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工体育理论考试题库

更新时间:2023-11-17 17: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判断题

1 健康的本质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T 2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T

3 健康含义中的身体健康是指躯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T 4 健康含义中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 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T

5 健康含义中的社会适应良好是指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T 6 健康含义中的道德健康是指能够按照社会规范的准则和要求来支配行为,能为人类的幸福做贡献。 T

7 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自觉身体不适,心理疲惫,对社会适应能力差,但医学检查往往无明确的机体疾病。 T

8 食物既可以养生保健、防病,也能致病,主要取决于是否合理摄取饮食。 T 9 食物是每日生活、工作和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若缺少或过量,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F

10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T

11 人的健康状况要受潜在的生理和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T 12 身体健康是指躯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T

13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是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T

14 社会适应良好是指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T 15 后代形成的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被称为遗传特征。 T 16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生理功能低下的一种状态。 T

17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疾病主要由贫困造成的恶劣生活条件、不卫生行为和习惯所致。 T 18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保障。 T

19 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T 20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因素有:生理、坏境和主观因素。 T 21 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但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 F 22 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综合分析能力。 T 23 体育锻炼只能提高大脑左半球的发展。 F 24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 T

25 营养、运动、休息和坏境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条件。 T 26 男女生各项素质指标的高峰都出现在19~22岁。 F

27 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处于高峰时期,加强全面训练,能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T 28 人的健康状态和情绪的好坏,会受到食物的影响。 T 29 体育锻炼要想取得健身效果,必须不断加大运动量。 F

30 大学阶段是运动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重视心肺功能的锻炼,加强耐力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能力。 T

31 大学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要多吃肉类少吃蔬菜补充营养。 F 32 对于遗传病,最重要的是预防。 T

33 在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的生理因素中,遗传并不是主要因素。 F

34 人的健康与情绪良好、运动得当和饮食合理成正比,而与懒惰成性、嗜烟、酒成反比。 T

35 文体活动的开展、良好情绪的保持是以恰当的饮食为前提的。 T 36 遗传不会把亲代的疾病特征传给后代。 F

37 心理是对客观的反映,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是人适应环境的良好表现。 T 38 酒精对心脏的危害较大,长期过量饮酒会使心脏失去正常的弹性而增大。 T 39 吸毒可直接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破坏神经系统的功能。 T 40 吸烟有害健康,被动吸烟的危害不亚于主动吸烟。 T

101 营养素是指能消化吸收,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须的物质。 F 102 获得食物的过程称为营养 F

103 因为蛋白质在体内的储存量很少,所以运动员需要摄入大量的蛋白质。 F 104 耐力性运动使蛋白质分解加强,合成速度减慢。 T

105 力量性运动使蛋白质分解加强,活动肌群蛋白质的合成减慢。 F 106 所有糖(单糖、双糖、多糖)都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 F 107 各种维生素在体内都可以调节物质代谢,保证生理功能,构成机体组织原料。 F

108 维生素B1的需要量与机体热量总摄入量成正比,即机体能量消耗越多,维生素B1供给量也相应的增加。 T

109 铁在机体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食物中铁的吸收率不高,故易易于缺乏,。 T

110 25%的铁存在于细胞色素酶及多种氧化酶中,储存的铁则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肝、脾、骨髓和肠粘膜中。 T

111 贫血一般要经历铁储存耗竭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最终才发展成缺铁性贫血。 T 112 蛋白质和维生素C能促进铁质的吸收,但食物中脂肪过多则影响铁的吸收。 T

113 脱水对亚极限运动和耐力项目无明显影响,但对短时间力量运动项目(如举重)的运动能力有严重影响。 F

114 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来自饮料水、食物水和代谢水。 T

115 代谢水为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水,亦称体内氧化水。 T

116 食物纤维是可食植物的细胞壁间质组成成分,它可以被人体内消化酶分解消化,在保护健康、预防某些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 F

117 营养与体育关系密切,体育锻炼造成的能量消耗,要在运动结束后通过合理的营养膳食行到补充。 T

118 目前肥胖是继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敌人。 T 119 减肥的有效手段包括合理的饮食和大量的运动。 F

120 有助于减肥的运动项目有两类:一是消耗体内过多脂肪,如跑步、跳绳等,二是着重锻炼脂肪过多部位,如仰卧起坐,踢腿运动等。 T

121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产热营养素之间相互关系最明显的是糖和脂肪对蛋白质的推动作用。 F

122 根据食物在体内代谢后对机体酸碱性的影响,可将食物分为碱性、中性、酸性三大类。 F 123 由于剧烈运动可造成机体内酸碱代谢产物堆积,使运动员体内酸偏高,因此运动员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以利于体内酸碱储备,对运动能力有良好作用。 T

124 比赛前期营养应适当减少蛋白质与脂肪等酸性食物的摄入,因为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产物是酸性的,增加体内酸性,促使疲劳发生。 T

125 运动员比赛前期营养应增加糖负荷和赛前补糖。 T

126 运动员赛后膳食应维持较高的热量,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高脂肪和足够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 F

127 耐力性运动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均较高,尤其多选择一些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 T

128 夏季气候炎热,此时锻炼时,体内物质代谢变化很大,大量出汗使能耗增加,及时补充水与电解质及维生素比补充蛋白质、糖、脂肪更加重要。 T

129 水是锻炼时最易丢失的营养素,所以在锻炼时应及时补充水分,适时适量,不要感到口渴才饮水,因为此时细胞已经缺水。 T

130 脂肪在体内的正常代谢,必须有糖的参与才能完成,否则血中酮体将增加,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所以糖有抗生酮作用。 T

131 当机体缺糖时,心脏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骨骼肌中缺乏糖原储备,可出现心绞痛;心肌缺糖时,则出现耐力不足。 F

132 摄入脂肪过多时,与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近视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实验证明,蔗糖比淀粉容易促发高血脂症。 T

133 成人经常接触阳光照射,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即能满足机体需要。 T 134 当蛋白质长期供给不足,酶的活性降低,球蛋白减少,抵抗力下降。 F

135 运动员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仅运动训练效果,而且可促使运动性贫血的发生。 T 136 脂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甚至连脑、脊髓及神经组织中叶含有磷脂和糖脂等脂类。 T 137 脂溶性维生素A、D、C、E多含在脂肪中,含脂肪丰富的食物可供给机体脂溶性维生素。 F 138 脂肪必须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实现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源,氧不充足,脂肪不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且其代谢的中间产物--酮体会增加。 T

139 所有糖类都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单糖后被机体吸收。 T

140 糖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是大脑的主要来源。 T

141 体内糖原储存量与运动能力成正比关。糖原储备减少,不仅使机体耐久力下降,但使大强度运动时的最大吸氧量增加。 F

142 运动前、后合理的补充糖,可以减少糖原消耗,提高血糖水平,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F 143 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CO2反应生成碳酸盐,酸性物质在肾脏中与NH3生成铵盐,均从尿中排泄。 T

144 人的血液应保持接近中性(pH7.3-7.4),若摄入酸性食物过多,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某些皮肤病、神经痛等。 T

145 供给平衡膳食,应包括8大类食物,即谷类、食用脂肪、肉类、鱼蛋、根茎薯类、奶制品、水果、蔬菜。 F

146 所谓保健品不仅要有食品本身所具有的营养功能和感官性状,而且还有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等多种特殊保健功效。 T

147 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与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因此,它们的需要量都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加而增加。 T

148 膳食中必须氨基酸构成的比例只有在膳食总氮量达到生理需要量时才有意义。 T

149 长期摄入热能不足,体内储存的脂肪和糖原将被动用,甚至体内的重要物质——蛋白质,也被动用分担功能。 T

150 影响人体热能消耗量的因素,有基础代谢、劳动与生活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等。 T

151 体内结合水与蛋白质、粘多糖和磷脂等相结合而形成胶体,使脏器维持一定的形态和坚实性。 T 152 水的比热高,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以保持体温不致于发生明显的变化。 T

153 磷在血液中以酸性磷酸盐与碱性磷酸盐的形式存在,是一对重要的缓冲体系。 T

154 维生素E具有阻断致癌物质合成的作用,在食用香肠和腌制品时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E对预防癌症的发生有益。 F

155 微量元素必须从体外摄取,并排到体外,不会消失于代谢本身。因此,必须保持其适宜的摄入水平。 T

156 维生素B1可增强机体对缺氧、寒冷和高温的应激能力,其机制可能是维生素B1激动类固醇转变为皮质激素的羟化作用。 F

157 当维生素C缺乏时,糖代谢障碍,最先受影响的是神经组织,神经功能减弱,可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周围神经炎症状。 F

158 维生素都是调节物质代谢,保证生理功能,它们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供给热能。 T

8 锌多存在于骨骼与皮肤中,血液中的锌有75%-85%分布于细胞内,血浆中的锌与蛋白质相结合。 T

9 维生素和果胶,一般虽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利用,但能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机体的正常消化和排便功能保持。 T

10 低聚糖对增加糖原储备,维持血糖,减少胰岛素反应,提高运动能力等有良好作用 T

11 尼克酸在体内以尼克酰胺形式存在,是辅酶Ⅰ与辅酶Ⅱ的组成部分,是组织中十分重要的递氢体,为细胞呼吸所必须。 T

1、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以强化训练为基本手段,既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又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T

2、根据目的、对象和社会施予的影响不同,目前经常认为,体育可由医疗体育、娱乐体育和保健体育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F

3、社会体育开展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全民体育意识和群众体育素养的提高。 T

4、体育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始终只是满足人的生理或生存需要,而与适应和改变自己生活方式无关。 F

5、只要我们的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就算达到了“健康”标准。 F

6、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竞技场上,并对国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F 7、体育的娱乐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增强体质的需要和达到提高生物潜能的目的。 F

8、体育的军事功能,主要是由于战争和训练士兵的需要。因为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通过各种身体训练,从身体素质、专门技巧及适应能力等方面综合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 T

9、体育的经济功能由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所决定,而并不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 F 10、在国际舆论中,经常宣传体育超脱政治的观点,是基于体育和政治本身无关。 T 11、近几年来,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以“全民健身”和“奥运会”为战略目标的。 F

12、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T 13、我国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造就骨干,指导普及。 F

14、我国大学生的生长发育日趋完善和成熟,因而再没有必要在躯体和心灵上主动承受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锻炼了。 F

15、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明显地呈现出来:(一)自我意识方面;(二)情感方面;(三)意志方面;(四)性格方面。 T

16、体育课程是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唯一组织形式。 F

17、《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掌握技术、培养良好品德和训练出高水平运动员。 F

18、竞技运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水平的标志。 F 19、力量、耐力素质反映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F

20、社会体育是国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具有强制性。 F 21、生活和劳动是原始体育产生的唯一社会根源。 T

22、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主管体育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 T

23、广义的体育人文价值是指体育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以及社会文化进步的作用和意义。 T 24、狭义的体育人文价值是指体育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 T

25、体育所具有的价值,可划分为体育的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T

26、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T 27、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边缘状态的一种身体状况。 T 28、健康实质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F 29、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 T

30、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口号是“健康、运动、阳光、信心”。 F

1 一般来讲,年龄较轻、体质较好者,宜选择持强度较小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健身方案。 F 2 运动强度是衡量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锻炼效果和人体运动安全有直接影响。 T 3 健身者经常参与有氧运动能引起身体积极的变化,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有效方法。 T 4 合理掌握运动量,是运动处方对症下药的关键指标。 F

5 在安排运动强度时,要充分考虑健身者的思想意志和锻炼目的。 F

6 运动强度是否合理,一般以疲劳感觉、运动后食欲、睡眠、第二天精神等自我感觉和出汗量、即时脉搏等客观数据为判断依据。 T

7 慢跑的场所最好选择土路和较为僻静的地方。 T

8 游泳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实用本领。 T 9 体弱者和病后康复者锻炼时应控制运动强度,但要坚持较长时间。 F

10 以发展肌肉力量为主的锻炼,如果锻炼频率是每周两次以下则锻炼效果不会明显。 T 11 健身运动处方大多选用无氧运动项目为基本内容。 F 12 乒乓球运动可以预防眼睛近视。 T

13 一般运动医学研究认为,步行速度每分钟达133米,心率可达人体最大心率的90%,对健身效果最佳。 F

14 现代健身慢跑风靡世界,被人们誉为有益健康、祛病延年的“无氧代谢运动之王”。 F 15 慢跑对于保持成年人良好的心脏功能,防止肺组织弹性衰退,预防肌肉萎缩,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T

16 慢性病患者进行慢跑的速度还可以适当再慢些,时间也可短些。 T

17 慢跑过程中出现腹痛,多由呼吸不当引起,这时需要减慢跑速,加深呼吸,如症状不消除,则应停止运动。 T

18 登楼梯是一项健身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运动,它动作简练,容易开展,且运动量便于调节。 T

19 运动最健脑是因为运动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质的活力,使大脑的思维与反应更加活跃、敏捷。 T

20 日光浴可把皮肤里的麦角固醇转化为维生素A ,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利用。 F 21 日光浴可把皮肤里的麦角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利用。 T 22 时差对人身体的生理时钟没有影响。 F 23 运动对于调整生物钟没有作用。 F

24 长跑、步行、游泳、划船、爬山等运动项目对大学生肥胖者来说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 T 25 大学生肥胖者减肥运动的时间每次不少于1小时,持续时间可视减肥要求而定。一般晚饭前2小时运动最佳。 T

26 伤风、感冒、鼻塞、流鼻涕、喉咙痛,但尚未有发热现象已不可再做运动。 F 27 在鼻塞情况下运动的话,如情况好转运动量可酌加;相反应减量。 T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82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