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高考文科数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4:5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科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例 已知a=(1,2),b=(–3,2),当k为何值时,ka+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思路分析】由a,b的坐标→求ka+b,a–3b坐标→由向量共线的条件列方程组→求k的值→判断方向 【解析】由ka+b=(k–3,2k+2), a–3b=(10,–4). ∵ka+b与a–3b平行, 1∴(k–3)×(–4)–10(2k+2)=0,解得k=–3. 11此时ka+b=–3a+b=–3(a–3b). 1∴当k=–3时,ka+b与a–3b平行,并且反向. 【方法技巧】解决向量共线问题时,常常根据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将向量间的平行关系转化为坐标间的数量关系来求解. 数形结合思想 例 已知,且与的夹角为与,则与5.已知向量=(2,0),向量=(cosα,=(2,2),向量训练题组 1.若向量a,b满足|a|=8,|b|=12,则|a+b|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a–b|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2.在△ABC中,=(2,3),=(1,k),且△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则k的值___________. 3.已知a=(–2,–1),b=(λ,1),若a与b的夹角α为钝角,则λ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 4.已知向量a,b求作向量c,使a+b+c=0,表示a、bc的有向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吗? sinα),则向量与向量的夹角范围的夹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夹角是为( ) 【思路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数形结合可得答案. 【解析】如图所示,作,,则, A.[0,] B.[,] C.[,] D.[,] 6.设x,y满足约束条件 以为邻边作, ,向量a=(y–2m),b=(1,1),且a∥b,则m的最小值为

则. 因为所以因为所以所以即与的夹角为,所以,, ( ) A.6 B.–6 C. D. 7.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交于A,B两点,为正三角形, ,即与的夹角为. 且|+|=|–|,其中O为原点,则实数a的值为( )A.2 B.–2 C.2或–2 D.或– ,所以平行四边形OACB为菱形, , , . 8.已知a=(3,4),|a–b|=1,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方法技巧】(1)两个向量的夹角,实质上是从同一起点出发的两个非零向量构成的角. (2)求两个向量的夹角,关键是利用平移的方法使两个向量的起点重合,然后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并结合平面几何知识求出夹角. 转化与化归思想 例 已知圆C:(x–3)2+(y–3)2=4,及点A(1,1),M是⊙C上的任意一点,点N在线段MA的延长线上,且=2,求点N的轨迹方程. 【思路分析】要求点N的轨迹方程,需设出点N的坐标,然后利用已知条件,转化为向量关系,再利用代入法求解. 【解析】设N(x,y),M(x0,y0), 由=2,得 (1–x0,1–y0)=2(x–1,y–1), 9.若,则△ABC为(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10.已知P={a|a=(1,0)+m(0,1),m∈R},={b|b=(1,1)+n(–1,1),n∈R}是两个向量集合,则P∩Q等于( ) A.{(1,1)} B.{(–1,1)} C.{(1,0)} D.{(0,1)} 11.已知a、b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c满足(a–c)·(b–c)=0,则|c|的最大值是( 2A.1 B.2 C. D.2 ∴,即y0=3-2y, x0=3-2x,代入⊙C方程,得(3–2x–3)2+(3–2y–3)2=4, 即x2+y2=1. 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m+n,其中m,

∴点N的轨迹方程为x2+y2=1. 【方法技巧】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题设条件;二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使用,充分体现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转化为代数运算,其转化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向量平行或垂直的坐标表示;二是向量数量积的公式和性质. 函数方程思想 例 已知=c,=d,试用c,d表示和. ∈R且m+n=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3x+2y–11=0 B.(x–1)2+(y–2)2=C.2x–y=0 D.x+2y–5=0 13.(2017·潍坊二模)设a,b是非零向量,若函数 f(x)=(xa+b)·(a–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则必有( ) A.a⊥b B.a∥b 【思路分析】本例是用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表示同一平面内的另一个向量.根据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有C.|a|=|b| D.|a|≠|b| 14.设向量a,b满足,,则A.1 B.2 C.3 D.5 ,当a,b,c的坐标已知时,该式实际上是一个关于15.已知|a|=2|b|≠0,且关于x的方程x2+|a|x+a·b=有实根,则a与b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此可确16.如图,在ABCD中,M,N分别为DC,BC的中定. 点,已知点O是△ABC内的一点,∠AOB=150°,∠BOC=90°.设=a,=b,|c|=3,试用a和b表示c. 【解析】设=a,=b,则由M,N分别为DC,BC的中111点可得:=2b,=2a,+=,即b+2a=C.① 1+=,即a+2b=D.② 22由①②可得a=3(2d–c),b=3(2c–d), 22即=3(2d–c),=3(2c–d). 【方法技巧】本题求解利用了方程思想,首先利用三角形法则表示出向量,,然后解关于,的=c,且|a|=2,|b|=1, 方程组,方程思想在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求参数经常用到.所谓方程思想,是指在解决问题时,用事先设定

的未知数表示问题中所涉及的各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及各量的值,或者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

1.【答案】4,20

2.【答案】或或

【解析】①当∠A=90°时,∵②当∠B=90°时,

=

=0,∴2×1+3?k=0,∴k==(1–2,k–3)=(–1,k–3),

∵=0,∴2×(–1)+3×(k–3)=0 k=.

③当∠C=90°时,∵

=0,∴–1+k?(k–3)=0,k2–3k–1=0,

∴k的取值为或或.

3.【答案】

∪(2,+∞)

a·b-2λ-1

【解析】由题意cos α=|a||b|=λ2+1,∵90°<α<180°,∴–1

λ2+1<0,

-2λ-1<0,,,∴,即(2λ+12<5λ2+5,即λ≠2,∴λ的取值范围是

+∞).

4.【解析】①如图所示,当三个向量中有两个不共线时, 作平行四边形OADB,使得∵a+b+c=0,∴

=a,,∴

=b,则a+b=

∪(2,

因此表示a,b,c的有向线段能构成三角形. ②当三个向量中有两个共线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5.【答案】D 【解析】|

|=

,∴A点在以C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上,当OA与圆相切时对应

的位置是OA 与OB所成的角最大和最小的位置,OC与x轴所成的角为;与切线所成

的为,所以两个向量所成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故选D.

6.【答案】B

【解析】因为a∥b,可得m=y–2x.由不等式组可得可行域为由点A(4,2),BC(1,8)构成的三角形内部及其边界,当x=4,y=2时,m有最小值–6. 7.【答案】C

|-a|

【解析】由|+|=|–|,得⊥,∴点O到AB的距离d=,即2=,解得a=±2.故选C.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A

,∴∠A=90°,∴△ABC为直角三角形.故选A.

,∴

,∴

,∴

【解析】设a=(x,y),则P=,∴集合P是直线x=1上的点的集

合.同理集合Q是直线x+y=2上的点的集合,即P={(x,y)|x=1},Q={(x,y)|x+y–2=0}.∴P∩Q={(1,1)}.故选A. 11.【答案】C

【解析】由(a–c)·(b–c)=0得a·b–(a+b)·c+c2=0,即c2=(a+b)c,故|c|·|c|≤|a+b|·|c|,即|c|≤|a+b|=,故选C.

12.【答案】D

【解析】设点C的坐标为(x,y),则(x,y)=m(3,1)+n(–1,3)=(3m–n,

x=3m-n, ①

m+3n),∴y=m+3n, ②①+2×②得,x+2y=5m+5n,又m+n=1,∴x+

2y–5=0,∴点C的轨迹方程为x+2y–5=0.故选D. 13.【答案】A

【解析】f(x)=(xa+b)·(a–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即f(x)的表达式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或常函数.而(xa+b)·(a–xb)=–x2a·b+(a2–b2)x+a·b,故a·b=0,即|a|=|b|,故选A. 14.【答案】A

【解析】得到

,故选A.

,展开后,得,两式相减得,,

π15.【答案】[3,π]

16.【答案】

【解析】以O为原点,OC,OB所在的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由OA=2,∠AOx=120°,所以A(2cos120°,2sin120°),即A(–1,

),易求B(0,–1),

C(3,0),设=λ1+λ2

,则(–1,

)=λ1(0,–1)+λ2(3,0),∴

∴λ1=–,λ2=–,所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s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