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

更新时间:2024-06-02 0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下科学 1、小车的运动

编委 教材简析: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技能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数据。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 1.玩具小车(各种样式)、木块、线绳、米尺、秒表、钩码、垫圈等物品。 2.实验记录单、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小玩具车,提出问题:你有哪些方法能使这一辆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起来? 2.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小车的运动)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一)引导学生认识怎样使物体运动起来 1.认识推力和拉力。

1

(1)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让物体运动起来呢? (2)作出猜想(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教师让学生进行“开门”、“推车或拉车”、“拉起倒地的同学”等活动感受推力和拉力。 2.认识力是有方向的。 游戏:各小组做小车过桥、钻山洞的游戏,看谁能让小车顺利过桥、钻过山洞。 3.汇报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小车顺利过桥、钻过山洞? 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二)探究: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的关系。 1.提出问题: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到的这些方法都有可能会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的关系。 (3)设计实验 谈话:怎样证明推力或拉力大,小车就可以跑得快一些呢?(实验)你打算怎样做实验?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做实验时各小组内要有明确分工,人人参与,合作完成。 (4)实验验证: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多做几次,并填写“我的实验记录”表。 拉力(用垫圈个数表示大小) 结论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平均时间 (5)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发现小车运动的快慢 (6)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发现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小结:要想让小车运动的快,就要用比较大的力,如果用的力比较小,小车运动的就会慢。 (二)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和拉力? 2

学生汇报交流。 2.如果没有推力和拉力、生活将是什么样子? 学生汇报交流。 (三)小组合作,初步解决问题 你有哪些办法让小车跑得又快又远。 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1.请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2.课下探究: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向下跑? 板书设计: 1. 小车的运动 推和拉都产生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反思: 3

三下科学 2.玩滑梯的启示

编委 教材简析: 摩擦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和摩擦力有关?摩擦力与我们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等问题,都是学生很少思考和探究过的。本课以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技能目标: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能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科学规律。 难点:对比试验的设计及实验信息的整理。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 弹簧秤、砝码、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与学生交流:大家课前都玩过滑梯吗?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3.引出课题:2.玩滑梯的启示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教师提示引导:我们周围到处有与“滑梯表面”差不多的面,

4

比如:桌面、地面、黑板面等等。下面我们通过做几个小游戏来体验一下。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运动。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2)小组内活动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活动发现,让学生边展示做法,边说感受。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手在桌面摩擦或在地面上拉动同学时会感到费力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的存在。学生汇报。(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4)教师小结:像我们感觉的这样,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品的时候,就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教师板书:摩擦力) (5)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摩擦力,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 2.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等,教师及时记录。 (3)制定方案。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谈话:请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实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 各组学生开始实验,教师提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对比实验要注意变化的条件应该只有要验证的那一个,其它条件要相同。比如你是要研究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变化对摩擦力的影响,那其中变化的条件只能是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其它条件不能变。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 改变的因素 保持不变的因素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结论 1 2 3 4 5

5

三下科学 6.指南针

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指南针》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五课《有趣的磁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利用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多种辨别方向的方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确指南针是准确测定方位的仪器,它是根据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指南针的使用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从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做成的;会利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过程与方法:了解指南针的使用过程及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技术能为人类服务;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指南针的历史,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条形磁铁、指南针、缝衣针、剪刀、胶棒、透明塑料小碗、线、吹塑纸、纸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刚和小强去野外郊游,他们蹦蹦跳跳的一会跑到这边捉蝴蝶,一会跑到那边去摘野花??玩得非常高兴。可是后来他们发现迷路了,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 学生交流:看大树,大树枝叶茂盛的那边是南;看物体的影子确定方向;用指南针?? 提问:哪种方法最准确呢?(用指南针) 教师出示指南针,引出课题并板书。(6、指南针)

16

二、自主观察 (一)制定方案:对于指南针,你将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学生讨论、交流。 (二)观察实施:观察认识指南针的构造和原理。 (1).给每组发一个指南针,学生观察。看看指南针上都有些什么?(2).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你认为与指南针的哪部分有关系?(3)教师出示各种指南针图片,认识指南针的种类。你还见过其他指南针吗? 三、交流总结 (一)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发现。(有一个两头尖尖的指针,指针一端是蓝色的,另一端是红色的;指针红色的一端指向北方,指针蓝色的一端指向南方;有一个转盘,转盘上有一些字母S、N、E、W,有东、南、西、北四个字,还有一些刻度等等。) (二)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指南针都有磁针、支架、和刻度盘组成(板书:磁针,支架,刻度盘)。磁针是一个小小的磁铁,指南针所以能指南北,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磁针。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四、应用拓展 (一)实践应用 1.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方法。 (1)教师讲解、演示指南针的用法: 在使用指南针测定方向时,首先要把指南针放平,待指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出南、北方向。转动底盘,使底盘上的南北刻度线与指针重合,根据底盘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周围各种景物的方向了。 (2)各小组练习使用指南针。请每位同学找一找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个同学? (我的东边是??西边是??南面是??北面是??) (提高要求:说说这个同学在你的什么方向,那个同学呢?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二)拓展延伸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教师结合资料卡和课本插图(有条件的可以结合课件视频),介绍司南和罗盘的历史。 谈话:早在2000多年前,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首先发现了磁石能吸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能指南。就把磁石磨成一个勺,再把勺放在光滑的标有方向的铜盘上,这个小磁勺在铜盘上会旋转,停止旋转后,勺柄正好指着南方。这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17

指南仪器,人们把它叫做“司南”。后来,人们又人工制作磁针,把磁针放在一个盛有水的、边上标有方向的盘子里。磁针浮在水上,能自由旋转,静止后指向南北方向。这种用水浮法制成的指南仪器易制作、更准确。人们叫它“罗盘”。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改进技术,制作出各种样式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2.简易小制作 谈话: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你们愿意制作一个指南针吗?打算怎么制作? (1)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2)各小组代表上台领材料,分组进行制作。师参与并巡视指导。(3)展示成果并汇报评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3.课外作业:今天你们探究和了解到指南针的这么多知识,而且自己又制作了简易指南针,课后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确定周围各种景物的方向吧。 板书设计: 6 指南针 磁针 支架 刻度盘 指南针的原理: 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 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把指南针放平,待指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 教学反思: 18

三下科学 7、认识太阳

编委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太阳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能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典型知识,意识到查阅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技能目标: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知道太阳是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太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叙述谜语内容: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 2.学生说出谜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认识太阳。教师板书课题:7 认识太阳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2.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师巡视,

19

注意倾听,适时指导。)教师出示一下问题 ●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有多大? ●太阳外部和内部的温度有多高? ●太阳的表面有什么? ●太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太阳的能量有多大? ●未来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3.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补充。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4.思考与总结: 各小组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5.展示交流 学生再次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总结汇报。 6.师生达成共识。(教师可投影或制成课件展示有关太阳的知识) (1)太阳是银河系种一颗普通的恒星。 (2)太阳的年龄大约有50亿岁了,估计它的寿命还有50亿年。 (3)太阳的表面经常出现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4)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炽热球。 (5)太阳的表面大约是6000℃温度,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 (6)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 (7)太阳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 (8)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倍。 (9)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三、自由活动,拓展创新 小组讨论:假如没有太阳,世界会怎么样?(教师巡回指导) 1、进行交流发言,老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或表扬。 2、课件出示:“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美丽的世界。”

20

三下科学 11、灯泡亮了

编委 教材简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灯泡发光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课重点在于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进电的世界,满足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知道开关的功能。 2.技能目标: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试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源、开关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导线、电池、开关、电池盒、小灯泡、灯座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暗箱 我们家都有电灯,谁观察过这些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学生发言)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1、灯泡亮了) 二、利用感知,猜测暗箱 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让我们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一下。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汇报交流。

31

三、模拟验证,揭示暗箱 (一)制定方案 1、让学生针对“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光”这一问题,分组讨论,设计研究方案。 2、学生交流,师生达成共识:把手电筒拆一拆,看一看。引导学生画出手电筒的内部结构。 (二)实施探究。 1.教师:手电筒到底为什么会亮起来?刚才有好多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研究一下,拆一拆,看一看,想一想。 2.教师提出温馨提示: a小组合作,把拆开的部件按顺序摆放好。 b仔细观察,手电筒大体可以分为几部分? c小组讨论一下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d快速把手电筒安装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3.分组动手操作探究。提示学生注意研究手电筒各部分的作用。 (三)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 (四)揭示暗箱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手电筒灯泡亮是由于手电筒内有电池、灯泡、开关、铜片等,组成了一个电路,当开关闭合时,电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四、总结运用,升华暗箱 (一)动手组装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1.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吗?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根据手电筒的构造,想一想要用哪些材料?怎样连接灯泡才会亮? (2)汇报交流:各组汇报,互相补充。(根据交流情况,认识实验材料。) (3)教师出示注意事项。a千万不要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b在装电池之前,先把开关断开;c灯泡亮了以后,断开开关。 3.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展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的。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们看,要让小灯泡亮起来,至少需要哪些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概括:一个最简单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灯泡) 32

四个部分组成。(板书) 6.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将组装的电路画下来。 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可以用符号表示(教师边介绍边把图片贴在相应板书的位置下面),用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的电路,用符号表示比较简单而且节省时间。 学生把电路用符号画在课本第31页的方框内。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电路图。 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用符号画出电路图。 (二)电从那里来 1.教师:我们共同合作点亮了小灯泡,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3.师小结:一是源自电池。(出示课件)这是干电池、太阳能电池、银锌电池、蓄电池。同学们,你知道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产生稳定、持续电流的电池吗?(出示P32资料卡)二是源自发电站。请同学们观看这是水力发电,这是风力发电,还有太阳能发电和核能发电。请同学们观看火力发电厂的一段视频。 4.关于电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和现象,教师演示,我们还可以用西红柿做一个水果电池,取一根铜丝和铁丝插在西红柿上,把电压表的正负级分别与铜丝和铁丝相连,会产生电流。希望你们课后继续探究,用其它水果或蔬菜制作电池,相信你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1 灯泡亮了 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由 :电池、导线、开关、灯泡 四部分组成 教学反思: 33

三下科学 12、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编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灯泡亮了》一课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使学生对串联、并联电路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用各种方法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并做好实验记录;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会画简单电路连接图。 过程与方法:在连接电路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连接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用各种方法接亮多个小灯泡。 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电池、导线、灯座、开关、电池夹、小灯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在上一节课,我们能让一个灯泡亮起来,谁能到前面演示一下?(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2.谈话: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用电器往往不止一个,有时两个、三个,甚至很多个(如每个家庭大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好几盏电灯),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同时工作,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能想办法多个灯泡同时亮起

34

来吗? 2.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两种连接方法) 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想到串联的方法,把两个小灯泡依次连接起来。如果学生想到并联的方法,就让各小组选喜欢的方法实验。如果想不到并联的方法,就让学生用一种方法实验,在实验中寻找其他方法。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3.实施探究: 你们想的办法行不行呢?下面就来试一试,如果你成功了,请把你的电路连接方法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多种方法连接电路。) 4.展示交流 (1)汇报交流:各小组结合本组的电路图,汇报电路连接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 (2)师生总结: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的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把两个小灯泡像串在一根竹签上的两个糖葫芦一样,用导线成串地连接起来,像这样连接电路的方式,叫串联,这种电路就是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灯光暗。另一种连接方法中,把两个小灯泡像两组小朋友并排站立,并列地连起来,像这样连接电路的方式,叫并联,这种电路就是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灯光亮。 (3)体验串联和并联电路。 A.请各小组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体验串联。然后再让两组的学生手拉手并排站成两排,体验并联。 B.请学生试着分别把两种电路的一个灯泡摘下来,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小组实验后汇报交流: 在串联电路里,如果摘下一个灯泡,另一个灯泡也会熄灭。意味着电路被断开了。 在并联电路里,如果摘下一个灯泡,另一个灯泡还亮。说明在并联电路里,用电器彼此不受影响,每一个用电器所在的电路都是一个完整的电路。 C.体验三个或更多个灯泡亮起来。发给学生相应的实验材料,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加深理解两种电路。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谈话:在两种电路里,你能想办法控制每个灯泡的亮灭吗?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h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