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07 22: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复习

1. 考试科目: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

2. 取证要求: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两个科目的考试 3. 考试形式:机考

4. 考试时间:2017年5月13日至16日,分8个批次

5. 考试时长:两个科目连续考试,经济法基础时长1.5小时,初级会计实

务考试时长2小时,时间不得混用 6. 考试成绩:2017年6月6日前下发 7. 题型题量及答题要求 8.题量及分值 答题要求

? 单项选择题 1.5分/小题×24小题=36分

选择最符合题意选项

? 多项选择题 2分/小题×15小题=30分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 判 断 题 1分/小题×10小题=10分 实行倒扣分制 ? 不定项选择题 2分/小题×4小题/大题×3大题=24分 (1)单选或多选

(2)少选但不错选得相应分值

第一章 总论

本章概述

本章包括3个单元:(1)法律基础;(2)民事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3)行政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

本章在每套考卷中的分值约为10分,不涉及大题。

2017年本章考点的主要变化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决定》(国家税务总局令第39号),对计划单列市税务行政复议的管辖规则进行了调整。

第一单元 法律基础

考情分析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考卷之一 1题1.5分 1题2分 考卷之二 1题1.5分 - 考卷之三 2题3分 1题2分 判断题 不定项选择题 合计 - - 2题3.5分 考点解读

- - 1题1.5分 1题1分 - 4题6分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意味着法律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法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法的特征

特征 国家意志性 国家强制性 利导性 基本释义 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 【提示】制定、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1)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2)可预测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规范性 自己或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 (3)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小结】

【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的特征的有( )。(2014年) A.国家强制性 B.利导性 C.规范性 D.国家意志性 【答案】ABCD

【例题2·多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9年)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 (一)总述

1.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提示】受法律规范调整的,才属于法律关系;不受法律规范调整,仅受道德规范调整的(例如,恋爱中的“山盟海誓”),不属于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3.法律事实是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原因。

(二)主体 1.种类

(1)公民(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包括国家机关、各种企业事业组织、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在国内,国家是国家财产所有权唯一和统一的主体;在国际法上,国家是国际法关系的主体。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类型 界定标准 18周岁以上(≥18周岁)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16周岁)不满18周岁(<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10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不满10周岁(<10周岁)的未成年人 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提示】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主要看两个因素:(1)年龄;(2)精神状态。与肢体是否残缺、智力高低等无关。

【案例1】

小张今年3周岁,智力超常:

只要年龄不满10周岁,即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智力是否超常无关,因此,小张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案例2】

小王今年20周岁,先天腿部残疾,但精神状态正常: (1)年龄已经超过18周岁;

(2)精神状态正常;

因此,小王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先天腿部残疾”并不影响小王的行为能力。

【案例3】

小李今年17周岁,仍依靠父母供养在大学就读:

由于小李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虽然年龄处于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区间,但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案例4】

小赵今年17周岁,已经在汽车修理厂工作,以自己的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1)年龄处于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区间;

(2)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因此,小赵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案例5】

小钱今年10周岁,精神状态无异常:

正好等于10周岁的未成年人,只要精神状态无异常,应界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同理,正好等于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只要精神状态无异常,应界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刑法将已满14周岁(≥14周岁)不满16周岁(<16周岁)的公民视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2)不满14周岁(<14周岁)的未成年人,视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提示】

从年龄角度,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界线依次为10周岁和18周岁;而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界线依次为14周岁和16周岁。请注意仔细区分。

4.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第一单元 法律基础

二、法律关系(★★★) (三)内容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有权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行为权)、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请求权)和一旦被侵犯,有权请求国家予以法律保护(获得法律保护权)。

3.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如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而任何一方的义务又都是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设定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四)客体 1.物

(1)自然物: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 (2)人造物:建筑、机器、各种产品等; (3)货币及有价证券;

(4)物也可以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如天然气、电力等;

(5)人身:主要指人体器官,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活人的整个身体不能作为法律上的物。

2.非物质财富(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

(1)知识产品(智力成果):著作、发现、发明、设计等; (2)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等。

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

(五)法律事实

1.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2.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

(1)绝对事件——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2)相对事件——社会现象:如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3.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

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行为进行如下分类:

分类标准 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 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 具体类别 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积极行为(作为,如签发支票)与消极行为(不作为,如不能抢夺他人财产) 意思表示行为(如签订合同)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 与非表示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 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 【小结】

单方行为(如遗嘱、行政命令)与多方行为(如合同行为) 要式行为(如票据行为)与非要式行为(如口头订立的合同) 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例题1·单选题】根据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达到一定年龄阶段、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该年龄阶段为( )。(2016年)

A.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8周岁以上

C.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D.不满10周岁 【答案】A

【解析】选项A: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2·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2010年)

A.国有企业 B.集体企业 C.合伙企业 D.个人独资企业 【答案】ABCD

【解析】各种企业事业组织均属于“机构和组织”,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例题3·多选题】下列可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有( )。(2016年) A.土地 B.荣誉称号 C.人民币 D.天然气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CD:属于物;(2)选项B:属于非物质财富(道德产品)。 【例题4·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2012年)

A.自然人 B.商品 C.法人 D.行为 【答案】AC

【解析】选项BD:属于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题5·单选题】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法律行为可以分为( )。(2015年)

A.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B.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C.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D.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答案】C

【解析】(1)选项A: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所作的分类;(2)选项B: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作的分类;(3)选项D: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所作的分类。

【例题6·多选题】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2016年)

A.订立合同 B.发生海啸 C.销售货物 D.签发支票 【答案】ACD

【解析】选项B:属于法律事件(绝对事件)。

【例题7·单选题】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2015年)

A.买卖房屋 B.订立遗嘱 C.台风登陆 D.租赁设备 【答案】C

【解析】选项ABD:属于法律行为。

【例题8·多选题】下列各项中,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有( )。(2011年)

A.自然灾害 B.公民死亡 C.签订合同 D.提起诉讼 【答案】ABCD

【解析】不论是法律事件,还是法律行为均属于法律事实:(1)选项AB:属于法律事件;(2)选项CD:属于法律行为。

【例题9·单选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甲公司承租乙公司一台挖掘机,租期1个月,租金1万元。引起该租赁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 )。(2016年)

A.租赁的挖掘机 B.甲公司和乙公司 C.1万元租金

D.签订租赁合同的行为 【答案】D

【解析】(1)选项AC:属于租赁法律关系的标的物和对价,选项A按照《经济法基础》考试的观点,也可以称为该租赁合同的客体;(2)选项B:属于租赁法律关系的主体;(3)选项D:租赁合同的签订,在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建立了租赁法律关系,属于引起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行为。

第一单元 法律基础

三、法的形式(★★) (一)种类

我国法的主要形式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以及我国签订和加入的国际条约。

【提示】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等不能作为法的形式。

(二)法的制定机关与效力等级

形式 宪法 制定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 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部规门 章 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1)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与它们相抵触 (2)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地位低于宪法、法规章之间、与地方政府规章之仅次于宪法 效力等级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行、审计署和具有行律、行政法规,不得与部门规章政管理职能的直属它们相抵触 机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k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