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管理心理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3-09-24 14:42: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如何改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

员工的工作态度决定员工的工作行为——积极、勉强、甚至是极其厌烦,不同的工作态度其工作成效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消极的工作态度具备瓦解功能,它将破坏原有的工作秩序,造成效率上的大幅度降低,引发各种矛盾。而积极的工作态度则完全相反。积极的态度使员工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工作的意志力等许多所需要的劳动品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态度还会对某些不足的工作因素起到补偿作用。

缺乏兴趣和在特定工作使员工会因工作态度端正而不降低对工作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增强员工工作能力的功能。一个工作态度一贯良好的员工必然在工作实践活动中因其认真的工作习惯不断总结、提高其工作技能,最终形成较强的工作能力。消极的工作态度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影响具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它加以密切关注。

下边就如何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生活的核心活动。但是,不论工作对人们来讲有多么重要,如果企业支付的报酬不够好的话,都很难让人保持积极的心态。因此,在企业内构建良好的薪酬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在长期企业调研中,发现有过半数的员工认为现有薪酬非常影响自身的工作态度。因此,优化薪酬体系是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一个好的薪酬体系不仅是让员工获得与各自贡献相符的公平报酬,更重要的是引导员工积极

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创造出更为出色的工作绩效。

其次,在社会上的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中,通过对管理水平维度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最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是管理水平,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达到72.9%。现今社会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绝大多数员工的典型心态。虽然企业日常管理中,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但在制定各项人力资源制度或对用人部门进行相关培训时,应重视该项因素的影响,对于某些暂时无法改变的不合理状况,可以通过与员工的主动沟通,取得员工的谅解。

再次,近年来,职业生涯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到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活动中,这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实践。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企业将更加关注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配置和使用,减少“不尽其才”造成的浪费。事实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其工作态度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有一个机构做的1000份以上的量化评估问卷显示,“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员工群体工作态度最好,工作态度较差的群体为“3-5年”工作经历的员工群体。员工工作态度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其变化呈现一条明显的V字曲线。而这条V字曲线与实际情况非常契合——初入职场时,新人往往情绪高涨;随着对岗位技能和工作内容的逐渐掌握,职业倦怠感相继出现,工作积极性也随之下降;但随着工作年限的进一步增加,职业生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职业机会和回报都大幅提升,同时受到生活、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员工对工作会更加重视,工作态度指数又大幅回升。根据这个规律,公司可以有针对性

地安排企业内3-5年工龄的员工进行轮岗、培训进修、晋升、外派等,从而主动地为这部分员工群体增加工作的新鲜度,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从而帮助员工重新找回积极的工作态度。

最后一点,改变员工的心态固然重要,改变领导者的心态有时更重要。公司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对公司的态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社会调查发现,l00%的员工愿意在这种魅力型领导的指挥下带领下积极而努力地工作。

企业要发挥领导者个人魅力的作用应该要做到以下这几点:一、要尊重员工的劳动和尊严,努力激发员工的劳动和创造热情。企业必须做员工的家,使员工有归宿感。安全感、温馨感,企业领导要像家长一样关心和爱护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家自觉地积极创造,努力工作。二、明确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明确企业对员工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规定员工对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和员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三、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设身处地接纳对方,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沟通才可以有效,关系才会密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四、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企业生产经营的形势是与每个职工休戚相关的,员工只有知情明理,才能立足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ns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