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22 04: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

本模块内容是一级标准中“备课”内容的深化。主要内容有: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

三、美术教学设计的标准

四、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

五、美术教学设计的内容

1、 鉴赏模块

2、 绘画模块

3、 雕塑模块

4、 设计模块

一、什么是现代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论起源与发展:

对教师来说,教学设计不是一件全新的工作。教师日常所从事的备课、编写课时计划和练习等工作都可以被视为在从事教学设计。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五阶段教学过程模式是最早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教学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许多专家开始进行广泛研究,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推出了《教学设计原理》一书,此书的出版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诞生的标志,标志着以加涅为代表的经典教学设计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2、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

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化环境的准备过程。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2、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

3、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4、教学要有短期和长期的两种设计。

5、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三、美术教学设计的标准

1、教学目标多元 6、教学流程清晰

2、教学内容丰富 7、教学姿态平等

3、教材处理合理 8、教学评价恰当

4、教学问题优化 9、教学方法多样

5、教学活动有效 10、媒体运用恰当

四、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

教学设计应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1、美术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应指导学生选修各学习模块中适宜的内容。

4、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美术语言和美术创作规律的学习。

5、在美术技能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对作品鉴赏和作品文化含义的引导。

6、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研究能力。

7、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

8、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开展美术学习。

9、教师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五、美术教学设计的内容

1、鉴赏模块

(1)、目标设定

通过系列学习以后,应当能够达到下列六项成就标准: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懂得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观看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联系情景的方法、网络学习的方法、参观学习的方法、鉴赏与表现结合的方法等),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评价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2)、教学重点

美术鉴赏模块的重点应该放在鉴赏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上。

(3)、教学建议

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 美术鉴赏的方法;

第二, 美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格和流派;

第三, 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四, 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

其中掌握美术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独立地鉴赏美术作品。而对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可以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那么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人文知识和审美享受。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学时,忌理论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让学生去琢磨和领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案例:

题目: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多元化教学

高中美术欣赏课“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探索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介绍四种教学形式: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它作为一种深受同学喜爱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比如对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时,教师出示器皿,先让同学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肌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结合自己演示,学生简单临摹,给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意与象征。以视觉为主,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而完整地挖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欣赏外国雕塑的章节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同学给全班示范罗丹《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到了欣赏乐趣,增强了作品感悟能力。 情境式教学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为了深化主题,突出被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

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在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教师可以根据五段式的画面内容,用音乐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箫合奏。引导学生随音乐感受作品的具体情节。再如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穿插影视讲述,引发同学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向往与兴趣。此种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充分加深对作品的体会,使欣赏更现实、更立体、更生动。 比较式教学

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从宏观上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

比如可以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例如对中外民居、园林建筑的赏析,东西绘画对风景题材的创作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别,欧洲几个世纪中,油画作品异彩纷呈的画派等都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比较式教学有利于把学生长久积累的表面感受性认识,上升为清晰地理性认识,从而多角度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综合性教学

综合性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它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历史、政治、文学、哲学、地理、宗教,甚至外语和古汉语之间互相沟通、联系、渗透。比如古代中国画“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民族特色,如窗口一样能折射出作品本身涉及的丰富内涵。反过来,通过对作品外延的综合知识的介绍,又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立体的认识氛围。

第二,美术学科自身各领域之间的综合。如绘画与设计结合,设计与鉴赏结合,或主题性的美术表现,可以有综合材料,综合资源整合运用。

第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美术活动综合策划。体现为美术课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沟通,使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高中美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4)、评价与学分认定

重视评价的促进与发展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也是高中鉴赏教学的评价策略。在我国,长期以来评价方式就是选择和甄别。最为典型者当属高考,甄别优劣,优胜劣汰。从这个角度看,美术还不是“重灾区”,因为美术在中小学中还不是升学的必要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的美术课程中,我们鼓励积极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如采用多主体评价,原来是老师评价学生,模式单一,现在可以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老师评价学生,在一种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中不断地去评价,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在进行美术鉴赏学习的时候,总会有些外在的表现,比如对学习态度、对知识的领悟、对方法的掌握等这些都是评价的内容。所以评价必须建立在一些客观的、外在的表现上。

2、绘画模块

在这里我们从普遍性原则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中国画、版画和素描与色彩画三个部分作为样板,解析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操作要领,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绘画模块的教学。

(1)、目标设定 中国画

·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材料、笔法、墨法,初步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知道中国画的学习方法,如临摹和创作的基本方法,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积极参与中国画的学习,体验中国画的民族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版画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点,掌握鉴赏版画作品的一般方法,学会欣赏版画作品。

·学习并掌握纸版画、木刻版画、石膏版画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能,运用版画技能进行自主创作;使学生在版画的欣赏能力和版画的创造能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 素描与色彩

·了解素描与色彩的基本知识,懂得素描与色彩造型的基本规律。

·掌握构图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一种素描的表现方法。

·初步掌握一种色彩画的表现方法。

(2)、教学重点 中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它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内容广泛,要重点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点和意境、传神的表现追求;初步掌握中国画的构图方式、笔墨技法,并进行中国画创作。

中国画历史悠久,表现技法繁多,要重点着眼于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学习中国画最常用的技法,从而从整体上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版画

学习创作版画,首先得学会鉴赏版画。从鉴赏版画作品中去了解认识版画,这是版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建议在学习版画创作之前开设一至两节版画鉴赏课。

当然,只会鉴赏版画是不够的,动手创作体验是学习掌握版画技能的最好途径。建议选择纸版画(包括吹塑纸版画)、木刻版画等这些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版画技法内容。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按自己的能力及教学实际情况重新对教材加以整合。 素描与色彩画

重点学习鉴赏素描和色彩作品;素描的价值、分类、构图、透视、结构分析与形体表现;知道色彩的理论知识;学习一种素描和色彩的表现方法。

(3)、教学建议 中国画:

中国画的教学程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用一种模式概括,但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程序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按照从易到难的教学程序,应先学习中国画的技法,有了体验后,才能鉴赏中国画的作品,在对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和技法特点有了鉴赏能力后,最后自己才能创作中国画。但由于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中国画有了基本的学习,学生普遍都有一定的中国画的体验,因此先学习鉴赏部分也是合理的,在鉴赏的过程中对中国画的技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再进行技法的实践体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后进行创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无论先学鉴赏,还是先学技法,它们之间不能完全脱离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有选择性地边学技法边鉴赏,边鉴赏边实践,只有这样才符合中国画的学习规律。另一方面,单从学习技法的过程来看也有一定的程序,那就是先对材料有所认识,才能运用好它。才能用这些工具材料来表现不同的用笔、用墨,最后运用不同的笔墨技巧进行完整的中国画的临摹,从而掌握了中国画的绘画技法。 版画:

版画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不能绝对的模式化。教学的程序与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把版画学习分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法的学习,那可以先学基础知识后学技法,也可以边学技法边学基础知识。如果只从学习技法的角度来说,学习的程序也有先后之分,一般来说,从易到难这是教学上常用的程序方法。例如:在版画技法学习时,可先学硬纸版画、吹塑纸版画、木刻藏书票版画,后学黑白木刻、套色版画等。学习的程序应灵活多样。

从整体版画课程来说教学程序以下面步骤进行:

版画艺术鉴赏——纸版画——黑白木刻版画——藏书票版画——套色版画——自主创作体验——作品展示交流 素描与色彩画

素描与色彩是绘画造型中基础性的部分,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学生能够体悟造型的基本规律,因此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展示优秀的素描和色彩画作品,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这一内容的学习主要方法是临摹、写生和创作。通过临摹,学生可以形成一些造型的方法,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写生,通过写生进一步完善方法之后,再结合对个人、社会和自然的理解,进行表现和创作。教师一定要做到精讲多练,对要领和规律的讲述应该直观而明确,应该注意大量运用演示和示范的方法。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它们得以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充分发挥。

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运用工具材料的特性,表现不同的用笔和用墨

能结合相关的作品,从笔墨的运用与表现方面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加深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与热爱

过程目标:学会分析与思考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与笔墨特征的关系

重 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与技巧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难 点:能灵活自如地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不同的笔墨(通过自主探究和适当的练习)

教 法:讲授、示范、问题法、体验法、启发式

学 法:自主探究、比较、小组合作

教材充实整合:

本课将工具材料的介绍和运用与学习用笔、用墨的技巧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工具材料与笔墨技法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将白描临摹、写意和工笔的技法学习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首先先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画工具材料,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观察毛笔和宣纸的材质。

·活动一:请你在两种不同的纸上用浓墨朝不同的角度用笔,发现这些用笔有什么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人进行实践,展示自己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小结,介绍用笔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在墨汁里加上不同分量的水,在两种纸上表现出不同深浅变化的墨块。引导学生分析水分的多少与墨的深浅和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生宣纸与熟宣纸的特征。学生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再全体讨论,教师小结,介绍中国画用墨的知识和技巧。

·运用所学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表现简易的花草的练习。

展示与评价:

自评(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小组内自评互评、然后推选几幅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评价、教师的点评。

本课对简单的材料和笔墨技法的介绍,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使整个学习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

案例:

课题:藏书票欣赏与制作

/Article/zxxmsjy/dxkl/200611/1187.htm

3、 雕塑模块

(1)、目标设定

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掌握相关的雕塑知识,特别是雕塑术语。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对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掌握雕塑创作的一般方法和展示方法。

·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雕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到雕塑学习和创作上来,同时又能在研究型学习的活动中理解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能积极参与雕塑学习,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雕塑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重点

·在掌握雕塑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用雕塑的一般术语分析中西方雕塑的类型、艺术特征与风格,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和代表作品;能口头或书面评价他人作品,形成健康的、个性化的艺术观点。

·了解各种雕塑样式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练习并能初步掌握1——2种简单的雕塑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能用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学建议

本模块提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论是条件好的重点中学,还是教师配备或教学硬件配备上都受到限制的一般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如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看作品进行欣赏教学,现场教学进行学习或讨论;可以利用不同地区、城市的雕塑作品图片进行交流;也可以模仿中外雕塑作品的动作造型进行游戏式造型练习等。在雕塑创作练习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颖题材来丰富学生的创意思维;可选择单个或合作的形式创作系列或主题性作品;也可以对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进行模仿练习或二度创作等。

案例:

课题:在模仿中体味雕塑的艺术之美——《外国雕塑艺术》教学案例片段

上课铃响,老师:这节课让我们在模仿中体味雕塑的艺术之美。名组进行比赛,在所学范围内选择一个雕塑了解并模仿它,看哪组模仿得最像?组内推荐一个同学进行同步讲解。评委给出成绩。老师把各组表演的作品拍下来,并随堂拍摄过程录像。课室一下子静下来,同学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各组都没有行动。有同学说:老师,现在上美术课还是上音乐课啊?有的说:老师搞的什么花样啊?我的心突地抖动了一下:这节课要糟了?于是下到各个组协助组长选好模仿的雕塑,组长就开始分工:谁谁做演员、谁谁做道具制作、谁谁化装、谁谁讲评等。一个组在行动,其他组也纷纷动起来,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观看模仿的雕塑作品,利用课堂内一切可利用的东西做道具。常常负责表演的同学被组内的导演及化妆师摆弄着。全组人围着“雕塑”出谋化策,看着他们投入的样子,我举起摄像机拍下一幕幕精彩的镜头。

表演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他们的认真和创意甚至超过了老师的想象。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这个内容上完以后,同学们都写了心得体会,及时对这节课进行了评价。他们谈到:“我开始不敢上去模仿表演,但小组同学一致推荐,于是我大着胆子完成任务,结果评比结果是我们组第一,真是出乎意料。 我没有美术的天赋,但这节课,我开始对美术课感兴趣了。”“我们组选的是希腊雕塑《赫格索墓碑》,选定以后,我们分工合作,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细节,包括手指、眼神、服饰等。两位表演的同学在导演的指导下越来越像,成功了,看着自己的‘作品’,我们笑开了怀,整个课堂响起了掌声。”“在模仿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雕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体会他们的审美观和思想感情,透过雕塑的表情动作,进一步深入理解,最后把它模仿出来,通过课堂的模仿表演,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组模仿的是法国雕塑《马赛曲》,这是一个人物众多的作品,这要求我们组全员出动。我们全组同学非常合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这次活动,小组同学更团结协作了,集体的智慧真是创新的动源。”

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在欣赏、观察作品时比任何一个时候都仔细认真。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了解了外国雕塑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雕塑的主要特点,体会不同地域雕塑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还能创造性地模仿作品,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审美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指出的:“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通过这节课我们应更深地理解新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共同表现、共同享受美术之美的过程中,领会美术术语的含义,准确运用美术语言,树立健康的艺术观念,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的精神。

(4)、评价与学分认定

本模块的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对雕塑知识与雕塑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内容的评价。

1、采用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表现性评价。运用观察、记录、访谈、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包括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座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案例:

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对民间彩塑的理解与喜好?结合制作的彩塑作品,谈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感受与想法?(如:作品构思,制作过程的难点与感受,表现效果等)

作品题目:《阿福》

学生:彩塑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雕塑样式,它植根于民间,造型质朴,色彩艳丽,制作工序较为简便。我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所介绍的两种民间彩塑——惠山泥人与泥人张,尤其是大阿福,它造型夸张,神态怪异,但却蕴藏着美好的寓意,特别有意思。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制作了一件“现代版”的阿福形象,说它现代是指它有着一副可爱淘气的小孩面孔,这件阿福作品的制作,给我的内心增添了几分难得的愉悦之情,我喜欢民间彩塑。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来完成评价,但要做到内容全面客观。

4、 设计模块

(1)、目标设定

通过“设计”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设计的内涵、分类、作用,理解设计的基本特征,掌握至少一种设计的基本技法,具备初步的设计制作能力。

在了解“设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一件以上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可以了解设计的制作过程,从共性上认识设计的学习方法,具有在设计方面的初步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对设计模块的学习,增进学生对设计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养成耐心、专注和有计划性的工作方式,能对设计作品作出价值判断,能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设计作品并能用以改善自己生活的品质。

(2)、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在于对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认知目标即引导学生理解设计的含义;了解各种设计门类的理论知识;将鉴赏与体验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设计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设计艺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以及设计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以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设计者的眼光看待自己周围环境和物品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技能目标就是在理解和探究设计作品的认知基础上,在了解设计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功能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实践初步掌握设计制作中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的正确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创作和应用,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

(3)、教学建议

“设计”是与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传播文化紧密相关的一门美术学科,门类繁多,应用范围广泛,涉及生活的方面,有非常丰富有趣的内容可供教师选择,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实用性,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这些都是“设计”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优势所在。然而,也正因为“设计”内容庞杂,且处于时代前沿,学生的期望值高,使得课程的实施者们不得不面临极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对于“设计”其实我也不行,怎么教学生?学生思想活跃,无论是在创意上还是技术上有时候比我还强,我拿什么教他们?“设计”不能是空讲理论,没有大量的图片、资料我怎么教 可以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性地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第一,观念的转变始终排在首位。

作为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最为基础有用的知识与能力(既包括所要教授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也包括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然后,运用这些基础的知识、能力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带领他们迈进“设计”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在这个领域里不断进行新尝试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导他们不断的提出问题,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找到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比如说一些形象处理的思路和设计创意的表达方式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

《视觉传达》单元第三课《我怎么没想到》的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运用教学课件与学生共同欣赏讨论了大量经典平面广告作品之后,学生们热情很高,于是,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课时让学生进行创造练习。在教室中完成几幅手绘剪贴的作品之后,学生要求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创造,教师因此感到很为难:因为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条件都是具备的,可是这位美术教师对Photoshop软件很不熟悉,对其他可替代的软件更不熟悉。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不需要太有经验的老师也会有许多的窍门,很自然地以其他的理由拒绝学生的要求,不用暴露自己不会的事实。或者找时间自己学会了,再让学生用电脑制作,如果没时间学,就算了。

而这位美术教师则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契机,不容错过。当时他在难点处理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请教授电脑课的教师进行技术支援。而最后,因为教授电脑课的教师不能出席,这个难题最后的实际处理情况是:由两位学生作软件技术指导,这位美术教师作设计顾问。课后,同学们普遍认为通过共同讨论,互相支援的方式解决难题,让人感到轻松有趣,而且也很有收获。而美术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用同学们喜欢用的一个词简单概括,那就是:加分! 第二,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涵盖所有“设计”的门类,然而,各类设计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法则,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又有很多程序与方法是互通的,这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牢牢把握。

此外,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基本法则与方法的教学上,我们就能减少因为教材以外的资源不够多而感到的困难重重,也能以更为开阔的视角进行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4)、评价与学分认定

“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的评价;

第二,对教师的评价;

第三,对课程的评价。

这三方面的评价在一个体系中,很难完全分割,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同时,其实也对另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

通过多主体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对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不断反思,进行多方式、多维度的评价,这样三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模块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一、

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述

(1)、自主学习的定义

(2)、自主学习的特点

(3)、自主学习的优点

2、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4、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三、 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概述

(1)、探究学习的定义

(2)、探究学习的特点

(3)、探究学习的意义

2、探究学习的环节

3、新课程下的探究式学习

四、 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概述

(1)、合作学习的概念

(2)、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3)、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

2、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养成

3、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要讲究教的方法,学生要知道学的方法,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教的方法影响学的方法,采用艺术的教法,学生才有艺术的学习方法。下面列举的教学方法是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

1、 讲述法

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所谓口传心授。没有口传,何来心授,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恰恰是有些美术教师比较缺乏讲授的能力,只好依靠美术的专业擅长进行弥补。如果美术教师专业不错,口才又好,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语言运用也是艺术,好的讲述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推进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美术世界。但是,实际教学中对美术教师有着更高的讲述要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要求做到“精讲多练”,课堂讲述时间非常宝贵,须简明扼要,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亲自实践。

2、 讨论法

这里的讨论法不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教师用各种各样问题引发学生的回应。要把师生间的讨论开展起来,教师的问题要设计得颇有技巧,所提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或刺激性。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是要明白,学生要清楚你问的是什么,学生对问答反应及时,课堂气氛才能热烈。讨论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感觉讨论时而讨论已经发生,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样。当然,课堂的讨论是为了推进学习活动,如果发现讨论不能在学习主题上深入时,教师要么加以引导,要么及时停止讨论。

3、 实践研究法

这是美术学习最个人化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研究伙伴,在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教师发挥作用。这在教育心理学上用“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时刻”来描述。同时我们能够看到一起在学习的同学,往往也能够相互启发和点拔,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起到“教学支架”的作用。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并不机械地强调“现有的发展水平”,而特别强调“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潜在发展水平”上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们将其比喻成摘树上的苹果,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一个苹果,且都摘他们能摘到的最大的苹果。

4、 合作指导法

这种方法是我们这次课改中说得最多、采用最广的教学方式,仿佛成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所谓小组学习、集体作业等都可以归于这类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高中鉴赏教学中选定题目,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收集资料备课演讲,教师为学生当助教。但是,这个方法如果在同一时间全班铺开,却容易流于形式,正如我们在许多美术公开课里看到的那样。

5、 演示示范法

演示是为了形象地传达信息,示范是为了使学生实践操作有所遵循,这是美术教学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无论何时教师的当场示范和演示都是最吸引学生目光的。但是随着新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出现,有些教师依赖多媒体设备,把实际操作过程录制播放,看似万无一失,实际失去现场教学感受。美术技能技法的演示和示范要尽可能地做到教师现场教学。

6、 游戏情境法

游戏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因为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游戏性。游戏把人带入模拟的情景之中,帮助学生对美术产生深刻的体验,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游戏的滥用,只有游戏没有美术,游戏如果脱离美术内容,就失去作为教学方法的意义。

7、 通感影响法

美术是艺术活动中的一种,众多姊妹艺术的方法和形式对于美术都有借鉴和启发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他艺术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比如音乐的节奏韵律与绘画中的点线面,舞蹈的张力气势与笔触构图,诗境和画意等,都能帮助教师向学生传达艺术的感觉。

通观以上教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比较强调感性,这也许可以称之为艺术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分开的。新的学习方式会更适合高中课程的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倡导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述

(1)、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

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2)、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第二、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要求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和别人,自主独立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自主学习的异步性。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3)、自主学习的优点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自主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它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直接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学生如果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关系,就不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那么也就谈不上是一种真正自主的学习。 其次、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所谓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是指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有多大的可能性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然后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国家、民族、地域等)、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收入等)和教育因素(学校的组织形式、课堂管理等)。

第二、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内容。

同时,这几个因素并不是独立地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第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锻炼。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试想,当你日复一日地在某个固定场所度过乏味的时光,你是什么滋味?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要让学生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课堂上学生的大胆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

第三、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课堂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第四、让学生自己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进行反省,不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还会持续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学习的自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

机的主要源泉。

案例:

在教学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教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是这样导入的:“当我们面对一幅画的很像的作品时,我们往往会说画的真像,太像了,或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这样的词语来评价,可是如果这幅画画得一点也不像,甚至有的我们根本也看不懂时,我们又应当怎样去评价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比较感兴趣,是啊,怎么去评价呢?学生有了想知道问题答案的热情。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也并不以讲授为主,把自主权教给学生,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知道当你们看到这幅作品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疑问和不解,思考一下,你有什么样的疑问,你想了解什么呢?”通过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如这幅画为什么是黑白的?画面效果是一种什么手法,它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历史背景等等问题,问题的解答,也是由学生讨论研究,教师补充讲授来解决的,最后由学生用文字来对这幅作品写一篇小小的评论,整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变被动为主动,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学习。

4、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也不等于教师的“淡化出场”或者置之不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全面体验学习过程;对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辅助,主要依靠学生自己达到目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不背离学习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权。

具体要求:

(1)、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物质条件充足(座位、材料、设备)

课堂氛围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2)、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3)、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4)、教师应当适当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5)、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的机会

(6)、使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案例:

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 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概述

美术课程改革针对我国中小学目前美术课程的现状和弊端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目标的核心是“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

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探究式学习的定义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

第二、自主性。

第三、过程性。

第四、实践性。

第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

(3)、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第一、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学习与探究,从而真正实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

第三、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仔细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为学生锻炼和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创造了条件。

第四、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模拟科学探究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怀疑和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2、探究学习的环节

第一、提出问题

第二、决定探究方向

第三、组织探究

第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第五、得出结论

第六、采取社会行动

3、新课程下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资源。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学生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产生了问题情景。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

美术教学过程常常是导入——新授——练习三段式。探究式的教学较好的改变了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所造成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

A、教学的过程应是“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时空,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

B、教学过程应是“尝试——发现”的探究过程

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过程:先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在教学“陶艺”时,教师提供了各种造型的陶艺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重视体验实践,使学生乐探究。

“探究式”学习模式向传统的教学发出了挑战,在活动中有时要求学生集体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查询等);有时要求走访专家;有时还要通过实践锻炼,体验学习。由于这样做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乐意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近几年来,呼唤个性创新、强调自主探究已经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它是对“参与”模式的突破扬弃,是教与学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将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理论不断进步与发展。

案例:

课题: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民间美术”的概念;

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了解“民间美术”的形式表现。

拓展目标

认识学习“民间美术”的意义;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经过对本课内容的整体把握,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理解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由于学生对民间美术缺少完整的认识,在生活中对民间美术也不是特别留意,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完整掌握这些内容。这里存在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的难点确定为民间美术的概念讲解与掌握;民间美术特征的理解与掌握。

·教具、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纲内容如下:

第一环节,复习前节课内容(主要展示前节陶瓷艺术作品)

第二环节,展示新课“民间美术”的概念,浏览各类民间美术作品。

第三环节,展示问题,进入探究活动一,总结“民间美术”的种类,浏览能够体现民间美术特征的作品。 第四环节,展示问题,进入探究活动二,总结“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

第五环节,“民间美术”作品欣赏,配备音乐。

第六环节,展示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一

提问引入问题(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民间美术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请大家说一说你熟悉的民间美术。学生们踊跃回答,列举了民间绘画、农村守门狗石雕、木偶戏的人物雕塑、牛角雕塑作品、椰雕、家具雕刻、面塑、对联、风筝、黎苗族服饰织物 我也一边做及时的调整启发,课堂气氛活跃进,参与面广。接下来老师进行小结:大家所讲的包含了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概括起来民间美术可以分为剪纸、年画、刺绣、玩

具、民间雕塑。(这环节完成教学目标2中的第三项)。 ·探究活动二

引入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结合我们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大家想一想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是什么?它们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讨论,我一边讲解启发。

讨论后要求学生表述,接下来我进行小结,归纳“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以及形式表现 (这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中第二、三项)。 ·欣赏活动

多媒体课件演示“民间美术”作品给学生欣赏,在课件中我采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平湖秋月》作为背景音乐,目的是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启动审美思维,我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欣赏,让学生对身边的、本省的,乃至全国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综合的欣赏。(这环节完成教学目标2中第一、二项,以及实现教学目标3)。 ·探究活动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题:谈谈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传统文人画的造型特点;传统文人画的造型特点;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特点,三者有哪些区别?

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并讨论 我进行归纳(这环节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第二、三项)。

四、 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以往美术创作总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是一种个人行为,但美术课程中诸如建筑模型、网页制作、装置艺术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1)、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内涵:

互动性和交往性

精神实质:

第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第二、要有一定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的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第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

教师讲述的量要适当 ,不宜太多或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认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

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讲座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第五、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

(3)、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的,包括了三种类型:同伴(同座)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的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师最熟悉、使用最多的,它一般是以前后两组同座四人为一组,或五六个人的座位围坐在一起为一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而其他两种合作学习类型目前重视与研究还不够。

2、 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养成

(1)、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

诱发学生的合作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一般情况而言,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 第一、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

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形成学生之间的目光、语言交流,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可能。 第二、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

小组构成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第三、精心设计能够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在改变了学生的座位形式和科学分组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是诱发学生合作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它主要表现为教材加工、活动组织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

(2)、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

当学生有了合作意向,并且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合作学习的开展依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更多的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如因为陈述者的表达不甚明白,有一个学生对他说:“算了吧,你自己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这样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假如学生这样说:“你刚才说的我不太清楚,能不能请你再详细说明一下?”结果会是另外一种情况。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要诱导学生的合作意向,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尤其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指导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指导学生学会体察。 第二、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学生能否很好地表棕直接影响着别人能否有效地获取。教师要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表白”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辅助手段强化口语效果。 第三、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充”习惯。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 第四、养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合作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发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通常也是在同学间相互磋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因此,教师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的行为。 第五、养成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注意帮助学习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3、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做人)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探究学习一样,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生生存。

其实,小组合作活动前几年我们就提倡,并已做了些工作,但如果实事求是地做一下冷静的思考:我们的小组活动有流于形式之嫌,学生的一番热热闹闹成了课堂的摆设,成了课堂气氛活跃的标识。事实是学生动脑筋不

足,个别学生在活动中成了配角,学生的活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探讨。具体表现在

第一、独立思考的时间被削弱。

第二、交流探讨时间性得不到保障。

第三、学生参与不均衡。

第四、教师指导调控不够。

案例:

课题:《中国古代花鸟画》

在《中国古代花鸟画》部分,其中,我在引导学生认识“禽鸟”方面时便采用了上述的方法,提出问题:西方画家笔下的“禽鸟”与中国花鸟画中的“禽鸟”有何异同点?课前让小组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方法,收集相关的作品及文字资料,通过小组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将资料进行筛选,老师给予引导,小组得出结论后制作成演示文稿。课堂上,在讲到花鸟画的“禽鸟”方面时,便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油画中的禽鸟十分强调物体质感和光影作用。因此极其写实,类似‘标本’;而工笔花鸟画中在强调禽鸟的神情姿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辨其细微的羽翼、斑纹和丝毛聚散,并且用特殊的渲染方式,来恰当地表现对象的特点,所以,我们中国人笔下的禽鸟类,透出一种灵性,洋溢着浓烈的生命气息。”

小组代表讲述后全班一片掌声响起,把一节单调的欣赏课变得十分生动。我及时进行补充:“早在五代。画家黄荃就已经有极其写实的功夫了,据说,有一次,他在殿壁上面画了四时花草和雉鸡,飞鹰见了连连振臂想去捕捉,这不能不说已达到了‘和生者毕肖’的程度,我们从他的《珍禽图》中可见到他精湛的写实能力。”进一步引导:“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家,他们会想象风吹羽毛的轻重,想象小鸟飞在空中的轻盈与自豪,他们会想象出画面的季节,想象在这样的时节(暮春、盛夏或者中秋)会有怎样的诗词意境。”

这节课充分利用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整合了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获得的已经不只是本书的知识,而且充分启发了思维,培养了兴趣和热情。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可概括为:第一,选定问题;第二,每人各自收集资料;第三,展开学习活动,个人学习,组内交流,整合成果,教师指导;第四,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结果;第五,作总结,评价。

在美术鉴赏《中国古代花鸟画》中,我把教材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问题于课前收集图片及文字资料作比较、分析研究,并要求把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于课堂上派代表展示结论。其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宋人花鸟的特色,我设计了这道问题:查找荷花的自然摄影照片和宋代的《出水芙蓉图》,比较其关系?

学生在课堂上成功地展示了他们的课件,有图片及文字,其中有下面这段文字:“通过对照宋人的《出水芙蓉》,可以发现作者是在熟谙了自然界真实的荷花之后,由内心滋生出一种美感,再选择特有的角度,运用勾线与渲染的方式,非常贴切地留住了自然的风采,使我们在欣赏画面的时候,能联想到自然界的形、色以及情调趣味。正好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这幅作品正是以自然物象为依据的,是对自然现象有选择的归纳处理,以适合画面的需求,因此,既反映自然的特点,又具有技法语言所产生的美感,在通过表达自然风貌的同时,又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审美理想。这是我们通过寻找资料后比较出来的。”这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再如,对于“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寄托了画家对明王朝的依恋及对清朝统治者的仇视”这一结论,我设计了探究性问题:请查阅八大山人生平资料并分析其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小组学生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途径收集成了画家的时代背景,画家的身世和性格等资料,找出因果关系,推导出合理的结论,并展示收集到的概括他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的诗:

四僧中,有朱耷,号山人,称八大;

奇特字,合辛辣,哭无泪,笑欲哑。

绘残山,写剩水,抒伤感,无艳媚;

画八哥,眼睛大,用白眼,观天下;

画鸳鸯,冷如霜,画小鱼,善夸张;

这就是把结论用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去发现、思考,并得出结果。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可能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问题应考虑符合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差异,以及互动的、创造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学习效益。

在《中国古代花鸟画》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我把代表性花鸟画家黄荃、赵佶、徐渭、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并以小组形式于课前对其中一些画家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变化历程:

(1)、表现形式上从工笔到写意的变化。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意花鸟类画风格是逐步形成的。

教学中那种照本宣科、机械串讲的方法已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对已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来讲就更不适用了。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才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结:

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它们的关系应该是:

没有疑问 掌握

自主学习 掌握

产生问题 探究学习

自行探究没解决 合作探究解决

所以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个体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学习;如个体探究还解决不了问题,再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中那种照本宣科、机械串讲的方法已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对已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来讲就更不适用了。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才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的总体要求,又要紧扣教材内容;既要结合社会实际,又要符合学生实际;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我们的美术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if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