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17 12: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礼记.学记》作业拓展 裴蕾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初步阅读理解选文。

2、粗略翻译文句, 学会学习的方法,懂得学习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品行。

【学习重点】2、3【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读选文2遍,初步了解选文内容。 一、 导入

师:《礼记》里面有很多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尤其其中有四篇跟教育息息相关:第一篇是《大学》,也是从礼记出来,第二篇是《中庸》,第三篇是《乐记》——音乐对于整个人心的教化、社会的教化功能;第四篇就是我们现在要看的《学记》篇,而《学记》把整个教育的理论分析得很清晰、脉络也是很分明。如我们刚学过的《虽有嘉肴》,在选文中就谈论到 “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其实在《学记》这篇文章里,还有很多教育原则:

(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师:今天让我们再走进《礼记.学记》,了解一些学习方法和古人是如何尊师? 一、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

先看第一篇选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师提示: : 1、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2、念终:始终想着 PPT1:思考1、玉与人有何异同点 ?

同 :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异:玉不琢,不会失去本性;而则不然。

2、“玉不琢,不成器”在现在是一个成语,有何比喻意义? 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3、“教学为先”古代君王是如何去践行的?

师:(英国哲学家 )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所以,人应该学习,当然学习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另一则《善学者》善于学习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呢?i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PPT2问题:1、教师的发问和答问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2、这篇短文从学和教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分别写出一条。 师:这篇文章我们在《虽有佳肴》作业本中已经翻译过,所以发现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我们又一学一招了。

师:大家听说过《百鸟学艺》的故事,最后麻雀不会筑巢,是什么原因?浅尝辄止。对,学习怕浅尝辄止,同时也怕过于博而不专。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清大家小组合作完成,不会的字,查工具书。 思考:1、“学者有四失“,“四失”分别是什么?

2、作为学生如何防止“四失”?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弥补“四失”。

师:在以上选文中我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善学,如何防止“四失”,确实《学记》的文章深入阅读在教育的目的,学习方法及教学原则上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然而《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那么,《学记》中对尊师又是如何讲述的呢?请看到《凡学之道》。 二、尊师,重道。

PPT5:出示《凡学之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备注:(1)严:尊敬。(2)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其臣。 (3)尸:祭主。(4)诏;召见 1、

齐读《凡学之道》2、自由翻译,借助工具书解决难字。

思考:(1)师严,道尊,敬学三者的关系如何? (2)“当其为师,则弗臣也“,老师为何可以享受“不臣于其臣”之礼?(3)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尊师”?

结束语:今天我们匆匆学习了《礼记.学记》的4篇文章,事实上还是比较肤浅的字句学习,表层意思的知晓。古人留给我们后人的学习方法,教育目的,如何尊师,如何做人道理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课后自己在去阅读。不仅是《礼记》,还可以是《论语》,《孟子》,《诗经》等。这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iv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