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小说 教案《鉴赏家》

更新时间:2023-10-21 18: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修小说 教案《鉴赏家》

鉴赏家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基本风格。 2、

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重点精心难点 1、

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2、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方法 阅读与探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这篇小说以《鉴赏家》为名,意在“鉴赏”:鉴赏画,鉴赏美,鉴赏生活。我们学习小说,其实就是在学习鉴赏:鉴赏人物,鉴赏语言,鉴赏小说所源自的生活,鉴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篇小说,由于其独特的人物形象与艺术风格,特别适合细致深入的品味与鉴赏。 一、

与背景简介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以小说《受戒》、《大淖纪事》为人瞩目,他的小说用抒情的调子,以童年的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散文则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道来,文字雅洁而少雕饰。

《鉴赏家》写于1982年,同样是于晚年追怀故土,如朝花夕拾,平淡中自有深远之致。 二、

品读与探讨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下问题。(注意问题的逐渐深入。提供的答案比较完备,不一定要全告诉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主要意思即可) 1、

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 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

2、

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可以结合“品读与探讨”第1题)

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 3、

从小说中寻找一些叶三“鉴赏”画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觉。 “紫藤里有风”一段,“小老鼠”一段,“红花莲子白花藕”一段。叶三基于朴素生活经验的“真懂(画)”,季匋民的平易亲切、从善如流,两人的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都可以从这些细节中读出来。 4、

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每个同学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老师再点拨总结。提供的答案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等各方面,不需要全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总结,点出主要区别即可)

(1)情节和结构。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定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说法。而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谈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而在另一篇文论《小说笔谈》中,他把小说的结构比作树:“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更自然的。”这些分析也适用于《鉴赏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类小说,其实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不刻意雕琢的态度和方式,叙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2)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典型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使人物集中体现某一类人的阶级特点、性格特征,但也往往抹杀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丰富性、生动性、不可重复性。汪曾祺认为,“在解释得不准确的典型论的影响下”,有些作家“创造出了一批鲜明、突出,然而虚假的人物形象”。他自己的创作心态是这样的:看到生活中有意思的人,想写写他,就写了;并不刻意追求以一个人物体现大的时代、社会内容。因此,“通常不对人物进行概括。只是画一两朵玫瑰花,不想把一堆玫瑰花,放进蒸锅,提出玫瑰香精。当然他画的玫瑰是经过选择的,要能人画”,“人像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全气足”。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fg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