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师案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05 0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归去来兮辞 》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辞赋的基本特点,能记住文中的“衡”“景”两个通假字、“亲戚”“有事”“窈

窕”三个古今异义、 “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 “夫、故、以、而、之”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虚词的多种用法。记住被动、倒装等文言句式,尝试进行逐字逐句翻译,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回顾高一所学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反复朗读,通过斟酌字句,推敲文中的用词,分析本文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结合的写作技巧。

3.抓住写景状物和直抒胸臆的字词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和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文章文言现象和写作技巧,启发学生对陶渊明隐居思想的探讨和思索。

【 课 前 预 习 案 】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2.背景介绍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1

3.相关知识

①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六字句为主。

②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二、自主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与“纵”相对。 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3.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4.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二、一词多义

1.夫 2.故

问征夫以前路( ) 故便求之( )

乐夫天命复奚疑?(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3、之 4、奚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奚惆怅而独悲( ) 求之靡途( ) 乐夫天命复奚疑( ) 5、以 6、而

既自以心为形役( ) 觉今是而昨非( ) 农人告余以春及( ) 门虽设而常关(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时矫首而遐观( )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 鸟倦飞而知还( ) 7、之

悦亲戚之情话( ) 感吾生之行休(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三、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 古: 今义: ..2.悦亲戚之情话 古: 今: ..3.将有事于西畴 古: 今: ..4.既窈窕以寻壑 古: 今: ..四、词类活用:

2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或棹孤舟( ) 策扶老以流憩( ) 乐琴书以消忧( ) 2. 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 时矫首而遐观(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 ) 乐琴书以消忧( ) (二)动词的词类活用 动词作名词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审容膝之易安( ) (三)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 ) 倚南窗以寄傲(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善万物之得时(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 ( ) 五、文言句式:

1. 皆口腹自役( ) 2.将有事于西畴( ) 3.农人告余以春及( ) 4.问征夫以前路( ) 5.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6.复驾言兮焉求?( )

7. 乐夫天命复奚疑?( )8.遂见用于小邑( ) 9.既自以心为形役( )10.固定句式:载欣载奔( ) (二)整体感知

1. 阅读《归去来兮辞序》和正文第一段,写出诗人辞官的原因。

2.文章有两个行文线索,一是叙事线索,一是抒情线索,请你结合课文,写出两个线索各自的顺序。

3.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3

1. 文章开头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叹直抒胸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一个“恨”字有何寓意?

2.请从第二段和第三段试举两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3. 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 课下练习案】

一、基础巩固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策扶老以流憩 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 D.乐琴书以消忧 ...3.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4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二、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①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②?

注:①俦(chóu):辈、同类。②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此指古朴淳厚的古代社会。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喜欢。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如:到宴会上去。 ..C.环堵萧然 环堵:环着四堵墙。 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虑的样子。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因以为号焉 /自以为关中之固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既醉而退泉/涓涓而始流 D.不汲汲于富贵/皆以美于徐公 ....

③选出能表现陶潜“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一项( )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③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④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三、语言运用

7.下面的一段材料,有三处文字需要改动,请任选两处改动并简要说明理由。

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①想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②对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6x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