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6:1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博士□ 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 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作 业 封 面

(课程名称: 风景园林研究进展 )

√ 学位课□ 选修课□

研 究 生 年 级、姓 名 15级专硕 彭苗苗

研 究 生 学 号 2015052229 所 在 学 院(系、部)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专 业 学 科 风景园林 任 课 教 师 姓 名 李厚华 考 试 日 期 考 试 成 绩 评 卷 教 师 签 字 处

园艺疗法研究进展

摘要:园艺疗法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为现在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生理及精神疾病的增多,园艺疗法越发显得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园艺疗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然后介绍了园艺疗法几个主流的科研方法包括:印象差别法(SD法),感情经历检查法,心情卡法,压力实验法,大脑活动测量法,脑波测量法。国外的园艺疗法发展要比国内先进,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外的园艺疗法研究进展,国内的园艺疗法研究虽然落后于但也在一直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进展较快。

Abstract:Horticultural therapy as a cross subject,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hot are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crease of modern physiology and mental disease, horticultural therap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we first introduce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then introduces the horticultural therapy several mainstream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image difference method (SD) method, emotional experience check method, mood card, pressure test, measurement of brain activity, brain wave measuring method. Foreign horticultural therapy development than the domestic advanc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studies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although behind to but also has bee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research results, progress faster.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艺疗法;研究进展;森林浴;园林保健

Key word:landscape architecture; horticultural therapy; research progress; forest bathing; garden health care 1园艺疗法的概念与发展 1.1园艺疗法的概念

园艺疗法是指植物及通过与植物相关的诸活动(园艺、 花园等)达到促进体力、身心、精神恢复的疗法。园艺疗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有很长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科学或者说是学科专业却是近世纪的事。在欧美及日本,大学教育中设置的相关专业均是比较新的。但是这一学科的基本原理,中国、古埃及均有通过让患者在户外庭院散步,进行辅助治疗的记载。植物治疗效果除中草药直接疗法外,园艺疗法的出现要比欧美确立精神病学更早。花园对于精神不安、神经系统及自身生活工作压力而产生超过正常行为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疗法,特别是对精神压力较敏感的患者更显著。 1.2园艺疗法的发展

园艺疗法起源于美国,先驱者之一是费城医疗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后由本杰明·瑞希医师在1798年第一次向世人提出通过花园工作有减轻患者症状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园艺疗法的发展分为以下3个时期:

第一期— —创立期:以18 世纪—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是通过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此时的主要对象是精神病患者。

第二期— —变动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0年,作为对战后受伤军人的健康恢复的疗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人们对园艺疗法的解释和应用范围急速扩展。在大学中也出现了相关专业的设置。各种可能性在不断变动和发展。

第三期— —成长期:1970年至今,以英国的园艺疗法协会, 美国的国家园艺治疗恢复理事会成立为标志;日本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编制了园艺疗法现状调查报告书。

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 园艺疗法已超越了疗养、治病的范畴, 成为让健康人更健康的标志。园艺疗法中所指的园艺及花园对人体的精神、体力的积极效果,并作为治疗、理疗、职业训练的方法之一,被医学界广泛接受。随着养老院的普及化,社会交流的重视,地区福利的扩充,医疗、教育、福利的一体化等背景下,出现了为“每个人提供公共庭院和花园”的口号,在这情况的影响下,园艺疗法也将显现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2园艺疗法的科研方法

植物、绿地、环境等对人体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通常分为主观和客观2种研究方法体系,其中,客观研究方法体系常需要借助相关的仪器和装置对人体的心理、生理指标进行测定。 2.1 主观的研究方法

主观的研究方法一般是指被实验者自己评价在实验中的感觉,并采用语言、图片等表达出来。主观研究方法科学性不强,虽然大多时候能够反映出实际的状态,但有时会有偏差,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评价结果。

2.1.1 印象差别法(SD法)

评价时,首先通过某种刺激选择相关的形容词对。例如,闻到花香时能够想到的形容词对有:明—暗、 清新—浓郁、清爽—混浊等,每次约使用20组词对。通常情况下,还在各个形容词中间加上“都不是”,用5个等级或7个等级来评价印象。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解析,分成几个因子,采用因子中所包含的形容词对这个因子进行命名,如:舒适感、镇静感等,最后对各个刺激的印象进行打分[4]。 2.1.2 感情经历检查法

感情经历检查的问卷方法由美国马奈尔等人首次使用。由诸如“人际交往很有趣”“处处担心”“被严重击垮”等65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用5个等级进行评定。这种感情经历检查的目的是将被实验者根据所处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临时心情及感情状态分为“紧张—不安”“抑郁—低沉”“愤怒—敌意”“混乱”“疲劳”“精神”这6个感情尺寸,然后进行量化评价[4] 。 2.1.3 心情卡法

利用绘制表示心情由好向坏变化递减程度的面部表情卡片来评价被实验者心情的变化情况。由被实验 者分别标出自己实验前后的心情图, 再根据事先规定的得分标准进行量化评价。 2.2 客观的研究方法 2.2.1 压力实验法

一般来说,压力状态是指斗争、逃跑的反应,在身体做着战斗或逃走的准备时,心跳加速,血液被输送到重要的肌肉中,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末梢血流量降低,进而引起精神性出汗。经常环顾四周,瞳孔直径会变大。因此, 可以通过给予被实验者施加身体等方面的压力,根据实验前后收缩期(最高)血压、脉搏数的变化来评价植物、绿地与环境给予人们的影响效果。例如,被实验者在受到森林香味、看到森林浴风景等的刺激后,身体变得放松,收缩期血压下降。而吸入甲醛后,则产生一连串的压力反应,包括: 指尖的末梢血流量减少了72%,瞳孔直径增加了13% [4]。通过瞳孔变化研究感情的美国心理学家荷斯提出,瞳孔直径会随着人的“兴趣”及“精神活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实验证明, 当女性被实验者看到婴儿或男性裸体时,瞳孔直径比男性大,而当男性被实验者看到女性裸体时,瞳孔直径也会变大。因此,瞳孔测量也是有效的评价方法,但是现在还没有开发出完善的测定装置[4]。 2.2.2 大脑活动测量法

使用近红外线分光法测量脑活动,作为评价舒适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备受关注。简单地说,就是用接近红色的近红外光从额头照射进脑部,通过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对光的吸收程度来测量脑血流量。如果脑血流量增加,表示大脑处于活跃状态。 2.2.3 脑波测量法

脑波是人体对受外界刺激的大脑皮层的感应,是情绪变化的内在科学指标。利用脑波测定装置可以测出6种波形,通过分析测试者的脑波值来衡量大脑皮层的活动,分析筋电图等来衡量前额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对人体心理反应进行综合评定[5] 。 3国外园艺疗法研究进展 3.1通过视觉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看到花草时,紧张和不安会缓解,心情放松。这是通过五官与植物等建立联系时,无意识中产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而视觉占环境对人体五感作用的75%~87% [6] ,是人体五感中的最主要部分。

3.1.1视觉效果的园艺疗法功效。

对于观赏植物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加柯勒认为颜色对人们感知周围事物有很大的作用。此外,把许多重要的观赏植物中有的蓝色种类和品种用于装饰室内,可以使人们精力集中[4] 。马达弛等实验证明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对人的感情的影响是有差别的,观花植物对人的感情有更加积极的影响。此外,通过

在饭店的桌子上分别摆放切花、人造花以及无任何装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切花、人造花都能够促进饭店环境的提高, 而切花则更易让人产生愉悦感。

日本对于植物和绿地视觉特性对人的心理评价方面研究较为深入, 通过测定人体眼球运动及脑波变化的手法,进行观赏植物色彩、形态及绿地视觉特性对人心理影响的研究 [8] ,发现在绿色植物环境中男性α波/β波的比值最高,对应身心最适状态,而女性在红色环境中比值最高,在黄、紫色环境中男女差别不明显[10]。此外自然植物形态比人工形态更具有减少压力和促进放松的作用[7] 。 3.1.2植物对视觉和情绪的影响。

关于花、绿色植物对视觉和情绪的影响,堪萨斯大学园艺系的金和马特松让150名大学生分别观看10分钟的冲击性图像,诱发其产生压力。恢复5分钟后,将实验对象随意分为观看开红花的天竺葵、观看只有绿叶的天竺葵和什么也不看3组,然后测量了脑波皮肤传导率、手指皮肤温度,并使用祖彻门个人反应表评价了自我感觉。结果发现,对于因刺激而处于高度压力状态下的女学生来说,看到开红花的天竺葵后, 压力明显恢复,而且与其他2组相比非常明显。而男学生没有明显反应。因此,视觉方面感受性越强的人, 越容易感受到花卉对压力的缓解作用,而且开花的植物比没有开花的植物作用更大 [11]。 3.1.3植物的观赏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除焦躁情绪。

乌尔里希对宾夕法尼亚某郊区医院的病人胆囊切除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研究, 他长期观察窗外可以看见树木的病人以及窗外只能看到砖墙的病人的住院天数,结果显示,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中, 窗外可以看见树木的病人住院天数少于窗外只能看见砖墙的病人,而且相比之下,窗外可以看见树木的病人来自于护士的负面状况评估较少、使用较少的强度和中度止痛剂、而且手术后轻微并发症分数也较低[12] 。日本的山根等通过测量脑波、血压和脉搏以及进行焦虑情况的问卷来调查切花对人们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干花和鲜花均不影响脉搏、血压和焦虑感,得出切花能减少压力和促进放松的作用。乌尔里希以自然和都市景观作为自变项, 观察受测者生心理的反应来评估视觉上与自然环境接触所带来的效益。结果显示, 以绿色植栽为主及具有水体的自然景观,对心理状态有较好的影响 [14] 。日本学者宫崎进行了使用大型显示器让实验者观看各种森林风景的实验。当看到茂密的大森林时, 几乎所有的被实验者主观评价都是舒服、 自然、镇静,尽管程度稍微有些差别,但脑活动结果显示,这13个人几乎都是镇静的。自律神经活动的收缩期血压及扩张期血压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另外,感觉非常镇静的一组大致主观评价基本上都是非常舒服[4] 。

3.2 通过听觉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

森林浴是通过各种感觉来综合享受的活动。经验告诉我们, 当听觉接受到森林浴中小河的潺潺流水声和小鸟的叽叽喳喳鸣叫声时,舒适性会大大增强。宫崎为了了解在人工气候室内听到来自森林的声音后, 对身体会产生多大程度的放松效果而进行了实验。第一次实验以12名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在闭眼状态下倾听2分钟森林声音。森林声音是用市面上销售的CD录制而成的:1)小河流水声;2)带有杜鹃鸣叫的森林声音;3)带有黄莺鸣叫声的森林声音;4)在西表岛录制的带有青蛙叫声的夜晚田园声音;5)不舒服的 “哔哔” 声。实验结果表明,主观评价和舒适感与预想的一样,与没有听声音的对比实验相比,当听到“小河流水声”“带有黄莺鸣叫声的森林声音”“带有杜鹃鸣叫声的森林声音”等来自森林的声音时,感觉舒服,而听到 “哔哔” 声则不舒服。脑活动情况显示,“带有黄莺鸣叫声的森林声音”时最镇静,其次是“小河流水声”“带有杜鹃鸣叫声的森林声音”“西表岛的夜间田园”。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倾听主观上认为舒服的各种森林的声音,脑活动镇静下来,身体也处于放松状态 [4] 。 3.3 通过嗅觉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

宫崎在多摩森林科学园中请小川香料公司的专业调香师对园中的250种樱花进行评价, 选出33种有香味的樱花品种, 13%左右的樱花香味被认可。这33种樱花品种的香味大致可分为3类: 第1种是绿色品种, 有水果香味和清新感觉; 第2种香甜有滋润感; 第3种兼具上述2种要素、 具有复杂感觉。让人产生上述各种感觉的香味成分分别是: 第1种的绿色感是苯乙醛, 清新感是芫荽醇的作用;第2种的香甜滋润感是茴香醛和香豆素的作用; 而骏河台香就属于兼具上述2种要素的第3种 [4] 。春黄菊是典型的菊科香草,开美丽的白花。宫崎从花朵中提取精油供作实验。他以13名20余岁女性为实验对象, 以

血压作为指标,观察其对身体的影响。结果是收缩期血压的整体平均值偏低[4] 。 3.4 联想景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效果

宫崎以12名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 让实验者先后进行想象: 1)森林浴、 2)在花田中、 3)在平静的场所、 4)在交通繁杂的交叉路口、 5)看大海、 6)看湖泊、 7)看富士山, 然后让他们表现出: 1)愤怒、 2)抑郁、 3)紧张、4)积极的情绪, 最后让他们进行心算。并在每个想象之后进行60s脉搏数的测量。结果发现, 想象 “紧张” “计算” “交叉路口” “抑郁” 时, 脉搏数增加; 想象 “森林浴” “湖泊” “安静场所” 时,部分被实验者的脉搏数减少了。因此可以看出,经常在大脑中想象森林浴、 田园风光等也会对身心健康有益处 [4] 。 3.5 园艺操作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 3.5.1 园艺操作活动能促进心理放松

山根等研究了园艺活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现每天进行园艺操作活动时间的长短(1h和2h)与老年人的活力及心理健康都是呈显著正相关的。2004年他们又研究了盆栽制作活动对人身心的影响, 将119人随机分为3组, 分别向盆中装土、 移栽没开花的紫罗兰、 移栽开花的紫罗兰, 然后在活动进行前后测定脑波、 肌电(前额)、瞳孔光反射和进行心情变化状况调查(POMS, 65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园艺操作活动能促进心理放松, 用有花植物进行园艺操作活动对人的感情有积极的影响 [18] 。 3.5.2 园艺操作活动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

萨诺和查巴斯对19位年龄介于49岁至90岁之间(平均年龄73.9岁)的失语症患者进行园艺疗法, 结果发现: 通过管理植物和在温室中做志愿者, 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 并且他们的家人反映病人的满足感显著增加 [19] 。 3.5.3 园艺操作活动具有增加身体机能与生理机能的效果

塔勒尔曾经做过关于运动机能方面的报告。据他讲, 除草1h消耗大约300卡路里能量, 这相当于用中等速度走路或骑自行车所消耗的能量; 用手扶式割草机割1h的草, 消耗500卡路里能量, 这相当于打网球消耗的能量。据松尾研究证明, 平均每天用铁锹挖几分钟的土, 坚持一个月, 则背部肌肉会增加大约50%。但是,握力没有太大变化。然后, 松尾等人又以心跳数为指标, 测量了各种园艺作业的运动强度。

4国内园艺疗法研究进展

虽然园艺疗法在国外发展已趋成熟并深入人心, 但是在我国, 园艺疗法的提出以及科学研究却是近几年的事。在20世纪90年代, 就已经有园艺疗法相关的文章发表, 但基本上为介绍园艺疗法的科普性文章。直到2000年, 李树华在 《中国园林》 发表了 《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科学体系》 一文, 第一次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园艺疗法的概念、 发展历程及功效, 结合实例介绍了园艺疗法的实施, 并提出了在中国实施园艺疗法的思路 [2] 。之后,园艺疗法开始作为一门科学在园林、 医疗等领域被展开研究,并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医学领域,班瑞益研究了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在实验中, 将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2组均维持药物治疗, 实验组辅以园艺疗法, 即进行园艺植物种植等栽培活动, 研究结果发现, 实验组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园艺疗法有利于改善病人精神状况、 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也有较好的疗效 [12] 。在园林领域, 修美玲等以40位老人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试验前后老人的心情、 脉搏和血压, 衡量园艺操作活动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试验后约80%的老年人心情转好, 由此证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3] 。康宁等以园林绿地内最基本的铺装广场、 水际、 植物群落3种景观为价对象, 进行了主导脑波成分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景观对人体的身心放松状态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且植物群落景观对男性的情绪平稳作用比女性更明显。由此说明植物的观赏活动对人体的身心放松有积极作用 [27] 。李法红等以苹果树为观赏对象, 选取人体脑波作为评价指标, 定量研究室外果园内苹果树盛花季节, 叶子和花朵的观赏对人体脑波的影响,结果表明: 室外果树的赏花和果实采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紧张的情绪, 使人趋于平静、 放松的精神状态 [8] 。

关于植物的气味以及挥发物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郑华、金幼菊等提炼无损伤天然活体珍珠梅的挥发成分, 并结合相关的人体脑波测试实验总体结果及挥发成分中的刺激性、 毒害性物质评 价, 指出珍珠梅对于林业、 园林人类工效学中绿色嗅觉环境建设的慎用问题[9] 。将园艺疗法理论应用到儿童教育上, 也有明显的效果。李永真认为,在幼儿园里引导孩子种植管理花草, 也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它能使感情粗糙的孩子变得细致, 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 性情急躁的孩子变得温情?? [13] 参考文献:

[1]康宁. 园林植物与绿地的视觉特性对人心理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2] Relf. The role of plant and horticulture in human well-being andquality of life [J]. People - plant Relationship ,2001(1): 2-5.

[3] 李树华. 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 中国园林,2000,16(3):17-19. [4] 章俊华. Landscape 思潮[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3. [5] 李树华, 张文秀.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9,14(1):17-19.

[6] 李法红,李树华,刘国杰.苹果树花叶的观赏活动对人体脑波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62-68. [7] 李树华. 尽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园艺治疗体系(下)[J].中国园林,2000,16(3):17-19. [8]李法红. 苹果树花叶对人体脑波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4. [9] 郭毓仁. 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 [M]. 台北: 詹氏书局,2005:5-12. [10] 黄盛璘. 走进园艺治疗的世界 [M]. 台北: 心灵工坊,2007:8-16 [11] 王涵. 国内外园艺疗法研究现状[J]. 陕西教育,2008,3:11-14. [12] 高长生. 园艺疗法展望[J]. 长治医学院学报, 1996, 10(2):1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h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