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17

更新时间:2024-03-26 0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数学教学观的角度对自己数学教学实践的反思

数学教学观是指教师思考数学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思考的结果。教师的数学教学观由数学观、认知观和教学观这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要素.认知观是以教育心理学的若干理论作为基础建构的,教师在学习、接受这些理论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教学观.以下讨论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数学教学观. 我通过对学科教学论的专题17的学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的偏向于行为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注重学生对哪一种教学方法感兴趣,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就更加注重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同时我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习者达到学习的目的,必须给他们一定的刺激.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同桌互帮、小组比赛等方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从而使很多的学生思想不开小差,接受知识更快更准确。但是,若是有的时候给出的问题比较难或者知识点的连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没有信心或者完全没有把握的时候,课堂气氛就会陷入沉寂甚至有的学生选择逃避问题,不再进行问题的解答。桑代克认为刺激是引起反应的原因,反应是由刺激引发的结果.学习者面临一个问题情境,必须产生从一些可能的反应中选择某种反应的倾向,以求达到对问题解决的目标,这就是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斯金纳则认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应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应该是有机体首先做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刺激),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斯金纳把由刺激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把有机体发生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在应答性反应中,有机体是一种不随意的行为,是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而在操作性反应中,有机体是主动地、有目的地作用于环境,因而,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只能用操作性反应给予解释.我更加偏向斯金纳的观点,学生要是通过一道习题或者一个观点得到肯定或者鼓励,他们就会更用心的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或者这一学习方法的投入,对他们的答案或者想法给予肯定之后,他们就更加的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相反,若是对他们的解答不满意或者提出反对、质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的降低甚至拒绝参与。所以,现在我还是更加的倾向于鼓励性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学习是一种试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四步:第一,以各种不同的反应来试探;第二,逐步发现正确的反应;第三,选择正确的或减少错误的反应;第四,经过多次练习而将正确的反应固定下来.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教师也要不断的试验,运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授课方法,正确认识教学对象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容量,他们所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喜欢竞争式的教学,有的学生喜欢安静式或者讲授式教学,也有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究式或者讨论式教学等。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和教学反思过程中,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这其中包括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和教授方式,对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时间分配等。

对于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准备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作好心理准备有关.学习者若有充分的准备,则能促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2)效果律.对一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能产生满意的反应,则反应者便乐于重复这种反应;反之,凡是这种联结引起的是烦恼的反应,则反应者便力求避免这种反应.(3)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若不予利用,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除此之外,斯金纳还提出了许多从属的附律:多重反应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我对这个观点很是同意,对于在教学中的不同的教授方式,学生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若

只是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演示或者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自主完成,那么应用一两次,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对于随堂练习也就懒于动手,甚至逃避,但是若是进行适当的变化或者有目的性的进行训练,学生的兴趣就会高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

同时,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内容传达是一方面,课堂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数学必须要做练习,这是事实,不能想象不做习题就能学好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数学习题的功能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数学习题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由概念、命题、法则、语言、方法、问题等要素组成,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因此,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对个别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体系的理解.譬如,一个数学概念往往是用定义的形式描述的,而一个定义从一个角度去刻画概念,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只是从定义描述的角度去认识这个概念,在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时就会产生一定偏差,造成认识的不完整性.学习一个概念,应当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它,采用一组等价定义去描述,使学生头脑里面形成概念域,这是对单个概念理解的涵义.另一方面,要对这个概念达到完整理解,必须要找出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系.同样,对于命题的理解,学生头脑中必须建立命题域和命题系.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合称为CPFS结构,这是数学学习特有的认知结构.CPFS结构的建立,依靠学生通过练习去实现,因为习题本身就有不断揭示知识本质、沟通知识之间联系的作用.

对于认知主义的数学教学,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没有很重视,但是学习力认知主义的数学教学观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在学习一种学习方法的过程,最会,我们不仅仅需要学会简单的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和构建能力。

学习是知觉的重组.人在知觉事物时,只有经过观察、选择、简化、比较、组合,并把他自己的经验纳入认知过程中去,才能产生对事物的理解.学习的本质是人的知觉世界或心理世界的改组而不是一种机械的反应.学习是顿悟的过程.人的学习就是人对情境进行感受、领会、理解、洞察,从而产生顿悟的过程.学习者只有把握了整个情境后才能产生顿悟.其实数学的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构建相互关联,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某一块知识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其实,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认知教学的理念,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利用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利用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发展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方便的理解学习新知识。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作为指导,采用行为主义的教学观念,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的工作,表现在不仅能够顺利的进行现阶段的教学,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进一步教学进行很好的铺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sy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