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27 14: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材依据:教育部2106审定 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驿路梨花》 一、 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七年级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并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略读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本课则是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作者的巧妙构思的重要课文。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解饥疲和见闻为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文的故事性强,适宜复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二、 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略读粗知大意;结

1

合学情,用八分钟的时间读完课文,思考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本文故事性强,一波三折,宜通过复述故事和按顺序写增强对比,理解本文构思上的绝妙之处;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

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培养略读能力,快速浏览文章,迅速提取文章信息。 2. 训练学生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略读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本课则是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作者的巧妙构思的重要课文。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解饥疲和见闻为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文的故事性强,适宜复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本篇

2

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

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重点) ? 培养略读能力,快速浏览文章,迅速提取文章信息。(重点) ?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难点)

方法与途径:

? 略读法 把握文章大意,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 ? 复述法 复述本文围绕小茅屋各个人物与之发生的故事。 ? 对比法 通过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复述故事与按时间顺序讲述

十几年前解放军修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等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构思之绝妙。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陆游的是《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多媒体展示雷锋事迹 文中人物与小茅屋有过的故事 设置悬念,制造误会的作用 字词积累

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学生集体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党,爱憎分明不忘本,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一个响彻寰宇名字,他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3

他就是雷锋同志,他的精神世代相传。各族人民都在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本文就给我们展示了瑶族人民学习雷锋精神的故事,让我们一睹为快。

(二)多媒体展示字词:

驿:yi 蔑miè 陋 lòu 撵 niǎn 麂jǐ 葺qì

(三)略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

要求学生用八分钟的时间速度课文,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遇到生字词或者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

在略读候完成以下问题:

1、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故事? 2、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3、八分钟后课堂检测,检验学生的略读效果

多媒体展示:

1.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 3.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4.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5.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再次默读课文,学习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要求: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

4

思考:还是这些内容。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述,应该怎么说?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们”路过住宿。

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小说。

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多年,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写?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按时间顺序写就太平淡了,也不吸引人。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板书并画山的简笔画)如果大山没有峰棱,没有起伏,就不会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诗句。一篇好的文章有曲折、有悬念才能吸引人,才是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就像电视剧一样,有悬念,有波折,才能更吸引人。 (一)两次误会

误会1: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误会2: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二)三个悬念

悬念1:“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2:“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5

悬念3: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三)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的悬念”

(五)课堂小结

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

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尽管这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它却是人性美最朴实的体现。希望同学们记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板书设计

人物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妹妹 解放军 梨花姑娘 做的好事 修葺 送粮食 照料小茅屋 盖小茅屋 照料 时间 十多年后 十多年后 前几年 十多年前路过 小茅屋改好后至出嫁前

两个误会 三个悬念 ——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6

(七)作业布置: 1、听写课后的读读写写;

2、拟对联:为“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下联

参考答案:(雷锋精神代代传 文明礼仪家家讲 社会公德人人遵 各种规则人人守) 3、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导课用歌唱雷锋的歌曲导入直奔主题。过渡到雷锋事迹、雷锋精神,

又恰逢“三月文明礼貌月”的最后一周,学校要求每班唱一曲雷锋的歌,讲雷锋故事,号召学生做文明一中人,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

二、略读指导到位,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突出了本文及单元教学重点。粗读的方法,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遇到生字词或者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教参要求学生5分钟粗读课文,知其大意。我根据学情要求学生用8分钟读完,

思考;1、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

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故事?2、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检测粗读效果良好,学生能准确回答出所设置的相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

7

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

三、运用“比较法”学习本文构思上的绝妙之处,学生理解深刻。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我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复述故事,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又按时间顺序复述,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小说。 在比较中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并适时的阐述构思的好处。 不足之处:

复述故事学生基本是遵循原文来复述,寻章摘句,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学生的复述能力还有待提高;复述占用课堂时间较多。 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

8

5、跳读,勾画出描写“梨花”的句子看看哪些写的是自然界的梨花,哪些写的是人?

1) 第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

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2)第24自然段(文章的中间)?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

3)第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9

4)第37自然段(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作者寄予的情感也不断升华。小说结尾,洁白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

(五)理解标题,揭示主题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通过分析上一环节的问题,学生不难理解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媒体)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出示一组含美丽的梨花、雷锋同志的头像和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的画面,同时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让学生借助画面将花、人、精神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多媒体展示陆游的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10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研讨问题:(媒体)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都是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精心设计的,因其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因其均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所以它们又存在着内容和逻辑上的联系。题1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本文记叙顺序,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叙、倒叙、插叙三序结合的优越性;正是有了课文安排的写作顺序,才能在文中巧妙设置三次悬念,引发两次误会,从而使文章依靠短短的篇幅,形成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引人入胜,题2的设计便是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小说的主人公未出场,但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题3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11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通过分析上一环节的问题,学生不难理解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媒体)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出示一组含美丽的梨花、雷锋同志的头像和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的画面,同时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让学生借助画面将花、人、精神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歌声中陶冶情操,从而实现本堂课的德育目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

13

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l)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

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14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一)下面让我们一边默读文章,一边勾画出本文写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二)还是这些内容。如果按照时间先顺序概述,应该怎么说?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们”路过住宿。

(三)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多年,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写?

如果按时间顺序写就太平淡了,也不吸引人。 六、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七、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结合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赞美木屋主人,可在行文中却时时突 - 2 -

15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多 美

(花) ┌“我”和 老余[修茸]设悬

多 好───梨花── 小茅屋 │ 族老人[照管] ↓ (人) (主人) ┤ 哈尼小姑娘[照管] 再悬 遍 开 │ 梨花姑娘[照料] ↓ (精神) └ 解放军叔叔[建造] 又悬 ↓ 解悬

第2 / 3页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占的份量是不轻的。可是,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的

46

学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老师能否准确、有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

1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练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阅读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就是阅读理解和思维发展过程。一般而言,阅读课堂教学中耗时最多的就是师生围绕文本解读进行的

47

问答,而问答活动的收效如何,首先起决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从阅读的本质来看,有效的阅读也在于文本激活了读者的主体知识和情感思维。使读者产生了问题,从而进入沉思的过程。可以说,一节阅读课如果没有问题,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中枢环节。

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精彩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理清”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教学中我想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明确本文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指明一位学生读一至八自然段,请同学思考:“我们在是什么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通过仔细读书就能形成自己的概括。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问题铺设了台阶。接着,我请同学默读八至十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的”?通过阅读,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得比较全面,而且积极性也很高。这时我意识到,时刻抓住文本就能使学生的读书、思考以及回答都有的放矢,不会天马行空,这样就避免盲目浪费时间,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

问题设计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目的。在学习驿路梨花这课时,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

48

1.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基础,学生在回答这道问题时兴趣极高,但他们的回答过于肤浅。有的说是“瑶族老人”,有的说是“梨花姑娘”,有的说是“哈尼小姑娘”,有的说是“雷锋叔叔”。他们的回答都缺乏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这时我请他们回答为什么这么说,并提示学生“你怎么理解‘主人’的含义”。经过大家的探讨研究,最终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答案:小茅屋的主人是所有建造者和照管者。看着学生兴趣高昂的样子,我顺势又给出两道思考题:

2.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文题为何用”驿路梨花” 为题,而不以”小茅屋的主人”为题? 这样问题就由浅入深,渐渐过渡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所设问题应做到准确

设计问题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应考虑到问题 3

的层次和顺序,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逐渐厌烦,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结合新课改理念,我认为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此上课前我们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另外,课上还要注意随时

49

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4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dl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