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7 1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绪论部分

(一)概念部分: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二)思考题

1.你是如何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

研究对象:(1)自然界本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2)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辩证法;(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即科学技术创造的辩证法。

2.怎样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各项研究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不属于各门具体学科,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不专门研究某种物质运动规律,如物理、化学、生命运动规律。所研究的对象带是有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特征。例如,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显然,它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4.学习《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

5、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吗?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学科的总称。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二者有以下区别:(1)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2)研究目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自然科学则通过对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他们进行理化解释行为预测。

6、主观辩证法是唯心的辩证法吗?

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德正确反映,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就是主观辩证法,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则是客观辩证法(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辩证运动)

唯心辩证法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学说。它认为客观世界是某种神秘精神、绝对概念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这种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三)辩论题

正方:哲学思维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反方:哲学思维无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二、自然观部分:

(一)概念题: 1.物质系统

.

3.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相互系统是较为复杂的系统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出现 .4。体外进化 5.体内进化 6.全球性问题: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 .7。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其主要包括1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比分自然界(主要是生态环境);2人利用子人皆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8。星云假说:从弥漫星云演化为星系和恒星,恒星演化晚期发生超新星爆发,从大量向外抛射物质,恒星转化为新的星云。

.9。自然系统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要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0。 环境: 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1.进 化: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12。系统的非加和性: 系统的非加和性就是指系统不是由其组成部分积累而成的.它对我

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有意义在于,避免犯那种瞎子摸象式的错误,避免以管窥豹的

错误.

.13。退 化:事物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14. 大爆炸宇宙论. 一种观测证据最多,最获公认的现代宇宙理论,认为宇宙从极致密状态膨胀到目前的状态。

15 远离平衡态系统: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它遵守昂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

(二)判断题

1. 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错误:“科学”是在社会历史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的各种知识的体系,科学的目的是揭示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

“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

2. \古代社会只有科学成果而没有科学家\,这句话是矛盾的。

错误:科学成果的取得源于科学家。只有古代社会没有“科学家”这个词。 3.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错误.:科学的体制目标是科学的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 经济的目标才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4. 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总是处在匹配与失配的相互交替之中,所以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是必然的。

错误:体制和技术是相关的,但它们都是经济的子函数,而不是经济的自变量,它是经济的结果而非原因

5. 承认是科学王国里的通货。

错误:科学事实是以观察记录为基础,在一定的科学概念框架中对观察到的现象的一种解释。

6.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儿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中“无私利性”的内涵。

正确:“无私利性”是一种制度性的因素,是科学家在其职业活动中的而不是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这一规范通过对科学家的动机的调控来影响它们的行为。

7、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岁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急剧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的豪取强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8、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错误:虽然他们都是自然,但胜似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是指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三)思考题

1. 历史上都有哪些自然观?

2. 你如何评价神创论的自然观?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基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科学总结,他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现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并随

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内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应特性。(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过程中。(3)认识是辩证的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4. 系统论的自然观相对于以前的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式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的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理论的内容;第四,系统材料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5. 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自然界做统一理解的观念?

答:因为(1)系统观念以系统思维方式为主要方式,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2)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第二,认为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千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6. 简述物质系统的分类?

7. 物质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何?

8. 什么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它对我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有何意义?

答:系统的非加和性就是指系统不是由其组成部分积累而成的.它对我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

体性有意义在于,避免犯那种瞎子摸象式的错误,避免以管窥豹的错误.

意义: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9. 举例说明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规律。

答:层次结构是指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类物质系统,都包含着自身有质的区别的别一类物质系统,如此下去,层层深入,无限可分,直至无穷;向上没一类物质系统又与其他系统通过相干性关系组成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上部系统,如此类推,无穷组合,层层突现新质,由此决定了自然界的垂直的结构。意义:1系统层次结构的纵向构成关系提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分出多级结构、多级功能和多级环境。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即进行跨层次的思维。2在科学地研究任一物质系统时,有必要对低层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黑箱化”地处理。3充分注意多层次系统质的区别。4上向因果链的关系告诉我们的,可通过低层系统的规律依次对高层系统的规律做出递进性的阐明,但另一方面,由于相干性作用,低系统的规律总是以扬弃的形式存在于高系统中,所欲任何决定论的预言或理想化的推论都是不可能的。

10. 环境对物质系统的意义如何?

答:大环境是个整体,带有普遍性,而物质系统是环境的一部分,虽然是个局部,但同时又是另一个局部的环境,几个(或很多个)系统形成了环境。比如意识系统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既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那么环境对物质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局部形成了整体,整体决定了局部。大环境变了质,局部不可能不受影响,局部会逐渐融入大环境。直到被大环境所同化,同化程度如何与其他局部的数量以及性质有关,还要加上时间的长短。 11. 简述进化的条件。

答:1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非平衡态提供了系统演化的动力条件,决定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耦合方式,决定了系统演化的方向性,系统演化的多稳态,多阶段和螺旋式的递进。2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与环境之间要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并在系统内部正负反馈作用下失去系统走向有

序。4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随机涨落或突变是系统产生有序状态的诱因。 12. 在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进化和退化的关系如何?

13. 为什么要重视偶然性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14. 简述宇宙演化阶段。

15. 耗散结构论是如何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之间矛盾的?

答: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进化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熵减过程,其代价是将宇宙中其他部分弄得更无序(熵增),让整个宇宙的熵更快地增大。所以本质上耗散系统是一个促进系统+环境的总熵更快地增大的结构,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没有矛盾。

16. 简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1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

18. 简述人工自然的构成。。

19. 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协

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1)本质是: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2)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3)如何调节: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0. “物理学已经证明,物质是一组微分方程,因而是一组非物质的实体”,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答:这一段论述说明: (1)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2)物质是由更小的物质组成的

(3)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即非物质是不能组成物质的

这一段论述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将物质看成一个一个微小的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无限分割,无限分割的每一个部分容易被我们所研究。

但是这一段论述的最大错误在于物质可以无限分割这个论点上,由于这样一个机械的经典的论点,人们普遍将物质、能量都看成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的微积分方程,但是事实是物质分到夸克后好像就不可以再分下去,能量也不是连续变化的,在量子力学中的能量是一分一分的,能量最小单位是hv。这个论点只是反应了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时的分解规律,对于我们研究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时的研究提供了模型。

21.自然科学发展如何冲破机械论自然观(形而上学)?

(1)细胞学说探讨了生命起源,暗示了物质内部的无限可分,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解开了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的规律;达尔文进化论解答了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2)近代科学发展很明显,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建立了严谨的科学。古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建立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的落后,不能解释众多自然现象的内在本质,从而导致了形而上学的产生。近代科学有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对自然的认识也有了从以前的表面切入到并接近物质本质的突破。另外近代的众多科学大发现从各个角度证明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认识,所以这种取代时具有必然性的。

22.人类新进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与传统生物进化有何不同? 答:(1)夸克与轻子就是目前认识到的物质结构的新层次。从层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的发展过程成为物理进化。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发展过程成为化学进化。

由生物大分子—单细胞生物—植物、高等动物—人类的发展过程成为生物进化。

(2)人类有感觉、思维、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形态的社会进化。21世纪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新的物质形态将是人造生命的诞生。物质世界的形态是多样的,但这些物质形态又统一于它们唯一的特性:客观实在性。

(四)辩论题

正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反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五)案例题

案例一 物种的灭绝

(中新网2004年3月20日电)据美联社消息: 在历时四十年的研究中,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家对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地的蝴蝶、鸟类和植物物种进行了六次大规模调查,并做了一千五百万次记录。结果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被调查的蝴蝶物种中有百分之七十一的数量呈下降趋势,鸟类物种中有百分之五十六的数量在减少,而植物物种中有百分之二十八在逐渐变少。更重要的是,英国主要的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

参与此次研究的科学家特尔弗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如果将我们在英国得到的数据扩大到整个世界,那么地球很可能就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次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1、 为什么说导致生物物种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2、 从这个案例出发,你如何看待目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案例二 一次性筷子的启示 《环球时报》2004年4月2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掠夺”中国森林 一次性筷子96%来自中国》的文章。驻日本特约记者田刚称,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这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同时,在日本每位顾客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都不会被扔掉,而是有专人负责回收,然后卖给造纸厂。作为一种森林资源,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在日本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生产原料,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制造出1张明信片或者1张A4复印纸。日本王子造纸公司一个工厂的统计显示,该厂每年回收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1.2万公斤左右。日本还将不能用于生产纸张的筷子与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制成火力发电用的燃料。 问题:

1、 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2、中国大量生产和出口一次性筷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影响?

3、日本进口一次性筷子,是否构成了对中国资源的掠夺?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三、科学篇

(一)概念部分:

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社会化事业。

机遇:机遇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比较分类

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

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假说:即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

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

分析综合:分析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相对独立的部分、要素、方面、环节、过程片段来进行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客观对象的各部分、要素、方面、环节、过程片段在思维中联接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划界:是一个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放映,是通过判断、推理来表达事物一般关系、基本规律的基本单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

科学解释

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

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发现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 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它具有历史性、指向性和可解性的特点。

科研选题:科研选题就是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就是对经验到的客观事件作出的个别、真实、精确而系统的描述。 直接观察: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间接观察: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定性观察:指对研究对象进行性质和特征方面的观察。 定量观察:指对研究对象进行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方面的观察。

科学抽象:科学抽象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或客观世界的一般关系进行概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思想模型:思想模型”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它可以借助物质模型和用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建立“思想模型”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认识、深化和高度抽象的过程

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类似或同

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

移植方法

归纳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它有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两部分构成。

演绎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其主要形式是以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的所谓“三段论”。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放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

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信息方法: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

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控制方法 科学推论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分析与综合渗透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系统方法、原理和技术等研究。

黑箱方法:黑箱又叫黑箱系统,是指内部要素和结构尚不清楚的系统。黑箱方法简言之就是通过探索系

统功能而推测其结构的方法,即着重考察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因果联系和运动规律。

判决性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

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并不存在。

科 学 史: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这个词跟“历史”(History)一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

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史学”或“编史学”(Historiography)、“科学史学”或“科学编史学”(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非逻辑思维 科学观察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

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功能模拟方法

(二)判断题

1. 按照科学问题的定义,“脚气病的病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严格来说不能作为科学问题。

2. 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错误。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正确的,但它也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假设就是人主观设定的,至于它是否客观,现在还不知道。

3.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错误:我个人认为“观察领域和准头脑是不划等号的”笼统的说观察领域也很广泛的,它所要求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宏观的大到微观的,正所谓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有运动的又静止的。

4. 逻辑思维必须遵守固定的逻辑规则,所以不含任何创造性。

正确。逻辑本身没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不是逻辑,而是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三)思考题

1. 试比较科学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2. 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有哪些主要观点?如何对它们进行评价?

20世纪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科学理论发展观,即: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与社会历史观。

3. 试评述不同科学哲学学派的划界标准。

4. 试比较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评价模式。 5. 试阐释科学哲学不同学派对科学的合理性标准的规定。 6. “观察渗透理论”给我们有哪些认识论上的启示?

7. 如何理解“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8. “有人说科学认识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9. 如何理解“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10. 简述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方法是实验者根据科研课题的目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变革认知对象,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其最基本特点是它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变革认知对象。具体特点包括: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②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③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④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11. 如何看待科学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12. 为什么说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可观察性原理? 13. 在科学逻辑中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关系如何? 14. 数学对科学理论认识的价值如何? 15. 简述在科学研究中假说的作用。

16. 系统科学方法的思想内涵与应用原则是什么? 17.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18. 分析气功是不是科学,用哪种科学划界理论比较合适,为什么?

19.试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科学和技术从相互分离到走向一体化的过程。 20.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四)辩论题

1、正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必须用经验事实来划分; 反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不必用经验事实来划分。 2、正方: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反方:非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五)案例题

案例一 数据选择

三年级研究生德博拉和博士后凯瑟琳,在国家实验室用昂贵的中子源做了一系列新的实验半导体材料测试。当回到自已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时,她们意外地发现,在她们得出的图表中多了两个可疑的数据点。 在国家实验室测试工作中,她们观察到存在不能控制或预测的电源起伏。她们在与做相似实验的其他工作组讨论中得知,其他组已得到证实理论预测的结果,并正在写描述其结果的文章。

在写她们自己的论文时,凯瑟琳建议,在发表的图和统计分析中,放弃靠近横坐标的两个异常的数据点。她认为,这两个点可能是由电源起伏造成的,而且超出了由其余的数据点算出的期望标准方差。她与德博拉争辩说:\这两个跑了的数据点,是明显错误的\。 1.如何处理图表中两个可疑的数据点?

2.该数据应该包括在统计显著性测试中吗?为什么? 3.除了导师外,还有什么信息源可帮助她们作决定?

案例二 聚合水和怀疑态度的作用

1966年,苏联科学家В.V.杰尔扎金在英格兰报告,一种新形态的水已经被另一名苏联科学家И.И.费久金发现。将水加热,让其在石英毛细管中冷凝,一种\不规则的水\就产生了,它的密度比正常水高,粘性为正常水的15倍,沸点高于l00 C,冰点低于0C。 随后的几年中,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百篇这种后来被称为“聚合水”的性质的论文。理论家提出了模型,有些实验测试结果支持它,强氢键使水聚合。有的人甚至警告说,如果聚合水从实验室外泄,它能以自动催化作用聚合世界上所有的水。

后来,聚合水事件开始崩溃。因为聚合水只能在很小的毛细管中形成,可供分析的样品极少。当少量样品被分析时,聚合水被证明是被从硅到磷脂的不同物质所污染。电子显微镜显示:聚合水实际上由悬浮在水中的良好分散的颗粒物质组成。

逐渐地,发表关于聚合水论文的科学家承认,聚合水不存在。他们被控制不好的实验和实验方法问题所误导。当问题解决了和实验得到较好的控制,聚合水存在的证据就消失了。 1、聚合水概念的提出和消失,说明了科学研究中的什么问题? 2、判断科学观察中的新事实应采取何种态度?

案例三 引力波现象

爱因斯坦以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引力波的效应非常微弱,用观测方法探测十分困难。美国物理学家韦伯从1957年起就开始设计和安装可以接受引力波的仪器去进行探测,1969年,韦伯曾经宣称他的仪器收到了来自银河中心的引力波讯号。这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随后许多国家都组建了探测引力波的实验小组。然而,由于所有这些小组都没有收到任何引力波讯号,所以至今韦伯的结果都没有得到大家承认。 如何评价韦伯的工作?是科学、非科学,还是伪科学?为什么?

案例四 科学假说

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然留在注射点的附近。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的。根据这一假说,鲁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都失败了。尽管如此,鲁仍然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35毫升的大剂量液体后居然没死。多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确认了这一点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为培养液中细菌培养的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导致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恩格斯的论断“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的理解。

案例五 筷子公式

来自新浪网2004年02月23日的消息:中国人在餐桌上使用筷子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日前,英国萨里大学吉姆-阿尔喀里博士和赵强博士开发出一个用数学表达的“筷子公式”,声称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他们的英国同胞掌握这项中国传统技巧,可以帮助那些喜欢吃北京烤鸭或者糖醋猪排的外国人学习使用筷子。

C代表筷子使用舒适度,d、m、a分别代表食物的直径、数量、光滑度,q代表食物质地,N代表使用过筷子的中餐数,t代表食物从被夹起到入口的时间,C。为常量,值为30。

1、 这一发现体现了科研学中哪种研究方法?作用如何? 2、 根据这一案例,你如何看待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案例六 SARS病原之争

自从2003年2月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在广东暴发流行后,国内就开始了对SARS病原体的寻找研究工作。

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宣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报告,通过电镜观察发现两份死于本次肺炎病人的尸检标本上有典型的衣原体包含体,肺细胞浆内衣原体颗粒十分典型,并认为,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基本确定为衣原体。2月19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谈时向社会推荐了几种对衣原体有效的抗生素,并强调对这种衣原体肺炎的治疗要全程、足量使用抗生素;2月26日,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的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再次向广东报告,在送检的10份标本中检出衣原体阳性,其中1份呈强阳性,特效药是利福平(资料来源为《南风窗》2003年第五期)。

但是这一成果受到了广东抗SARS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以及香港、美国等科研机构的质疑。钟南山曾多次表达非典型肺炎“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看法,全球有10个实验室倾向于认为致病原因为冠状病毒,此外也有意见认为可能是副粘液病毒中的hMPV病毒。 4月10日,人民日报等报道,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毕胜利、段淑敏和许文波等科研人员,证实在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4 月11日,新华社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已经在SARS病原体研究中发现了冠状病毒,并于4月9日通过部分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此结论。4月12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在权威医疗杂志《刺针》最新一期发表题为《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致》的论文。4月16日,荷兰ERASMUS 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家成功完成冠状病毒实验的动物模型,确证导致全球肆虐的SARS病症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 至此,有关国内有关SARS病原的争论宣布结束。

1、SARS病原之争体现出了科学研究中的什么精神?

2、你如何评价这场争论?

3、你如何评价洪涛院士和钟南山院士两位科学家的观点?

四、技术篇

(一)概念题

技术预测 :必须对未来科学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预测的时间跨度应该是长期的,可能为5~30年,通常为10~15年 。

技术评估:就是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就对它进行评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权衡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的方法。

技术的自然属性:所谓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

它的自然属性就体现于是来于利用与改造自然中,又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改造自然来造福人类,在自然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水平。

技术设计: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的设计阶段,解决初步设计尚未完全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

技术系统

技术体系:现代科学与技术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即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使得科学和技术日益一体比。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人们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

总称,它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

第一次技术革命: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使用铁器之

后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它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从而促进了近代工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次技术革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电力时代的开始。电力的应用是继蒸汽机的使用

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技术的社会属性:所谓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生产劳动

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它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技术是人类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劳动的方式,能够使人类提高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经济。

(二)判断题

1. 技术像人类一样古老。 错误:

2. “发明是需求之母”的观点违背常识。

错,有需求才会有发明,尤其是对于发明人者来说,发明一件毫无市场需求的东西无疑是一种资源和智力的浪费。

3. 技术评估是对技术的评估,所以仅需技术专家参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