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竞赛第二轮专题复习(4)几何

更新时间:2023-06-08 18: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几何

1、如图,D,E分别为 ABC

的边AB,AC上的点,且不与 ABC的顶点重合.已

知AE的长为m,AC的长为n,AD,AB的长是关于x的方程x2 14x mn 0的两个根.

(Ⅰ)证明:C,B,D,E四点共圆;

(Ⅱ)若∠A=90°,且m=4, n=6,求C,B,D,E所在圆的半径.

解:(Ⅰ)连接DE,根据题意在△ADE和△ACB中,AD×AB=mn=AE×AC,即

ADAC

AEAB

又∠DAE=∠CAB,从而△ADE∽△ACB 因此∠ADE=∠ACB,所以C, B, D, E四点共圆.

(Ⅱ)m=4, n=6时,方程x2-14x+mn=0的两根为x1=2,x2=12. 故AD=2,AB=12.

取CE的中点G,DB的中点F,分别过G,F作AC,AB 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H点,连接DH.

因为C, B, D, E四点共圆,所以C, B, D, E四点所在圆的圆 心为H,半径为DH.

由于∠A=90°,故GH∥AB,HF∥AC.HF=AG=5,DF=故C,B,D,E四点所在圆的半径为5

2、在等腰 ABC中,顶角∠ACB=80°,过A, B引两直线在 ABC内交于一点

12

(12-2)=5.

O.若∠OAB=10°, ∠OBA=20°,求∠ACO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 ACO 60 (4分)

以OA为轴翻转 OAB到 OAB ,连接CB ,BB ,由 OAB 10 知 BAB 20 且AB AB , ABB 为等腰三角形,故 AB B 80 ACB,从而知

,C四点共圆,再由 ABO 20 知A,B,B

OBB 60 , BB O为等边三角形.由四点共圆知

ACB 100 ,又 OBC B BC 30 ,

OB B B,BC公共,故 OBC B BC.

再由 ACB 100 , ACB 80 ,故 OCB 20 ,从而得证: ACO 60 .

答题要点: ACO 60

以OA为轴翻转 OAB到 OAB ,连接CB ,BB ① OBB 为正三角形;

②A,B,B ,C四点共圆:因为 ACB AB B 80

B CB B AB 20 ;

③ OBC B BC, B CB OCB 20 ,再由 ACB 80 ,得证: ACO 60 .

3、如图,在△ABC中,∠A=60 ,AB>AC,点O是外心,两条高BE、CF交

于H点.点M、N分别在线段BH、HF上,且满足BM=CN.

求MH

NHOH

的值.

解:在BE上取BK=CH,连接OB、OC、OK,

由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知 ∠BOC=2∠A=120° 由三角形垂心的性质知 ∠BHC=180°-∠A=120° ∴∠BOC=∠BHC ∴B、C、HO四点共圆 ∴∠OBH=∠OCH OB=OC BK=CH ∴⊿BOK≌⊿COH ∵BOK=∠BOC=120°,∠OKH=∠OHK=30° 观察⊿OKH,

KHsin120

OHsin30

KH=3OH

MH NH

OH

又∵BM=CN,BK=CH, ∴KM=NH ∴MH+NH=MH+KM=KH=3OH ∴CD的中点.

求证:(Ⅰ)E, F, G, H四点共圆;

(Ⅱ)∠AEF=∠ACB ∠ACD.

证明:(Ⅰ)连结EG, EH, FG, FH, GH,

则FG//BA, FH//BC,所以∠GFH=∠ABC. 又因为四边形DGEH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GEH=∠ADC=∠ABC=∠GFH. 所以,E, F, G, H四点共圆. (Ⅱ)因为E, F, G, H四点共圆,

所以∠GEF=∠GHF=∠ACB.

又EG//CD,所以∠AEG=∠ACD.

故∠AEF=∠GEF ∠AEG=∠ACB ∠ACD.

平面几何中的几个著名定理

几何学起源于土地测量,几千年来,人们对几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数学分支.人们从少量的公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得到不少结论,这些结论一般就称为定理.平面几何中有不少定理,除了教科书中所阐述的一些定理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定理,以这些定理为基础,可以推出不少几何事实,得到完美的结论,

以至巧妙

=3.

4、如图,在凸四边形ABCD中,∠ABC=∠ADC,E, F, G, H分别为AB, BD, AD,

而简捷地解决不少问题.而这些定理的证明本身,给我们许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都颇为有益.有些定理的证明方法及其引伸出的结论体现了数学的美,使人们感到对这些定理的理解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享受.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著名的定理. 1.梅内劳斯定理

亚历山大里亚的梅内劳斯(Menelaus,约公元100年,他和斯巴达的Menelaus是两个人)曾著《球面论》,着重讨论球面三角形的几何性质.以他的名子命名的“梅内劳斯定理”现载在初等几何和射影几何的书中,是证明点共线的重要定理.

定理 一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或延长线分别相交于X,Y,Z,则

证 过A,B,C分别作直线XZY的垂线,设垂足分别为Q,P,S,见图3-98.由△AXQ∽△BXP得

同理

将这三式相乘,得

说明 (1)如果直线与△ABC的边都不相交,而相交在延长线上,同样可证得上述结论,但一定要有交点,且交点不在顶点上,否则定理的结论中的分母出现零,分子也出现零,这时定理的结论应改为

AX×BY×CZ=XB×YC×ZA,

仍然成立.

(2)梅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即“在△ABC的边AB和AC上分别取点X,Z,在BC的延长线上取点Y,如果

那么X,Y,Z共线”.梅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常被用来证明三点共线. 例1 已知△ABC的内角∠B和∠C的平分线分别为BE和CF,∠A的外角平分线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D,求证:D,E,F共线. 证如图3-99有

相乘后得

由梅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得F,D,E共线.

例2(戴沙格定理) 在△ABC和△A′B′C′中,若AA′,BB′,CC′相交于一点S,则AB与A′B′,BC与B′C′,AC与A′C′的交点F,D,E共线.

证 如图3-100,直线FA′B′截△SAB,由梅内劳斯定理有

同理,直线EC′A′和DC′B′分别截△SAC和△SBC,得

将这三式相乘得

所以D,E,F共线. 2.塞瓦定理

意大利数学家塞瓦(G.Ceva)在1678年发表了下面的十分有用的定理,它是证明共点线的重要定理.

定理 在△ABC内任取一点P,直线AP,BP,CP分别与边BC,CA,AB相交于D,E,F,则

证 如图3-101,过B,C分别作直线AP的垂线,设垂足为H和K,则

由于△BHD∽△CKD,所以

同理可证

将这三式相乘得

说明 (1)如果P点在△ABC外,同样可证得上述结论,但P点不能在直线AB,BC,CA上,否则,定理的结论中的分母出现零,分子也出现零,这时,定理的结论应改为

BD×CE×AF=DC×EA×FB,

仍然成立.

(2)塞瓦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即“在△ABC的边BC,CA,AB上分别取点D,E,F,如果

那么直线AD,BE,CF相交于同一点.”

证 如图3-102,设AD和BE相交于P,作直线CP,交直线AB于F′,由塞瓦定理得

所以 F′B=FB,

即F′与F重合,所以AD,BE,CF相交于同一点. 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常被用来证明三线共点.

例3 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内角平分线和三条高所在的直线分别相交于同一点.

证 (1)如果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的中点,则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中线AD,BE,CF共点.

(2)如果D,E,F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AD,BE,CF与边BC,CA,AB的交点,则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角平分线AD,BE,CF共点. (3)设D,E,F分别是△ABC的高AD,BE,CF的垂足.

(i)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如图3-103),D,E,F分别在BC,CA,AB上,有

BD=ccosB,DC=bcosC,CE=acosc, EA=ccosA,AF=bcosA,FB=acosB, 所以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高AD,BE,CF共点. (ii)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有

BD=ccosB,DC=bcosC,CE=acosC, EA=ccos(180°-A)=-ccosA, AF=bcos(180°-A)=-bcosA,

FB=acosB,

所以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高AD,BE,CF共点.

(iii)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高AD,BE,CF都经过直角顶点,所以它们共点.

例4 在三角形ABC的边上向外作正方形,A1,B1,C1是正方形的边BC,CA,AB的对边的中点,证明:直线AA1,BB1,CC1相交于一点.

证 如图3-104.设直线AA1,BB1,CC1与边BC,CA,AB的交点分别为A2,B2,C2,那么BA2:A2C等于从点B和C到边AA1的垂线的长度之比,即

其中∠θ=∠CBA1=∠BCA1.同理

将上述三式相乘得

根据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AA1,BB1,CC1共点.

3.斯台沃特定理

定理 △ABC的边BC上任取一点D,若BD=u,DC=v,AD=t,则

证 过A作AE⊥BC,E为垂足(如图3-105),设DE=x,则有

AE2=b2-(v-x)2=c2-(u+x)2=t2-x2,

(若E在BC的延长线上,则v-x换成x-v.)于是得

消去x得

(u+v)2=b2u+c2v-uv(u+v),

这就是中线长公式.

(2)当AD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时,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的性质

设a+b+c=2p,得

这就是内角平分线长公式. (3)当AD是△ABC的高时,

AD2=b2-u2=c2-v2.

再由u+v=a,解得

所以

若设AD=ha,则

这就是三角形的高线长公式.当D在BC的延长线上时,用-v代替v,同样可得高线长线公式.

这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伦公式

例5 如图3-106.在△ABC中,c>b,AD是△ABC的角平分线,E在BC上,BE=CD.求证:

AE2-AD2=(c-b)2.

证 为方便起见,设BD=u,DC=v,则BE=v,EC=u.由斯台沃特定理得

所以

因为AD是角平分线,所以

于是

4.托勒密定理

托勒密(Ptolemy,约公元85~165年)是古代天文学的集大成者.一般几何教科书中的“托勒密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边积之和等于对角线之积),实出自依巴谷(Hipparchus)之手,托勒密只是从他的书中摘出。从这个定理可以推出正弦、余弦的和差公式及一系列的三角恒等式,托勒密定理实质上是关于共圆性的基本性质.

定理 如果四边形内接于圆,那么它的两对对边的乘积之和等于它的对角线的乘积.

证 设四边形ABCD有外接圆O,AC和BD相交于P,∠CPD=α(图3-107).若四边形ABCD的四边都相等,则四边形ABCD为圆内接菱形,即正方形,结论显然成立.若四边不全相等,不失一般性,设

BD,于是△ABD≌△EDB,从而AD=BE.

而 S四边形ABCD=S四边形BCDE, 所以

(AD×BC+AB×CD)sin∠EBC=AC×BD×sinα. 由于

∠α=∠DAC+∠ADB=∠DBC+∠EBD=∠EBC, 所以

AD×BC+AB×CD=AC×BD.

说明 (1)托勒密定理可以作如下推广:“在凸四边形ABCD中,

AB×CD+AD×BC≥AC×BD.

当且仅当四边形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时,等号成立.” 由此可知,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

(2)托勒密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这里采用的是面积证法.还可采用相似三角形或余弦定理证明,请读者自行完成.

例6 如图3-108.过A的圆截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和对角线分别于P,Q,R,求证:

AP×AB+AQ×AD=AR×AC.

证 连结PQ,PR,QR.在圆内接四边形APRQ中,由托勒密定理得

AP×QR+AQ×PR=AR×PQ.

又因为∠1=∠2,∠3=∠4,所以△PQR∽△CAB,于是

设上面的比值为k,并考虑到BC=AD,有 QR=k·AB,PR=k·AD,PQ=k·CA,于是可推得

AP×AB+AQ×AD=AR×AC.

例7 如图3-109.等边△ABC内接于△XYZ,A在YZ上,B在ZX上,C在XY上,证明:

证 对四边形ABXC运用托勒密定理,得

AX·BC≤BX·AC+XC·AB,

所以

AX≤BX+XC.

同样地

BY≤CY+YA,CZ≤AZ+ZB.

将上述三式相加就得所要证明的不等式.

等号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Y,Z在△ABC的外接圆上,但∠ZBX,∠XCY,∠YAZ都等于π,因此等号成立只能是X,Y,Z分别与C,A,B重合的情况.

平面几何中的著名定理,除了上述所介绍的梅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斯台沃特定理、托勒密定理外,还有斯泰纳-莱默斯定理、西姆松定理、蝴蝶定理、莫莱定理等等.这里,限于篇幅,因此不作讨论.

练习十九

1.已知△ABC的内角∠B和∠C的平分线分别为BE和CF,∠A的外角平分线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D.求证:D,E,F共线.

2.过△ABC的三个顶点A,B,C分别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分别和BC,CA,AB的延长线交于D,E,F.求证:D,E,F三点共线.

3.在△ABC的边BC上任取一点D,设∠ADB和∠ADC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F和E.求证:AD,BE,CF相交于同一点.

4.在梯形ABCD中,AB∥DC,AD⊥BD,DC=3,BC=7,DA=8,求AB,BD和AC的长.

PA(PA+PC)=PB(PB+PD).

6.设P是等边三角形ABC所在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那么根据P

PC+PA=PB或PC+PA>P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5f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