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1 1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

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1 课前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秒表、小桥模型、测力计、钩码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2)交流反思:

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

(1) 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地有效。 全班交流。

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2 (2) 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总结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理、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2 活动二:我们来玩小车 (1) 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提出问题:小车运动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预测: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设计探究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测量通过相同的距离时所用的时间。给学生树立控制变量的思想。

“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因素”实验记录

我的实验记录

3 小车运动的时间 拉力 (用垫圈的个数表示大小) 第一次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的发现

拉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拉力越小,物体运动越慢。 (2) 推力和拉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交待“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关键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做小车过山洞,小车过桥等让学生明确力是有方向的。 “小司机”游戏活动记录 游戏规则 我们的做法

4 第二次 第三次 …… 平均时间 我们的发现

学生交流游戏中的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记录。

全班交流。体会推力和拉力都是有方向的,以及要有力的作用点。关门时作用点的不同,所需要的力就不同。 2 活动三推力和拉力在生活应用

(1) 谈话: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推力和拉力?

(2) 学生汇报交流。

(3) 教师小结:播放搜集到的生活中推力拉力应用的录像。 谈话: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观看了老师带来的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自由活动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谈话: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他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我们来做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学生分两组进行“拔河比赛”。 2、 活动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拓展活动

讲述: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5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推力 }运动 拉力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后反思:

本课通过实验证明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能够从亲自动手中理解推或拉都会产生力,推力或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推力或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整堂课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通过开关门、推拉车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理解推或拉都会产生力,通过让小车钻过“山洞”,让小车过小桥理解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想办法让小车跑得又快又远,调动学生积极性。 2、玩滑梯的启示 教科书说明:

摩擦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摩擦力有关?摩擦力与我们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等问题,都是学生很少思考和探究过的。本课以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作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有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6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活动准备: 木块、直尺、木板、线等 活动过程

导入:谈话:同学们玩过滑梯吗?找同学说说玩滑梯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

可结合学生说的用手相互摩擦等让学生体会摩擦生热,以及冬天晚上脱衣服时可看见电火花、梳头时梳子吸引头发等了解摩擦产生静电。 滑梯中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玩滑梯里面的科学。 2 活动一:探究摩擦力的存在

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摩擦力的活动和游戏,如:拉动蹲在木块上的同学、在桌面上推拉文具盒等,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大小及方向等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讨论、描述什么是摩擦力,明确“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的时候,就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活动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怎样使木块滑的快?小组讨论后进行实验。 小组交流,使学生明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都有哪些。

实验方案:①把两块相同的木块放在光滑程度不同的两板上,用测力计拉动,比较它们需要的力的大小。

②把两块重量不同其他相同的材料放在同样光滑的板上,用测力计拉动,比较测力计上数字的大小。

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7 被拉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两个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活动三: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参照书上的图片,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鞋、轮胎上有凸凹的花纹,结冰的路上撒上煤渣,防止打滑。铁钉固定在墙上靠的是摩擦,自行车刹车,汽车火车制动靠的同样是摩擦。),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滑冰在光滑的、摩擦力较小的冰上等),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 拓展活动:

谈话:生活中那些地方还用到摩擦力?课后我们同学去观察、寻找,然后用你了解的知识改善生活。 板书设计: 玩滑梯的启示 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有关因素:

物体的轻重、两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教后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比较顺利,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玩滑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亲身感受推或拉物体时感到费力了,对摩擦力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在游戏中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想的很多,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关于摩擦力的各种生活现象深刻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同时增大有利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8 3、跷跷板 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天平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测量仪器,学生对它有一定的好奇心与操作的欲望,继前面探究了“跷跷板”之后,学生在潜意识里对天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了认识天平、使用天平,制作简易天平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即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4、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天平。 活动过程

谈话:跷跷板大家熟不熟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玩跷跷板的感受?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对于这种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探究活动:

2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9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2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设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以杠杆尺一边不同位置放不同数量的钩码在另一端的不同位置放数量不同的钩码数,学生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

10

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活动四:认识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1、 认识天平的结构

提出问题:天平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天平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天平,小组讨论天平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是什么? 师生交流

2、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1) 教师介绍天平的正确调试、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注意:左物右码

(2)小组同学亲自动手操作、使用天平测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从中感悟天平的平衡及结构原理。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矫正其中存在的问题,直到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使用天平。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例如蜡烛跷跷板等。

板书设计: 跷跷板 杠杆尺 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样 天平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距离 注意:左物右码

11 教后反思:利用杠杆尺的平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的动手动脑,从跷跷板过渡到科学中常使用的一种仪器托盘天平,学生对此总是跃跃欲试,学生对天平的使用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老师的讲解指正。

4、弹簧中的学问 一、教科书说明

在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要恢复原状的力,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对于弹性与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很清楚,因此,本课将研究弹性和弹力的一些特点。本课按照“游戏——问题——假设——体验——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弹性物体与材料,如娃娃跳、跳套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教师准备:搜集弹性器材;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 四、活动过程:

12 教学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过了那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 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2、教师小结: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小结: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探究过程:

2 活动一: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动。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活动小结及交流。

(1)各组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探究验证。 4、小结:

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2 活动二: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 刚才,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如:气球、娃娃跳、跳套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

13 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2、 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

(1)谈话: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过重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同设计活动。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2、自我评价 拓展活动

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摔不破装置”。 板书设计: 弹簧里的学问

弹簧等,压缩或拉伸时

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状的力 ,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教后反思:

这节课本身内容很少,但与生活息息相关,弹簧等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关于弹簧有很多小实验,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没有分组实验,但在后面补充了一些弹簧在生活中应用了视频,学生对弹簧里的学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有趣的磁铁 教科书说明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学生对磁铁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但对磁铁的一些性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课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磁铁感受体

14 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探究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磁性等性质,以及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游戏认识磁铁的磁性;发现生活中磁铁的应用;设计、制作磁铁玩具。

2、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剪刀、蜡笔、纸板等。

教师准备:各种磁铁、大头针、曲别针、水槽等;收集、整理与磁铁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磁铁在生活应用的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

大家带来了不同形状的磁铁,这节课我们从认识磁铁的形状开始吧。谁先介绍自己的带来的磁铁?

各组展示、交流各种各种形状的磁铁。 教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和实物。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知道常见的磁铁有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方形磁铁等。 探究活动

2 活动一:玩磁铁游戏,感知磁铁的性质。 1、学生交流玩磁铁的方法。

(1)谈话:同学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交流一些你们玩磁铁的方法吧! (2)学生交流。

15

(3)师生小结:同学们想到的玩法可真多!不过,在玩磁铁的时候要多观察,看有哪些新发现,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2、开展“磁铁游戏”活动

(1) 启发、指导各组同学开展以下的磁铁游戏;

“给磁铁找朋友”游戏,观察磁铁不能吸那些物体,可以吸那些物体。 总结出:磁铁能吸铁。

l “悬调磁铁”游戏:把一个磁铁水平悬挂起来,用另一个磁铁的两端分别去靠近它的一端,知道不同磁铁的两端有时会相互吸引,有时又会相互排斥。

两个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两个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

1、 “接链游戏”“两极对中间”游戏: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去吸引图钉或铁圈,发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少,从而知道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2、“看不见的磁力线”游戏:将条形磁铁或蹄形磁铁放在一张纸的下面,把纸放平,轻轻地将铁屑撒在纸上,把纸抖一抖。观察纸上的铁屑有什么变化,形成的图案是直线还是曲线,这些显示完全围绕磁铁的吗,从而感知到磁力、磁力线、磁场的存在。

3、 用磁铁靠近收音机,倾听收音机的发音效果有什么变化。 磁铁对电磁波有影响。

4、用一绳拴着磁铁中间,稍等片刻,看磁铁指向。 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2)交流总结

教师在参与个组活动、听取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学生发现的磁铁性质进行总结。

2 活动二:说一说,生活中那里用到了磁铁。

16 1、利用资料卡或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司南。

2、教师小结:通过探究,了解了磁铁的很多性质,而且知道了

“司南”作用,其实,磁铁在生产生活中有更广泛的应用,(播放有关磁铁应用的录像)

3、学生交流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师总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磁铁在生活中正越来越到地被运用到各个方面。

我们做了许多与磁铁有关的游戏,探究除了磁铁许多性质,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磁铁?老师这里有一根缝衣针和一个磁铁,谁能把它做成小磁铁?

活动三:设计、制作磁铁玩具 1、制作磁铁:

(1) 学生根据资料卡说明,把缝衣针制作成小磁铁。 (2) 交流、展示。 2、设计、制作磁铁玩具。 (1)制作指南针 (2)制作小帆船 自由活动:

玩一玩我们制作的玩具 课堂评价:这节课我的收获? 板书设计: 有趣的磁铁 吸引铁等物体

磁铁 有两个磁极 N北极 S南极 异极相互吸引,异极相互排斥

教后反思:本节课内容很多,我尽量的采取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以此调动

17 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知识比较灵活的展现出来,使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的接受理解新的知识。 6、指南针 教学目标:

1、会利用指南针测定方向,能尝试制作指南针,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磁铁指示南北的性质做成的,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及用法。

3、体验到科学技术能为人类服务,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准备: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透明塑料小碗、剪刀、胶棒纸片 教学活动: (一)教学引入

师:小明和小华去野外郊游,可是他们迷了路,怎么办呢?你能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

生:看大树,大树南边枝叶茂盛;看物体的影子;看高山上积雪的融化程度;用指南针······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准确呢? 生:指南针 出示指南针。

师:这就是一个指南针,关于指南针你想知道什么? 生:指南针由哪些部分构成?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 怎样使用指南针? ······

18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指南针的知识。 (二)探究活动

1、认识指南针的构造及原理。 (1)指导学生观察指南针。

思考:指南针由哪些部分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2)提问: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你认为与指南针的哪部分有关系?你还见过其他指南针吗?

(3)讲解: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南针的种类很多,外观、构造不完全相同。但是,无论哪种指南针,都有两个基本的部分——磁针和刻度盘。磁针是一块小小的磁铁,指南针之所以能指南,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磁针。磁针的两极是尖的,漆着不同的颜色。被一个上端是尖的支柱支撑着,能自由旋转。刻度盘上标有东、西、南、北,在这4个基本方向之间还有刻度,表示这4个基本方向之间还有更准确的方向。

2、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什么时候用到指南针? 生:

怎样使用指南针?

讲解:在使用指南针测定方向时,首先要把指南针放平,等指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出南北方向。转动底盘,使底盘上表示南、北的刻度线与指针重合,根据地盘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周围各种景物的方向了。 3、了解指南针的历史。

讲述: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罗盘。

19 4、制作简易指南针。

了解了以上这么多的知识后,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指南针呢? 根据课本的提示,分组进行实验制作。 (三)巩固应用

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确定周围物体的方位。 板书设计: 指南针

磁铁能指示南北。 司南

底盘、磁针

教后反思: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不到的指南针兴趣非常高。通过讲解,我发现学生对于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有很不正确的地方。经过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知道了基本的使用指南针的基本方法。对于指南针红色的指针指北,应叫指北针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7、认识太阳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尊重关于太阳的科学依据,不迷信权威;能大胆想象太阳的概况,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关于太阳的图片,文字,录像资料。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g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