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远程中国文学(4)离线作业

更新时间:2023-11-19 20: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第1-2讲1949-1978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填空题

1、 1949 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2、 第一次文代会选出了由 郭沫若 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 3、 第一次文代会上,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面奋斗 》的总报告;茅盾作《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作《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

4、 建国初期,对电影《 武训传 》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5、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确定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6、1954和1955年,毛泽东先后发动了对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 》和 胡风 及其所谓“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运动。

7、50年代毛泽东发动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后来上升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对整体的“ 胡适 思想”的批判运动。

8、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

9、“双百方针”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短短几个月,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如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王任叔)《 论人情 》、钱谷融《 论文学是人学 》等。

10、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坛提出了“ 干预生活 ”的口号,文学创作呈现勃勃生机,出现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以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等作品。

11、1958年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运动,同时期兴起的“ 新民歌 运动”正是“大跃进”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12、1958年“新民歌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8万余种民歌选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和周扬主持选编的《 红旗歌谣 》。

13、在“新民歌运动”全面开展过程中,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所谓“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被定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也是文学工作者惟一应该遵循的创作方法。 14、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指责该剧“为

彭德怀翻案”,“反对三面红旗运动”,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15、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形成《纪要》。《纪要》的核心是抛出“ 文艺黑线专政论 ”,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目标直接指向“文革”。

16、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的决定》;这两个文件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文革”全面发动的标志。 17、“文革”期间,《红灯记》《沙家浜》等“ 革命杨本溪 ”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18、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形成了所谓“ 三突出 ”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9、 伤痕文学 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的小说,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 班主任 》。

二、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大会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2、“双百方针”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同月,中共中央召开知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参加的会议,会上,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对这一方针作了权威性的阐释。 “双百方针”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短短几个月,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文学创作也呈现勃勃生机,文坛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涌现出一批在题材和深度上都有所拓进的作品。

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其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三、简答题 1、“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答: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对“人道主义”的继承:“伤痕文学”对“文革”进行了全面、整体彻底的否定,使人性得以复归,“人”地位得到重新确认,继承了“五四”人道主义传统,最好地诠释了“文学是人学”的 意义。 第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而到了“文革”结束

后,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

第3-4讲 1949-1978年间的诗歌

一、填空题

1、在建国初的几年,比较重要的诗作是抒写开国大典的诗歌,代表作有:郭沫若《新华颂》、 何其芳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时间开始了 》等。

2、十七年时期的诗歌绝大多数是颂歌或带有颂歌倾向, 政治抒情诗 影响最大的类型,贺敬之、郭小川是最重要的代表。

3、郭小川成为有影响的著名诗人,是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 致青年公民 》开始的。

4、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是 郭小川 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诗人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进行一些探索,较具影响的有《望星空》、《一个和八个》等。 5、郭小川留给文学史的首先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战斗者形象,其次才是一个热情洋溢的诗人,被誉为“ 战士诗人 ”。

6、郭小川善用排比、对偶、长句子来强化感情的力度,并用现代汉语加以改造,形成了郭小川式的“ 新辞赋 体”。

7、1956年贺敬之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创作了诗歌《 回延安 》,轰动诗坛。 8、 贺敬之 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短诗,《回延安》是代表作;一是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是代表。

二、名词解释 1、“新辞赋体”:

吸取了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而形成的一种格律化诗体――。“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2、《望星空》

是郭小川创作于50年代的诗作。诗歌表达了宇宙永恒,人生渺小的哲理性主题,体现了郭小川诗歌对人生和事物立意深远的哲理倾向。再50年代文坛,围绕此诗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

三、简答题

1、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①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烈真挚的激情。这是郭小川诗歌的灵魂所在,他的诗往往从内心世界出发,去思考和表达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战士激情的青年人的情怀和精神状态,形象性与政治性相辅相成,使其诗不但有较强的思想冲击力,而且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等。 ②立意高远,哲理性强:他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从他的诗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历史的风云,而且可以咀嚼诗人关于人生、理想、生活、幸福的精辟见解。如《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等。 ③继承感物言志的古代诗词传统,并在诗体格式上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致青年公民》采用“楼梯式”的形式;《白雪的赞歌》《祝酒歌》等运用的是半自由体、自由体诗体;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则创造了“新辞赋体”的诗歌格式。

2、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 :①善于表现重大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感:贺敬之总是密切关注重大社会问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注视时代的发展,迅速把握时代脉搏,从现实中提炼重大主题,抒写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强烈感情。

②格调高昂奔放,气势磅礴,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贺敬之的不少抒情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思考通过想象同理想加以融会贯通,从而显示出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鲜明的浪漫主义气息。

③兼收并蓄,探索创新的诗歌形式:贺敬之的诗歌既有民歌风味、古诗遗风,又明显地接受了外国优秀诗歌的影响,早期的诗《乡村的夜》、等是自由体;《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和“爬山调”形式;《三门峡歌》吸收古诗优点近似乐府歌行;而《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抒写重大题材与主题的政治抒情诗,则较多地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楼梯式”和“凹凸体”。

第5-6讲 1949-1978年间的散文

一、填空题

1、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两次艺术散文的创作高潮,其中,因《樱花赞》、《菜园小记》、《茶花赋》、《长江三日》等一大批散文名篇的涌现, 1961 年被称为“散文年”。

2、50年代初,报告文学率先掀起了创作高潮。抗美援朝期间,作家们奔赴朝鲜前线,深入战地慰问、采访和写作,诞生了两部大型的军事通讯报告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和《志愿军的一日》。其中,魏巍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 》影响最大。

3、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 刘宾雁 的《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等打破了“讴歌文学”的一统天下。

4、60年代初,杂文写作一度活跃。邓拓是这时期杂文写作的代表作家,他以“马南邨”为笔名,从1961年3月起在《北京晚报》上开设了《 燕山夜话 》专栏。

5、1961年10月,由邓拓发起,与吴晗、廖沫沙以共同的笔名“吴南星”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开辟了《 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

6、“三家村”杂文是指邓拓、 吴晗 、廖沫沙,三位作家在60年代前期创作的杂文。 7、在60年代的散文“诗化”中, 杨朔 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以1956年《香山红叶》为标志,他的散文开始追求诗的品格。

8、 秦牧 一生的文学创作涉猎很多领域,以散文著称文坛,还有小说、诗歌、儿童文学等。

9、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作家中,秦牧以“ 知识性 ”散文享誉文坛,文本总体上呈现一种学者化的倾向。代表作如《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

10、在五六十年代, 刘白羽 的散文因其诗意化的政论被称为“政治抒情”散文而成其特色,与杨朔、秦牧并称“散文三大家”。

二、名词解释 1、《谁是最可爱的人》

是50年代初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魏巍,表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在同类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之成为了志愿军战士的代名词。 2、“燕山夜话”

是60年代初的一个杂文专栏的名称。作者邓拓,他是这时期杂文写作的代表作家。他以“马南邨”为笔名,从1961年3月起在《北京晚报》上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3、“三家村”杂文

1961年,由邓拓发起,他与吴晗、廖沫沙以共同的笔名“吴南星”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开辟的《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三家村”杂文主要是指三位作家在60年代前期创作的杂文。 三、简答题

1、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①题材广泛、知识丰富是秦牧散文的一大特色。②采用谈天说地,旁征博引的形式,在重视思想性的前提下,讲究文章的趣味性、哲理性。③善于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段组织材料,化抽象的材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2、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① 刘白羽的散文被称为“诗化的政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感情充沛,气势豪迈。 ② 文笔气势恢弘,句式上多长句铺陈,形成一种壮美的风格。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杨朔诗体散文艺术风格的认知和评价

答: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来构建诗的意境,创造意味,如《荔枝蜜》《茶花赋》;结构讲究“起笔”,起势不凡;中间行文跌宕起伏、往复三折,见“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卒章显志”,骤然翻出新意;但同时又力求变化多姿,讲究修饰文辞,注重锤炼语言,如《雪浪花》《香山红叶》。 由于时代与个人的原因,杨朔诗体散文在思想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在对意境的倾力经营中出现了模式化乃至僵化的倾向。其散文的“意”基本上是一套既定僵化的时代理念,“境”则多半是新人新事、新面貌,“意境”则是将上述两者生硬拼凑起来。在谋篇布局上,先写景物,再借喻比人,最后点明哲理、抒发情感的“物 —人—理”的前后雷同的构思模式。

第7-8讲 1949-1978年间的小说(上)

一、填空题

1、 峻青 的小说主要描写抗战后期和国内战争初期胶东的战争风云,其小说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代表作《黎明的河边》。

2、 王愿坚 的小说取材的范围主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地区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段。这一取材范围是当时“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较少涉足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

3、 1959年,李凖的短篇小说《 李双双小传 》改编成电影后产生广泛的影响。

4、 周立波,40年代因创作反映东北土地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金。十七年时期,除了长篇《 山乡巨变 》外,还有20多篇短篇,代表作《山那面的人家》、《禾场上》《桐花没有开》等。

5、 陆文夫 的《小巷深处》是“百花时期”一篇取材相当独特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妓女徐文霞。

6、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到1957年“反右”开始前的一年多时间,通常被称作“百花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一些对前一时期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模式有所冲击的小说。较有影响的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 的《改选》、宗璞《红豆》等。 7、宗璞的小说《 红豆 》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国民党败退前夕北平女大学生江玫在跟随恋人去美国还是留着祖国投身革命之间的痛苦抉择的故事。

8、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以1961年 陈翔鹤 的《陶渊明写〈挽歌〉》为发端,相继有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冯至的《白发生黑丝》、陈翔鹤《广陵散》等。

9、陈翔鹤1962年创作的历史小说《 广陵散 》,叙写魏晋易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vo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