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更新时间:2023-09-28 22: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5例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进展性后循环缺血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病因干预提供可能。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的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伴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5例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表现中占前5位的分别为偏身无力16例(64%),中枢性面瘫16例(64%),舌瘫15例(60%),眩晕13例(52%),构音障碍12例(48%);病情进展时间中,进展时间不超过3天为22例(88%),超过3天为3例(12%),平均为2.32天;伴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占前5位的分别为高血压13例(52%),高脂血症11例(44%),椎基底动脉狭窄10例(40%),糖尿病9例(36%),冠心病9例(36%)。结论: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复杂,部分可表现为进展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椎基底动脉狭窄、糖尿病、冠心病是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应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防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进展性;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负责供应脑干、小脑、丘脑、枕叶、海马和部分颞叶的血液循环。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是供应大脑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多种一过性或持续性症状的总称[1]。

根据缺血程度及症状持续时间,它可分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和后循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本病患者常因急性起病而需住院治疗,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病情多停止进展,但有少部分患者虽经药物治疗,病情仍呈进展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治疗的25例进展性PCI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伴发相关危险因素,旨在明确与PCI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以改善进展性PCI患者预后。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我 科收治的25例进展性PCI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44~72岁,平均61.5岁;其中TIA 7例,脑梗死18例。

1.2诊断标准:临床上可以定位后循环功能区域的神经功能缺失,影像学上能够明确定位;后循环功能区反复发生的 TIA或持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但是不能够准确定位;均在发病 7 d 内的首次后循环脑梗死或既往有过脑梗死但未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者[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pj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