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与观察

更新时间:2024-03-22 0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报告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实验成绩: 同组姓名: 实验日期:2008-3-10 指导老师:助教08

批阅日期:

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与观察

【实验目的】

1.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观察要领;

2.通过对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与观察,了解全息照片的主要特点。

【实验原理】

1.全息照相与全息照相技术

照相是将物体上各点发出或反射的光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由光的波动理论知,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

式中A为振幅,??为圆频

率,λ为波长,??为波源的初相位。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和相位

两类信息。

光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于它们的频率、振幅和相位来区别物体的颜色(频率)、 明暗(振幅平方)、形状和远近(相位)。

普通照相是通过成像系统(照相机镜头)使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材料上的感光强度只与物体表面光强分布有关,因为光强与振幅平方成正比,所以它只记录了光波的振幅信息,无法记录物体光波的相位差别。因此普通照相记录的只能是物体的一个二维平面像,缺乏立体感。

全息照相不仅记录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波的振幅信息,而且把光波的相位

信息也记录下来,所以全息照相技术所记录的并不是普通几何光学方法形成的物体像,而是物光光波本身。它记录了光波的全部信息,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将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完全再现出来,因而再现的物像是一个逼真的三维立体像。

全息照相包括二个过程,第一,把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

称为记录(拍摄)过程。第二,照明已被记录下全部信息的感光材料,使其再现原始物体的光波,称为再现过程。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是以波的干涉为基础,所以除光波外,对其他的波动过

程如声波、超声波等也都适用。 2.全息照相的基本过程——记录和再现

(1)全息照相记录过程的原理——光的干涉

怎样才能把物光的全部信息同时记录下来呢?由物理光学可知,利用干涉的

方法,以干涉条纹的形式就可以记录物光的全部信息。

图一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光路图

图1是记录过程中使用的光路。相干性极好的氦氖激光器发出激光束,通过分束镜分成二束。其中一束经反射镜M1反射,再由扩束镜L1将光束扩大后均匀地照射到被摄物体D上,经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再照射到感光材料(实验中用全息感光胶片)H上,一般称这束光为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M2反射,L2扩束后,直接均匀地照射到H上,一般称这束光为参考光。这二束光在胶片H上叠加干涉,出现了许多明暗不同的条纹、小环和斑点等干涉图样,被胶片H记录下来,再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成了一张有干涉条纹的“全息照片”(或称全息图)。干涉图样的形状反映了物光和参考光之间的相位关系。干涉条纹明暗对比程度(称为反差)反映了光的强度,干涉条纹的疏密则反映了物光和参考光的夹角情况。

(2)全息照相再现过程的原理——光的衍射

我们知道人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波被人的眼睛所

接收。所以,如果想要从全息图上看原来物体的像,直接观察是看不到的,而只能看到复杂的干涉条纹。要看到原来物体的像,必须使全息图再现原来物体发出的光波,这个过程就称为全息图的再现过程,它所利用的是光栅衍射原理。

再现过程的观察光路如图2所示。一束从特定的方向或与原来参考光方向相

同的激光束(通常称为再现光)照射全息图。全息图上每一组干涉条纹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它使再现光产生衍射。我们沿着衍射方向透过全息图朝原来被摄物的方位观察时,就可以看到一个完全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为讨论方便起见,取全息图上某一小区域ab为例,同时把再现光看成是一束平行光,且垂直照射于全息图上。如图3所示,按光栅衍射原理,再现光将发生衍射,其+1级衍射光是发散光;与物体在原来位置时发出的光波完全一样,将形成一个虚像,与原

物体完全相同,称为真像。-1级衍射光是会聚光,将形成一个共轭实像,称为膺像。

全息图再现的被摄物体是一幅完全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因此,当我们移动

眼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时,就好象面对原物体一样,可看到原来被遮住的侧面,图4就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一张全息图时的立体效果。 (2)全息图的可分割性

全息图上的任一小区域都分别记录了从同一物点发出的不同倾角的物光信

息。因此,通过全息图的任一碎片仍能再现出完整的物像。

(3)全息图的多重记录性

在一次全息照相拍摄曝光后,只要稍微改变感光胶片的方位,如转过一定角

度,或改变参考光的入射方向,就可以在同一张感光胶片上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重叠记录。再现时,只要适当转动全息图即可获得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图像。

由于全息照相技术具有上述独特的特点。所以,在各个领域中已得到较广泛

的应用。如利用全息图的立体视觉特性,可作三维显示、立体广告、立体电影等。利用全息图的可分割性和多重记录特性,可作信息存储、全息干涉计量、振动频谱分析、无损检测和测量位移、应力、应变等。 4.拍摄系统的技术要求

为了拍摄合乎要求的全息图,对拍摄系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1)对全息照相的光学系统,要求有特别高的机械稳定性。如果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稍有不规则的变化,就会使干涉图样模糊不清。而且地面振动而引起工作台面的振动,光学元件及物体夹得不牢固而引起的抖动,强烈声波振动而引起空气密度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不规则漂移而使图像模糊。因此,拍摄系统必须安装在具有防振装置的平台上,系统中光学元件和各种支架都要用磁钢牢固地吸在全息平台上。在曝光过程中,人们不要走动,不要高声说话,以保证干涉条纹无漂移。

(2)要有好的相干光源。一般实验中常采用氦氖激光器作为光源。同时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差要符合相干条件。一般常使两者光程差小于1 cm。 (3)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要合适。一般以1:4到1:6为宜。两者间的夹角小于45°,因为夹角越大,干涉条纹间距越小,条纹越密,对感光材料分辨率的要求也越高。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计算】

1. 光程及光程差:

1 2 3 平均值

物光光程(cm) 83.2 82.6 82.7 82.8 参考光光程(cm) 83.5 83.3 83.2 83.3 光程差(cm) 0.3 0.7 0.5 0.5 通过不断调整光路,使光程差达到理想的数值。调整时要保持整个光路的舒畅,即各个元件之间的距离,以方便下面的实验。

2.光强:

物光光强(mV) 参考光光强(mV) 3.4 19.1 总光强(mV) 22.5 光强比 1:5.6 曝光时间(s) 1.11

通过调节扩束镜的位置使光强比达到要求,同时要保证曝光时间合适,就要先大致确定总光强,再在物光光强与参考光光强之间调整。

3.显影时间: 1分钟定影时间:3分钟

4.实验效果:照片洗出后,通过观察照片虚像,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立体的硬币和一只鸡。硬币较清晰,可惜看到上面的图案,而且立体感很强。图像的大小比真实的物体稍大些,位置保持一致,同时自行验证了可分割性。

【分析讨论】

1 关于操作的“精度”

其实这是一个极其需要精度的实验。拍一张全息照片,各个环节都是有精确的计算的。光,本来就是一种很敏感,很细小的事物,我们利用光的性质来达到照全息相的目的,要达到很好的效果,必然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十分精细。这也是锻炼一个人的好时候。当我们在移动每一个仪器,测量每一个距离的时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镇定自若,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最准确的效果,每一步都要要求自己使参数尽量接近完美,反复操作有时也是必须的。同时,保持平静,是试验本身的需要,也是一位试验操作者必备的条件。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就要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态度来对待一个试验,精益求精,才能达到一个实验的至高点。 才能更近地和自然接触,和真理接触。

【思考题】

1答:要获得一张优质的全息照片,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调整光路等高,准确测量光程,这是必备的条件。

2〉要使物光和参考光充分干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拍摄效果。 3〉调整光强比,调整一个合适的曝光时间。因为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秒

表计时,所以曝光时间在1秒至5秒之间都是比较合理的。

4〉曝光时保持安静,曝光后迅速将底片用黑纸包好,然后送至冲洗处。 5〉照相暗室中显影,水洗,定影的条件和顺序应严格按规定进行。

2答:因为夹角越大,对感光材料分辨率的要求越高,而实际中没有这么好的感光材料,所以夹角应尽量小些。调整光强比的方法就是移动扩束镜,可以单独移动一个扩束镜,但两个扩束镜同时做移动可以很快调整光强比。

3答:这关系到光源的相干性。如果光源相干性不好的话,光程相差太大的时候其相干性就会很差,这样就不能形成较好的干涉,导致照片效果差。所以如果保持光程差很小,就能保证一个良好的相干性。

4列表总结全息照相与一般照相的区别

拍摄方式 拍摄技术 一般照相 全息照相 用照相机等设备,较方便 较复杂,拍摄条件要求较高 要求不高,人人都能拍好 需要一定的拍摄技术 拍摄效果 拍摄成本 应用情况 发展前景 潜在价值

平面图 较低 已经基本普及 局限于几点,不广阔 似乎快发掘完了 立体图,分割性,全息性 较高 正在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学领域 广阔,可与各项技术结合 不可估量 5答:对于我们摄得的全息照片,从效果上看,一部分比较清晰,另一部分效果则不是很好。从拍摄技术来看,我们显然不专业,所以在拍摄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不足,所以拍摄效果必然会有所逊色。而从参数方面看,由于时间与经验原因,我们调整的总光强与光强比还不是特别合适,曝光时间等几个参数的值不是很理想,所以导致拍摄效果上的损失。而对于实验条件,总体上说已经很不错了,但个别方面有些不足,比如显影,定影时人比较多,会导致个别操作的不及时。不过总体而言,拍摄出的照片还是让我们很满意。

【个人想法】

当初我看到本学期物理试验列表的时候,这个实验就吸引了我。我原先对这项技术略有所知,也一直很感兴趣,这次试验我更详细地了解了全息照片的拍摄过程及原理,同时学习了许多相关知识,也产生了许多想法。

我看到了全息照片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张全息照片的意义,远不是一般照片所及,它在工业,农业,科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可以用全息照片代替真实的物品而达到同样的效果。可以把一些例如珍贵文物,古迹,重要事物等用全息照片记录下来,当它们损毁时可以通过看全息照片来原样复原。

受全息照片启发,我们可以发明,全息电影,全息电视,全息电脑等,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同样全息录像能帮助我们完整地记录一段时间的世界,无论在留念方面,还是在侦探方面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说到这里,全息这项技术在各个科学领域应用的意义非凡,全息就似乎拥有火眼金睛,我们可以用它检测物体是否发生微小改变,还有用全息元件做成的玻璃可以不影响视线却能反射大量阳光,起到窗帘的作用,而反射的阳光可以用来转化为电能。其实全息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复制”物体,我们照一张全息照,就好像拥有了一个物体。我们录一段全息相,就好像抓住了逝去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全息技术在存储信息方面能力非凡。用全息存储相当于普通存储的100倍,而读取时间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样一块晶体利用全息技术就能存入10万册图书!我曾经研究过光盘的整个发展历程,现在全息光盘也诞生了,它的存储能力已远远高于蓝光光盘之上,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全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一个全新世界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na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