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初探

更新时间:2023-05-20 01: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

摘要:当今信息时代,尤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素养。现代学科教学强调开放性、综合性,注重要从独立学科、封闭时空、狭隘内容转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教学手段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元互动。鉴于此,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实践活动为拓展形式,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方式来对小学生进行信息化阅读的素质培养,以积累更多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阅读 实践探索 语文素养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一 、遨游网络,走进广阔的阅读天地

网络世界,知识无限,这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轻击鼠标,古今中外,上下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华章,尽收眼底。这一切正是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机延伸和无限补充。

网络阅读适应每一个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和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辟了更精彩的天地,大大减少了阅览室和图书馆资料的不足和查找资料的难度。

1、 开放的网络,学生面对无穷的阅读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开放性越显突出。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学生阅读的内容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文本读物,而是可以通过登陆如凤凰语文网、雏鹰文学网等网站去享受阅读的快乐,获取丰硕的知识。

2、 及时的网络,学生面对新鲜的阅读内容

当今的学生不仅仅是要读圣贤书,更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百年奥运,梦圆北京、“神七”飞天,华夏同庆 这些国内外大事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出现在网络上,这比普通的传媒要及时。这些内容虽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告知于学生,但在课间、综合实践课上总会有学生在第一时间交换彼此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这缘于学生每天从网络获取了大量的、最新的信息。此外,学生也可从每天下午电子阅读课中获知一些新近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大开阔了阅读视野。

3、对话的网络,学生面对交流的阅读内容

在生活中,虽然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内容与他人进行交流,但往往不及时,而且交流的面窄。而网络的优势,不仅提供了及时、大量的阅读者,更在于提供了一个让阅读者交流的平台。在阅读完某篇文章后可以随时发表评论;

阅读

利用BBS论坛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展开讨论;利用QQ与他人一对一交流 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确网络交流的技能、道德,学生就能体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 、依附网络,构建科学的阅读模式

1、个体式阅读模式

个体式的信息化阅读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视角去选择、组织、运用网上的阅读资源,以达到各自的学习目的,实现学生自己既定的阅读目标。这种模式主要是人直接与网络资源进行对话,从网上获得所需阅读资源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帮助学生选取有益的阅读资源,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互动式阅读模式

通过论坛、QQ等平台,学生们针对感兴趣的文章或教师推荐阅读的内容进

行定时、同话题、聊天式的讨论,交流。

3、探索式阅读模式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拟定某些特定的问题,并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发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负责对学生提供帮助,但这种帮助并不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答案,而只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提示,如“请到某网站区查询文章”“请查阅某参考书、某章节”等。

4、协作式阅读模式

教师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自主寻找资源、分享获得的知识,相互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及时总结阅读心得,并将之传递给小组。成员在互相讨论中消除彼此的疑惑,使学生现有的操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在他人的帮助下达到更高的认识水平,并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 有效管理,落实完善的阅读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可以在学校网站平台上构建三个功能区,以完善网络阅读机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动力:

1、“阅读资源导航区”——学生探索知识的港湾

网络的资源是海量的,而且其高效的搜索功能有利于进行更为丰富的阅读学习。在学习前,教师在导航区尽可能多地提供有关主题阅读的学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源导航区”提供的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资料,尽情地在资源区徜徉,从中获取大量知识。这些知识获取的意义不同于传统方式,它是学生主动探寻中获得的,是完全属于他们的。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更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

2、“阅读资源讨论区”——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

学生通过讨论区可以提问,回帖,发表读后感等。由于他们阅读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自然不同。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精彩回帖时,及时把它们超链到主题学习的主页,或者在网上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以资鼓励,可以想象学生看到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表扬的心情;发现学生的认识有误,教师及时在网上回复帖子予以纠正。难怪一个学生在她的周记上这样叙述:我更喜欢在“阅读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课堂上发言错了的尴尬,心情特别轻松。

阅读

3、“阅读心得展示区”——学生才华展示的园地。

将网络阅读成果与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紧密地结合。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对某一事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信息化作业的形式展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写作的形式和内容迥异于传统的作业形式。那一张张电子手抄报,图文并茂,内容精彩纷呈,充分显示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那一张张出自于学生之手的幻灯片,键入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一个事实加以佐证,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多媒体写作方式,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动画生动地反映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这些作业出现在班级网站上时,他们的情感心理得到了满足,又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轮的阅读之中。

此外,在综合实践课上定时为学生的阅读创设交流机会,开辟了“开眼界”、“好书大家说”、“E网情深”、“童言童语”等活动内容,适时交流网络阅读的收获与体会。倡导学生开设个人博客,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

四、强化实践,凸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学生语文素养通过信息化阅读得到了提升。他们知道周围环境中常见事物的作用;获取了具体的、基本的生活知识;拓展了阅读领域,在不同的网络阅读素材中增长了见识;懂得无一文不可读的道理;初步具有信息化阅读的探究精神,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锻炼了思维能力;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积极收集、处理、积累网络阅读的信息。

1、 在积累中感悟,承袭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瑰宝,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丰富思想。 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中不时显现出的清词丽句,无不体现着他们在古典文学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方面的高深造诣,诗歌助就他们文采得以飞扬,而他们取得这一成就的秘诀就是积累。为了加强学生感悟诗歌,赏析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为了扩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每周的诵读课上我们都要开展古诗词赏析活动。让学生交流一周通过网络搜集获取的古诗词知识。记得在一次诵读课上一位学生介绍了《归园田居(其三)》后,许多学生又去收集《归园田居》其他四首诗,并在论坛上面开展了一次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讨论。一周下来,学生至少积累了6首陶渊明的田园诗,并了解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领悟诗人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志趣,以及对污浊仕途的厌恶,坚决与官场决裂,保持一个完整自我的生活意愿。学生通过自主的网络阅读不但了解了陶渊明,了解了田园诗歌,同时又丰富了诗歌的积累,加深了学生人文内涵的积淀。

2、在实践中创新,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每天定时的网络阅读已成孩子的习惯,每天开放的“阅读论坛”成为学生分享阅读成果的乐园,每天更新的“展示区”见证学生广博的知识,这一切都源于

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下表是对我班一位学生五个月网络阅读跟踪调查的综合

阅读

从此表中可以发现: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并且有摘记的习惯,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逐渐增加阅读量,同时也使自己阅读的对象更加广泛。在论坛话题的选择上由最初的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内容发展到纯粹的由学生在网络阅读中所引发的感兴趣的问题,显示出其语文能力在提高。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收获的是乐趣,收获的是知识,收获的是自己终生的发展。

3、 在阅读中探究,提升自主、协作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信息化阅读为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在教学完《三顾茅庐》一文后由学生提出“诸葛亮是否真的会神机妙算”这个问题,并提议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查找资料来弄明白。于是我将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并选出了一个组长,教会他们如何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如何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对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等。随后,每个小组定时通过校园网、QQ、论坛等将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交流各自看法,再由小组长整理好这些意见,粘贴在教室外的展板。教师利用课间引导学生再去分析、交流这些资料,从而得出结论:诸葛亮虽才智过人,但不会神机妙算。《三国演义》之所以把他神化和小说为了吸引读者而“夸大其辞”有关。“借东风”、“战群儒”、“空城计”在历史上并不出于诸葛亮之手,只是为了突出

阅读

其聪明而将这一切集于他一身。通过这样的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研究,更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学生在和谐友爱的合作氛围中,乐于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他们真正是阅读的主人。

4、 在情感中延伸,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虽然来自于精神世界,但有了这种体验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这些东西。美好的情感体验长期储存于学生心灵,不断积蓄,转化成积极的情感内驱力,促使孩子主动去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种力量一经产生,孩子在有意无意中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流露、表达出来。

一位学生在网络上看了《廊桥遗梦》的介绍后借阅了全文,被书中这样的情节感动着:麦克和卡洛琳兄妹在处理母亲后事的过程中,阅读母亲遗留下来的三本日记,经历了由怨恨、同情、理解到敬仰、学习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了母亲芬琪卡强大而光芒四射的生命魅力所在,从而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随后她发动部分学生也积极阅读了这本名著,且将这一情节排成了课本剧,在活动课上表演;每人写了一篇读后心得发表在校园网;在班级中发起“感恩母亲周”活动。活动是如此热烈,如此受欢迎,这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被文本所包含的情感深深打动,被母亲折射出的精神深深折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一种崭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予以寻找。

信息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虽刚刚起步,但坚信只要把学生当作是真正阅读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在信息化阅读的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定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蒋军晶《作文教学新视点》《新作文小学教学》 2004年第二期

[3]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pq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