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第二版)》(潘飞)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20 0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练习题

习题一

要求1:计算该产品的损益平衡点的销售量和销售额。 解:损益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售价- 单位变动成本)

=600 000 / (160-100) =10 000(只)

损益平衡点销售额=10 000×160=1 600 000(元)

要求2:假定单位售价降低至150元,单位变动成本减少至70元,计算新的损益平衡点的销售量和销售额。

解:损益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

=600 000 / (150-70) =7 500(只)

损益平衡点销售额=7 500×150=1 125 000(元)

习题二

要求1:如果目标利润200 000元,单位产品售价应定在多少? 解:单位产品目标售价=[(200 000+1 000 000 ) /10 000]+200 =320(元)

要求2:如果单位售价350元,目标利润600 000元,在不扩大产销条件下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为实现目标利润,在不扩大产销条件下可采取的措施有: (1)降低固定成本

目标固定成本= (350-200)×10 000-600 000=900 000(元) (2)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目标单位变动成本=350-(600 000+1 000 000)/10 000=190(元)

要求3:如果售价400元,预计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则需要销售多少只B产品才能获利800 000元?

解:目标销售量=(800 000+1 000 000)/(400-200)=9 000(只)

习题三

要求1:计算下一年度的预期利润。

解:下一年度的预期利润=125 000-100 000-10 000=15 000(元)

要求2:在下列情况下,分别计算获利水平:(1)贡献毛益增加10%;(2)贡献毛益减少10%;(3)销售量增加10%。

解:

(1)原贡献毛益总额=125 000-100 000=25 000(元)

贡献毛益增加10%时的获利水平=25 000×(1+10%)-10 000=17 500(元)

(2)贡献毛益减少10%时的获利水平=25 000×(1-10%)-10 000=12 500(元) (3)因为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所以当销售量增加10%时,贡献毛益也增加10%。 获利水平=25 000×(1+10%)-10 000=17 500(元)

习题四

要求1:假定下一年度预计正常销售50 000件,为保证目标利润3 000元,需要按5.50元售价接受特殊订货多少件?如果按5元特殊定价,应接受订货多少件?

解:

(1)正常销售50 000件可实现利润=(7.50-4)×50 000-190 000=-15 000(元) 按5.50元售价应接受订货数量=(3 000+15 000)/(5.50-4)=12 000(件) 因此,满足目标利润所需要销售数=50 000+12 000=62 000(件)<65 000 所以按5.50元售价应接受订货12 000件,才能保证目标利润实现。 (2)按5元特殊定价应接受订货数量=(3 000+15 000)/(5-4)=18 000(件) 满足目标利润所需销售数量=50 000+18 000=68 000 >65000

根据题意可知:当产销量超过65 000件时,固定成本为210 000元,调整5元价格下订货数量计算:

[3 000+15 000+(210 000 – 190 000)]/(5-4)=38 000(件)

满足目标利润的销售数量=50 000+38 000=88 000(件) <90 000 所以按5元售价应接受订货38 000件,才能保证目标利润实现。 要求2:(略)

习题五

要求1:如果销售35 000件,每年的利润或亏损是多少? 解:依题意可知:单位变动成本=4+0.25=4.25(元) 固定成本总额=30 000(元)

利润=(6-4.25)×35 000-30 000=31 250(元) 要求2:用数量和金额分别编制损益平衡图。(略)

要求3:如果每件产品增加佣金0.05元,损益平衡点是多少?能销售50 000件,利润是多少?

解:佣金增加0.05元后,单位变动成本=4+0.25+0.05=4.30(元) 损益平衡点=30 000/(6-4.30)=17 647(件)

销售50 000件的利润=(6-4.30)×50 000-30 000=55 000(元)

要求4:假定销售佣金每年为8 000元固定工资,则新的保本点应是多少?这样改变是否有利?为什么?

解:当销售佣金为每年8 000元固定工资时,

单位变动成本=4(元)

固定成本总额=30 000+8 000=38 000(元) 保本点销售量=38 000/(6-4)=19 000(件) 保本点销售额=19 000×6=114 000(元)

分析:销售佣金制度修改之前的保本点销售量 =30 000/(6-4.25)=17 143件〈19 000件

结论:上述改变提高了企业的保本点销售量,因此是不利的。

要求5:如果销售佣金改为达到损益平衡点后,每件增加0.15元,问销售50 000件的利润是多少?与要求3比较,两种方案哪一种较优?

解: [6-(4.25+0.15)]×(50 000-17 143) =52 571.20(元) 由于方案3可实现利润为55 000元,所以方案3更优。

要求6:根据要求4,计算销售多少数量能使采用销售佣金和固定工资方案的利润相等? 解:两种方案固定成本总额差额=38 000-30 000=8 000(元) 两种方案单位变动成本差额=4.25-4=0.25(元) 利润相等时的销售量=8 000/0.25=32 000(件)

要求7:如果获利6 000元,计算采用佣金方案和采用固定工资方案时的销售量。 解:采用佣金方案时的销售量=(6 000+30 000)/(6-4.25)=20 571(件)

采用固定工资方案时的销售量=(6 000+38 000)/(6-4)=22 000(件)

习题六

要求:分别用以下方法计算损益平衡点销售额:(1)加权平均法;(2)个别计算法(固定成本按工时分摊);(3)历史资料法(假定过去3年F和H产品实际产销量分别为1 200、1 900;950、2 100;1 100、1 800;其他条件不变)。

解:(1)加权平均法。 单位:元

项 目 销售单价 销售数量(件)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比率 单位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 F产品 60 1 000 60 000 20% 30 30 000 30 000 H产品 120 2 000 240 000 80% 60 120 000 120 000 合计 300 000 100% 150 000 150 000 贡献毛益率 50% 50%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 =50%×20%+50%×80%=50%

或者: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50 000/300 000=50% 保本点销售额=1 500 000/50%=3 000 000(元) (2)个别计算法

固定成本按工时分摊:

F产品消耗工时总额=40×1 000=40 000(小时) H产品消耗工时总额=70×2 000=140 000(小时)

F产品应负担固定成本=40 000×1 500 000/(40 000+140 000)= 333 333(元) H产品应负担固定成本=140 000×1 500 000/(40 000+140 000)=1 166 667 (元)

F产品保本点=333 333/30=11 111.10(元) H产品保本点=1 166 667/60=19 444.45(元)

(3)历史资料法。 单位:元 项 目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率=148 500÷297 000=50%

保本点销售额=1 500 000÷50%=3 000 000(元)

第一年 300 000 150 000 150 000 第二年 309 000 154 500 154 500 第三年 282 000 141 000 141 000 合计 891 000 445 500 445 500 平均值 297 000 148 500 148 500 习题七

要求1:在考虑概率的情况下,计算该企业销售量的期望值。

解:2 000×0.15+2 500×0.10+3 000×0.35+3 500×0.25+4 000×0.15=3 075(件) 要求2:在考虑概率的情况下,计算该企业的预计利润 解:预计利润=(5-3)×3 075-5 000=1 150(元)

案例练习

练习一

答案要点:

利润=单价×产销量-(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固定成本)

练习二

要求1:假设公司使用现有的机器和按照现时的需求量,试计算其盈亏平衡点和安全边际。以生产件数作答。

解:依题意可知

公司的固定成本总额=120 000+100 000+180 000=400 000(元) 单位变动成本=240 000÷10 000=24(元/件) 盈亏平衡点=400 000÷(72-24)=8 333.33(件) 安全边际=10 000-8 333.33=1 666.67(件)

要求2:试评论租赁新机器的建议,并以数据来支持你的论点。 解:如租用新机器:

公司固定成本总额=120 000+220 000+180 000=520 000(元) 单位变动成本=12(元/件)

盈亏平衡点=520 000÷(72-12)=8 666.67(件) 安全边际=10 000-8 666.67=1 333.33(件)

新机器的租入会导致盈亏平衡点升高,安全边际降低。

要求3:公司获悉在短期内该零件的每年需求量可能增加至14 000件,如果生产量超过12 000件,公司便需要再额外雇用一名固定员工,其每年的成本为60 000元。试评述如果使用下列机器来生产14 000件零部件的财务结果:(1)现有的机器;(2)建议的新机器。

解:(1)现有的机器:

固定成本总额=120 000+60 000+100 000+180 000=460 000(元) 单位变动成本=24(元/件)

盈亏平衡点=460 000÷(72-24)=9 583.33(件) (2)新机器:

固定成本总额=120 000+60 000+220 000+180 000=580 000(元) 单位变动成本=12(元/件)

盈亏平衡点=580 000÷(72-12)=9 666.67(件)

第四章 变动成本法

练习题

习题一

要求1:试按照完全成本计算法和变动成本计算法,分别编制该企业的年度损益表。 损益表(完全成本法) 单位:元 项 目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 本期制造成本 期末存货 金 额 0 210 000 35 000 ③②300 000 175 000 ①

习题二

要求:1.用算术平均法预测5月份的销售量。 2.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的分解。

3.用指数平滑法预测5月份的销售量。 4.利用成本模型预测5月份的总成本。

解:

(1)算术平均法

销售量预测数=各期销售量总和/期数

=(5000+6000+8000+10000)/4 =7250件

(2)单位变动成本=(150000-100000)/(10000-5000) =10元

固定成本总额=150000-10X10000=50000元 Y=50000+10X (3)指数平滑法

销售量预测数=平滑系数×上期实际销售量+(1-平滑系数)×上期预测销 售量

=0.3×10000+(1-0.3)×8500 =8950件

(4)5月份总成本=50000+10×8950=139500(元)

习题三

要求:1.建立销售预测模式。

2.根据建立的模式预测7月份的销售收入(设α为0.3)。 3.根据预测的销售收入,计算7月份的销售利润。

解: (1)采用指数平滑法。 (2)7月份销售收入=0.3×1 200+0.7×1 260=1 242元 销售收入的期望值=1 242×0.9×0.2+1 242×1.2×0.5+1 242×0.3=1 341.36(元) (3)单位变动成本=(860-660)÷(1 400-900)=0.4 固定成本=860-0.4×1 400=300(元) 预计销售成本=300+0.4×1341.36=836.54(元) 预计利润=1 341.36-836.54=504.82(元)

习题四

要求:分别计算实现目标利润的价格、销售和成本变化的范围。 解:1.实现目标利润的价格=10+(250 000+135 000)÷40 000=19.625(元) 变化范围是18元~19.625元

2.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135 000+250 000)÷(18-10)=48 125(件) 变化范围是 40 000件~48 125件

3.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位变动成本=18-(135 000+250 000)÷40 000=8.375(元) 变化范围是 10元~8.375元

4.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18-10)×40 000-250 000=70 000(元) 变化范围是 70 000元~150 000(元)

习题五

要求:预测计划期需要追加的资金量。

解:(1)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按销售百分比形式反映如下: 资产

现金及银行存款 25000/1000000=2.5% 应收账款 150000/1000000=15% 存货 200000/1000000=20% 厂房设备 350000/1000000=35% 合计 72.5%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应付账款 156000/1000000=15.6% 合计 15.6% (2)计算未来年度每增加一元的销售量需要增加筹资的百分比 72.5%-15.6%=56.9% (3)计划期应增筹的资金

(1500000-1000000)×56.9%=284500(元) (4)计算内部资金来源 折旧 50000×(1-60%)=20000(元)

未分配利润 1500000×50000/1000000 ×(1-30000/50000) =30000(元) (5)零星支出21 000(元)。

计划期需要筹集的资金量=284 500-20 000-30 000+21 000=255 500(元)

第七章 短期经营决策

习题一

要求1:按工厂成本基础定价法,以成本利润率25%计算产量分别为29 600只、37 000只、44 000只时的产品销售单价和利润总额。

解:

产品单位变动成本=(185 000+55 500+18 500)/37 000=259 000/37 000=7(元) (1)当产量为29 600只时:

产品单价=[(29 600×7+74 000)×(1+25%)]/29 600

=(281 200×1.25)/29 600 =11.875(元)

利润总额=281 200×25%=70 300(元) (2)当产量为37 000只时:

产品单价=[(37 000×7+74 000)×(1+25%)]/37 000

=(333 000×1.25)/37 000 =11.25(元)

利润总额=333 000×25%=83 250(元) (3)当产量为44 400只时:

产品单价=[(44 400×7+74 000)×(1+25%)]/44 400

=(384 800×1.25)/44 400 =10.83(元)

利润总额=384 800×25%=96 200(元)

要求2:按工厂成本基础定价法,以资金利润率20%计算上述三种产量时的产品销售单价和利润总额(假定37 000件时资金总额为333 000元,又假定资金随产量75%的比例增减)。

(1)当产量为29 600只时:

产量减少百分比=(29 600-37 000)/37 000=-20% 资金减少百分比=(-20%)×75%=-15%

资金占用总额=333 000×(1-15%)=283 050(元) 产品单价=(281 200+283 050×20%)/29 600

=(281 200+56 610)/29 600 =11.412 5(元)

利润总额=28 3050×20%=56 610(元) (2)当产量为37 000只时:

产品单价=(333 000+333 000×20%)/37 000

=(333 000+66 600)/37 000 =10.80(元)

利润总额=333 000×20%=66 600(元) (3)当产量为44400只时:

产量增长百分比=(44400-37000)/37000=20% 资金增长百分比=(20%)×75%=15%

资金占用总额=333 000×(1+15%)=382 950(元) 产品单价=(384 800+382 950×20%)/44 400

=(384 800+76 590)/44 400

=10.39(元)

利润总额=382 950×20%=76 590(元)

要求3:按变动成本基础定价法计算上述三种产量时的产品销售单价和利润总额,加成率为32%.

解:在各种产量水平下,产品单价=7×(1+32%)=9.24(元) (1)当产量为29 600只时:

利润总额=(9.24-7)×29 600-74 000=-7 696(元) (2)当产量为37 000只时:

利润总额=(9.24-7)×37 000-74 000=8 880(元) (3)当产量为44 400只时:

利润总额=(9.24-7)×44 400-74 000=25 456(元)

习题二

要求1:求最大利润的销售量。 解:

dS/dx=450-18x dC/dx=x2-18x+50

令 450-18x= x2-18x+50 得 x2=400 x=±20

销售量不能是负数,最大利润的销售量应是20件。 要求2:试作坐标图表示最佳利润点。 解:设利润为G,则 G=S-C

=(450x-9x2)-(x3/3-9x2+50x+300) =-x3/3+400x-300 =5 033(元)

当销售量是20件时,最大利润为5 033元。见下图: 金额 C S 5033 20 G

销售量习题三

要求1:你认为应不应该接受这笔特殊订货,为什么?试列出算式。 解:应该接受这笔特殊订货。因为:

(1)会计科长的算法不对。在生产150 000副乒乓球板时,150 000元的固定成本是无关成本,因此其单位成本为4.50元的变动成本。在生产160 000副时,其单位成本为 4.5+26 000/16 000=4.662 5(元)< 5(元)

(2)销售科长的方法可行,但其算法不对。将正常销售的10000副国内订货转作特殊订货外销,不会损失20 000元,而能增加盈利5 000元,其算式如下: (5-4.5)×50 000 -(7 - 5)×10 000 =25 000-2 000=5 000(元)

3)生产科长的方案的可行。用其方案可为企业增加盈利4 000元,其计算如下: (5-4.5)×60 000 -26 000 =30 000-26 000=4 000(元)

要求2:如果接受的话,你认为销售科长的方案好,还是生产科长的方案好? 解:比较销售科长和生产科长的方案,尽管销售科长的方案能比生产科长的方案多盈利1 000元,但还是生产科长的方案为好。因为:

(1)销售科长的方案将影响国内市场的需要;

(2) 如果因此而使未来国内市场的销售减少10 000副(国内客户可能因此不再到本厂订货),则每年将使企业减少收入: (7-4.5)×10 000=25 000(元)

其损失额远远高出这一次特殊订货所多得的1 000元收入。

习题四

1.用图解法求解。

解:目标函数s=10x1+8x2,求最大值 (1) 8x1+5x2≤120 000 (2) 5x1+6x2≤90 000 约束条件 (3) 0≤x1≤12 000 (4) 0≤x2≤1 000 (5) x1,x2≥0

根据上述约束条件,可作图如下: x2 L3 24000 L1 18000 A B

L4 12000

C 6000

L2 x1 O 5000 10000 15000 20000

从图中可知,B点的产量组合是最佳产量组合。 要求2:计算最佳利润。 解:

8x1+5x2=120 000 5x1+6x2= 90 000

解出: x1=11 739 x2=5 218

最大利润=(10×11 739+8×5 218)-(4×10 000+3×5 000) =159 134-55 000 =104 134(元)

习题五

要求:计算并确定是否对这种产品作进一步加工? 解:

差量收入=8-6.5=1.50(元) 差量成本=0.65-0.25=0.90(元)

增加的单位边际贡献=1.50-0.90=0.60(元)> 0

所以,应进一步加工后出售。如能产销100 000件,可使企业增加利润额为 0.60×100 000=60 000(元)

习题六

要求:计算三种车床加工最佳数量的范围。 解:

普通车床与六角车床加工成本的平衡点: x=(10-5)/(0.9-0.4)=10(件)

普通车床与专用车床加工成本的平衡点: y=(30-5)/(0.9-0.08)=30.5(件) 六角车床与专用车床加工成本的平衡点: z=(30-10)/(0.4-0.08)=62.5(件) 三种车床加工的最佳产量范围为:

当产量在0~10件时,应选用普通车床加工; 当产量在10~63件时,应选用六角车床加工; 当产量在63件以上时,应选用专用车床加工。

习题七

要求1:试计算零件在10 000件以内和10 000件以上的成本平衡点。 解:

10 000件以内:2x+7 500=3.1x x=6 819(件)

10 000件以上:2x+7 500=2.6x x=12 500(件)

要求2:用坐标图表示成本转折点。

成本(元) 3250021139 数量(件)

6819 12500

习题八

要求1:按正常天数绘制网络图,将各项活动联结起来。 解:

② a ① 4 b 7

e

③ 5

c 6

d 7

④ g

f 8

5 h 7

要求2:计算最早开工时间、最迟开工时间和时差。时间

节点 最早开工时间计算 取大值 0 4 0 4 ① ② ③ 4+6=10 7 ④ 4+7=11 ⑤ 11+8=19 10+5=15 ⑥ 11+5=16 19+7=26 10 11 19 26

解:最早开工

最迟开工时间 节点 最迟开工时间计算 0 ① ② 14-6=8 11-7=4 ③ 19-5=14 ④ 26-5=21 19-8=11 ⑤ 26-7=19 ⑥ 26 取小值 0 4 14 11 19 26 时差计算

工序 时差计算 a (1-2) 4-4=0 b (1-3) 14-7-0=7 c (2-3) 14-6-4=4 d (2-4) 11-7-4=0 e (3-5) 19-5-10=4 f (4-5) 19-8-11=0 g (4-6) 26-5-11=10 h (5-6) 26-7-19=0 要求3:标明关键路线。 解:

下图中双线为关键路线。路长=4+7+8+7=26(天)。

d

④ ② 7 g a 5

4 c 6 f 8 ① ⑥ b h

e 7 7 ⑤③ 5

要求4:假定工程提前一天,可节约500元固定成本,问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哪些工序可压缩?压缩几天?总工程缩短到几天完成?

解:从上图中可知,要缩短工期,只有在a、d、f、h这四道关键工序上压缩。比较有关的费用支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a工序可压缩可不压缩,d工序可压缩3天,h工序可压缩2天,而压缩f工序增加的费用支出要高于节约的费用(1 750 > 500×3),不应压缩。这样,总共可压缩5天,总工期可缩短到21天完成。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

习题一

要求1:10年后该厂可获资金多少(按单利、复利分别计算)? 解:

单利:本利和=50 000×(1+6%×10)=50 000×1.6=80 000(元) 复利:本利和=50 000×(1+6%)10=50 000×1.791=89 550(元) 要求2:试计算目前应存款若干元(按年率6%复利计算)。 解:10 000×(1/1+6%)10=10 000×0.558=5 580(元)

要求3:5年后年金现值为多少(按年率10%复利计算)? 解: 年金现值=4 000×3.791=15 164(元)

习题二

要求:计算该企业的投资回收期、平均报酬率,并对这一投资作出评价。

解:

(1) 投资后每年收入=6 000×(6-4)-8 000+30 000/4=11 500(元) 投资回收期=30 000/11 500=2.609(年) (2) 平均报酬率=4 000/15 000=26.6% (3) 方案可行。

习题三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投资净现值、回收期、内含报酬率并评价其投资效果。 解:

(1) 年金现值系数=30 000/11 500=2.609 (PA/A,12%,3)=2.402 (PA/A,12%,?)=2.609 (PA/A,12%,4)=3.037

投资回收期=3+(2.609-2.402)/(3.037-2.402) =3.33(年)

(2) 净现值=11500×(PA/A,12%,4)-30 000 =11 500×3.037-30 000 =4 925.50(元)

(3) 内含报酬率 (PA/A,18%,4)=2.690 (PA/A,?,4)=2.609 (PA/A,20%,4)=2.589

IRR=18%+2%×[(2.690-2.609)/(2.690-2.589)]

=19.6%

习题四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投资净现值、回收期、内含报酬率并评价其投资效果。

解:

(1) 投资回收额=11 500×(3.605-1.690)

=22 022.50(元)

①净现值=22 022.50-10 000=12 022.50(元) ② 列表法 年序 0 1 2 3 4 5 合计 年现金 净流量 -10000 0 0 11500 11500 11500 折现系数 (12%) 1 0.893 0.797 0.712 0.636 0.567 折现的现 金净流量 -10000 0 0 8188 7314 6520.5 12022.5 累计折现的 现金净流量 -10000 -10000 -10000 -1812 5502 12022.5 投资回收期=3+1 812/7 314 =3.25(年) ③ 逐次测试 年序 0 1 2 3 4 5 净现值 年现金 净流量 -10000 0 0 11500 11500 11500 按35%测试 折现系数 1 0.741 0.549 0.406 0.301 0.223 现值 -10000 0 0 4669 3461.5 2564.5 695 1 0.714 0.51 0.364 0.26 0.186 按40%测试 折现系数 现值 -10000 0 0 4186 2990 2139 -685 内含报酬率=35%+5%×695/(695+685) =37.52%

(2)改建后每年收入(前二年)=(6-4)×1 000=2 000(元) 改建后每年收入(后三年)=11500+(6-4)×1 000=13 500(元) 年序 0 1 2 3 4 5 合计 年现金 净流量 -10000 2000 2000 13500 13500 13500 折现系数 (12%) 1 0.893 0.797 0.712 0.636 0.567 折现的现 金净流量 -10000 1786 1594 9612 8586 7654.5 19232.5 累计折现的 现金净流量 -10000 -8214 -6620 2992 11578 19232.5 ①净现值=19 232.50(元) ②投资回收期=2+6 620/9 612 =2.69(年) ③ 内含报酬率 年序 0 年现金 净流量 -10000 按50%测试 折现系数 1 现值 -10000 1 按60%测试 折现系数 现值 -100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s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