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科教学随笔

更新时间:2024-04-07 1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学随笔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推动学法教法革新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

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习,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投身实践活动,构建三结合网络

我校身居鞍山市西北角,地处农村,远没有良好的社区科研条件,但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投身新课改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学校周边的工厂、机关等纳入我们的课程资源中来设计,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与生活实践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克服

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践的弊端,竭力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努力做到四个结合: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2、与学校中心活动相结合,在我校开展争创“绿色校园”的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环境污染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调查、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上网查找环境污染的相关内容,通过活动,学生知道了身边的环境污染状况,懂得了相关的环保知识,树立了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信心,市电视台曾对我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作过报道。3、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上网、去图书馆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创办黑板报、手抄报及电子小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4、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网络世界带给学生和教师源源不断的交互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脑本身就是一张网,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教师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生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家长同样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社会生活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四、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生物教学随笔

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改革正在逐渐深入,而教学方法的改变正是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份,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谈一谈对生物教学方法的意见。在教学内容上的开放,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不要“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只有不断地“钻研教材”,才能有新的体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学密决,必然导致学生钻营学习技巧,不从根本上理解教材,体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的实质。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新的全面的知识的自然而然的抵触情绪,也就很难培养学生开放性学习方法和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当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当拓宽是十分必要的。一、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拓宽的方面主要有:

1、在知识点上拓宽。教师要根据教学上的一些知识点,适当补充一些生物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说教参上的,课外读物上的,生物杂志上的。

2、在最新生物科技上拓宽。生物科技是新世纪最活跃最有发展前前途的前沿科学。教师在日常的开放性教学中要不断适时引入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生物科学发展成就,如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图谱、克隆羊克隆牛等生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工程,网上治病等,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

培养开放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要有开放的课堂教学,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改变,给学生时间、空间去质疑,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规范、组织和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有疑必质、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甚至在教师看来是可笑的想法,对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自然和宝贵的!它体现 了认知过程的本来面目,是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桥梁”。除了班级授课,还有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实验、观察、调查访问、参观以及其他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可适当采用一种形式,或几种形式同时并用。这样,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 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教学随笔

当了近十年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在使用实验教科书的同时,用了将近二年多的时间查阅了各种资料,现就我个人对数学新课程下如何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传统数学课程的情况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理论性太强了,且有部分内容没有实用价值性(当然最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数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这样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上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巨大差别,特别表现于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在内容上分四个领域:“数学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叙述;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同时也指出数学不单纯是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新数学中教师不单纯教,学生不单纯学;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全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新数学教材上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

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符合孩子们的口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教材中“游戏是否公平?”、“跟我学”、“试试看”等极富情趣和创意的字词会令我们身不由已地进入数学的奇妙世界。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一接触新教材,我们可以立即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学习的渴望,更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二.新数学课程标准下教学的情况分析。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们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物理、化学课一样,也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常会制作一些小制作、工艺品等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也出现了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这又与传统课堂情景和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由得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数学到底怎么学?学什么?甚至数学教师也在说这课到底该怎么教?其实,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应有的对策。

数学教学随笔

许多同学想学好数学,但感到难学,不知怎样学好,到底数学学习有好的方法吗?难道真的只有“聪明人”才能学好数学吗?这里我谈一些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认为要学好数学,可以简单说成“理解加实践”。对数学知识切记死记硬背,死板硬套。要全面理解其含义,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的表述。具体的说,对概念的理解要求做到四会:会用语言正确的叙述,会判断,会举例,会应用。对法则、公式、定理和性质等的理解要求能准确的弄清条件、结论,掌握其推理的思路和方法,理解其推理的过程,能灵活的运用所得的结论。对例题的理解要能审清题意,自己先动手动脑去解一解,然后再与书上的解答对比,通过反思,总结出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重在解题思路的发现和解题方法的总结。学习数学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能力”就是一种技能,不通过必要的训练是无法形成的,美国的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所谓实践就是要完成相当的练习,我们知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对歌德巴赫猜想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震惊了世界,可他用去的草稿纸就有几麻袋!可见练习是多么的重要。大家一定努力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 在做练习的时候最好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并总结经验,掌握技能,

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通法”,这通法是一生都有用的东西。

在学习过程之中还要克服以下一些问题,现在一些同学不会读数学书,把书仅当作练习册,老师讲了就做作业,作业做完就了事。其实读数学书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过阅读关。读数学书要做到“三读”。即初读、细读、精读。“初读”就是平时的预习,上课前读完全文,了解内容,对不懂得地方做好记号,以便在老师上课的时候特别注意。“细读”就是在上课或课后详细阅读教材,不清楚的地方要反复读,把所有的知识点弄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要同老师的讲解对比,进行理解记忆。“精读”就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个别内容深入探究,大胆设想,拓宽思路,进行创造性阅读,并可怀疑书上的结论。

其实,各门功课的学习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点清楚,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知识的末梢上过多地消耗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反倒没有精力去重点知识了。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以下为我的几点做法: 一、赏识学生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此,我采取了这样几点做法:

1、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尽量简化复杂问题。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数学的推理计算,学生更容易对直观有趣的图案和实物产生兴趣。在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时,我将大量有趣的图画、实物带入教室,让学生感悟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几何图形,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学习数学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第四章“图案设计”一节时,我在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几何图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桥梁等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及用途,体会到数学王国的瑰丽。 3、用精彩的问题设臵吸引学生。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解“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我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我,我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在新的实验教材中设臵了大量的实验和游戏,我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这些实验和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概率的有关知识时,教材中设臵了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摸球游戏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次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课后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对概率有了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并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的很到位。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笑话、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比如,在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我拿出一个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又打开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转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分别就是“点动成线”和“线动成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转变评价观念,就是要清楚评价的最终目的改变的重要性,它不在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初中化学教学随笔

化学是初三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课,在这一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些感触。对自己以前的教学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1.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让学生有一个强大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科学而又系统的训练过程。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细心揣摩精心培养和引导出来的。化学教学应从学生感兴趣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促使学生超前思维,形成向教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使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激活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意识要进一步转变。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以课

本上的化学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在新学期的开始,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八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案例:在学习命题和逆命题时,学生都知道命题和逆命题只是题设和结论的交换,但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适当地加减文字使语句通顺,这就反映了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慢一些。还有就是在学习逆命题时,不能证明,只能举反例加以推翻,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举反例也是言不由衷,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几何证明题的证明时,要求学生注重

逻辑性,严密性,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一定要注意每一步都要有理论依据,能讲得通才行。并且再三强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直接用,其余的都要加以证明,不可想当然,不讲理论依据就拿来用,是行不通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每一道题诗,最好给其他学生讲一讲,别人能明白,又提不出疑问,才说明你做的题成功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尽管我在教学时千方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进行反思,学生的基础太差不容忽视,影响了数学成绩的提高。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努力,提高我教学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共同创造一个数学成绩提高的新台阶。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角色者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积累。课堂教学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创新与发展。

一、灵活运用教材,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方法中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而教师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相信学生的惊喜。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和交流中,掌握了书本中还没有介绍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赏识孩子,启迪创新的火花

创新的火花转瞬即逝,抓住它也许就可以使一个创新的心灵就此打开。漠视它,也许它从此再也不会闪现。作为教师,赏识孩子是抓住孩子创新火花的最好的钥匙。画画是最能展现孩子创新思维,施展孩子想象里的有效手段。在电脑中画画更是要求学生要不断的创新 三、巧妙的帮扶,有利于更好的创新

在学生学习中,困难总会有的。有些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而有些困难则需要老师的帮扶,然而帮扶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四、相信学生、给他们放手实践的空间

在学生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老师相信他们,他们定能给你意外的惊喜。整节课都是在学生的探索、讲解、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广大的空间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这广大的空间中大显身手,体验着成功的喜悦,闪现着创新的火花。

音乐教学随笔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有创意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一、善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而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表达心的中情感。我经常采用课堂音乐教学多样化,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即兴创作

最需要动脑筋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是每一位教师最直接的研究课题,是体现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

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需动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与”、“创造”,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怎样让儿童真正动起来,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育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儿童在成长、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奥尔夫说过,原本性的音乐是让儿童很早就开始以即兴活动形式,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和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即兴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部分。他称此为他的“音乐教学方式的独特之处,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基本部分。”

英语教学随笔

仁爱版的教材自使用已经有较长时间了,与此同时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任务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研读“新课程标准”,和各种途径的理论学习,逐渐理解接受了这个“新事物”。以下是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之后的自我反思。

所谓任务型英语教学,即“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用所学英语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这一切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众多的挑战。

首先,要求教师体会与老教材的“交际性教学法”是有区别的,尽管任务型教学的确是从交际教学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在国外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而我们有时还习惯性地使用交际性教学法。在听力课,写作课和语法课中未能很好地体现任务型的教学方法。

其次,是课堂中只为完成“任务”,不重视为任务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信息和文化背景的准备,也不对任务加以延伸,将完成任务流于形式,偏离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真正轨道。因为课时紧张,一个模块除了三单的课时间安排外,其实课时是不够的!应再课后巩固训练课。甚至有时一个单元要上两个课时才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也遇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学生自己课外的语言输入少,习惯于单一地接受和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在接受和完成任务时一时很难主动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局面。

以上这些也会引起英语教师的重视的。因为任务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做到: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培养学生记忆力快速记单词

课堂教学,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要珍惜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好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学习热情,加大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明确记忆目标,增强有意识记忆意念,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记忆效果,促进学生语言、智力、能力的发展。

1.培养记忆力要重视口语教学。坚持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听、说、读是学的基础。四项技能的关系,要同时起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记忆过程,促使思维发展,提高语言素质。

2.培养记忆力要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循序渐进。学习语言一定要天天学,日日用,才能越学越好。我们知道“母语习得”(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每个正常发育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5年内顺利地获得母语的听说能力。而“第二语言的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受许多条件的限制,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内驱力。因此,学习语言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是永远也学不好外语的。要灵活运用分类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连锁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区别记忆法、词形转换记忆等方法巧记单词,与遗忘作斗争。有些学生经常说,许多单

词我当时会背了,过些时又忘了。这就是对于记忆的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时时回忆,经常复习,才能把知识牢牢地掌握。

3.把记忆单词、句子、文章的方法溶入课堂。例如:记忆单词,首先要求学生记住它的音,形,义和它的用法,根据不同的单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突破该词某一方面的难点。有些词难读、不顺口,就要特别注意它的读音,尤其是和汉语不一致的地方,一定要示范多次,让学生听得清晰。如twelve这个词,出现了两个辅音连缀想象,对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就多在语音上下功夫。先范读,后领读,个别读,集体读,再个别纠正。首先要使学生做到语音正确,并且使他们充分认识词的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关系,做到符合语音规则的词,能借助音标,见到能读,听音能写。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了记忆的能力。 4.为了学生较快地记住词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教师的表情动作,使学生理解快,印象深。对于意义抽象的词,要尽可能放在易于理解的句子中呈现出来,使学生易于记忆,易于理解。 实践证明:记忆相同数量词组成的短文,比记忆孤立的、互相没有关联的词要容易得多,遗忘率也小得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从个体到整体,从整体到个体的过程。即一个个的词,就其具体的意义,尽量联成词组。特别是一些习语、短语动词和词的搭配关系。记忆这些词组,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当中来记忆,效果就更佳。

5.课堂上,教师的讲述要有趣、有理、有法、有序、有智力价值,多种感官并用。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知识重新组合。在讲词义比较抽象的生词时,要注意一次单词量不宜太多,并且尽量使新词与学过的旧词建立联系。联系旧词并不会冲淡新词的印象,而只会使新词的印象更深。利用同义词、反义词来加深印象也是一个好的方法。另外,多从学生可以体验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应每个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素质和内涵,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对教师“主动应对”学生学习中“错误”

学生做练习时习惯差,把练习当任务来应付,精力不集中,粗心大意,交差了事,不求质量,做完练习也没检查习惯,导致练习错误多,准确率低。

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为让学生尽早走出误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和加强教学。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错误成因

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不仅要从课堂教学、改作及试卷评阅中诊断,还需要从观察、访谈中去发现、积累,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发现错误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比如,一学生在解方程2(x+3)-5(2x-1)=1+4(2-3x)时,这样变形:10(x+3)-4(2x-1)=20+5(2-3x),笔者就质疑:“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回答:“第一步去分母,2、5、1、4的最小公倍数是20,去分母后就得到了。”听完后,笔者想:哪里有分母啊,怎么会这样想?学生不仅没有弄清去分母的本质,更没有看清和理解题目,笔者没批评学生,而是耐心地与她交流,并与她共同分析了错因,使她更深刻地理解了解方程的步骤和依据。如果当初不深入了解该学生的错误成因,一叉了事,就算学生会去订正,她也找不到错误的症结,订正结果肯定还是错的。

(二)教师要科学设计纠错方案

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一道题平时讲过,练习做过,学生错误也订正了,到真正考试时个别学生又犯错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订正只是形式,没有通过纠错,真正掌握知识和方法,达不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订正的形式和方法要优选,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订正方法,如对于凭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可能订正正确的学习困难生可以采用教师个别辅导或好差生结对辅导的方法,对于全班多数人都错了的问题应采用教师先集体讲解,再全班巡视外加个别点拨的订正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订正完毕后,教师要进行第二次批改或检查,千万不能出现对学生订正后的作业老师不闻不问或一看了事的现象。

(三)教师应从学生错误中反思、改进教学

虽然练习中的错误是学生犯的,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生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内化。下面的案例是笔者亲身经历的。多年前,在上完幂的有关运算后,下面的计算,(1)X ?X (2) (X ) ,有些学生经常出错,多次反复练习后,效果也不明显。笔者一直在思考改进的办法,后来在观摩《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开课时,讲课教师说到数学思想方法,突然顿悟:同底数的幂相乘体现的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关键在于运算级别上降了一级,同底数的幂相除及幂的乘方都类似,当初就是在这一点上因点拨学生不够而导致出错较多,这与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够到位关系很大。改进教学后,

类似上面的问题我给学生做时错误率就低了许多。总之,从学生的错误中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也可以反思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还可以反思教学方法的形式是否妥当和有效,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师应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

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的学习错误有些具有不可预见性,有些错误让你想也想不到,但它恰恰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实际上还蕴含着不少宝贵的“思维亮点”。 学生的错误不

可能单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根除,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如果把学习错误这种生成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出来,挖掘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真正体验“自我否定”的过程;从教师层面来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有些具有可预见性,如果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把这些可预见性的错误作为校本课程的材料,认真研讨,总会想出科学方法去应对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此外,我们还可以把如何认识和对待学习错误、如何分析错误、如何矫正错误等以课程的形式给学生讲座,这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极为有利。

作为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正视错误,但不过于渲染学生的错误,学会宽容、甚至“欣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分析出错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化解、矫正

错误,真正将错误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使教学得到完善和加强;对学生要培养他们学会正确归因错误,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益和教师的教学效益将得到提升和优化。

语文教学随笔

自从我们学校掀起了“课改热”,在教学中我自觉践行新课改理念,探索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但还是经常碰到“钉子”,如何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进入角色,真正成为主体是我一直感到困惑,感到烦恼的大难题。然而,在一次公开课中的大胆尝试,使我感受很深。

课题《木兰诗》,这是一篇叙事诗,内容通俗易懂,于是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前布臵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资料时,随口抛出一句:“谁能为此节课增添色彩?”学生说:“老师希望你在课堂上给我们表演的时间。”

既然学生有这份心,就舍得“牺牲”时间。话是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有点担心,万一上不好出乱子,如何收场,又有同行在听课,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忍痛割爱。

上课开始,先导入,接着朗读课文,先分角色朗读,后全班朗读,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这时有位学生举手说:“老师,给我们时间——表演课文戏剧。”当时真有点怕打乱我的设计,但又想到新课程理念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那好吧。”

于是小品开始演出:

下课铃响了,我真为学生的想象力、表演能力感到高兴。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次序,但却使我和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剧活动当中,学生真正悟到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拓宽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了,体现了课改理念。通过这堂课,让我对新课程标准认识和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它让我明白: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和组织课堂活动,要舍得“牺牲”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课堂就会“活”起来。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该放就放,怕“出乱子”影响教学任务,怕学生检测成绩不好,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痼疾,要想调动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课堂活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演说”的时间,课堂会活起来,这样教室里就会响起笑声、掌声、书声,学生就能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的点滴体会

在初中物理教改实验中,我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等。在教学中要分清各类实验的特性和作用,并把它们和谐起来,使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佳功能。本文就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边学边实验,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灵活机动,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这类教学实验,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学生学习物理情况,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是

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同时我们又发现,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由于边学边实验课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课,其教学形式如上课,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互相抄袭,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融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为一体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手、动脑、讨论、讲述、小结,教师肯定和赞扬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议,使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增强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直接学习动机。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这是不容质疑的,这是从无数人的身上得到证实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些我通常我多年任教初三化学的经验谈一谈学生接触化学初期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接触一批新的同学,我都着重培养他们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体美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课节就变得很少,但是教学任务却一点也不少。由于课节间隔时间太长,经常这节课上的知识,下节课再提问,学生是一问三不知。于是我建议我的学生们养成“两个十分钟”的习惯。就是课前十分钟和课后十分钟。课前十分钟指,如果当天有课,可以在家抽出十分钟的时间把上节课讲的知识温故一遍,把这节课讲的知识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课后十分钟是指,晚上回家把当天课堂上讲的知识有没有掌握的再看一遍。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我的授课就顺利多了。

二、认真听讲,归纳总结的习惯。

化学知识比较琐碎,有文有理,。特别是初三化学,有的时候需要记忆,也有的时候需要理解,学生们刚接触这一学科,许多同学都

会有些许的不适应。这就要求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提高课堂上的效率,会比后期复习更有效果。

比如说化学课上经常要做实验,这时候就要讲一些实验注意事项,步骤和现象等。许多同学在观察实验时只看了热闹,忘了听其中的门道。于是,每次在做演示实验之前,我都会给同学们说,听大家认真听讲,想一想老师说了几个注意事项,做完后你再来重复一遍。这样说了之后,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在讲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我边讲边叙述注意事项: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外壁有水应擦拭干净;试管夹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试管应倾斜大约45度角。这部分的注意事项特别多,但因为有了我课前的提示后,同学们的注意力很集中,所以等我做完实验后,半数以上的同学基本上能复叙出来,其他的同学在强调了几遍后也能总结出来。而且这样记忆出来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不会忘,比你给他整理出来再让他背效果好多了。

三、认真观察的习惯:

化学实验的现象很重要,因此每次做实验的时候,我都会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总结实验现象,我再给予纠正和总结。在《原子的结构》这部分的授课中,有一个关于卢瑟福的轰击金铂的实验,我先用课件演示了一遍整个过程,让学生回答观察到哪些现象,许多同学都

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出:大多数的a粒子穿过了金铂,有一部分改变了运动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总结,再结合后面的讲解,本来复杂的知识迎刃而解。极大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如果学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习惯,也会为课堂上认真听讲打下基础。

四、实验室中良好秩序的习惯。

曾经一提到做学生分组实验我就头痛。学生一到实验室,看到眼花缭乱的仪器,就像炸了锅一样,根本没有心思听老师在上面讲的什么,一会儿动动这样,一会儿动动那个,许多同学一做实验就得站起来,实验室里一片混乱,讲了一节课,基本上都在喊。累得够呛不说,学生根本没学着东西。经过不断的摸索,我觉得应该给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实验室上课习惯。于是,从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开始,我就在实验室里摆放了各种各样的仪器,让他们一次看个遍。然后给学生约法三章:1、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只准看,不准动。要用心记,老师讲完了再动。2、老师让动的动,不让动的不动。3、用完的仪器立即放回原处,不要随处摆放。4、做实验时不准站起来。同桌两个互相合作,坐着完成实验。经过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分组实验都秩序井然,而且不少同学反映,他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五、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不爱动脑。一到做练习的时候不是翻书,就是交头接耳地讨论,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翻书照着写,既浪费时间,效率又低。我试着提问了几个同学,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不会,就是不爱动脑。没有通过动脑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习惯。结果是做了好几遍的题,再做还是不熟练,要么是不会。于是我给学生定了个“两不”的习惯。就是做题的时候,不轻易翻书;不轻易讨论。等做完了发现实在不会做的题再翻书,再讨论。自从我的学生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后,做题效率明显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都有所提高。

六、积极发言的习惯:

课堂上提问问题时,总是只有几个比较优秀的人举手,有时甚至会遇到冷场的情况。据我了解,许多同学不是因为不会回答才不举手,只是没有回答问题的习惯,不爱表现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每次上课我都精心准备课堂上需要提问的问题,有容易点的,也有需要思考才能回答的,上课时对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提问,回答正确的及时给予表扬,回答错误的也不能“一棍打死”,要指出他的回答错在哪里,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并鼓励他下次继续回答问题。

比如说在讲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这一部分时,需要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猜想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有哪些?

2、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会看到什么现象? 3、为什么熄灭?

4、我把一只大烧杯罩在一高一矮两只点燃的蜡烛上面,哪只蜡烛会先熄灭?

5、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6、烧杯壁上黑黑的是什么物质?

这一个实验,我设计了六个问题,有难有易,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那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在感受到回答问题的乐趣后,变得爱思考,爱回答问题了。

七、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课本上的知识往往只强调了重点,内容过于概括,许多知识都需要老师在上课时进行补充,而且化学会涉及一些实验现象等。因此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很重要。现在的课本空白地方很多,我要求学生不需要特意记在笔记本上,也不必搞那么多的形式,就记在课本上,讲到哪部分,只要有补充的就记下来,随听随记。这样既不容易丢失,复习课本时也很方便。升入初三后不久,同学们养成了这个好的习惯,许多同学把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

八、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许多同学不爱写作业,把写作业当成是一种负担。我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臵分层作业,因为我知道只有会做才会爱做。其次是作业量一定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再就是有布臵有批改,并且在批改时适当地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时间长了,同学们就把认真完成作业当成了一种习惯,并且期待着作业的批改结果,这样也就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当然需要培养的习惯远不止上面所述的这些,在教学中我们还应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有疑必问;有错就改;勤于动手;不懂就问;时间观念强等方面的习惯。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y8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