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4 10: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常人体解剖学 绪 论

1. 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和目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轴。 2. 了解人体的组成,人体解剖学的分科,解剖学发展史。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围。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基本功能。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古代名医扁鹊曾指出:“解五脏为上工”。其意是说掌握认识了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才能成为医术高超的医生。清代名医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已经把人体解剖学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均来源于解剖学。故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恩格斯评价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由此可见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问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由几种组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便构成一个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及神经九个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三、解剖学的分科及学习方法

分科:

大体解剖学:用刀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

人体解剖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等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细微结构 胚胎学:阐述人体胚胎发育中的形态变化过程

系统解剖学:按照人体各系统来叙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 大体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按照人体分区(如头、颈、胸、腹、四肢等)叙述各器官结构的层次

排列、毗邻关系、血液供应、神经支配、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此外,还有研究不同年龄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称年龄解剖学;应用x线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称x线解剖学;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运动解剖学;应用各种断面解剖方法来研究经穴断面形态结构的,称经穴断面解剖学等。

学习方法:1.坚持4种观点:①进化与发展的观点;②局部与整体的观点;③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把握学科特点: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直观性很强,名词多、描写多是其特点,

①分析归纳理解其形态特征;②多观察标本、模型和图谱(插图);③描画和适当练习思考题。

3.联系临床和活体:①联系功能和临床应用,把形态学学活;②利用自己的身体。

四、解剖学发展简史

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前3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tates)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已进行过动物解剖,并有专著。

加伦(Galen,公元130-201年) 古罗马的著名医生和解剖学家,编写了解剖学论著《医经》。书中有许多解剖学资料,如认为血管内运行的是血液而不是空气,神经是按区分布的等等,但其资料主要是来自动物解剖,与人相差较多。由于当时宗教严酷统治,禁止解剖人体,致使人体解剖学、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未能顺利发展。随着西欧的文艺复兴(15世纪),各种科学都有蓬勃的发展,解剖学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维萨利(A.VeSaliUS,1514—1564) 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著有《人体构造》一书,共七卷,纠正了加伦和前人的许多错误,为医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解剖学实验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即;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童鹰《世界近代科学发展史》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58)

哈维(w. 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为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划分出去开辟了道路。

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研究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从而创建了组织学。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创立了细胞学。至19世纪末,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也达到了极盛时代。

进入20世纪,随着胸外科、脑外科、肝外科等外科手术的开展,器官内血管和管道等解剖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磁共振CT(NMRCT)、正电子CT和超声CT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又促进了断面(图像)解剖学的进步;随着血管、神经缝合术的提高,显微外科的开展,于是有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建立。由于各种边缘学科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发展,解剖学等形态学的研究也有走向综合性学科研究的趋势,那种纯形态学研究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知识拓展:

(《人体构造》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在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体系,动摇了基督教神学自然观的天体观的理论基石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是近代科学起义的战斗宣言。《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自身的结构体系,直接动摇了基督教神学自然观的人体观的理论基石加伦的人体学说。

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是在天文学和解剖学两个学科领域同时拉开的。童鹰《世界近代科学发展史》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49)

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即已有关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广泛记载。《内经》中提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已明确提出“解剖”一词,并载有关于内脏器官形态、位置、大小、容积和重量等调查数据。书中已有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脏器名称,为我国现代解剖学和医学所沿用。这些资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从事过实地解剖、测量和研究的,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

汉代的华佗,已使用酒服麻沸散作麻醉,为病者进行腹部手术;宋代王惟一铸造的铜人,是历史上最早创造的人体模型;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录》对人体的骨骼作了比较正确的绘图和描述;清代名医王清任曾亲自到义冢进行尸体观察,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改正了古代医书上对人体解剖记载的某些错误。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对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解剖学上积累了不少经验。

我国中医院校解剖工作者在针刺麻醉、经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经穴断面解剖、经穴层次解剖、穴位神经解剖、经穴CT扫描图像解剖学、经穴立体构筑、经穴显微结构、经穴结构电脑图像三维重建、穴位三维结构数字化虚拟人、中医经穴医学工程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并编写出版了针灸腧穴解剖学、推拿应用解剖学、实用骨伤外科解剖学、中医应用局部解剖学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系列解剖学教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组化、免疫组化、组织培养、ImP酶标技术、放射性核素示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冰冻蚀刻以及电生理、神经生化、微量元素、医用图形图像三维重建等多种新技术,从多方面阐明穴位等形态结构,丰富了中医应用解剖学内容,为中医学现代化作出了成绩。 五、解剖学姿势和常用解剖学术语

为便于叙述人体各器官结构的位置关系,人体解剖学规定统一的解剖学标准姿势和解剖学方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在观察和说明人体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应按照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解剖学方位术语

以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为准,规定了下面一些解剖学方位术语,描述各结构的相互关系。 1.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 描述器官或结构距头或足的相对远近关系。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 描述器官或结构距身体前面或后面相对远近关系。近腹者为前,也称

腹侧ventral;近背者为后,也称背侧donsl。

3.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 描述器官或结构距正中矢状面相对远近关系。近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外侧。

4.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 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5.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 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近皮肤者为浅, 远离皮肤者为深。 6.近侧distal和远侧radial 描述四肢各结构在空间的方位时,以接近躯干的一端为近侧;远离躯干的一端为远侧。前臂的外侧又称桡侧radial,其内侧又称尺侧ulnar。小腿的外侧又称腓侧fibular,其内侧又称胫侧tibial。 (三)人体切面术语

1.矢状面 sagittal plane 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若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完全等分的两半,则称正中矢状切面mediansagittal plane。 2.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 也称横切面,即与人体的长轴成直角的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某一器官或结构的横切面,则指与其长轴成直角的切面。

3.冠状面coronal plane 也称额状面,即与矢状面垂直,从左、右方向,将人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四)轴

轴 axis 按解剖学姿势,人体有三种互相垂直的轴。轴在描述人体某些器官的形态,特别是叙述关节运动时非常重要。每一关节的运动都可假设围绕着一定的轴来进行。 1.垂直轴vertical axis 与身体长轴平行,垂直于地面。

2.矢状轴sagittal axis 呈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相交。

3.冠状轴coronal axis 也称额状轴,呈左右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相交。

2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了解中医学中对于运动器官的有关记载。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起杠杆作用

运动系统 骨连结:运动枢纽

骨骼肌:动力器官 二、运动系统的功能

1.运动: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移动位置,产生运动

2.支持和保护:骨骼与骨骼肌共同赋予人体基本外形,并构成体腔的壁(颅腔、胸腔等),保护腔内

器官。

第二节 骨学 Osteology

一、骨学总论

1. 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 了解骨的理化特性。

骨bone是一种器官,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坚韧而有弹性,有血管和神经分布,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并有修复、改造和再生能力。成人骨共有206块,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一)骨的形态

骨的形态不一,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 长骨long bone呈长管状, 分一体两端。长骨中部细长称体或骨干, 体内的腔称骨髓腔, 容纳骨髓。骨的

两端膨大称为骺, 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多见于四肢如股骨、肱骨。 2. 短骨short bone呈立方形,位于连接牢固并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 扁骨flat bone呈板状,主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髓骨等。 4. 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形状不规则,功能各异,如椎骨和某些颅骨。在一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含

气骨,如上颌骨和额骨等。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1. 骨质 bone substans

骨密质compact bone 分布于骨的表面,致密坚硬,耐压性较大,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

骨松质spongy bone 位于骨的内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

扁骨由内、外两层骨密质板中间夹着一层骨松质构成。颅盖骨的骨松质称为板障。

2. 骨膜periosteum

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分布于除关节面以外整个骨外面。衬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的称骨内膜。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3. 骨髓bone marrow

充填于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

黄骨髓:见于5岁以后的长骨骨干中,含大量的脂肪组织,失去造血活力。

成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松质内,如肋骨、胸骨和椎骨等处。这些地方的红骨髓可终生保持。临床上常在髂结节、髂后上棘和胸骨等处穿刺取样,检查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有机质 由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组成,它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 无机质 主要是钙盐,使骨具有硬度。

骨的无机物与有机物不断变化,年龄愈大,无机物的比例愈高。因此,年幼者骨易变形,年长者易发生骨折。

1.以长骨为例说明骨的构造和理化特性。

3

2.儿童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坐立姿势?

二、骨学各论 (一)躯干骨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位置与功能。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熟悉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了解第1肋、第11~12肋的形态特征。

包括椎骨、肋和胸骨。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构成脊柱。胸椎与12对肋相连接。肋前端连胸骨,形成骨性胸廓。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接构成骨盆。 1.椎骨vertebrae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呈圆柱形

椎骨 椎弓:连于椎体后方,呈板状。前部为椎弓根, 有椎骨上、下切迹。后部为椎弓板。 突起:7个,横突一对,上、下关节突各一对,棘突一个。

同一椎骨的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各部椎孔相连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 上、下两个相邻椎弓根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根、血管通过。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 颈椎cervical vertebral 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

①第1颈椎(寰椎)atlas,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前

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侧块有上、下关节凹(面)。

②第2颈椎(枢椎)axis,椎体向上伸出一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形成寰枢关节。

③第7颈椎(隆椎)vertebrae prominens,棘突长,末端不分叉。为骨性标志,下方为大椎穴。 2) 胸椎throacic vertebrae

①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彼此掩盖成叠瓦状。 ②肋凹:椎体肋凹 与肋头相关节

横突肋凹 与肋结节相关节

3) 腰椎lumbar vertebrae 椎体肥厚,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 4) 骶骨sacral bone呈倒置的三角形,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

岬:底前缘中份向前突。为女性测量骨盆的标志。

骶前、后孔:骶骨前、背面各有4对孔(内有骶神经前支、血管通过)。 骶管裂孔:由骶椎椎孔连接成骶管。骶管向下的不规则开口 骶角:骶骨背面下部的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

2.胸骨sternum属于扁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上缘正中有颈静脉切迹。(为针灸取“天突穴”的骨性标志) 上缘两侧有锁切迹。 胸骨体:侧缘接2─7肋软骨

胸骨角sternal angle:柄和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凸

前面:两侧连第2肋软骨。为记数肋骨的标志。 后面:正对第4胸椎下缘。

剑突:幼年时为软骨,老年后骨化。 3.肋ribs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

一体:内面下缘处一浅沟称肋沟。体的后份急转处称肋角。 肋骨 前端:接肋软骨 两端

后端:膨大叫肋头,与胸椎体上的肋凹相关节。肋头后外方

有肋结节,其上有关节面,与横突肋凹相关节。

上7对肋骨 借肋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

第8-10对肋骨 借软骨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costal arch,称假肋。 第11、12对肋 前端游离,称浮肋。

3. 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颈静脉切迹在胸骨柄上缘,左、右锁骨内侧端之间,与第2胸椎体下缘线平齐。

(2)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后方与第4胸椎体下缘平齐。

(3)肋弓由第8-10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肋弓。是临床上腹部触诊的重要标志。

4

(4)骶管裂孔在骶骨背面正中的下端,左右两骶角之间,为骶管向下的开口,是脊髓骶管麻醉穿刺

的部位。相当于“腰腧穴”位置。

(5)第7颈椎棘突头向前俯屈时,在项下部正中最突出处,可作为确定椎骨棘突序数的标志。 (二)上肢骨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位置。

2.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 3.熟悉手骨的组成,腕骨的排列顺序。

4.掌握上肢骨以下主要形态结构:肩胛冈、肩峰、关节盂、喙突、肱骨头、大小结节、外科颈、桡神经沟、内外上髁、尺神经沟、鹰嘴窝、桡骨头、桡骨粗隆、桡骨茎突、滑车切迹、尺骨头、尺骨茎突。 上肢骨由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组成。

1.上肢带骨 包括肩胛骨和锁骨

(1)锁骨clavicle 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

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两侧构成胸锁关节。 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功能:对固定上肢、支持肩胛骨、便于上肢灵活运动起重要作用。 临床:锁骨中、外l/3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 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可分为3缘、3角和前、后2面。

上缘 短而薄,外侧有喙突 3缘 外侧缘 肥厚 内侧缘 薄而长

外侧角 有关节孟(与肱骨头相关节) 3角 内侧角(上角) 平对第2肋 下角 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

2面 前面为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和肩峰。 2.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1)肱骨humerus 为典型的长骨,可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 膨大,有半球形的肱骨头。头外侧和前方有大结节和小结节。

体 后面中份有由上内斜向下外的桡神经沟

内侧部有肱骨滑车、内上髁、尺神经沟 下端 外侧部有肱骨小头、外上髁

后面有鹰咀窝,前面有冠突窝

解剖颈 头周围稍细的部分(形态特征明显)。 外科颈 体与上端交界处,为临床骨折易发生处。

(2)尺骨ulna

上端 前面有滑车切迹,其下方和后上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冠突和鹰咀,冠突外侧有桡切迹。 下端 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 (3)桡骨radius

上端称桡骨头,上面有关节凹,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

内侧面有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 下端

外侧部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

(4)手骨bone of hand 分为腕骨、掌骨、指骨

1) 腕骨carpal bones 8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

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口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2)掌骨metacarpal bones 5块,近侧端为底,中间为体,远侧端为头。

5

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5掌骨。

3)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块,除拇指两节外,余均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中节

和远节指骨。每节分底、体和头三部分。

3.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肩峰在肩部的最高点,是测量上肢长度的定点。

(2)肩胛下角对应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确定肋骨序数的标志。

(3)肱骨下端的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上端的鹰嘴,三者在伸肘时同在一直线上,而屈肘时三者连线成等腰三角形。

(三)下肢骨

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及位置。

2.掌握髋骨、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结构。 3.熟悉足骨的组成,跗骨的排列。

4.掌握下肢骨以下主要形态结构:髋臼、闭孔、髂嵴、髂前及髂后上棘、髂结节、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臀肌粗隆、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股骨内上髁和外上髁、腓骨头、腓骨颈、外踝、跟结节。 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1.下肢带骨

髋骨hip bone 是不规则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愈合而成。在三骨愈合处的外侧面形成深陷的髋臼。 (1)髂骨ilium 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体和翼两部分。髂骨翼内侧面称髂窝,窝的后下方有一斜行隆起线,称弓状线;其后上方有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上缘称髂嵴,其前端为髂前上棘,其后端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向后5-7cm处向后外突起,称髂结节。

(2)坐骨ischium 位于髋骨后下部,分体和支两部。坐骨体下份后部肥厚粗糙,称坐骨结节。坐骨

体后缘有坐骨棘,其上、下方分别有坐骨大、小切迹。

(3)耻骨pubis 位于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上支的上缘锐薄,称耻骨梳,向前终于耻骨结节。耻骨上、下支移行部的内侧,有椭圆形的耻骨联合面。

2.自由下肢骨 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1)股骨femur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 球形的膨大称股骨头。头的外下侧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

体 呈圆柱形,后面有纵行的骨嵴, 称粗线。体上部外侧有臀肌粗隆

下端 形成两个膨大, 称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间有髁间窝, 两髁侧面的突起称内、外上髁 颈、体交界处上外侧的隆起为大转子。下内侧隆起为小转子。

(2)髌骨patella 是人体最大的一块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包于股四头肌腱内,略呈三角形,上宽下窄。前面粗糙,后面光滑。 (3)胫骨tibia

上端 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关节面之间的骨性隆起称髁间隆起 体 为三棱柱形。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胫骨粗隆

下端 膨大形成内踝,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

(4)腓骨fibula 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下端膨大为外踝。 (5)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

跗骨tarsal bones 7块,属短骨,分成前、中、后三列。后列为跟骨和距骨,跟骨后端有跟结节。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车。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及骰骨。 口诀:一二三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跖骨metatarsal 有5块,其后端为底,中部为体,前端为头。

趾骨phalanges of tose 共14块,各节趾骨的名称和结构均与手指骨相同。

3.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髂嵴是髋骨的游离缘,其前、后端有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是骨盆测量的标志。

(2)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两者作测量骨盆之用,两者连线中点为坐骨神经经过的位置。 (3)腓骨头在小腿上端的外侧,稍下方有腓总神经通过。 1.上、下肢骨有哪些重要的体表(骨性)标志?

2.联系功能比较上、下肢骨的主要区别?

(四)颅 skull

1.掌握颅的构成、分部和脑颅、面颅的组成。。

2.掌握下颌骨的形态结构。了解蝶骨和颞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和重要结构。了解颅底外面观。 4.熟悉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

5.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6

6.熟悉翼点、颞窝的位置。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1.颅的组成

颅skull 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成对:顶骨和颞骨

脑颅骨 共8块,围成颅腔, 容纳脑。 不成对:额骨、蝶骨、枕骨和筛骨 成对: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

面颅骨 腭骨和下鼻甲骨 共15块,构成眶、鼻腔、口腔和面部的骨性支架 不成对:犁骨、下颌骨及舌骨

选讲:

1.蝶骨:形似蝴蝶,位于颅底中央。分为体、大小翼、翼突

2.筛骨:呈“巾”字形,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腔外侧壁的上部。分为: ①筛板:为水平板,构成鼻腔的顶。

②垂直板:参与构成鼻中隔。 ③筛骨迷路:垂直板的两侧(有筛窦) 迷路内侧壁:有上、中鼻甲

迷路外侧壁:为眶板,构成眶的内侧壁

3.颞骨:参与颅底和颅侧壁的构成。

颞骨岩部:为参与颅底构成的部分,内有前庭蜗器。 4.下颌骨:分为一体、两支 ①下颌体:上有牙槽、 孔

②下颌支:上缘突起:前— 冠突

后— 髁突,其上端称下颌头

两突之间的凹陷称下颌切迹,为“下关穴”的位置。

下颌角:下颌支与体会合处,角表面有咬肌粗隆

2.颅的整体观

(1)颅顶面观 呈卵圆形,前宽后窄。颅的上面称颅盖。 冠状缝:额骨与两侧顶骨之间

三条缝 矢状缝:两顶骨之间 人字缝:两侧顶骨与枕骨之间

(2) 颅侧面观 由额骨、蝶骨、顶骨、颞骨及枕骨构成。

侧面中部有外耳门, 外耳门后下方的突起即乳突。

在颞窝内有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四骨交界处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前支经过,骨折时易受损伤,引起颅内血肿。 (3) 颅前面观

可见一对容纳眼球的眶和位于其间的骨性鼻腔, 下方为由上颌骨、下颌骨围成的口腔。 1)眶:呈圆锥形,分底、尖和四壁、两缘

尖:有视神经孔通颅腔 底:为眶口

上壁:为颅前窝的底

下壁:为上颌窦的顶,中部有眶下沟、管、孔

内侧壁:邻筛窦,近前缘处有泪囊窝、鼻泪管

外侧壁:与颞骨相邻,与上下壁交界处有眶上、下裂 上缘:有眶上切迹(或孔) 下缘:有眶下孔 2)骨性鼻腔

位于面颅中央,上邻颅腔,下邻口腔(以硬腭为界);

两侧:上部邻筛窦,下部邻上颌窦。

外侧壁:有向下突出的三个骨片, 分别为上、中、下鼻甲。

各鼻甲下方的间隙, 称上、中、下鼻道。

7

骨性鼻中隔:筛骨垂直板和犁骨

(蝶筛隐窝:位于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

3)四对鼻旁窦

为同名骨内与鼻腔相通的含器空腔。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 额窦、上颌窦和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口高于窦底,直立时不易引流)

(4) 颅底外面观

前部由上颌骨和腭骨水平板围成的部分称骨腭,中部是蝶骨的翼突,后部正中有一大孔,称枕骨大孔,其前外方分别有破裂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等结构。

茎乳孔:位于乳突与茎突之间,内有面神经通过 关节结节:为下颌骨前方的横行隆起

(5)颅底内面观 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分颅前、中、后三个窝。

1)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 由额骨眶部、筛骨的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

有筛板、鸡冠等结构。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内有嗅神经通过。

2)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 由蝶骨体和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

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

孔、裂 通过结构

视神经管 视神经、眼动脉

眶上裂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 圆孔 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 卵圆孔 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 棘孔 脑膜中动脉

3)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 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等构成。

枕骨大孔:脊髓与脑分界处 斜坡:枕骨大孔前方,承托脑干 枕内隆凸:枕骨大孔后上方的隆起 舌下神经管:内有舌下神经通过 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

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有舌咽、迷走、副神经和颈内静脉通过)

3.新生儿颅的特征

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发育早,故脑颅远大于面颅。额结节、顶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中心,发育明显,新生儿颅顶呈五角形。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充满纤维组织,间隙的膜较大称为颅囱cranial fontanelles,主要有前囱和后囱。

前囱:在矢状缝与冠状逢相交处,呈菱形,生后1-2岁闭合。在临床常作为婴儿发育和颅内压变化的检查部位。

后囟:在矢状缝与人字逢相交处,呈三角形,生后3个月左右即闭合。

4.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颞骨乳突在耳廓后方, 内有乳突小房。

(2)颧弓由颧骨颞突与颞骨颧突结合而成。在弓的上缘线后端即耳廓前方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弓中点上方约4厘米, 为翼点, 相当于脑膜中动脉经过之处。弓的下方一横指处,腮腺导管横过咬肌表面。

第三节 关节学Arthrology

一 关节总论

1.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关节的运动。

2.熟悉关节的辅助结构。

3.了解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

(一)骨连结的概念及分类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装置称为骨连结。

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直接连结 骨性结合 透明软骨连结

骨连结的分类 软骨连结: 纤维软骨连结

8

间接连结(关节或滑膜关节)

(二)关节(joint):两骨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膜—关节囊(膜性囊)相连结。 特点:有间隙,活动性大 1.关节的基本构造:

1) 关节面(articular surface)

一凸:关节头 一凹:关节窝

关节面表面光滑覆有关节软骨,多为透明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2) 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 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 纤维层(外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厚而坚韧。与骨膜相延续,

是构成关节各骨间的主要联系结构。

滑膜层(内层):疏松,薄而光滑,附于关节软骨周缘。能产生滑液,可增加润滑。 3) 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是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

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

1) 韧带(ligment):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

关节的运动。

2) 关节盘(articular disc)和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

关节盘是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腔一分为二,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如:胸锁关节、下颌关节 膝关节内的关节盘称关节半月板。

关节唇为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如:肩关节、髋关节

3) 滑膜囊(synovial capsule) 和滑膜皱襞(synovial fold):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

膜皱襞(如膝关节);滑膜层从纤维层缺如处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3.关节的运动:

1) 屈和伸:绕冠状轴的运动,两骨互相靠拢角度变小为屈,反之为伸。

关节屈时,一般是指两骨腹侧面靠拢;下肢则由于胚胎发育时有一旋转,故膝关节以

下后折为屈,反之为伸。

踝关节:屈━脚掌向下,又称跖屈。 伸━足背向上,又称背屈。

2) 收和展:沿矢状轴上的运动,向躯干和正中面靠拢,称内收,反之为外展。 手指以中指为中轴,足趾以第二趾为中轴。

3) 旋转:沿垂直轴上所作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转向外侧称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 前方的运动称旋前,反之称旋后。

4) 环转:为二轴(腕关节)或三轴(肩关节)的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

实为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

二 关节学各论 (一) 躯干骨的连结

1.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了解椎体、椎弓间的连结概况。了解关节突关节的构成。 2.掌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其它韧带的名称和位置。 3.掌握脊柱的组成、生理性弯曲及运动。了解脊柱的整体观。

4.掌握胸廓的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熟悉骨性胸廓的整体观和运动及年龄变化和性别差异。

1.椎骨间的连结

(1)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

纤维环:周围部 纤维软骨 前宽后窄(防止髓核向外突出) 髓核:中央部 弹性胶状物

作用:①“弹簧垫”样的缓冲作用(可改变形状)

②允许脊柱作少量的屈、伸和侧趣等运动

成人椎间盘共23块,第1、2颈椎间缺如,最末在第5腰椎体与骶骨底之间。

椎间盘突出症:纤维环破裂,髓核多从后外侧突出,压迫脊神经根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以腰椎多

见)。

(2)椎骨间的韧带 1)椎体间韧带

9

前纵韧带:全身最长韧带,紧贴各椎体、椎间盘前面,上起枕骨,下至第1或第2骶椎。

(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突出)

后纵韧带:位于椎体、椎间盘后面,纵贯脊柱全长。(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和椎间盘向后突出)

2)椎弓间韧带

黄韧带: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由弹性纤维构成。 棘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棘突之间。

棘上韧带和项韧带:连结棘突的尖端。

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横突之间。

3)关节

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 寰枕关节:由枕骨髁与寰椎上关节突构成 寰枢关节:包括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 腰骶关节:腰5与骶骨上关节突构成

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位于下5个颈椎体之间,由下位颈椎体上的椎体钩

和上位椎体下方陷凹构成。此关节病变可致椎间孔狭窄,引起颈椎病症状。

2.脊柱

(1) 组成:位于躯干背面正中,由24块分离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 (2) 整体观

正面观:可见侧屈(轻度)。(右利:上部凸向右,下部代偿性凸向左。) 侧面观:可见有颈、腰、骶四个生理弯曲。

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3) 功能 脊柱除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外,还可作前曲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3.胸廓thoracic cage

(1) 组成: 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借关节、韧带连结而成。

肋头关节:由肋头的关节面和与之相应胸椎体的肋凹构成

肋椎关节 联合关节 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关节面和相应的横突肋凹构成

胸肋关节:由2~7肋软骨和胸骨相应的肋切迹构成。

肋弓:8、9、10对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成。 (2) 形态: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横经>前后经。新生儿胸廓呈桶状,横经=前后经。 胸廓有上、下两口和前、厚、外侧壁。

胸廓上口: 较窄,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体围成,是胸腔和颈部的通道。 胸廓下口: 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1及12对肋前端、两肋弓和剑突围成。

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

病变:佝偻病人呈“鸡胸”;肺气肿病人呈桶状胸 (3) 功能: 胸廓主要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在肌作用下,肋的前部抬高,伴以胸骨上升,从而加大胸廓

前后径。肋上抬时,肋体向外扩展,加大胸廓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1.试述相邻椎骨之间的连结。

2.试述胸廓的组成和胸廓上、下口的围成。 3.胸腔穿刺部位如何确定?需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二) 颅骨的连结

1.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2.了解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10

直接连结:大多数 软骨

韧带

间接连结: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1.组成: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2.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外由外侧韧带加强。

囊内有关节盘,其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3.运动: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此关节能做下颌骨上提、下降、前

进、后退以及侧方运动。

(三)上肢骨连结

1.掌握肩关节、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2.熟悉胸锁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3.了解手关节名称和组成

上肢骨的连结包括上肢带连结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骨连结

(1)胸锁关节(sternoclavicular joint)

组成:由锁骨的胸骨端和胸骨的锁切迹及第一肋软骨的上面构成,属多轴关节 特点:①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

②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外上和内下两部分。

运动:胸锁关节的活动度虽小,但以此为支点扩大了上肢的活动范围。 (2)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

组成: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 特点: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带加强, 运动:关节活动度小。

2.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shoulder joint)

组成: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小,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

②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上方附于关节盂周缘,下方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囊的上、前、后方有肌肉加强,下壁薄弱,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此脱出。

运动: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能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肘关节(elbow joint)

组成: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

肱尺关节(humeroiulnar joint): 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桡关节(humeroradial joint): 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proximal radiolnar joint): 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 特点:①由三个关节组成,三个关节包在同一个关节囊内,共有一个关节腔。

②囊的前、后壁薄弱,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附韧带加强。 ③桡骨环状关节面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

运动:主要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参与前臂旋转 临床:①桡尺骨后脱位

②桡骨小头半脱位

肘后三角:屈肘90o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咀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称之。 意义:肘关节脱位时,肘后三角改变;而肱骨髁上骨折,肘后三角形态不改变。 提携角:伸肘时,臂与前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钝角。

(与肱骨滑车形状有关,男165°,女155°)

(3)前臂骨连结

①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ius membrane of forearm):为一坚韧的纤维膜,连于尺、桡骨体之间, 难点:纤维方向是从桡骨斜向下内达尺骨。

②桡尺近侧关节(proximal radiolnar joint):由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桡切迹构成 ③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和桡骨的尺切迹构成。 运动:绕旋转轴,做旋前、旋后运动

前臂旋转轴:桡骨头中心至三角关节盘尖的连线

(4)手关节(joints of hand)

①桡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为关节窝,手舟骨、月骨、三角骨

的近侧面为关节头构成。该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11

②腕骨间关节:近侧裂腕骨与远侧裂腕骨间

③腕掌关节:拇指腕掌关节,可作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 ④掌指关节: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⑤手指间关节

(三)下肢骨的连结

1.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骨盆上、下口的围成。了解骨盆的性别差异。 2.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3.了解骶髂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4.熟悉足弓的构成及功能。

1.下肢带骨的连结 (1)髋骨与骶骨的连结

①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 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囊紧张,有韧带加强,活动范围极小。 ②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oius lig) 坐骨大切迹 坐骨大孔 骶棘韧带 (sacrospinous lig) 坐骨小切迹 坐骨小孔

(2)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 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3)骨盆(bony pelvis) 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界线: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所围成 界线 大骨盆

骨盆 上口:为界线

小骨盆 骨盆腔 下口: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耻骨弓 主要功能: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骨盆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

女性:宽短,上口近似圆形,较宽大,骨盆下口和耻骨下角较大90—100o。呈圆桶状 男性:窄长,上口小,桃形,下口窄,耻骨下角小70—75o。呈漏斗状 2.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髋关节(hip joint)

组成: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特点:①有髋臼唇。股骨头关节面约为球形的2/3, 介乎全部纳入髋臼内。

②关节囊厚而坚韧,股骨颈前面在囊内,后面1/3在囊外。 上方:附于髋臼唇周缘

下方:前面至转子间线(股骨颈在囊内) 后面至股骨颈中份,1/3股骨颈在囊外 ③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内含血管。

④关节囊外有髂股韧带,耻骨韧带,坐骨韧带加强

运动: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 临床:①骨折有囊内和囊外之分 ②股骨头易向后下脱位 (2)膝关节(knee joint)

组成:股骨和胫骨的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

特点:①关节囊松弛,前壁不完整,有髌骨和髌韧带填补,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加强

②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下端附于髁间隆起前方,斜向后内上 上端附于股骨内侧髁的内面

作用:伸膝时紧张,防止胫骨前移

后交叉韧带:下端附于髁间隆起后方,斜向前内上 上端附于股骨内侧髁的外面 作用:屈膝时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③内、外侧半月板

内侧:较大,呈“C”形,借边缘与胫侧副韧带相连

外侧:较小,呈“O”形

④翼状襞、髌上囊

运动:主要作屈、伸运动;屈膝时可作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临床:①半月板损伤(急剧伸小腿,并伴有强力旋转时) ②交叉韧带损伤:出现“抽屉现象”

12

(3)踝关节(ankle joint)

① 组成: 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② 作用:主要可作背屈和跖屈的运动,在踝关节高度跖屈时,还可作轻度的侧方运动

除上述关节外还有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4)足弓(arches of foot) 跗骨和跖骨连成的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足纵弓:前后方向上 分为

足横弓:内外方向上,由骰骨、三快楔骨和跖骨构成。

功能:①可增加稳固性和减小震荡;②保护足底血管神经。

第四节 肌 学

一.总论

1.掌握肌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2.熟悉肌的辅助装置。

二.头颈肌

1.掌握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掌握咀嚼肌的组成,咬肌、颞肌的起止、作用

2.了解颈肌的分群及各群的组成和作用。掌握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的起止、作用。掌握斜角肌间隙的围成及通过结构。

三.躯干肌

1.了解背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的起止、作用。掌握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胸腰筋膜的位置及层次。 2.掌握胸肌的组成;胸大肌的起止、作用。掌握肋间肌的名称、起止和作用。掌握膈的位置、形态、作用、三个裂孔的位置及通过的主要结构。 3.掌握腹肌的组成;腹肌外侧群的位置、层次、肌纤维方向、形成结构及作用。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和特点

四.上肢肌

1.掌握上肢带肌的组成;三角肌和大圆肌的起止、作用。掌握臂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掌握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起止、作用。 2.掌握前臂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和神经支配。掌握旋前圆肌、旋后肌的位置、作用。了解手肌的分群、中间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五.下肢肌

1.了解髋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

2.掌握臀大肌、髂腰肌、梨状肌的起止、作用。掌握大腿肌和小腿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掌握股四头肌、缝匠肌的起止、作用。掌握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小腿三头肌的起止、作用。

一 肌学总论 平滑肌

分 心肌 不随意肌

骨骼肌 随意肌 1.肌的形态和构造 (1)形态

长肌:梭形,分布四肢,运动幅度大

短肌:具有节段性,分布躯干深层,运动幅度小 阔肌:扁薄,分布体壁,对内脏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轮匝肌:环形,分布孔裂周围,收缩时关闭孔裂

(2)构造

肌腹:肌纤维构成,色红,有收缩能力

肌腱:腱纤维构成,色白,无收缩能力,附着于骨。

2.肌的起止和作用 起点(定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 止点(动点):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作用:①静力作用:肌具有一定的张力(肌张力),维持姿势。

②动力作用:完成动作。

3.肌的辅助装置

包括筋膜(fascia)、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摩擦和保护的作用

(1)筋膜:

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13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被在肌的表面

形成:①肌间隔:伸入肌群之间

②筋膜鞘:包裹神经、血管。如颈血管神经鞘

(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腱鞘:是包于肌腱外面的鞘管,位于肌腱活动度较大的部位 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滑膜层又称为腱

滑膜鞘

二 肌学各论

头颈肌、躯干肌、上肢肌和下肢肌 (一)头颈肌

颅顶肌:枕额肌 1.面肌 眼轮匝肌:

口周围肌:口轮匝肌 颊肌 鼻肌 咬肌 2.咀嚼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

表1-1 咬肌、颞肌的起止与作用

肌肉名称 起 点 止 点 作 用 咬肌 颧弓下缘和内面 咬肌粗隆 上提下颌骨 颞肌 颞窝 下颌骨冠突 上提下颌骨 后部纤维使下颌骨向后 3.颈 肌muscles of neck 颈阔肌

1)颈浅肌群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舌骨上肌群: 二腹肌 下颌舌骨肌 茎突舌骨肌 颏舌骨肌 2)颈前肌群 舌骨下肌群:肩胛舌骨肌 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甲状舌骨肌

前斜角肌scalenus anterior 3)颈深肌群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表1-2 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的起止与作用 肌肉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胸锁乳突肌 胸骨柄、锁骨内侧端 颞骨乳突 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向后仰。 前斜角肌 颈椎横突 第1肋 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肋助深吸气。如肋骨固定,则可使颈前屈。

(二)躯干肌Muscles of Trunk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1.背肌muscles of back

斜方肌trapezius (1)背浅层肌 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肩胛提肌

14

菱形肌

(2)背深层肌 竖脊肌erector spinae 2.胸肌muscles of thorax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1)胸上肢肌 胸小肌

前锯肌

肋间外肌 intercostales externi (2)胸固有肌

肋间内肌 intercostals interni

表1-3 背肌和胸肌的起止与作用

肌肉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斜方肌 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锁骨外侧1/3部分、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上提肩第七颈椎和全部 肩峰和肩胛冈 。 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肩胛骨固胸椎的棘突 。 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 背阔肌 以腱膜起于下6个胸椎的肱骨小结节嵴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 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 伸 上肢上举。 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 竖脊肌 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 向上分出三群肌束, 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 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 胸大肌 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肱骨大结节嵴 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上肢固定,肋软骨等处。 可上提躯干。 肋间外肌 肋间隙浅层,肋骨下缘 下位肋骨上缘 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肋间外肌深面,肋骨上缘 上位肋骨下缘 降肋助呼气 3.膈肌 3. 膈b表1-4 膈肌置、形态、用、三个裂孔的位置及通过的主

位置 形态 作 用 三 个 裂 孔 胸 穹窿收缩时穹窿下名称 主动脉裂孔 食管裂孔 腔静脉孔 腹 形的降助吸气, 松腔 扁薄弛时穹窿上升位置 第12胸椎前方 约在第10胸椎水约在第8胸椎水平 之 阔肌 助呼气, 与腹间 肌同时收缩可 平 增加腹压。 通过结构 主动脉和胸导管 食管和迷走神经 下腔静脉 4.腹肌muscles of abdomen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1)外侧群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

15

腰大肌

2)后群

腰方肌

3)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构成,分前、后两层。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 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下4~5cm处三块扁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 使后层缺如,中断处形成弓状线,弓状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表1-5 腹肌外侧群的位置、层次、肌纤维方向、形成结构及作用

肌肉名称 位置 层次 肌纤维方向 形成结构 作用 腹外斜肌 腹前外侧部 浅层 外上斜向 形成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腹股保护腹腔脏器,前下 沟管皮下环和腹直肌鞘前层。 维持腹内压,收腹内斜肌 腹前外侧部 腹外斜 外下斜向 腹股沟镰(联合腱)提睾肌、腹直缩时增加腹压,肌深面 前上 肌鞘前、后层。 使脊柱前屈、侧腹横肌 腹前外侧部 腹内斜 横行 腹股沟镰(联合腱)提睾肌、腹直屈与旋转,降肋 肌深面 肌鞘前(弓状线以上)、后层。 助呼气。 三 上肢肌Muscles of Upper Limb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自由上肢肌. 三角肌 deltoid

冈上、下肌

(一)上肢带肌 小圆肌

大圆肌 teres major 肩胛下肌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前群 喙肱肌 (二)臂肌 肱肌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

后群: (三) 前臂肌

肱桡肌

旋前圆肌pronator

浅层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1.前群 尺侧腕屈肌 指浅屈肌

拇长屈肌

深层 指深屈肌

旋前方肌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浅层 指伸肌

16

小指伸肌

2.后群 尺侧腕伸肌 肘肌

旋后肌supinator

拇长展肌

深层 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

示指伸肌

(四) 手肌

拇短展肌

1.外侧群 拇短屈肌 拇对掌肌 拇收肌

小指展肌

2.内侧群 小指短屈肌

小指对掌肌

蚓状肌 4块

3.中间群 骨间掌侧肌 3块

骨间背侧肌 4块

表1-6 上肢肌的起止与作用

肌肉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三角肌 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 肱骨三角肌粗隆 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使肩关节屈,旋内,后部肌束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大圆肌 肩胛骨下角背面 肱骨小结节嵴 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肱二头肌 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桡骨粗隆 屈肘、屈肩,当前臂在旋前位时, 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使前臂旋后 肱三头肌 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尺骨鹰嘴 伸肘,长头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 旋前圆肌 肱骨内上髁 桡骨外侧面中部 使前臂旋前,屈肘关节 旋后肌 尺骨近侧 桡骨上1/3的前面 使前臂旋后 1.在哪些肌的协同下,使肩关节做旋内、旋外、内收和外展运动?

2.在紧邻三角肌粗隆下方或上方肱骨干骨折后,骨折的近侧端、远侧端将分别向什么方向错位? 为什么?

四、 下肢肌Muscles of Lower Limb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髂腰肌iliopsoas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前群 阔筋膜张肌 (一)髋肌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臀中肌

臀小肌

后群 梨状肌 piriformis 闭孔内肌

股方肌 闭孔外肌

(二)大腿肌

缝匠肌sartorius

1.前群 股直肌

17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 股中间肌 耻骨肌pectineus

长收肌adductor longus 2.内侧群 股薄肌gracilis 作用: 使髋关节内收

短收肌dductor brevis

大收肌dductor magnus(收肌腱裂孔)

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

3.后群 半腱肌 半膜肌 (三)小腿肌

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1.前群 趾长伸肌

拇长伸肌

腓骨长肌peroneus longus

2.外侧群 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

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

腓肠肌 浅层: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3.后群 比目鱼肌 趾长屈肌

深层 长屈肌

胫骨后肌tibialis posterior

腘肌

表1-7 下肢肌的起止与作用 肌肉名称 起 点 止 点 作 用 髂腰肌 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股骨小转子 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 下肢固 肌起自髂窝。 定时,可使躯干前屈。 臀大肌 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臀肌粗隆及髂胫束 髋关节伸及旋外,下肢固定, 可伸直躯干。 梨状肌 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股骨大转子 外旋、外展髋关节 缝匠肌 髂前上棘 胫骨上端内侧面 屈髋和屈膝,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骨,续为髌韧带,止于肌还可屈髋。 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前面。 胫骨粗隆。 股二头肌 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腓骨头 屈膝、伸髋,小腿旋外 粗线。

18

胫骨前肌 胫骨外侧面 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跖骨底 小腿三 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以跟腱止于跟骨。 屈踝和屈膝,在站立时固定踝头肌 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 关节和膝关节。 胫骨后肌 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 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屈踝关节和使足内翻 。 及外侧楔骨。 (四)足肌 趾短伸肌

1.足背肌 短伸肌

内侧群: 展肌、 短屈肌、 收肌

2.足底肌 外侧群:小指展肌、 小指短屈肌

中间群:趾短屈肌 足底方肌 蚓状肌 骨间足底肌 骨间背侧肌 讨论:某患者,小腿外伤后,足呈跖屈内翻姿势(内翻马蹄足),根据你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判断那些肌肉受损?为什么?

第二章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1.掌握消化系统组成。

2.熟悉胸腹部的标志线、分区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一、内脏的概念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和称为内脏。(脏器位于体腔内,借管道与外界相通) 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胸骨线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中线 7.腋后线 8.肩胛线 9.后正中线 (二)腹部分区 九分法(见右图):

四分法:通过脐作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

二、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腔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等。其中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上消化道。

消化腺: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

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

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三、组织结构

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 (腹腔内大部分消化管外膜主要为一层间皮,又称浆膜。浆膜能分泌浆液,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

四、基本功能

19

1.消化食物: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对食物的机械作用包括咀嚼、吞咽和各种形式的蠕动运动以磨碎食物,

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等。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2.吸收营养: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 3.排出残渣(粪便)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4.口腔、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活动有关。

第二节 消化管

1.掌握口腔的构造和分部、咽峡的组成、腭扁桃体的位置、腮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 2.掌握咽的形态和分部;食管的位置和三个狭窄部位;

3.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小肠的分部及主要形态特点;大肠的形态特点、分部和位置;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体表投影;

4.熟悉舌的形态和构造;咽和各部的交通;小肠的位置和形态;直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和肛管的结构; 5.了解牙的形态、结构、出牙和牙式; 一、口腔oral cavity

(一)构造 口腔是以骨性口腔为基础形成的。

前方:上、下唇,围成口裂,上唇外面正中的纵行浅沟叫人中; 后方:咽峡,与咽交通; 上壁(顶):腭;

下壁:口腔底,以舌骨上肌群(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为基础构成,内面覆以粘膜; 顶: 由腭palate构成,包括硬腭(前2/3)和软腭(后1/3)两部分. 悬雍垂(腭垂):软腭后缘中央有一乳头样突起

软腭 腭舌弓:软腭两侧连于舌根的黏膜皱襞 腭咽弓:软腭两侧连于咽的侧壁的黏膜皱襞

侧壁:颊。

咽峡: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二)分部

口腔前庭

以上、下牙弓分 两部通过两侧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牙关紧闭时

固有口腔 可经此间隙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

(三)牙teeth

1.形态和结构

牙冠:露出于口腔内

牙颈:介于牙冠与牙根之间狭细的部分,其内腔称牙根管,末端为牙根尖孔。 牙根:嵌于牙槽内

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在牙冠,牙质外面还另有光亮坚硬的釉质,牙根的表面覆有粘合质。牙内部的空腔叫牙腔或髓腔。牙的神经、血管通过牙根尖孔和牙根管至牙腔,与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牙髓,当牙髓发炎时常引起剧烈疼痛。

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 2.出牙和牙式

人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萌生,第一次发生的叫乳牙,一般自生后6个月开始萌生,3岁初出齐,6-7

20

岁开始脱落;第2次发生的叫恒牙,6-7岁起开始长出第一磨牙,13-14岁出齐并替换乳牙,仅第三磨牙一般在17-25岁或更晚些长出叫做智牙,也有终生不萌出者。

临床上为了便于记录病牙的位置,常以“ ”符号划分四区表示上、下颌左、右侧的牙位,并以罗马数字(乳牙)或阿拉柏数字(恒牙)分别表示从中切牙至最后磨牙的序号,如“ ”代表右上颌的乳尖牙;“ ”代表左下颌第一恒磨牙。 (四)舌tongue

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而构成。具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 1.形态

舌尖:

上面(舌背) 舌体:占舌前2/3,在舌背以“V”型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1/3,

舌系带:舌底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 下面(舌底) 舌下阜:舌系带根部两侧的小圆形隆起, 舌下襞:舌下阜后外侧粘膜皱襞

2.结构

(1)舌粘膜:舌体粘膜上有密集的小突起称舌乳头,据其形态可将舌乳头分为4类:

①丝状乳头:细而长,呈白色丝绒状,遍布舌体表面。

②菌状乳头: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顶端稍膨大而钝圆,肉眼看呈红色点状。 ③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呈皱襞状,人类不发达。

④轮廓乳头:最大,约7-11个,在界沟的前方,乳头顶端膨大,呈圆盘状,周围有环状沟环绕。 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觉感受器——味蕾。

舌苔:丝状乳头浅层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和食物残渣共同附着在舌粘膜的表面形成,健康人舌苔很淡薄。

舌根部的粘膜内含有许多淋巴组织集团,使粘膜表面形成许多隆起叫舌扁桃体。 (2)舌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二类。

舌内肌 起、止都在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状。 舌外肌 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收缩时产生舌运动。

包括:颏舌肌、舌骨舌肌和茎突舌肌

(五)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

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为独立的器官,有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

1.腮腺parotid gland:略呈三角楔形,位于耳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腺后部深入到下颌后窝内。

腮腺管:由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约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和上颌第二磨牙相

对的颊部粘膜。

2.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下腺管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细长而略扁。在舌下襞深面。其有大小两种

小排泄管约有5-15条,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 大排泄管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阜。

作用:分泌唾液,可湿润口腔,有利吞咽和说话。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二、咽pharynx

为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起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平环状软骨弓)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

咽分: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一)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口咽分界 1.鼻咽nasopharynx 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主要结构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1cm处,向外通中耳鼓室 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发部位

21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2.口咽oropharynx 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连的粘膜皱襞

主要结构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有防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3.喉咽laryngopharynx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

形成,是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

(二)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三、食管esophagus

食管全长约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11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5cm

分部 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长约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1~2cm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5cm

狭窄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四、胃stomach (一)形态: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 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

左下缘称胃大弯,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10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 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二)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3/4)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1/4)位于腹上区。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 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

毗邻: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为膈和左肋弓掩盖,在剑突下贴腹前壁

后壁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和横结肠等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剑突下,左右肋弓之间的三角区域,胃与腹前壁直接相贴,为胃的临床触诊区。 (三)胃壁的结构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织膜和浆膜四层构成。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上皮向粘膜深部下陷构成大量腺体(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它们的分泌物混合形成胃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粘膜在幽门处由于覆盖幽门括约肌的表面而形成环状的皱襞叫幽门瓣。胃肌织膜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纵形,

22

中层环形,内层斜行,其中环形肌最发达,在幽门处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具有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肠内容物逆流回胃的作用。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一)十二指肠duodenum

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 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cm,呈马蹄铁形 包绕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四个部分。

1.上部:左侧与幽门相接处肠壁较薄,粘膜

光滑无环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球。 此部血供差,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 发部位。

2.降部:在中份的后内侧壁上有一胆总管斜穿肠壁形成的纵行粘膜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 此襞下端有一乳头状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 约75cm。

3.水平部:又称下部。在第3腰椎平面向左,横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的前面。 4.升部:最短

十二指肠空肠曲:升部至第2腰椎左侧,向前下转折续于空肠。此转折处弯曲称之。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少量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借此

固定于腹后壁。(上起:膈肌右脚。下附:空肠曲)

(二)空肠与回肠

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

表2-1 空肠与回肠结构比较

空肠 回肠 位置 左上腹 右下腹 长度 占全长2/5 占全长3/5 肠壁 厚、血管丰富 薄、血管少 管径 粗 细 管腔 皱襞密 皱襞密 色泽 红润 色淡 淋巴细胞 孤立 孤立、集合

六、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大肠在形态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而盲肠和结肠还有3个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一)盲肠

盲肠cecum是大肠的开始部,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其左后上方有回肠末端的开口,称回盲口。口的上、下缘各有一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回盲瓣。作用:①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②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 (二)阑尾

23

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vermiform appendix,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厘米,内腔与盲肠相通,它是盲肠末端在进化过程中退化形成的。

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①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此点称为麦克伯尼(McBurney)点。 ②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Lanz点

(二)结肠

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的部分,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结肠。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三)直肠rectum

1.位置 位于盆腔内,全长约10-14厘米。

上端:平第3骶椎接乙状结肠,贴骶尾骨前面下行, 下端:至盆膈续肛管。 毗邻:后面 - 骶骨

前面 - 男性:膀胱、前列腺、精囊 女性:子宫和阴道

2.形态和结构

骶曲:凸向后(距肛门7-9cm) 矢状面上 会阴曲:凸向前(距肛门3-5cm) 冠状面上:有三个侧方弯曲,但不恒定

下段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壶腹内面的黏膜形成2~3个半月形皱襞,称直肠横襞,其中最大而恒定的一个皱襞位于直肠前右侧壁,距肛门缘7cm左右,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四)肛管anal canal

上端:于盆膈处连于直肠。 下端:开口于肛门,长约3-4cm 相邻两个的肛柱下端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陷窝称肛窦

重点、难点

齿状线(肛皮线):肛瓣边缘缘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 意义:①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②为内、外痔的分界线

且在动脉供应、静脉回流、淋巴引流及神经分布等方面都不同。

知识拓展:

(线以上:上皮:来自内胚层,为单层柱状上皮

动脉:直肠上动脉

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门静脉 (直肠癌血行转移首先达肝) 淋巴: 肠系膜下淋巴结或髂内淋巴结 神经:受内脏神经支配,内痔不疼。

线以上:上皮:来自外胚层,为复层扁平上皮

动脉:直肠下动脉

静脉: 阴部内静脉 髂内静脉 下腔静脉 淋巴: 腹股沟淋巴结

神经:受脊神经(躯体神经)支配,外痔疼。)

白线:肛梳下缘有一环状线。此线恰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触诊时可触及一浅沟)

24

肛梳(痔环):齿状线以下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带,表面光滑而略有光泽。 肛门内括约肌:平滑肌,为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协助排便。 肛门外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构成。控制排便。

第三节 消化腺

1.掌握肝的位置、形态及体表投影;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胰的位置形态; 2.熟悉输胆管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胰管的开口部位; 3.了解肝脏和胆囊的功能。

一、肝

(一)肝的形态 活体呈棕红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 上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左、右两叶。

下面(脏面):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叶。 下缘(前缘):锐利,是肝隔面和脏面之间的分界线,有胆囊切迹

后缘:圆钝,朝向脊柱。

横沟:也称肝门,内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肝蒂。肝蒂内结构排列顺序是:

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二)肝的位置及体表投影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大部分为肋弓覆盖,只在两肋弓间露出。

成人:腹上区,两肋弓间(剑突下3-5cm)可触及。 小儿:下缘位置低,右肋弓下正常可触及。

表2-2 肝上、下界的体表投影

右腋中线 右锁骨中线 第5肋 前正中线 胸剑结合 左锁骨中线 第5肋间隙 上界 第7肋 下界 第10肋 知识拓展: 第8、9 肋软骨结合处 剑突下3-5厘米 连于上界 肝分叶及分段:肝内有4套管道,形成Glisson和肝静脉2个系统。

上段 左外叶

左半肝 下段

左内叶 左段

肝 尾状叶 (外科据此切除肝叶、肝段较理想)

右段

右半肝 右前叶

上段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6 右后叶

下段

格利森(Glisson)氏系统: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入肝后与肝管伴行,分支和配布基本一致。

据此分为两半肝,五叶,六段。

(三)肝外胆道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胆囊底:圆钝、多露出肝下缘。投影部位在

胆囊 胆囊颈:胆囊体向后变细的部分,内面黏膜形成螺旋状的皱襞,称螺旋襞。

分部: 胆囊管:比胆囊颈稍细

胆囊体:中间大部分,与底明显分界。

25

胆囊底体表投影:①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处。

②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

胆囊病变时,此处有压痛,患者因疼痛而屏气,称莫菲氏征(Murphy)

2.输胆管道 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3.胆汁的排泄途径:

胆囊 胆囊管

肝左管 胆总管 十二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降部 胆汁(肝) 肝总管

肝右管 肝胰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Vater壶腹),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包绕。

知识拓展:

胆囊三角(G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之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胆囊动脉通过。 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临床:当壶腹部因结石、肿瘤或Oddi括约肌痉挛等阻塞时, 可致:①胆汁排出障碍 阻塞性黄疸

②胆汁逆流胰管 急性胰腺炎 ③胰液逆流入胆道 胆囊炎

④蛔虫钻入胆总管,括约肌和胆道平滑肌痉挛

剧烈腹上区疼痛。 (四)肝的功能

1.分泌胆汁 2.参与物质代谢

3.排泄、解毒和吞噬功能 4.造血和再生 二、胰pancreas (一)形态和分部

长棱柱形,分头、体、尾三部分。胰头较宽大,被十二指肠环抱,胰尾是左端窄细部,连至脾门。在胰实质内偏后方,与胰的长轴平行,有一条起于胰尾横贯其全长的主排泄管,称胰管。 (二)位置和功能

1、位置 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的水平横贴于腹后壁,为腹膜外位器官。 2、功能 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有分解、消化蛋白质以及糖和脂肪的作用) 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直接进入血液,调节血糖的代谢。

查阅资料,根据所学解剖学知识简述胰头肿大可能压迫哪些结构?产生那些临床症状? 要点:①压迫胆总管:出现阻塞性黄疸

②压迫门静脉其始段:出现腹水和脾肿大 ③也可压迫十二指肠。

第四节 腹 膜

1.掌握腹膜的壁层、脏层和腹膜腔; 2.熟悉男、女骨盆腹膜陷凹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位置关系以及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一、腹膜的概念

腹膜peritoneum是一层浆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 壁腹膜:衬于腹、盆壁的内表面

腹膜 壁、脏腹膜间围成的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

脏腹膜:贴覆于腹、盆腔脏器的表面

男性腹膜腔与外界不通;女性腹膜腔借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 腹膜作用:①正常:分泌少量浆液,对脏器有保护、润滑、减少摩擦作用

②具有吸收能力;(上腹部强,盆部弱。腹膜炎时,采取半卧位。)

③防御功能:有很强的黏附作用和再生能力(可促进愈合,防止炎症扩散。) 具有刺激反应性(弥漫性腹膜炎呈板状腹)

26

④支持、固定脏器作用(病变时:胃下垂、子宫下垂等)。

二、与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 脏器的表面完全或几乎完全被腹膜所包裹。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回肠、盲肠、

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

2.腹膜间位器官 脏器的表面三个面或大部分被腹膜所包裹者。如:肝、胆、膀胱、子宫等。

3.腹膜外位器官 脏器的表面仅一个面或小部分被腹膜所包裹。如:肾、胰、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和

水平部、直肠下部等。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omentum

1.小网膜lesser omentum 由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

部分称肝胃韧带;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

2.大网膜greater omentum 为胃大弯至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结构。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

前方。(具有防御功能。炎症时,可向病灶处迁移,形成包裹。)

3.网膜囊omental bursa 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间的扁窄腹膜间隙。右侧有网膜孔与腹膜腔相通。 (二)系膜

通常是指将肠管连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包括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其中肠系膜最长,呈扇形,其附于腹后壁的部分称系膜根radix of mesentery ,始于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空肠曲,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12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 (三)盆腔内的腹膜陷凹

男性为直肠膀胱陷凹,是男性腹膜腔的最底点;女性有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其中直肠子宫陷凹是女性腹膜腔的最底点,且与阴道后穹隆相邻。

思考:胃后壁穿孔的患者应取何卧床体位?

第三章 呼吸系统

1.掌握呼吸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喉的位置,主要喉软骨名称;气管位置;肺的形态和结构; 2.掌握肺的位置及体表投影;胸膜腔、壁胸膜的分部和肋膈隐窝的位置;胸膜的体表投影; 3.熟悉上下呼吸道的划分;鼻腔;喉粘膜的主要结构,喉腔的分部;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 4.了解外鼻;弹性圆锥和喉肌;气管的构成;纵隔。

第一节 概述

一、组成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二部分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临床上称鼻腔、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主要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及其末端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

二、主要功能

1.气体交换:气体进入肺泡内,在此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2.鼻:嗅觉;喉;发音

第二节 肺外呼吸道

一、鼻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净化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它也是嗅觉器官,还可辅助发音。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一)外鼻

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构成。

分:鼻根、鼻背、鼻尖、鼻翼(呼吸困难时,可见鼻翼煽动)

(二)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 每侧可分为:①鼻前庭:生有鼻毛,易发生疖肿

②固有鼻腔: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

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

外侧壁上有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

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称上、中、下鼻道。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约90%的鼻出血(鼻衄)发生于此,临床上叫易出血区(Litter区或Kiesselbach区)。

固有鼻腔粘膜可分为:嗅部: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呼吸部: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粘膜,粘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

上皮有纤毛,可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3.鼻旁窦 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对发音有共鸣作用,可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27

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窦发炎。

二、咽 参见第二章第二节。 三、喉 larynx

(一)位置:位于颈前部,相当于第4-6颈椎体范围。女性略高于男性、小儿略高于成人。上方以韧带和

肌肉系于舌骨,下方续于气管,故吞咽时喉可向上移动。前面覆以皮肤、颈筋膜和舌骨下肌群。后方与咽紧密相连,其后壁即喉咽腔前壁。两侧有颈部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二)结构:喉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是以软骨支架为基础,贴附肌肉,内面衬以粘膜构成的。 1.喉软骨

(1)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 舌骨下方,构成喉前壁及两侧壁。由左右对称的两个方形软骨板构

成。其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

(2)环状软骨cricoid cartilage 甲状软骨下方,构成喉的底座。前部低窄呈弓形,称环状软骨弓;

后部高宽呈板状,称环状软骨板。

(3)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 形似树叶,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

(4)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 位于环状软骨板的上方,左右各一,呈三棱锥形。

其底部有向前的突起称声带突;外侧粗钝的突起称肌突。

2.喉软骨的连结

(1)环甲关节 与声带的紧张和松弛有关。 (2)环杓关节 与声门裂的开大和缩小有关。 (3)弹性圆锥(环甲膜),为圆锥形弹性纤维膜, 下缘:附于环状软骨上缘(圆锥底)

上缘:游离,张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与

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是发音的主要结构。 环甲正中韧带:

弹性圆锥前部较厚,张于环状软骨弓上缘和甲状软骨下缘中部之间。 (急性喉阻塞病人,可在此穿刺或切开,建立暂时性呼吸通道) 3.喉肌 属骨骼肌,附于喉软骨内、外面,

主要作用:调节声门裂的大小、声带的紧张和松弛以及喉口的开合。 4.喉腔

侧壁:上方一对 前庭襞,两襞之间裂隙为前庭裂

下方一对 声襞,两襞之间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其前3/5为膜间部,与发音有关,是喉癌好发部位,

后2/5为软骨间部,是喉结核好发部位。

声带:声襞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声带。 分部:借前庭襞和声襞分为三部分: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

门下腔,同侧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隐窝称喉室。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结构:均由“C”形气管软骨环、平滑肌、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管腔内衬以粘膜。 (一)气管trachea

1.形态 呈后壁略扁的圆筒状管道;后壁由膜壁封闭。 2.位置 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

下至:第4~5胸椎水平(相当胸骨角平面)分为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杈处称气管杈。

此处内面形成一向上凸出的半月形纵嵴,称为气管隆嵴。 按行程分为:颈段和胸段

临床气管切开:常在第3、4或4、5气管软骨处。

(二)主支气管principal bronchus 位于气管杈与肺门之间

左主支气管:细长,走向较水平; 思考:气管异物易落入那一侧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粗短,走向较直。

第三节 肺

一、肺的位置

肺lungs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二、形态和结构

幼儿的肺呈淡红色,成人呈暗红色,质软而轻。 肺形似圆锥状,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圆钝,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 肺底(膈面):向上凹陷,与膈相贴;

外侧面(肋面):广阔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28

内侧面(纵隔面):中央内陷处叫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

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成束叫肺根。

前缘:锐薄,左肺有心切迹,心切迹下方有左肺小舌; 后缘:圆钝,贴于脊柱两旁; 下缘:锐薄,伸向膈与胸壁之间。 分叶:

左肺窄长,由斜裂分为上、下二个肺叶;

右肺粗短,由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 知识拓展:

肺内支气管与肺段

左、右主支气管 肺叶支气管 肺段支气管

肺段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

第四节 胸膜和纵隔

一、胸膜pleura (一)胸膜的概念

脏胸膜:贴于肺表面 胸膜

壁胸膜:贴于胸廓内表面,膈上面和纵隔外侧面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延续,形成左、右侧两个完全封闭的胸膜腔。腔内含少量浆液,其内压低于大气压(负压),由于腔内负压和浆液吸附,使腔、壁胸膜紧紧贴在一起,实际上胸膜腔只是一个潜在性腔。呼吸时,随着胸腔容积的变化,肺容积也在不断改变,从而完成肺和外界的气体交换。外界气体一旦进入胸膜腔(气胸)使脏、壁胸膜分开,则影响呼吸。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其最高点可高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 2.纵隔胸膜 被覆于纵隔两侧面; 3.肋胸膜 紧贴于胸壁内面; 4.膈胸膜 被覆于膈的上面。

肋膈隐窝: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的半环形的间隙,是胸

膜腔的最低部位。

(三)壁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肺和胸膜标志线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接脊柱旁

肺下缘 胸膜下缘 第6肋 第8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0胸椎棘突 第12胸椎棘突

二、纵隔mediastinum

(一)概念 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 (二)位置 呈矢状位,上窄下宽,偏左(因心脏偏左)

前界:胸骨;后界:脊柱胸段;两侧界:纵隔胸膜;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膈。 位置的维持有赖于两侧胸膜腔压力的平衡。 气胸时:推向健侧 肺不张:牵向患侧 (三)分部

上纵隔 1.以胸骨角平面

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前、中、后纵隔

前纵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上、下二部 2.以气管及其分杈前面

后纵隔

29

(四)内容

上纵隔:胸骨角和第4胸椎下缘平面以上的纵隔;内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气管等; 下纵隔:胸骨角和第4胸椎下缘平面以下的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

三部分。前纵隔内有少量结缔组织、淋巴结;中纵隔内有心包、心以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后纵隔内有胸主动脉、奇静脉、主支气管、食管等。

第四章 泌尿系统

1.掌握泌尿系组成;肾的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输尿管的分段及三个狭窄的部位;膀胱的形态、位置膀胱三角的构成和特点;女性尿道的位置及尿道外口开口部位

2.熟悉泌尿系统主要功能; 输尿管的走行位置和毗邻肾的; 女性尿道的特点 3.了解中医对泌尿系的有关记载;肾的被膜;;膀胱壁的结构;

第一节 概述

一、组成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 二、基本功能

①排出机体溶于水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多余水分 ②调节体液,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第二节 肾

一、形态

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形似豇豆,重120—150g 上端:宽,薄 前面:前外较凸

下端:窄,厚 后面:扁平,紧贴后壁 外侧缘:向外凸隆

内侧缘:中部凹陷 —肾门:内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等出入

肾蒂(右侧较短):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 排列: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自上向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内的腔隙。内有肾血管及其分支和属支、肾盏、肾盂 、脂肪等。

二、位置和毗邻

位置:位于腹腔的后上部,腹膜后方,脊柱两旁,略呈“八”字形。 左肾:上端:平T11下缘,下端:平L2 下缘

右肾:上端:平T12,下端:平L3 (比左肾低半椎体)

与十二肋位置关系:十二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肾后面的上部 肾门:约平第一腰椎体平面,距正中线约5cm。临床上常将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夹角处(脊肋角)称肾区。肾病患者此区可有叩击痛或触压痛。

毗邻:后面 上1/3借膈与肋膈窦相隔(手术勿伤胸膜) 下2/3与腹横肌、腰方肌和腰大肌外侧相邻 前面 左肾:由上而下为胃、胰和空肠

外侧缘上半接脾;下半接结肠左曲 右肾:内侧缘接十二指肠降部 外侧缘上2/3接肝右叶 下1/3接结肠右曲 三、肾的被膜

肾表面自内向外有三层被膜包裹 1.纤维囊(纤维膜):为肾的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及少量弹性纤维构成,薄而坚韧

与肾实质连接较疏松易剥离(肾破裂或部分切除要缝合此膜) 2.脂肪囊(又称肾床):为肾周围的囊状脂肪层(肾囊封闭即将药物注入此层) 3.肾筋膜:由腹膜外组织发育而来,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 向上、向外侧 两层互相融合 向下 两层互相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

向内侧 前层延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面与大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

及对侧肾筋膜前层相续

自肾筋膜深面还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至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四、内部结构

皮质:肾实质表面,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新鲜标本呈红褐色)。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i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