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初稿

更新时间:2024-02-27 19: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于都的思考

摘要:在大约69年前,我们的革命先烈走了一条漫长而又让人记忆深刻的路,人们叫这条路为长征路,称这个过程也叫长征,它出现了一种精神,叫做长征精神,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条长路的起点吗,那就是于都,于都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最重要于都继承和发扬了苏区精神,拥有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苏区精神,这就决定了于都作为起点,也是第一选择

关键字:长征 于都 苏区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莫过于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系列传颂于世界各地和各个时代的感人至深的史事。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老人家的原话,言简意赅却寓意深远。

首先,我们看看长征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概分为几个阶段: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

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

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以上内容是对长征历史的一段简要介绍,这是我们研究于都与长征之前所要必须了解的 所以于都作为它的起点,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要问到长征从哪里开始的地方,于都。于都是长征开始的地方,它作为长征的起点尤其必然性更有其偶然性

于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可以作为长征的起点,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毗邻闽粤,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县城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工农业迅猛发展的中心城市。323、319国道和赣龙铁路穿境而过,与红色故都瑞金、将军县兴国及宁都、安远、石城、会昌相接壤,至赣州市仅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显著。

于都建县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有宁都、石城、安远、瑞金、会昌、寻乌“六县之母”和“三省往来之要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资源较丰富,探明矿种25种130余处,是赣州重要的矿产品基地;水力蕴藏量38.7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2万千瓦;林地266万亩,林木储积量316万m3,覆盖率61.2%。

于都是一块极具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1934年10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央红军主力 8.6万人集结于都,分别从于都河北岸八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有6.8万人参加红军,有史可查的烈士16336人。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转战陕北,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从此,于都河有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之美称。叶剑英、陆定一同志为红军渡过于都河写下了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的光辉诗篇。从参加红军的人数和有史可查的烈士来看可知

于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全红县。当年,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先后集结于都进行休整补充,在于都开展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旧址、旧居,有关长征的历史文物资料丰富、详实,保存也较为完好。多年来,于都作为学习先烈,考察革命历史和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吸引了中央、省、市等各地领导、文人、学者、游客前来参观。中央“心连心”艺术团还多次来到于都举行了大型现场直播文艺会演。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旧址暨毛泽东长征出发前夕旧居,分别于2000年和198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中央后方保管处、中革军委旧址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中央后方保管处还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中,从上面可以看出,当时于都的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在与各地的交流中属于中心位置,才会使得当时的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的红军纷纷到于都来休整补充,这无疑使得于都成为整个红军战士的仓库,进而引得大批的国民党军队的追击,特别是当时的赣州市还是白区,无疑是对中央红军的致命打击,在这样严峻的政治战争形势下,这只是当时于都的政治经济和战争形势,已经够复杂了。

我们再来看看更复杂的赣南战争形势和整个国家政治形势,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选择于都作为长征这件大事的起点。在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在“左”倾冒险主义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1934年4月28日,广昌陷落于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其它军事要塞也相继失守。

中央苏区逐渐缩小,这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乏,红军已经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全陷于被动。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是从当时的主要形势看,瑞金是响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但在长征之前的瑞金战争形势是,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酝酿了近两年时间,并经过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精心筹备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还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决议案,自此,我们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正式以国家形态出现。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从上海迁到了瑞金,因此,“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字就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二苏大会”还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大纲等决议案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以及关于确定8月1日为建军节等决定。因此,瑞金作为赤色首都,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的诞生地。有关瑞金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有一位专家作了很精辟的概括,这句话是:“封建专制,昏天黑地;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欢天喜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的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领导开创的中国苏维埃运动时期全国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斗争,是井冈山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的中央苏区,是由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红色区域组成。其鼎盛时期拥有江西的瑞金、兴国、宁都、于都、

会昌、寻乌、安远、信丰、石城、广昌、黎川和福建的长汀、上杭、龙岩、永定、连城、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21个县城、5万平方公里面积、250万人口,其版图之大在全国根据地中是首屈一指的。

于都当时的经济形势,在中央苏区实施了大量的土地政策,其覆盖范围到达整个赣南苏区,当时的于都何其幸也,自然也是享受了此政策(一)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一个异常特殊和异常重要的时期。在28年的历程中,就革命内涵言,如果说大革命时期仅仅揭开了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序幕,那么在这个时期,党才真正成为近代革命的主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开始得到全面展开。它不仅经历了漫漫10年的求索,是最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而且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挫折和曲折最为频繁、党和红军几乎濒临绝境而又发生生死攸关的转折的时期。此后,党走向成熟,由小至大,由弱变强,夺取革命胜利乃成势所必至。因此,这个时期既凸显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特色,也是决定党的命运的关键时段。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挖掘党的历史文脉,展现党的革命精神,认识党的发展的若干规律性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这个时期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探索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各个革命根据地即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的建立,是党和红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根本支点。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维埃区域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于都人民秉承了并发展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许多人对“精神”内涵的概括都首先强调理想信念,因为它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时,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上井冈山后整整一年,还没建立起巩固根据地,部队中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展示了自己环视世界形势和中国政局而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深刻认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如他指出的,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中央苏区建立起来,其他苏区在发展壮大。这以后,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但是,广大红军将士和苏区革命人民,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相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无论有多么巨大的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十分盛行。在红军中,集中表现为对“本本”和上级机关的迷信。为了同这种倾向作斗争,毛泽东深入苏区农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反对本本主义》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是“保守的思想路线”,“完全不是共产党

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他的倡导下,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新局面。对于军事斗争,毛泽东更是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哪里的敌人力量薄弱就向哪里进军,不断进行大穿插、大迂回,因而在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下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毛泽东在开辟和发展中央苏区时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和他们是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这实际上阐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为了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毛泽东还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提出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要求。苏区各地形成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政治空气,涌现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显示出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第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饷,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以做人民的公仆为无上光荣,以廉政清明来严格自律。坚持这种好的作风,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起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初步保障。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成为维系党和人民的“脐带”。 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苏区存在的那段时间和随后的游击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仅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在牺牲的20余万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0.8万余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等县的烈士都在1.6万人以上。原属湘鄂赣苏区的湖北阳新一县,就有10万人在土地革命时期献出生命。

2005年10月在兴国召开“弘扬苏区精神理论研讨会”,即全国第一届苏区精神研讨会,我在会上讲了“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问题。这次在瑞金召开全国第二届苏区精神研讨会,特别邀请全国各大苏区所在地的代表与会,借此机会,我讲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问题,同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起研讨,以推进全国各个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于都接受了当时中央政府的土地革命政策,获得丰收,积累许多粮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长征的启动,最重要的是于都发扬了苏区精神,在如此多优越条件下,长征起点定在于都,那是必然的,长征毫无疑问是不朽的,长征精神也确实需要发扬光大,可长征对于70年后的我们还有没有意义呢?当然有,而且很多!但大多数国人渴望听到清新一点

现代一点现实一点的长征精神,一种用老百姓的语言讲出来的长征精神。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那场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 座丰碑。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长征精神,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永远流传于世。

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经过无数的流血牺牲换来的,而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不可遗忘的,我们在新时代的生活里,更加不可忘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而作为于都人的后代,更是应该以此为傲,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己任。

【1】石仲泉; 《中央苏区和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1

【2】黄鹏生;从军事出征的共性特征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和地点[J];党的文献;2005年02期

【3】高维良;中央红军长征的准备问题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05期 【4】刘良;中央红军长征始于何时何地考[J];党的文献;2003年05期

【5】闵廷均;;三军远征及意义[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肖甡;;略论中央苏区的贡献与苏区精神[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1期

【7】刘付春;;试论中央苏区时期的统战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熊吉陵;黄诚;;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农村合作制经济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9】丁玲,《红军长征记》[M].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9-1

【10】方小年;周剑;;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11】余伯流;《论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6.9 【12】谢敏华,《1927—1934年苏区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3】余伯流,《长征的决策、准备与突破》前线,2006.8 【14】曹春荣,《长征中朱老总几度拍案而起》中华魂2006.7 【15】严 帆,《万里播火者——红军长征岁月的新闻宣传》[J].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10

现代一点现实一点的长征精神,一种用老百姓的语言讲出来的长征精神。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那场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 座丰碑。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长征精神,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永远流传于世。

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经过无数的流血牺牲换来的,而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不可遗忘的,我们在新时代的生活里,更加不可忘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而作为于都人的后代,更是应该以此为傲,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己任。

【1】石仲泉; 《中央苏区和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1

【2】黄鹏生;从军事出征的共性特征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和地点[J];党的文献;2005年02期

【3】高维良;中央红军长征的准备问题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05期 【4】刘良;中央红军长征始于何时何地考[J];党的文献;2003年05期

【5】闵廷均;;三军远征及意义[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肖甡;;略论中央苏区的贡献与苏区精神[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1期

【7】刘付春;;试论中央苏区时期的统战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熊吉陵;黄诚;;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农村合作制经济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9】丁玲,《红军长征记》[M].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9-1

【10】方小年;周剑;;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11】余伯流;《论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6.9 【12】谢敏华,《1927—1934年苏区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3】余伯流,《长征的决策、准备与突破》前线,2006.8 【14】曹春荣,《长征中朱老总几度拍案而起》中华魂2006.7 【15】严 帆,《万里播火者——红军长征岁月的新闻宣传》[J].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7q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