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语文

更新时间:2023-03-08 17:59:5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宁阳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

语 文 试 题 2017年12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按规定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中性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请将1—3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等等。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延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传统的中华文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可以说,中华文化尤其是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以儒家为例,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按照时代需要给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⑤当一个文化体跟另外一个文化体碰撞时,就会有强势弱势的差别,其主要因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全有可能不断提高,只要有意识地实践、倡导,中国文化也有能力保持其核心伦理价值取向,并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会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会将中华文化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之一。同时,因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条件相似,从中国复兴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所以,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不仅能实现中国梦,还会为人类不断贡献理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摘编自林毅夫《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原载于《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化的器物、组织、精神层次不断变化,但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绝。 B.中华文化伴随经济发展会形成完整的自洽体系,从而适应并不断演进经济基础。 C.以儒家文化的“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D.为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要不断随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经济学视角审视文化自信,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B.③段在中西对比中例证了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可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容。 C.④段中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可以随时代自我更新。

D.文章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化更新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演化要适应经济发展,可见,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变化。 B.只要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中国文化就会在与其他文化体的碰撞中占据主动。 C.“亚洲四小龙”的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中国复兴理论为指导。

D.对中华文化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认识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充满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请将4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汪伊凡

长庚收鱼回来了。田二姑娘看着他网里那懒得蹦踺的两条老鱼,努了努嘴。

田二姑娘是长庚的媳妇儿,可能是村里唯一不曾嫌长庚蠢笨的人了,但如今连吃了三天的野菜,不高兴的神情也挂了一脸。

瞟到媳妇儿那不满的嘴角,长庚默默踢踹着地上的渔网。 “都怪这网。”

长庚是洞庭湖边上一个普通的渔民。被他责怪的网叫底八扣。底八扣是种很原始的渔网。那呆头呆脑、毛毛糙糙的样子,像极了长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傻,他只是怂,怂到用呆傻来掩盖自己是个旱鸭子,是个碰到水就怕自己会沉下去的怂蛋。因为如此,他只能缩在鱼迹罕至的小角落,扯弄着蠢笨的底八扣,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鱼嘲讽式地溜走。

因为他没法下水,所以就不能像真正的爷们儿一样浮在水草缠绵的洞庭湖里,把油光水滑的渔网收束在脊背上,等着满满的渔网把脊背压出深深的沟壑。然后回到家,让家里的娘儿们恭恭敬敬地倒碗白酒——也可能是黄酒。

但不管黄酒、白酒,只有爷们儿才能喝到。只有爷们儿才能优哉游哉地吧唧着嘴边的酒渍,指点着今天吃什么法子烹的鱼。

长庚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怂过去了,只盼着老婆生个不怂的娃,堂堂正正地过个晚年。

长庚不知道,老天爷最不爱眷顾的,就是怂人的痴盼。他只知道,媳妇来湖边找他的那天,日头正高,把云晒得薄薄的,让人很想躺上去。他在船上晃晃悠悠,拽着异常沉的渔网。汗水流进了长庚的眼睛,他眨巴了两下,又疼又辣。眼泪水缝里头,忽然就渗出了他媳妇儿。

他以为自己中暑了,仍死命地拖着渔网,或者说,是被渔网拖着。这么一拉一拽之间,小木船被斜成了个危险的角度。

“长庚!”田二姑娘一声尖利的喊叫把长庚吓了个激灵。长庚这才猛地发现,碧绿的湖水就在自己的眼前了。

没有风,湖面死寂沉沉的,像个大号的鼻涕虫。

长庚浑身都僵了,他像根柴火似的杵着,暴露着自己怂蛋的本质。 田二姑娘蹚下了水。谁能看着自家爷们儿在面前翻船呢?

可田二姑娘还是太久没下过湖了,滩涂上的青苔滑腻地附在她的脚板上,她下意识地挣了挣,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和长庚的怂一样致命。

青苔毫不留情地甩开田二姑娘。什么时候就躺在了水里?她再也没可能知道了。 长庚被这一幕激红了眼睛,不管不顾地跳进了水里。

轻柔的湖水携着些他从未冒出过的壮语灌入耳朵里,长庚觉得自己所有的感官都被湖水堵塞了。

但这柔滑的水里,是什么那么粗粝?这广阔的梦泽中,是什么把他越缠越紧?长庚慌乱地扑腾着手脚,他竞没沉到水底,长庚惊得想给自己一耳光。

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 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

世间只恨“早知道”。底八扣也不喜欢这话。于是它紧紧地攀附着长庚的脊背,借着勾住的一把水草,牢牢箍住这悔到妄图回到过去的懦夫。

长庚好想吼叫,想问田二姑娘无端端地来干吗,想问这底八扣为何缠上了自己的身,想问自己怎的就是挣不开这怂蛋的网,就是逃不脱这宿命的纠缠。

没人听得见了,人们只能看到长庚夫妇两眼圆瞪,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 多少个人冲了过去,可太远了,也太迟了。 为了掩盖自己的旱鸭,长庚选了个最僻静的角落。 多好,多好,没人拆穿他。但没人能救他。 都怪,那网。

(选自2017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从“网”写起,又以“网”结尾,开头“都怪这网”与结尾“都怪,那网”相照应,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B.小说开头插叙爷们儿善用渔网以及悠闲吃喝的情节,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与长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描写了长庚对自己以往懦夫行为的悔恨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长庚夫妇“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这样一个悲情结局,再次揭示了一个简单又普遍的道理:自欺欺人,自食恶果。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网”的含意。(5分)

6.“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请将7题答案按照5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

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或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摘自国家数据网)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现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是存在差异性的,要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的细胞在村、户,要让能力强、水平高、懂基层的干部进驻农村,担当村级带头人,用创新方法激活农村“细胞”,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个性化路径,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产业开发实施计划,杜绝盲目扶贫。

(摘自《大众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占所在省贫困人口比例高,贫困发生率高于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均占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公共服务不力,部分基础设施和危房需要维修或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B.从材料二看,2012至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一些地区千百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使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要完成脱贫任务,解决这些贫困群众的精神匮乏更为重要。

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E.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照搬照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请将10——12题答案按照6—8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豆卢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气节。汉王谅出镇并州,毓以妃兄为王府主簿。从赵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仪同三司。及高祖崩,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纳谘议王烦之谋,发兵.作乱。毓苦谏不从,因谓弟懿曰:“吾匹马归朝,自得免祸。此乃身计,非为国也。今且伪从,以思后计。”

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帝以为然,许之。贤密遣家人赍敕书至毓所,与之计议。 ..

谅出城。将往介州,令毓与总管属朱涛留守。毓谓涛曰:“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当与卿出兵拒之。”涛惊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语!”因拂衣而去。毓追斩之。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及开府盘石侯宿勤武、车骑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闭城拒谅。部分未定,有人告谅,谅........袭击之。毓见谅至,绐其众曰:“此贼军也。”谅攻城南门,毓时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识谅,.射之,箭下如雨。谅复至西门,守兵皆并州人,素识谅,即开门纳之。毓遂见害,时年二十八。

及谅平,炀帝下诏曰:“褒显名节,有国通规,加等饰终,抑推令典。毓深识大义,不顾姻亲,出于万死,首建奇策。去逆归顺,殉义亡身,追加荣命,宜优恒礼,赠大将军,封正义县公。”赐帛二千匹,谥曰愍。子愿师嗣,寻拜仪同三司。大业初,行新令,五等并除。未几,帝复下诏曰:“故大将军、正义愍公毓,临节能固,捐生殉国,成为令典,没世不忘。象贤无坠,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此处的妃指豆卢毓的妹妹,是汉王杨谅的王妃。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B.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C.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D.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诸侯之死,此处是指隋高祖文帝驾崩。 B.敕书指隋炀帝的诏令,敕书中的“敕”指君王诏命、诏令。

C.车骑安成侯元世雅是用官职、封号、姓名称人,是古代称人方式之一。 D.堞,指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逢敌人进攻时可用于隐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豆卢毓守节不渝。他曾苦谏发动叛乱的杨谅,但未获采纳;他假意顺从,转而与杨谅斗争;后城破被杀,以身殉国。

B.豆卢毓遇事果断。他策动朱涛共同出兵抵抗杨谅,失败后当即将其斩杀;并联合多位将领坚壁应战,拒绝杨谅入城。

C.豆卢毓机智应变。他用计骗过守城的士兵,用箭射退攻打南门的杨谅;并安排稽胡积极备战守城,把杨谅逼至西门。

D.豆卢毓荣显身后。他死后因智谋和大义受到朝廷的封赏,他的儿子因此继承爵位;后来受到皇帝的特诏而不绝奉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5分)

(2)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诸将五首(其五)

杜甫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和帮助。严死不久,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写下此诗。②锦江:代指成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句,“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B.第二句“万壑”生“哀”,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流离失所。 C.第五句“三持节”,写出了好友严仆射先后三起三落,仕途坎坷。 D.第六句写严武有将帅风度,军令甚严,赏罚分明,治军从容洒脱。 E.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作结。 15.请从“忆”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自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了早莺和新燕在春日里欢快忙碌的情景,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感受着江上微拂的清风,看着眼前平静的江面,不由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请将17—19题答案按照9—11的顺序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叙利亚战争中,美国打着“维护和平”的幌子从中调解,暗中却向叛军组织出售军火,这种蒙蔽视听的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

②“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在任46年,执法无私,立身有责。他既不为己谋私利,也不为权势所动摇,是一位守正不阿的优秀法官。 ....

③《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官场生活触目惊心,这里既有大官巨蠹,又有小官蝇贪,各色人等,使官场生活波谲云诡,反腐形势异常复杂。 ....

④在世界旅游业全球峰会上,某银联董事长认为,中国旅游业正方兴未艾,将为中国....经济和全球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⑤虽然参加“自强计划”的高校增多,使寒门学子考入名校的希望增大,但与这些寒门家庭的心理需求相比,依然是不足挂齿。 ....

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迅猛,其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也将大.有可为,天气预报将更加及时准确。 ...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复杂系统人因设计的概念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B.丝绸之路传递着人类文明,也形成了像疏勒城这样的文化遗址,扼守着天山北麓咽喉要道,正越来越受到考古学者的青睐。

C.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小,学校应尽早普及网络安全教育,让儿童学习更多的网络素养。

D.舞台剧作品《繁花》近日在上海宣布公开售票,第一季将于明年1月26日确定在沪上美琪大戏院首演。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会上,王宁同学向评委老师完美地展示了她的心得,最后她说:“谢谢大家的聆听!”

B.小李在医院顺利产下一女婴,她在朋友圈致谢:喜得小女,平安顺利,感谢大家垂爱。

C.弟弟在银行上班,衣着总是光鲜亮丽,每次见到他,我都夸奖说:“足下真是异彩生辉!”

D.开学了,妈妈一再叮嘱即将返校的莉莉,在校一定要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菜肴中适量用盐,既调味,又 ① 。因为食盐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水盐代谢,使其达到平衡。在剧烈的体力劳动或高温作业中,人会大量出汗,② ,这时可能由于体内缺乏盐分,出现肌肉痉挛的情况。因此,人要适量补充体内盐分,③ ,以保证身体健康。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国家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就一定会以“天下为怀”的胸襟来为世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只要能实现国家间的优势互补,就能建立包容共享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一旦建成,定会让全体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种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己任的经济发展思路,正是天下情怀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新体现。

①个国家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不一定会为世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③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⑤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关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a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