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一册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08 09:38:0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一册教学反思

1.走进大自然教学反思

基于一年级新生的能力特点以及“走进大自然”这课比较宽泛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传统的导入、新授、练习、点评教学模式似乎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一次探索性的设计,以看看、说说、练练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结构。对于大自然中丰富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现象,我做了目标性的筛选,缩

小了教学点,把学习内容定位在体验和表现大自然中的多彩颜色。 本课共分四大板块。第一部分,尝试使用颜料和毛笔,练习调色涂色,学习基本的涂色方法。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在这一环节引导他们配合小喷壶的使用,使画面增加艺术效果,并使涂色练习的过程趋向游戏化和趣味化。低龄段的学生比较接受情景化的美术课堂,喜欢童话般的语境。因此,我让彩虹姑娘来“唤醒”学生的记忆之窗,复习红橙黄绿青蓝紫几种常用的颜色,在辨别观察

涂抹的过程中,巩固了以往的学习经验。 第二部分,是以观察颜色为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表述自己所见到的颜色,也能比较迅速地在颜料盒中把它们找到。学生们通过语言和动作,更深入地来接触颜色,认识颜色。练习的形式,也以趣味性为重。让学生用易得的

小纸团,蘸上颜料印一印。在游戏般的活动中,体验色彩表现的趣味。 第三部分,学习细致地观察颜色,并学习色彩的叠加方法,从中发现新颜色的产生。这个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四季,发现四季的丰富色

彩。观察后的表现,也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实践为主。

第四部分,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是因为光线的变化所产生的。 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对于多样而趣味化的作业形式非常喜欢,练习过程十分投入,三次练习效果明显。下课后还有学生拿着喷壶在画纸上使劲喷,显然对创作的兴趣是意犹未尽。事实告诉我们,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小喷壶、小纸团、颜料、毛笔等等,学生们的感觉就是在游戏和玩耍。这对于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

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的作业形式多样,作业要求也同样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求描绘大自然中具象的形态,只需用涂涂抹抹印印的形式来表达所观察到的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也许稚嫩的小手让颜料滴答下来、让颜料糊在一起,但个性化的张扬的作业效果述说了孩子们的创造。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

们的审美需求。这样,才是真正呵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从大体至局部,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好习惯。“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所以学生不仅要会观察,还应该会发表感言。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表述观察结果,使“看-说”协调发展,从而提升审

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环节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多了些,练习有3次。虽说练习的要求不高,但一年级学生的协调能力不强,所以使得教学时间有些紧张。 结尾拓展的小实验不是很成功,大多数学生以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是因为眼睛的缘故,也许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不充分。虽说有学生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可还是有部分孩子还有些一知半解。不过有遗憾才会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2.七彩生活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观察发现和实验探究的引导,使学生始终满怀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理解知识点。独立完成作业、多人实验探索和两人合作完成作业方式相结合,递进式地接近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了色彩的神奇,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创造思维,体验了合作的乐趣。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

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创设几个不同要求的教学情景为线索,充分运用绘画工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投影、实物、多媒体课件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设置不同层次的联系和实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体验色彩的奇妙和作画的方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探究、合作技能。并且通过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热情。

3.新花布 新衣服教学反思

从课堂上学生的整体表现来看,本课内容确实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直观教具的展示、动画的演示,加上教师的示范,让孩子了解了多种服装设计和制作的方法。因为作业采用的是剪贴的方式,就像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在剪裁衣服一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设计和制作的乐趣。因为作业难度层层递进,所以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能完成,并最终在做完了三件衣服后,随着音乐表演“服装变变变”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设计特色。本课让学生感受到了花布的花纹和色彩之美,同时

也感受到了花衣服的款式之美。 存在的不足:本课内容较多,环节安排上还应简洁一些。另外,个别学生在制作中不能大胆设计和剪贴,不是制作的太小就是只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做。教师要多鼓励他们,让孩子明白设计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只要胆子大,动脑筋,做个

小小服装设计师是没有问题的。

4.圆圆的世界教学反思

在作业设计时,安排了一个观察圆形物品并表现出来的环节。一开始,很担心写生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高了,但学会观察是学习美术的一种基本能力,观察是学生积累素材、积累生活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并努力去表达的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表现都很大胆,他们画出了圆形物品的特征,线条变化、有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观察后表现”的这种作业形式可以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这也让学生的观察

落到了实处,有了实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撕纸是一项作业要求,在备课时,并没有把撕纸作为一个难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学生在撕圆形时遇到了困难,撕纸需要双手的协调与配合,学生总是会撕得很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示范如何撕纸,并强调要撕得大一些。这个示范、纠正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了构图饱满的信息,为以后的

创作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次作业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品中有多个圆的联想,其实在设计作业时,我担心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没有对学生提出多个圆形组合联想的作业要求。可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已经有学生主动进行了两个、三个,甚至是四个圆形的组合联想,效果也很好。学生情况与老师预设的不一样,于是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讲评,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的生成对美术教

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5.方方的物教学反思

有了前一课的圆形物的写生基础,这节课是让学生对教室里的方形物体进行写生或者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再现,发现很多学生在绘画时能够抓住特征、大胆表现。在巡视时加强了对一些同学作品细节表现方法的辅导,很多学生的作业既有童趣,又有细致表现。我们很多老师总是抱怨孩子不会写生,我想如果每一课我们教师都能给学生一点时间动动笔、写写生,六年画下来

孩子的写生能力会大大提高的,也为孩子的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剪正方形时,示范时强调要把边剪直,不能歪,无论是方方的,还是长长的方形都要对称。所以学生剪的方形形状还是有变化的,不像书上的范作全是正方形,学生在创作时的思路就比较开阔,有的长方形横着就变成了小河上的独木桥,竖着就变成了高楼大厦,小一点的方形变成了小朋友手上的书,大一点的方形变成了家里的衣橱,非常有想象力。有的小朋友想的很好,但添画不够细致,我就在他的作品上稍加“帮助”,改一下不够到位的地方,加上一些细节让作品更加完美,这样学生下次再做作品就会注意到,让自己的奇特构思完美体现。

6.找找三角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剪三角形添画的作业完成得很好。有了前两课的撕、剪基础,学生剪出来的三角形各式各样,有长长尖尖的,有扁扁胖胖的,再加上谈感受和变方向,

让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思路也很开阔。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的三角形像一块尖尖的玻璃,一下子就能戳进自己的身体里;有的同学说,自己的三角形怎么看都像一个小胖子;有的同学说,自己的三角形这样看像大山,那样看像手枪,奇

思妙想真的到了极致。

7.形的组合教学反思

“形的组合”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在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和找找三角形的基础上把圆形、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让学生创作出有趣的、多变的形的世界。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的基本规律,了解形的组合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重点让学生通过欣赏,发现和体会形的组合的美感,能采用多种表现方法来进行形的组合,难点是让学生能合理运用多种形进行

组合,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设计类的课,如果按照常规思维,就是通过欣赏分析,然后把圆形、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如果这样来上课,学生就会感到很乏味,很难把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所以我在设计时,把圆形、方形、三角形进行拟人化,叫圆圆、方方、三角,是三个朋友。至于梯形、半圆形等则称为这三个的家族好友。这种拟人化的方式更适合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自然而然就产

生了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太强,如果直接进入主题进行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创作,学生可能有畏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分三个层次解决这个问

题: 1. 由于添画难度较低,所以我先让学生欣赏添画作品,然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形进行添画,比一比谁想得巧,做得快,效果好,这是学生的第一次作业。 2. 请小朋友们欣赏简单的组合作品游戏,学生看着普普通通的圆形、方形、三角形活灵活现地变成了笔、鱼、苹果、老鼠等,充满好奇和惊喜。心里自然有了尝试的欲望。这是学生第二次作业,用到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并不多。 3. 接着欣赏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圆形、方形、三角形家族更多的图形进行组合,趁热打铁又让学生欣赏了儿童画插图、画家的画等,还进行了师生合作示范。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学会了组合方法,于是就进行了第三次作业。 这三次作业一次一次增加难度,并通过讨论、分析、欣赏等方法,让学生一面欣赏生活中的实物,一面学习优秀作品,最大限度地进行设计体验。让形的组合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在循序渐进中学

生学会了形的组合运用。

8.拼拼插插教学反思

“拼拼插插”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学生通过圆形、方形、三角形拼拼插插组合成一幅立体作品。本课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多种立体形的插接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作业中如何插得牢、站得稳。 由于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立体作品,难度较高。如果纸张太软太大,都不利于进行拼插,如果太厚,一年级学生又剪不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120克以上的彩色卡纸来做,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废旧的衬衫包装盒来做。还有的通病就是作品有的站不稳,有的插不牢,有许多作品手刚一碰就倒下了,这是必须解

决的问题。我进行了分步教学法和尝试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步解决插得牢的问题。学生尝试两个方形穿插,剪一个还是两个都剪?要剪多少深才合适呢?学生通过尝试了解剪得太浅太深都不好,两个都剪插得比

较牢。学生在比较中自主了解了插得牢的方法。

第二步解决站得稳的问题,学生在大圆上逐渐加小圆进行尝试。得出结论:

接触面越多站得越稳,稳了才能站得高,不容易倒下。 有的学生由于初次制作立体作品,一时找不到头绪,我就让学生尝试接触草

图,理解草图对手工制作的辅助作用,感受画草图的魅力。 我在本课中进行了两次示范,第一次把学生练习站稳的作业通过翻转变成一朵花,目的是让学生换个角度看作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第二次示范主要是让学生初次接触草图,感受草图的用处,并学习怎样进行小组分工合作。 总之,本课在尝试、体验、欣赏、合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活动中,掌握了多种立体形的插接方法,知道如何插得牢、站得稳,提高了对空间的认识与表现。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施展才能,与小组同学学会合

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9. 太阳和月亮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都会画太阳和月亮,但本课的意义在于进行深入地想象,创造出有生命意义、童趣天真的新形象。因此,要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包括想象、交流、表现与评价。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画面的完整与鲜亮,而要站在尊重学生个性表达的立场上仔细阅读每一幅学生作品,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去寻找画面中创造性的本质所在,然后加以肯定与提出建议,满足孩子发展的真正需要。 在绘画操作层面,本课以油彩分离法为主,但不需要过分强调技法操作要点。方法虽然相对统一,但要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最大可能。如讨论“哪些颜色可以用来画月亮”,首先就从色彩上解除传统的约束;为学生提供的色彩纸盒颜料,也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偶然性,课堂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色彩搭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不要太注重于“该”或者“不该”,而是从画面的故事和效果出发,让学生自己来感受“合适”或者“更好”,同时也允许有一些反常规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a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