制定了近乎苛刻的修宪程序;

③、完善的司法解释体制适时赋予宪法以新的含义,使之顺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实际; 2、美国实行两院制的原因、两院制的特色

原因①、现实政治的需要,即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国会代表权问题;

②、实行两院制,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彼此互相制约,从而实现对于立法权的制约;

③、实行两院制能够体现美国宪法的联邦制原则;

④、实行两院制,还可以实现民主倾向与保守倾向的相互制约; 特色①、在产生方式上,国会两院均由选举产生;

②、在国会参众两院的权力关系上,两院权力和地位是平等的; ③、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国会与政府相互独立,相互制衡; ④、在国会内部政党纪律方面,美国国会没有严格的政党纪律; 3、议员职业化影响

Ⅰ、众多的议员连任成功,使参众两院人员变动极小,有利于保持国会的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Ⅱ、议员长期在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 Ⅲ、为了保住这个“职业”,议员们必须兢兢业业地工作,竭力创造出工作成绩,还要与本州或本选区的选民保持密切联系,重视选民的意见和要求,全心全意为选民服务,“选民公仆”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Ⅳ、连任的欲望约束了议员的行为;

Ⅴ、为谋求连任,议员们不得不借助于利益集团的力量,从而也为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提供了可能;

4、美国利益集团演进基本状况

①、1800—1860年:当时围绕奴隶制问题,各类全国性团体纷纷出现,形成利益集团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②、 1870年—19世纪末: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垄断的初步形成,政府开始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农业、企业、劳工等不同利益群体开始组织起来,希望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③、 20世纪—1930年: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美国的移民也与日俱增,导致社会各阶层的不断利益分化,使利益集团迅速发展;

④、1930年至今: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实行新政以来,美国政府开始全面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决策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也日益重要,同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都促使美国的利益集团发展迅猛; 5、国会与总统权力之争的概况

原因:①、美国政治制度的缔造者们最初的设计;

②、现实利益的分歧;

内容:①、在内政方面批准与否决法案之争;

②、外交权力之争;

历史回顾:①、1789—1865年:总统与国会力量均衡,大体上做到了和平相处; ②1866—1896年:国会高居总统之上; ③1897—1920年:西奥多·罗斯福以美国的“管家人”身份首次使总统权力迅速扩大 ;

④1921—1932年,柯立芝、胡佛总统“无为而治”,国会权力乘虚而入,进入其复兴时期; ⑤、20世纪30年代之后: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总统权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其后,总统一直握有较大的实际权力;

表现及影响:⑴、国会争夺外交决策权与总统矛盾加剧; (2)、两党分别控制总统和国会将成为常态;⑶、立法僵局将不可避免; 6、总统为何在外交领域中占据优势

Ⅰ、总统由全国普选产生,可以直接呼吁全体公民支持其对外政策;

Ⅱ、总统直接领导着行政和军事部门,而且掌管着整个情报系统,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决定以保护美国的利益;

Ⅲ、国会决策模式的固有缺陷,也使得其难以有所作为; 7、美国西进运动原因影响

原因:Ⅰ、美国领土面积的扩大;

Ⅱ、美国独立后东部各州经济不景气,土地能力消耗大,东部农场主希望到西部另

求发展,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发给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债券也需要到西部兑现; Ⅲ、1784一1787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三个有关西部土地的法令和条例,为西进运动提供了条件;ⅰ、西北土地国有化;ⅱ、在西北地区根据人口增长的情况逐步建立权力完全平等的新州;ⅲ、按地段出售国有土地;

影响:Ⅰ、西进运动为东部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和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食品;

Ⅱ、西部各种重要矿藏的发现和开采,为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 Ⅲ、西进运动的不断深入为东部的工业品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国内市场;

Ⅳ、西进运动使美国的工业不断向西部扩张,造成了制造业向西部移动的趋势; 8、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 内容:Ⅰ、调整财政金融;

Ⅱ、调节工业生产; Ⅲ、限制农业生产;

Ⅳ、事业救济和兴建公共工程; Ⅴ、对外政策方面,一改过去的“金元外交”与“大棒政策”,推行与拉丁美洲的“睦邻政策”; 影响:Ⅰ、新政的实施促进了美国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缓解了经济危机;

Ⅱ、新政的实施,局部调整了美国的生产关系,为垄断资本统治提供了新的经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Ⅲ、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级和了阶级矛盾,暂时稳定和巩固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政权;

Ⅳ、新政的实施,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并且,在对外政策发展和对内扩大民主权利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9: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优缺点、崩溃的原因 优点Ⅰ、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体系,解决了黄金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需要而使国际储备供应不足的问题;

Ⅱ、通过实行固定汇率制,大大减少了国际经济往来中的风险,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Ⅲ、通过制定取消管制等一系列有关规则,促进了管制的放松和贸易的自由化,有利于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并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 Ⅳ、通过建立永久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了国际货币事务的协作,帮助了国际收支逆差国解决暂时困难等,都有助于缓和国际收支危机、债务危机和金融动荡,推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缺点:Ⅰ、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

Ⅱ、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Ⅲ、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原因:①、“美元荒”、“美元灾”与“美元危机”;“美元荒”指各国普遍感到美元匮乏,支付

困难,这种情况存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美元灾”指美元在国际上供过于求的现象,它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美元危机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大量抛售美元,引起黄金价格上涨、美元汇率急剧下跌的现象;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Ⅰ、第一次美元危机与十国集团和黄金总库 ; Ⅱ、第二次美元危机与“黄金双价制”; Ⅲ、第三次美元危机与史密森协议; Ⅳ、第四次美元危机与《牙买加协定》;

10、世界范围内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原因特征

原因:①、世界性经济衰退导致了经济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

②、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③、各国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强; ④、国际货币关系失调;

特征:①、在多边贸易体制的空间内打“合法”的传统贸易保护牌,如反倾销、反补贴等;

②、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创造种种新的贸易壁垒,如技术标准壁垒、绿色环保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劳工标准壁垒等等; ③、贸易保护的范围在扩延,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还延伸至服务贸易,尤其是金融、汇率、知识产权等领域;

④、对核心技术实行垄断性保护、歧视性要价;

⑤、直接挑战世贸规则,如美国运用其国内“301”条款采取单边贸易制裁措施;

11、门罗主义的内容影响

内容:①、非殖民原则:由于美洲大陆已具备自由与独立的一切条件并竭力维护之,所以今

后任何欧洲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将来殖民的对象;

②、不干涉原则:欧洲的政治制度(君主制)与美洲的政治制度(共和制)不但本质上不同,而且是彼此对立的,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的任何企图都将危及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美国不干涉任何欧洲列强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将来也不干涉; ③、不转让原则:对于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且已经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的任何干预,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 影响:①、对拉美而言,《门罗宣言》代表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在外交上客观地维护了拉

美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②、对美国而言, 《门罗宣言》作为美国外交孤立主义传统的基础纲领,保障了新旧大陆双方的分离态势,便利了美国的独立发展,以及在拉美扩充势力; 12、美国在一战初期奉行中立主义原则后期对德作战原因

美国在战争初期奉行中立主义原因:①、获取经济利益,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成为协约国的军需和消费品主要供应国;②、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欧洲政策; ③、美国尚无足够的军事力量,无法参战,大战爆发时,美国陆军仅二十五万人,且大多为国民警卫队,美国主力当时还驻扎在菲律宾、关岛、夏威夷等地,不可能迅速地调往欧洲战场;

对德作战的原因:①、美德两国均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是美国潜在的最大的争夺对手;Ⅰ、德国在经济上的迅速成长,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德国占21%,而美国所占份额却不超过17%;Ⅱ、协约国内部英法意俄日之间仍有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国可利用这些矛盾从中渔利,而如果德国胜利,美国就不一定有多少利益可捞;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经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剧烈竞争者;

②、在对美宣传中,协约国比德国占着明显的优势;

13、尼克松主义内容

内容:在1969年7月“关岛主义”的基础上,1970年2月8日,在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长篇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 为支柱的“尼克松主义”;

①以“伙伴关系”为核心,将盟国及仆从国推上第一线,让他们分摊责任,以减轻美国的负担;

②以“实力”为后盾,建立强大的“现实威慑力量”,以图与苏抗衡;

③以“谈判”为手段,代替对抗,在美国、西欧、日本、苏联、中国五大力量中搞均势外交,从“实力地位出发,明智地进行谈判”,以制约苏联,同时打开同中国的关系,推行“三角战略”,使中苏“竞相与美搞好关系”,美国回旋其间以争取有利于己的地位; 1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特点

Ⅰ、跨国性:非传统安全问题从产生到解决都具有明显的跨国性特征,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或整个人类利益的问题; Ⅱ、不确定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一定来自某个主权国家,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等所为; Ⅲ转化性: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非传统安全问题矛盾激化,有可能转化为依靠传统安全的军事手段来解决;

Ⅳ、动态性:非传统安全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某些流行性疾病可能不再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威胁;

Ⅴ、主权性:国家是非传统安全的主体,主权国家在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拥有自主决定权;

Ⅵ、协作性: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旨在将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 15、冷战后美国人权外交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卡特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开始推行的一种外交政策;由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而美国却面临着一系列内政外交上的困境,美国统治者寻求用一种新的外交政策来巩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人权外交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①、以人权事务“世界法官”的面目出现,挥舞“人权大棒”对其他国家进行攻击指责; ②、把人权问题与提供贷款、经济援助、最惠国待遇等联系起来,用经济手段迫使别

国按照美国的“人权标准”去做,并且惩罚那些所谓有人权问题的国家; ③、打着“人权”旗号,频繁地在世界上进行人道主义干涉;

④、提出“新干涉主义”,主张“人权高于主权”,以军事手段对所谓破坏人权的国家进行

武力干涉;

16、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内容、特点

内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两个重点展开;

? 一个中心是确保美国的“一超”优势地位,防止冷战后世界重新出现一个对美国构成

全球挑战的对手;

? 两个方向是控制欧洲大西洋方向和控制亚洲太平洋方向; ? 两个重点是防止地区性冲突和方式核扩散;

①、美国为了防止冷战后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性大国出现,在军事上将俄罗斯与中国作为防范重点;加强与菲律宾关系,加强与印尼关系,加强与越南关系 ②、继续增强军事实力,确保美国军事优势;

③、针对冷战后威胁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强调总体上塑造一种国际安全环境,以应对来自挑战性大国的威胁和来自地区性冲突与核扩散的威胁; ④、对核战略的调整;

特点:①、军事战略的进攻性逐渐增强;

②、影响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因素增多;

③、军事“参与”的广度逐渐扩大、程度日趋加深、紧迫性日渐提高; ④、实施军事战略日趋依赖高技术; 17、冷战后美国对俄战略的主要内容

①、尽快推进俄罗斯的“民主与改革”,加速俄向西方模式转轨的步伐;

②、为防止俄军事上东山再起,需逐步削弱和缩小俄罗斯的军力与势力范围; ③、为防止俄最终构成对美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建立工作的威胁和干扰,对俄的经济援助需附加条件; ④、在一些领域和问题上还要利用俄罗斯的影响和作用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不允许俄取得任何问题的主导权;

18、二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从而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Ⅱ、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政治孤立主义,再次回到

世界轨道上来,走上了全球扩展的霸权主义道路;

Ⅲ、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大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对其在战后的发展带来深

远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3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