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上数学全册教案(很全)

更新时间:2023-11-04 10: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上数学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届三年级学生已教学两年,了解下来尖子生少之又少,而学困生的百分比大大提高已使,这对于教学来说难度有提高了不少。一二年级采用了零基础素质教育,相对来说作业量较之前减少了很多,相对应学生的解题熟练程度远远不够。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本学期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单亲孩子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教学措施

1、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6、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7、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进度

一、时、分、秒(3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 时间的计算?????????1课时?????????????????????( ) 练习一?????????????1课时?????????????????????( )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 整理和复习???????????????????????1课时?????????????( )

三、测量(6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 ) 千米的认识?????????????1课时?????????????????????( ) 吨的认识???????????????1课时?????????????????????( ) 解决问题???????????????1课时?????????????????????( )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1、加法????????????????3课时?????????????????????( ) 2、减法????????????????3课时?????????????????????( ) 3、解决问题????????????1课时?????????????????????( ) 整理和复习?????????????2课时?????????????????????( )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倍的认识???????????????1课时?????????????????????( ) 解决问题???????????????2课时?????????????????????( )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 2、笔算乘法????????????????8课时?????????????????????( ) 整理和复习?????????????????1课时?????????????????????( )

数字编码???????????????????1课时 ?????????????????????( )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7课时)

四边形??????????????????????1课时?????????????????????( ) 周长????????????????????????1课时?????????????????????(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4课时?????????????????????( ) 复习????????????????????????1课?????????????????????( )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7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 ) 复习????????????????????????1课时?????????????????????( )

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 ????????????????????( )十、总复习(7课时)????????????????????????????????????( )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1、第6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练习十三第1题。 2、练习十三第2题。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2、“做一做”, 练习十三第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 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二、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 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6、练一练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题3、“做一做”, 练习十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 23×4 152×4 824×2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5、试一试: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64页第6、7、8、9、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出示课题。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1、12、13、14、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正确地、熟练地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出示课题

2、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3、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二、 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三第11、13题。 2、练习十三第12题。 3、练习十三第14题。

1)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要求“第7辆车要坐多少名学生?”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式和结果。 练习十三第15题。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三、巩固练习: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列竖式计算

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出示课题

2、教学例4:(0乘以任何数都得0)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 (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

(3)做一做:第66页“做一做”。

3、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 (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1--5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9b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