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20 20: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西教育对比

我国高校规划还很不成熟,大多数是被动应付型的实用主义规划,总体上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高校规划阶段。而且许多高校的规划做好后,墙上挂挂,没有落实。相比之下,英美高校规划有许多值得特别借鉴的经验。

同样的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环境里,有了完全不同的表现,这正是中美之间教育差异的体现。中美两国具有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国情,这就决定着中美两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基础教育进行比较,不同的人持有不用的观点。比如,如果比较的是数理化课程,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但反之如果比较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的基础教育则一定超过中国。那么,就让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异。

首先,不同的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我国教育依靠记忆,通过让学生大量记忆背诵某些公式和定理来开发大脑。而美国教育家看来知道如何寻找这些定理和公式更为重要,他们认为可以查到这些公式和定理,就不必费力的去记忆,我们完全可以省下来去思考其他得东西。

我国教育旨在让学生去记忆与储备知识,而美国教育却更注重学生的理解与个人发挥。因此,在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更胜一筹,但在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美国的教育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中美两国教育传统有着极为不同的地方,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累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力求让学生能熟练按照前人的方式做下去。而美国则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可见,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教育则侧重于知识的动态掌握;中国是一种制度化教育,而美国则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

中国中学的课堂被戏称为填鸭式教学,老师不会理睬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知识,而是一再考量学生的记忆能力,力求学生能储备这些知识。但是实际上到了真正运用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崭新的领域。学生往往很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运用储备的哪种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无法照搬旧模式。而美国学生则不然,他们发散性的思维使得很多时候他们能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当然,在某些可以机械依照某个理论去解决的领域中,中国孩子受的到教育使得他们完成速度远远超过美国孩子。比如,每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领奖的往往是中国孩子。因为那些问题往往是他们做了无数无数遍的。

第三,从价值取向上看,美国教育崇尚是从个人主义出发,个人至上是其价值追求,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点从无数美国大片中都是一个英雄单打独斗就能体现。他们的教育是让孩子明白我因为我是我而不同,我因为我是我而骄傲。而中国的教育则不然,我们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出发,集

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是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阐述的东西。红领巾,雷锋精神,四有青年,还有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永远不会少的正字可。这就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所进行的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都是和社会相关的。社会永远高于个人,我们的教育是让我们明白我们只是社会这个大齿轮中的一份子,牺牲个人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教育是根本上有区别的。

举例来说,在课堂上,美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随意发言随意走动。老师会更注重学生独立的进行个性化思维活动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很多问题都禁止教师提供所谓的参考答案,鼓励多种不同见解的存在,反对教师禁锢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中国教育侧重于求同,在考试的时候,对于某些发散性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比如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揣度作者的理解而不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文章的认知。)客观试题几乎充斥于各科学科,学生只能一变变去套用老师给的所谓的答题模式以求拿到高分。这样侧面的引导了学生要去和考试规定的答案要绝对一致,这样得结果是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依赖教师的思维和教学,去依赖惯性思维去思考,去以某种固定的模式答题。这和美国的教育方式是完全相反的。

英国非常重视16岁之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英国中小学的国家规定课程中并没有称为道德或品德教育的课程,但其课程设置中有涵盖思想教育的课程: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这些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授课形式也有所区别。

英国学校很重视在文学、艺术、历史、健康教育、体育等课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音乐教育。此外,英国学校还广泛的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以增加学生的道德实践机会,拓宽德育时空。英国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和宿舍的设计与布局,校园文化景观渗透着校园文化精神。大学更是纪律严明,务实管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论是文科生或是理科生,都要求他们不仅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社交能力。

英国大学由于一贯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对学校日常的行政事务,一般都由学校自己全权处理,必要时与校内教师商定,协同处理、因此,虽然英国政府设有教育与科学部等机构来对学校校务加以限制,但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高校校长与教师享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从国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革和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所采取的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大学事务是必然的,分权有放权同政府对高校实行干预并不相悖,只是要更多的考虑政府干预的方式。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经指出:”权利是管理控制的必不可少的核心工具。”而“追求效率的理性精神可能会失控,可能会变成铁笼,把人性囚禁起来。”

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教育在观念模式价值取向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像工厂生产罐头一样力求标准标准再标准,要求学生在固有思维模式下更熟练地解决问题,更注重学生技巧的掌握;而英美则更像艺术家去创造一个个有着自己个性的艺术品,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更注重学生知识的创新。从本质上来看,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英美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毕竟是一个新生的国家,社会还处于浮躁的阶段。永远有人不满于现状,把矛头指向中国教育的缺憾,要求政府能改变这些他们觉得僵化死板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客观的去陈述中美教育的差异而不是谈差距,毕竟绝大部分人没有站在那个高度,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生活圈子这个角度而不是从宏观大局角度看待问题。当然中美教育差也和中美历史文化人口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不是短时间或者靠个人可以改变的东西,也不存在孰优孰劣谁是谁非。存在即有道理,教育制度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也许该认识到差异的存在,然后努力去借鉴,去完善,去改变。而不是去无病呻吟,让这个社会更加浮躁。

参考文献:

[1] 康永杰 《创新教育比较及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6(10)p51. 106 [2] 刘沧山 《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12)p58.59.60 44.4

[3] 刘念才 周玲 《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7)p5

[4] 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9)p37.39.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i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