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学初中语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

更新时间:2024-04-22 15: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学2015年初中语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

试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包括课程标准、课改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三部分内容。 得 分 栏 题 号 得 分

评卷人 课程标准部分 课改理论部分 学科专业知识部分 积累 赏析 阅 读 写 作 总 分 课程标准部分(5分)

依据课程标准7——9年级“具体目标要求”,判断下列表述

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应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 味和推敲每个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

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写字 的速度。( )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 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 文。( )

在口语交际中要注意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

第四学段,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

课改理论部分(10分) 得 分 评卷人

填空题(每题1分,共4分)

6.新课改倡导的自主、 、探究三种学习方式,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新课程“新”在观念创新、 和评价创新。

8.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9.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树立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尽可能尊重( ) A.教学内容 B.教师 C.每个学生 D.每个人 得 分 11.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 )

A.创新态度 B.创新方法 C.创新思维 D.创新精神 12.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 )

A.发展性评价观 B.过程性评价观 C.结果性评价观 D.激励性评价观

学科专业知识部分(85分) 得 分 评卷人

积累与运用(15分)

《 》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它运用的典型的象征意象 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六义”是风、雅、 、 、 、 。前三种是指诗歌作品的类型;后三种是指 。

把下面对联所指作家的名字写在后面。

嘉树后皇颂橘易,大夫放逐问天难。

把酒问青天且将青崖放白鹿,豋舟邀明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16.“长安米贵”的典故与唐朝著名诗人 相关。“洛阳纸贵”的典故说的是 晋代文学家 。

1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仲淹《 》中的名句, “燕然未勒”在词中的意思是 。这里用了《后汉书》中的典故: 18.结合读书积累,根据所给例句完成两个排比句(要求所填作者和作品及感受要相关联)

李 白游览山水名胜,用优美的文辞独抒性灵,是古代文人的风雅韵事; 辛弃疾纵横沙场点兵,用澎湃的豪情延展历史,是古代墨客的粗矿性情;

诗歌赏析(5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9.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

20.这首诗的首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第二句“江风引雨入船凉”最能表 现现场气氛的一个字是“ ”字。(2分) 21.说说你对这首诗后两句意思的理解。(2分)

阅读(25分)

文言文阅读(5分)

用“/”给文章最后一段断句。

虽 有 佳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是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 (节选自《学记》) 现代文阅读(20分)

为什么要提倡经典人文阅读 黄俊杰

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当前人文教育,包括海峡两岸在内,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问题。教科书就好像一种“套装知识”,这种“套装知识”的好处是,呈现了当前学术界已经取得高度共识的知识。它的优点就是很容易传播给下一代。“套装知识”的坏处是,很容易被商品化,有一种被出卖的潜在危险性。还有,教科书的基本性质是记忆导向的,尤其是记忆导向的教学方法。中国有着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传统,因此考试引导着教学。记忆性的教学方法弥漫于海峡两岸的各级学校,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

第二个问题是,人文教育基本上沦落为一种“概念游戏”。比如说,哲学只是一些概念的推衍,哲学与生命没有关系;而史学呢,多半是因果关系之建立;伦理学则常流于说教。为什么需要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不是为了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精神气质吗?但是,今天我们大学里面的人文教育,已经逐渐脱离“人”本身,“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当前人文教育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之间,有一个窘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到底怎么改变世界?我想为马克思再加一句话: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深思。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崛起的新时代,我觉得大中华圈的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的“实学”传统。我所谓儒家的“实学”传统,其实就是十二世纪以前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需要“魂兮归来”,重温中华经典。 在儒家传统里,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第一个是社会政治性,第二个是形而上学的内涵,第三个是回归人的心性的本质的思想内涵。 首先,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有它很强的社会政治关怀。意思是说,它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来体悟超越和永恒的价值与理念。日本十七世纪儒学大师伊藤仁斋(1627-1705),毕生推崇《论语》。他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他

说孔子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人”。《论语》对海峡两岸社会的影响,远低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日本一直到今天都还非常推崇《论语》。伊藤仁斋也曾说,“人外无道,道外无人。”他写书来分析《论语》的日常性的特点。这一点非常正确。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不讲康德式“批判”,不讲柏拉图式的抽象理念,不讲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证,而是讲从日常生活中体悟永恒而抽象的伟大道理。更重要的是,这种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经典的第二个特质是,通常要有很强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这方面讲得最好的,我觉得是南宋大儒朱子———朱熹(1130-1200)。他讲道,“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也就是说,在天地的形成、发展的过程里面,这些经典能够带领我们以最真诚的方式,默默地体会宇宙形成的道理,而不止于一种“闻见之知”。经典是能够赋予我们的生命以丰厚高明的面向。 经典的第三个特质就是,它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也就是心灵的觉醒。王阳明一生写过很多好文章,其中一篇叫做《尊经阁记》。用白话文翻译,他说:所谓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传递我们内在的心灵里面那种永恒的道理而已。他说:所谓的《易经》就是讲我们心灵里面的“阴阳消息”;所谓的《书经》,就是记我们心里的“纪纲政事”;所谓的《诗经》,只不过是为了表达我们人的歌咏性情而已。的确,凡是伟大的经典,都能够唤起我们心灵的觉醒,使我们能够心体力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总结我刚才所讲的,那就是任何一部经典,都能够把抽象的“道”,跟经典,以及经典中的“圣人”三者合而为一,成为经典。换言之,经典因为它具有这三大特质,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地域性知识”。比如说,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前起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性知识,但是,它今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学问了。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经典中的世界,不是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23.作者认为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分)

24.从社会政治关怀的角度来看,《论语》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25.“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对其中所说的“超越”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26.经典“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其核心的价值在哪里?(2分)

27.作者关于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和开始所谈的当前人文教育

存在的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试从文章结构和事理逻辑的角度加以阐述。 (4分)

28.文章第四段所引对联的作者是谁?作者所推崇的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对我们 当前学校的人文教育有什么启示?(4分)

下面的文段节选自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读后回答问题。(4分)

A笑道: “可是说的,我一个蠢才,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B笑道:“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儿上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A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B听了,便笑着递给她。A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 “嗤”几声。B在旁笑着说:“撕得好!再撕响些”

A是 (姓名),B是 (姓名)。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

A具有 的性格特点,小说的这一情节被称为 写作(40分)

以“教学”为写作内容,按照所给示例填写一首小令。要求:题目自拟,内容相符,韵律相同。(10分) 【示例】 天 净 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温馨提示】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仄, =平=仄平平。 (“=”为可平可仄)

31.请从初中课本里任选一篇文学作品或一个文学形象,写一篇文学短评。题目自拟, 立意自定,不少于500字。(30分)

201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 初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标准部分(5分)

1.×2.√ 3.√ 4.×5. ×(每个1分) 课改理论部分(10分) 填空题:

6.合作 7.学习方式创新 8.过程与方法目标 9.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选择题:

10.C 11.C 12.A

学科专业知识部分(85分) 积累与运用(15分,每空1分) 楚辞

颂 赋 比 兴 艺术手法 屈原 李白 白居易 左思

渔家傲·秋思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例句:陶渊明把酒南山下,用闲适的诗句表达雅志,是古代隐士的闲情雅性。 杜甫遭遇国破家散,用凄清的诗句抒发愁苦,是古代迁客的落魄神伤。 诗歌欣赏(5分)

19.赠别(送别)诗(1分) 20.反衬 凉(2分)

21.诗句以“忆”字勾勒,为行人虚构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声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2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5分)

22.虽 有 佳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是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现代文阅读(20分)

23.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2分) 24.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2分)

25.能突破囿于个体经验的“闻见之知”,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法则和真理。(2分)

26.心灵觉醒,身体力至。(2分)

27.从文章结构上说,作者关于当前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论述,属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部分,关于“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从逻辑上说,问题的症结在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世界的改

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而经典的三个特质恰恰有利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4分,结构和逻辑各2分)

28.作者顾宪成。东林书院精神是一种知行结合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当前人文教育中所缺少的,要解决问题,就要大力倡导这种精神。(4分,作者1分,精神2分,启示1分)

29.晴雯 宝玉 泼辣直率(意对即可) 撕扇子做千金一笑(4分,每空1分) 写作(40分)

30.内容符合题意。平仄2分,韵律3分,意境5分。

31.可以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文章的艺术特色或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艺术、心理描写等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清晰,论证严密,能够结合具体课文进行论述。依据文采和解读的深度适当给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9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