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更新时间:2023-07-25 16: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2013届一轮复习 第十讲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

20120921 编写 余雪峰 审核 龚成春

一、铁的性质:

1.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 轨道排布式

2.物理性质: 色光泽、密度大,

熔沸点高, 性、

性、 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

3.化学性质:铁是较活泼的金属,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个,可失去 个或 个电子而显 价或 价,但 价的化合物较稳定。 ⑴与非金属反应: Fe + O2

Fe + C12

(铁丝在氯气中燃

烧时,生成 色的烟,加水振荡后,溶液显 色) Fe + S 说明 铁跟氯气、硫反应时,分别生成+2价和+3价的铁,说明氧化性:氯气>硫. ⑵与水反应:①在常温下,在空气中的水和O2等的共同作用下,Fe易被腐蚀(铁生锈). ②在高温下,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 Fe + H2O(g)

Fe3O4 + H2(注意教材实验)

⑶与酸反应:①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例如: Fe + H+

②与氧化性酸。a. HNO3+

3(稀)过量时生成Fe:Fe+ HNO3 (稀)=

b.铁粉过量时生成Fe2+

: Fe+ HNO3 (稀)= c.铁遇到冷的浓H2SO4、浓HNO3时,产生钝化现象,因此金属铁难溶于冷的浓H2SO4或浓HNO3中. ⑷铁与盐溶液的反应①铁能与比它活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置换出这种金属。 Fe+

CuSOFe3+

4= ②铁能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FeCl2。离子方程式:+ Fe= 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1.铁的氧化物

2.铁的氢氧化物 1.关系:

2.应用

⑴共存问题①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与强氧化性离子共存,如:NO、ClO

3 、MnO4 等。不能与

发生复分解和双水解反应的离子共存,如:OH 、CO2 、S2 、SO2

3、HCO33等。

②Fe3+:不能与还原性离子共存,如:I 、S2 、SO2

3等。不能与发生复分解和双水解反应的离

子共存,如:OH 、CO2

3、HCO3 、AlO2 等;不能与SCN 共存;不能与苯酚共存。 ⑵分离与提纯①FeCl2(杂质FeCl3),加入铁钉或铁粉后过滤。 ②FeCl3(杂质FeCl2),通入Cl2或滴加氯水或加入“绿色”氧化剂H2O2:

离子方程式: Fe2++ H+

2O2+ H ⑶制备物质①工业冶炼铁,如:Fe3O4+ CO ②制取氢氧化亚铁 实验原理: FeSO4 + NaOH 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迅速转化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 ③要制得白色的Fe(OH)3+

2沉淀,要注意以下几点:a.硫酸亚铁溶液中不能含有Fe,因此,硫酸亚铁溶液应是新制备的; b.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亚铁盐的蒸馏水应煮沸,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c.实验时,用长胶头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后,把滴管插入硫酸亚铁溶液的底部,再轻轻挤胶头滴管的胶头,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这时就会析出Fe OH 2白色絮状沉淀。

五、Fe2+和Fe3+

的检验及溶液配制

1.溶液颜色:含有Fe2+的溶液显 色,含有Fe3+

的溶液显 色。 2.用KSCN溶液和氯水

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相关离子方程式: Fe2+

+ Cl-

2 = Fe

3+

+ SCN= ;

3. 用NaOH溶液或氨水

相关反应方程式:Fe2+

+ OH—

= Fe(OH)2+ O2+H2O=

4.在配制含有Fe2+

的溶液时要加入少量铁粉防止其被氧化,加入对应酸抑制水解;在配制含有Fe3+

的溶液时,为了抑制水解,一般将盐溶入对应酸里,再加水稀释。例如:配置FeCl3溶液时,将FeCl3溶解在浓盐酸里在加水稀释。

注意: FeCl3+

3溶液在与许多试剂反应时会出现特殊现象,可作为鉴别Fe的依据。

(1)向FeCl3溶液中加几滴KSCN溶液呈红色;(2) FeCl3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3)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Fe粉,溶液变浅绿色;(4)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溶液变蓝绿色;(5)将FeCl3溶液滴入到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溶液变蓝色;(6)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生成红褐色Fe(OH)3胶体;(7)加入苯酚显紫色(即显色反应)。 要点透析

例1、将 1.12 g 铁粉加入 25 mL 2 mol/L 的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其结果是( ) A.铁有剩余,溶液呈浅绿色,Cl-浓度基本不变 B.往溶液中滴入无色 KSCN 溶液,显红色

C.Fe2+和Fe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例2、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

而可能含有Fe2+

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 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KMnO4③加入少量NH4SCN溶液

A.①③ B.③② C.③① D.①②③ 高考真题 1.(2011福建高考)下表各选项中,不能利用置换反应通过Y得到W的一组化合物是( )

2.(2010·全国卷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将铜屑加入Fe3+

溶液中:2Fe3+

+Cu=2Fe2+

+Cu

2+

B.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Fe+

3+

3O4+8H=3Fe+4H2O

C.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Fe2+

+4H+

+NO

3

3=Fe+2H2O+NO

+3

2

3.(2010上海卷)由5mol Fe2O3、4mol Fe3O4和3mol FeO组成的混合物,加入纯铁1mol并在高温下和Fe2O3反应。若纯铁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混合物中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双选)( )

A.4:3 B.3:2 C.3:1 D.2:l

4.(2011江苏高考)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2SO3(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过量的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 、 。 ⑶通氯气氧化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尾气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 (写化学)。

5.(2011天津高考)图中X、Y、Z为单质,其他为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俗称磁性氧化铁;E是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氟酸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⑴组成单质Y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M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 ;R的化学式是 。

⑵一定条件下,Z与H2反应转化为ZH4。ZH4的电子式为 。 ⑶已知A与1mol Al反应转化为X时(所有物质均为固体),放出a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⑷写出A和D的稀溶液反应生成G的离子方程式: 。 ⑸向含4mol D的稀溶液中,逐渐加入X粉末至过量,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

请在坐标系中画出n(X2+)随n(X)变化的示意图,并标出n(X2+

)的最大值。

6.(2011·全国卷I)如图中,A、B、C、D、E是单质,G、H、I、F是B、C、D、E分别和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已知:

① 反应C+GB+H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 ② 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能和E反应,2E+I2F+D,F中E元素 的质量分数为60%。回答问题:

⑴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化合物I的电子式为 ,它的空间结构是 ; ⑶1.6g G溶于盐酸,得到的溶液与铜粉完全反应,计算至少需铜粉的质量(写出离子方程式和

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计算过程);

⑷C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反应后溶液与过量化合物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⑸E在I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 。

7.(2010·安徽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 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假设1:Fe1+

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⑵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3+,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

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

⑶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 NO

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

Fe(NO3+-3)3溶液中的Fe和NO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8.(09·北京)以富含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液为原料生产氧化铁的工艺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 I 从废液中提纯并结晶处FeSO4·7H2O。Ⅱ将FeSO4·7H2O配制成溶液 Ⅲ 将FeSO4溶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得到含FeCO3的浊液 IV 将浊液过滤,用90°C热水洗涤沉淀,干燥后得到FeCO3固体 V煅烧FeCO3,得到Fe2O3固体 已知:NH4HCO3在热水中分解

⑴I中,加足量的铁屑出去废液中的Fe3+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⑵II中,需加一定量硫酸,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简述硫酸的作用 ⑶III中,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是 。若FeCO3浊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有部分固体表面变为红褐色,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⑷IV中,通过检验SO2-2-4来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检验SO4操作是是 。 ⑸已知煅烧FeCO3的化学方程式是4FeCO3+O2 2Fe2O3+4CO2,现煅烧464.0kg的FeCO3,得到316.8kg产品,若产品中杂质只有FeO,则该产品中Fe2O3的质量是 kg. 9.(2012·福建).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下图所示,其中 T 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 > Q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 < W C.原子半径:T > Q > R D.含 T 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10.(2012·四川).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W、Z同主族,X、Y、Z同周期,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Z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为金属元素,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W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D.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Y2W3

11(2012·浙江)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3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与Ca2+

的核外电子数相等,X、Z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后均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Z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高于Z的同族元素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 C.CaY2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CaY2只作氧化剂

D.CaX2、CaY2和CaZ2等3种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2

模拟演练

1.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 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2O3和H2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D.Fe3+

与KSCN溶液产生红色沉淀

2.把足量的铁粉投入到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残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来加

入的铁粉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H+和SO2-

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4 B.2∶7 C.1∶2 D.8∶31

3.向一定量的Fe、FeO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20 mL 4 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1.344 L NO(标准状况),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氢气在加热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能得到铁的物质的量为( )

A.0.24 mol B.0.21 mol C.0.16 mol D.0.14 mol

4.为了除去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Fe2+

杂质,先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使Fe2+

氧化成Fe3+

,下列物质中最好选用( )

A.H2O2溶液 B.KMnO4溶液 C.氯水 D.硝酸溶液

5.在含Cu(NO3)2、Zn(NO3)2、Fe(NO3)3、AgNO3各0.1mol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0.1mol铁粉,充分

搅拌后铁完全反应,溶液中不存在Fe3+

,同时析出0.1mol Ag。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中Cu2+与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B.氧化性:Ag+>Cu2+>Fe3+>Zn2+

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C.含Fe3+的溶液可腐蚀铜板 D.1 mol Fe可还原1 molFe3+

双选 6. 向FeI2、FeBr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已

知:2Fe2++Br==2Fe3++2Br-,2Fe3++2I-==2Fe2+

2+I2。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线段BD表示Fe3+

物质的量的变化

B.原混合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6 mol

C.当通入2 mol 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 2Fe2++2I-+2Cl3+-2===2Fe+I2+4Cl

D.原溶液中:n(Fe2+)∶n(I-)∶n(Br-

)=2∶1∶3

7.常温下,下列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加入金属镁能产生H+2+2--2的溶液中:Na、Fe、SO4、NO3

B.含有大量Fe2+的溶液中:K+、Mg2+、ClO-、SO2-4

C.能使Al3+生成沉淀的溶液中:NH++2--

4、Na、SiO3、HCO3

D.水电离产生的c(OH-)=1×11-11mol/L的溶液中:Al3+、SO2---

4、NO3、Cl8.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铁能被磁铁吸引,但纯铁比含杂质的铁易被腐蚀 ②在人体的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 ③铁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第ⅧB族 ④铁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但不能在水蒸气中燃烧⑤铁与强氧化剂硝酸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是Fe(NO3)3⑥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FeCl2和Fe(OH)3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④⑥

9.下列物质跟铁反应后的生成物与KSCN溶液作用一定会产生红色溶液的是( )

A.盐酸 B.Fe2(SO4)3溶液 C.氯气 D.CuSO4溶液

10.一定量的Fe和Fe2O3混合物投入2 mol/L 250ml的HNO3溶液中,反应完全后,无固体剩余,生成1.12L NO气体(标况),再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1 mol/L的NaOH溶液,要使铁元素全部沉淀下来,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最少..是( ) A.450ml B.500ml C.400ml D.无法确定

11.向一定量的Fe、FeO、Fe-1

2O3、Fe3O4的混合物中加入150mL4 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LNO(标准状况),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H2在加热条件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所得到的铁的物质的量为( ) A.0.21mol B.0.25mol C.0.3mol D.0.35mol

12.取某铁的氧化物样品,用140mL 5 mol/L盐酸恰好使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还能吸收标准状

况下0.56 L氯气,使其中的Fe2+ 完全转化为 Fe3+

,该样品中可能的化学式是( )

A.Fe3O4 B.Fe4O5 C.Fe5O6 D.Fe5O7 13.下面是某化学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铁的三种价态之间的转化”的案例。

(1)材料及试剂:具支试管、___ ___(玻璃仪器)、U形管、多孔塑料垫板、粗(细)玻璃管、酒精灯、铁架台、止水夹、乳胶管、单孔塞、锌粒、FeO、Fe2O3、稀硫酸等。 (2)实验装置

实验前需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

__

___

_ 。 (3)U形管中装入的药品是___ ___,其作用是__ ____。 (4)待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再点燃酒精灯甲和酒精灯乙,这样操作的必要性

是___ _ __。

(5)实验完毕,关闭止水夹,熄灭两只酒精灯,可以观察到具支试管与长颈漏斗中的现象

是__ ___,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___ ___。(6)玻璃管冷却后,取出玻璃管内的物质检验有单质铁存在,写出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____。 14铁是日常生活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1)常温下,可用铁质容器盛装浓硫酸的原因是 。 (2)某实验小组利用右图装置验证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①湿棉花的作用是 ,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实验结束后,取出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 _(填序号)。

a.一定有Fe2+、H+和Fe3+ b.一定有Fe2+、H+,可能有Fe3+

c.一定有Fe2+、Fe3+,可能有 H+ d.一定有Fe3+、H+,可能有Fe2+

(3)另称取一定量的铁钉放入适量的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收集气体。经测定气体中含有SO2、CO2和H2。

① 铁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 气体中混有CO2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③ 将672 mL(标准状况)收集到的气体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

SO2 + Br2 + 2H2O = 2HBr + H2SO4,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洗涤、干燥得到固体4.66 g。由此推知收集到的气体中SO2的体积分数是 。

态度决定高度

细节决定成败

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9.

【答案】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W、X、Y、Z的位置关系如图

,X、Y、Z、W的

原子半径依次为X > Y > Z>W,A正确;如W为氧元素,则可形成过氧化物,就含有共价键,B不正确;W如为碳元素,CH4的沸点就低于SiH4,C不正确;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设W为氮元素,则Y为Mg元素,则可形成Mg3N2,D不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涉及到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化学键种类的判断、气态氢化物熔沸点的比较和化合物种类的判断。

11. 9.【答案】

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推断和元素周期表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gq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