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专升本)练习册答案综合版

更新时间:2024-04-29 07: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病理生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

专业: 护理学 层次: 本科(专升本)

第一章 疾病绪论、概论

一、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鉴定疾病的类型; B.描述疾病的表现;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 E.诊断与治疗疾病。

2.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条件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B.同一个因素,对某一疾病是是条件,对另一疾病可以是原因; C.条件因素即为疾病的诱因; D.某些疾病的发生无需条件;

E.条件因素即包括促进疾病的因素,也可为延缓疾病的因素。

3.下列哪项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A.损伤与抗损伤; B.因果转化; C.应激反应;

D.自稳调节的紊乱; E.局部与整体。

4.脑死亡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状; D.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E.脑电波消失。

5.脑死亡发生于

A.濒死前期; B.濒死期;

C.临床死亡期; D.生物学死亡期; E.临终期。

6.脑死亡判断标准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

B.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C.瞳孔散大和固定; D.脑干神经反射存在;

E.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二、名词解释

1.脑死亡 ---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半球、间脑和脑干各部分)的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三、问答题 1. 脑死亡与植物人存在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地永久性丧失,标志机体已经死亡。植物状态指大脑因受损而功能停止,意识及脑电波消失,病人处于持续深昏迷状态,但植物人脑干功能尚存在,故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仍存在。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1. 体液是指

A. 细胞外液液体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B.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C.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无机盐 D.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蛋白质 E. 细胞内液液体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2. 正常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 45% B. 50% C. 60% D. 70% E. 80%

3. 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

A. Na

+

B. K

2+

C. Ca

2+

D. Mg

2+

E. Fe

4. 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是

-A. HCO3

2-B. SO4

-C. Cl

2-D. HPO4 E. 蛋白质

5. 血浆和组织间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 K和HCO3 2+2-B. Ca和HPO4

C. Na、Cl和HCO3 D. 葡萄糖和尿素 E. 氨基酸和蛋白质

6. 决定血浆渗透压高低的最主要离子的是

+

A. K

+

B. Na

2+

C. Mg

2+

D. Ca

2-E. HPO4

7. 血浆和组织间液所含溶质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K

+

B. Na C. 蛋白质 D. 有机酸

-E. HCO3

8. 机体正常的排水途径不包括

A. 消化道 B. 生殖道 C. 呼吸道 D. 泌尿道 E. 皮肤

9. 体液中各部分渗透压的关系是

A. 细胞内液高于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低于细胞外液 C. 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D. 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E. 组织间液高于细胞内液

10. 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

A. 130 mmol/L B. 135 mmol/L C. 140 mmol/L D. 150 mmol/L E. 160 mmol/L

1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也称为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低渗性脱水 D. 原发性脱水 E. 水中毒

+--

12. 低渗性脱水的特点不包括

+

A. 失Na>失水

+

B. 血清Na浓度<130mmol/L C.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D. 细胞外液量减少 E. 细胞内液量增加

13. 低渗性脱水的婴儿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囟门下陷主要是由于

A. 血容量减少 B. 细胞内液量减少 C. 细胞外液量减少 D. 组织间液量减少 E. 淋巴液减少

14. 昏迷病人最易出现的脱水类型是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低渗性脱水 D.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E.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15. 下列有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A.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B. 早期无口渴感

C. 早期便有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晚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有明显失水体征

++

E. 肾外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高;肾性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减少

16. 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失

B. 细胞内液无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明显丢失 C. 细胞内液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无明显丢失 D. 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明显丢失 E. 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17. 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失水>失Na ,血清Na浓度>150mmol/L B.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C.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D. 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维持不变 E. 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18. 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A. 低渗性脱水 B. 高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盐中毒

19. 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细胞内液量 细胞外液量 A. ↓ ↑↑ B. ↓↓ ↓ C. ↓ 正常 D. ↑↑ ↓↓ E. 正常 ↓

20. 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A. 易出现渴感

B. 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C. 细胞外液量增加 D. 尿少,尿比重增加 E. 不易发生休克

21.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

A. 脑出血

B.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C. 脱水热

D. 外周循环衰竭 E. 脑水肿

22. 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低钠血症

23. 下列哪一类型水电解质代谢障碍更易发生休克?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低钾血症

24. 患者口渴,尿少,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血钠浓度>150mmol/L,其水电解质紊乱的类型是

A. 等渗性脱水 B. 水中毒

C. 高渗性脱水 D. 低渗性脱水 E. 水肿

25. 产生脱水热的主要原因是

A. 散热减少 B. 产热增加

60. 高钾血症患者尿液为

A. 中性尿

B. 正常性酸性尿 C. 正常性碱性尿 D. 反常性碱性尿 E. 反常性酸性尿

二、名词解释 + +

1. 低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H2O<失Na;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2. 水中毒---亦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其特点为: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由于过多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3. 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4. 等渗性脱水---其特点是:H2O与Na+呈比例丢失;血清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5. 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一种病理过程。

6. 显性水肿---也称凹陷性水肿。是指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游离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游离的液体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

7. 隐性水肿---也称非凹陷性水肿。分布在组织间隙中的胶体网状物(如透明质酸、胶原及粘多糖等)对液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膨胀性。水肿时,虽然组织间液量增加,但若积聚的液体未能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则组织间隙无游离液体出现。因此,用手指按压时,未出现可觉察的水肿体征-凹陷。

8. 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故细胞内液 K+外出,而细胞外液 H+内移→细胞外液代碱;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H+]↑→肾小管K+-Na+交换↓,而H+-Na+交换↑→尿排K+↓,排H+↑,故尿液呈酸性。

9. 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故细胞外液K+进入细胞内液,而细胞内液H+外移→细胞外液为代谢性酸中毒。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H+浓度↓→肾小管K+-Na+交换↑,而H+-Na+交换↓→尿排K+↑,排H+↓,故尿液呈碱性。

三、问答题 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相比,何者更易引起休克? 为什么? 答: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更易引起休克。是因为: (1) 血浆渗透压↓→细胞外液水移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 (2) 血浆渗透压↓→ 早期无渴感。

血浆渗透压↓→ ADH分泌↓,早期尿量不↓。

2. 一剧烈腹泻的成年患者补充了过多的5%葡萄糖,试问其脱水类型有何改变?对机体有何影响? 答:由于肠道液体为等渗性液体,故剧烈腹泻者,水与钠呈比例大量丢失,可引起等渗性脱水。但对等渗性脱水补充了过多的5%葡萄糖,而忽略了钠的补充,则可使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1) 易发生休克:血浆渗透压↓→细胞外液水移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而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变化。

(2) 血浆渗透压↓→ 早期无渴感;

晚期由于血容量↓,AngⅡ↑→渴感。

(3) 血浆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分泌↓,早期尿量不↓;晚期由于血容量↓↓→抗利尿激素↑→尿量↓。

(4) 有明显的失水体征:血容量↓,血液浓缩,血浆胶渗压↑→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组织间液↓↓→皮肤弹性↓,眼窝凹陷等。 3. 一剧烈呕吐的成年患者,若此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其脱水类型会如何转变?此种类型的脱水对机体有何影响? 答:由于胃液为等渗性液体,故剧烈呕吐者,水与钠呈比例大量丢失,可引起等渗性脱水。但等+

渗性脱水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由呼吸及皮肤不感蒸发失水,故失H2O>失Na,从而使等渗性脱水

+

转变为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失H2O>失Na,血浆渗透压↑→

(1) 细胞外液渗透压↑→刺激口渴中枢→渴感→饮水。

(2) 细胞外液渗透压↑→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远曲小管重吸收水↑→ 尿量↓;尿比重↑。

(3) 细胞外液渗透压↑→H2O由细胞内液移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

(4) 细胞外液渗透压↑→脑细胞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嗜睡,昏迷);脑出血。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一、选择题

1. 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 A. 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 B. 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 C. 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 D. 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 E. 中性的体液环境中

2. 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

+++

A. 食物中摄入的H B. 碳酸释出的H C. 硫酸释出的H

++

D. 脂肪代谢产生的H E. 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H

3. 碱性物质的来源有

A.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B. 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氨 C. 蔬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D. 水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E. 以上都是

4.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 碳酸 B.硫酸 C.乳酸 D.三羧酸 E.乙酰乙酸

5. 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系统是

--ˉ

A. Pr/HPr B. Hb/HHb C. HCO3/H2CO3

-2--D. HbO2/HHbO2 E. HPO4/H2PO4

6. 血液中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

A. 血浆HCO3ˉ B. 红细胞HCO3ˉ C. HbO2及Hb D. 磷酸盐 E. 血浆蛋白

7. 产氨的主要场所是

A. 远端小管上皮细胞 B. 集合管上皮细胞 C. 管周毛细血管 D. 基侧膜 E.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8. 血液pH 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A. [Prˉ]/[HPrˉ] B. [HCO3ˉ]/[H2CO3] C. [Hbˉ]/[HHb]

2

D. [HbO2ˉ]/[HHbCO2] E. [HPO4ˉ]/[H2PO4ˉ]

9. 能直接反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的指标是

A. PaCO2 B. 实际碳酸氢盐(AB) C. 标准碳酸氢盐(SB) D. 缓冲碱(BB) E. 碱剩余(BE)

10. 标准碳酸氢盐小于实际碳酸氢盐(SB<AB)可能有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混合性碱中毒 E. 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

11. 阴离子间隙增高时反映体内发生了

A 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 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 低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D 正常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E 高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12. 阴离子间隙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A. 严重腹泻 B. 轻度肾功能衰竭 C. 肾小管酸中毒 D. 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E. 以上都是

13. 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高热 B. 休克 C. 呕吐 D. 腹泻 E. 高钾血症

14. 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 细胞外液缓冲 B. 细胞内液缓冲 C. 呼吸代偿 D. 肾脏代偿 E. 骨骼代偿

15. 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pH 7.28,PaCO2 3.7kPa(28mmHg),HCO3ˉ 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以上都不是

16.一休克患者,血气测定结果如下:pH 7.31,PaCO2 4.6 kPa(35mmHg),HCO3ˉ 17mmol/L,Na

-+

140mmol/L,Cl 104mmol/L,K 4.5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B.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C.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17. 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是

A. 乳酸钠 B. 三羟基氨基甲烷 C. 柠檬酸钠 D. 磷酸氢二钠 E. 碳酸氢钠

18. 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

A. 呼吸中枢抑制 B. 肺泡弥散障碍 C. 通风不良 D. 呼吸道阻塞 E 胸廓病变

19.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降低的机制 A. 代谢酶活性抑制 B. 低钙

C. H竞争性地抑制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

++

D. H影响钙内流 E. H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钙

20.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

A. 血液的缓冲作用 B. 肺调节作用 C.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D. 肾的调节作用 E. 其它缓冲系统

21.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

A 呼吸代偿 B. 心脏代偿 C. 血液系统代偿 D. 肾脏代偿 E. 骨骼代偿

22. 某溺水窒息患者,经抢救后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18,PaCO2 9.9 kPa (75mmHg),HCO3ˉ 28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C.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碱中毒

23.某肺心病患者,因感冒肺部感染而住院,血气分析为:pH 7.32,PaCO2 9.4 kPa (71mmHg),HCO3ˉ 3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C.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 混合性酸中毒 E. 代谢性碱中毒

24. 呼吸衰竭时合并哪一种酸碱失衡时易发生肺性脑病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25. 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治疗措施是错误的 A. 去除呼吸道梗阻

B. 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 C. 使用呼吸中枢抑制剂

D. 控制感染 E. 使用碱性药物

+

26. 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

A. 严重腹泻 B. 剧烈呕吐 C. 应用利尿剂(速尿,噻嗪类) D. 盐皮质激素过多 E. 低钾血症

27.某幽门梗阻患者发生反复呕吐,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5,PaCO2 6.6 kPa (50mmHg),HCO3ˉ 36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28. 如血气分析结果为PaCO2 升高,同时HCO3降低,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呼吸性酸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混和性酸中毒

29. 由于剧烈呕吐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最佳治疗方案是

A. 静注0.9%生理盐水 B. 给予噻嗪类利尿剂 C. 给予抗醛固酮药物 D. 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 E. 给予三羟基氨基甲烷

30. 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

A. 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B. 癔病 C. 发热 D. 长期处在密闭小室内 E. 脑外伤刺激呼吸中枢

31. 某肝性脑病患者,血气测定结果为:pH 7.48,PaCO2 3.4 kPa (22.6mmHg),HCO3ˉ 19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型碱中毒

32. 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的重要原因是

+-2+

A. 血清K降低 B. 血清Cl降低 C. 血清Ca降低

+2+

D. 血清Na降低 E. 血清Mg降低

33. 酮症酸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存在

+-

A. 血K升高 B. AG升高 C. PaCO2下降 D. BE负值增大 E. Cl增高

34. 肾小管酸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下列哪项不存在

+-

A.血K升高 B. AG升高 C. PaCO2下降 D. BE负值增大 E. Cl增高

35. 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

A.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降低

+++

B.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升高

+++

C.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升高

+++

D.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降低

+++

E. 细胞外K内移,肾内K-Na交换升高

36.下列哪一项双重性酸碱失衡不可能出现

A.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4. 肠源性紫绀---由于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或变质剩菜后, 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由于直接误服掺入大量亚硝酸盐的食物后,亚硝酸盐被吸收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

5. 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中毒、呼吸酶合成障碍或线粒体损伤等原因导致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三、问答题 1. 简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生原因及影响。 2+3+

答案: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三价铁(Fe),即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正常血液中不断有少量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又不断被血液中的还原剂如NADH、抗坏血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还原,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只占血红蛋白总量的1%~2%以下。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原因主要为亚硝酸盐、苯胺、硝基苯等中毒,以及磺胺类、高锰酸钾、非那西汀、硝酸甘油等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是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或变质剩菜后, 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

3+

原为亚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带氧的能力。此外,血红蛋白分

2+ 3+2+

子的四个Fe中有一部分氧化为Fe后还能使剩余的Fe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导致氧离曲线左移,影响血红蛋白中结合氧的释放,使组织缺氧。当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0%,就可有缺氧表现;达到20%~50%,则发生严重缺氧。 2. 发绀可在缺氧的哪些类型中出现? 在哪些类型中不出现?说明其理由。 答案:发绀是由于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g/dl 以上(正常约2.6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而形成的。低张性缺氧时,血液中的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则增加故可出现发绀。循环性缺氧是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组织细胞从中摄取的氧量多于血流速度正常的血液,故静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也可出现紫绀。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则血氧分压正常,还原血红蛋白浓度不会升高,故一般不会出现发绀。

第六章 呼吸衰竭

一、选择题

1.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A.内呼吸功能障碍; 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C.血液携氧功能障碍; D.CO2排出功能障碍; E.呼吸系统疾病造成机体缺氧。

2.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为: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C.麻醉或镇静药过量使用; D.肺栓塞;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3.II型肺泡上皮受损时可使:

A.肺泡回缩力?; B.肺泡表面张力?; C.肺顺应性?; D.肺泡膨胀稳定性增强; E.以上都不对。

4.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中央气道阻塞; B.外周气道阻塞; C.肺泡扩张受限制;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

5.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非弹性阻力?; B.肺顺应性?;C.肺泡扩张受限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E.以上都不对。

6.肺呼吸当发生PaCO2升高者,一定会合并低氧血症,这是由于:

A.肺分流产生低氧血症; B.死腔样通气形成; C.肺泡氧分压降低; D.弥散障碍; E.生理性分流量增加。

7.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为:

A.肺潮气量; B.PaO2值; C.PaCO2值; D.PAO2值; E.肺泡氧分压与A血氧分压差值(A-aDO2)。

8.严重慢性II型呼衰患者其通气冲动主要来自:

A.肺牵张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 D.主A化学感受器; E.颈A体化学感受器。

9.肺泡膜病变发生呼衰的主要机制为:

A.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 B.肺泡膜厚度增加; C.肺泡膜面积减少;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呼吸功能及耗能增加。

10.CO2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为:

A.皮肤血管收缩; B.脑血管收缩; C.眼结膜血管收缩; D.外周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收缩。

11.呼衰伴发右心衰的机制是:

A.外周血管阻力?,回心血量?; B.慢性缺氧使血量增多; C.血粘度?; D.肺泡氧分压?,引起肺血管收缩; E.肺小A壁增厚,管腔狭窄。

12.神经肌肉麻醉所致呼衰时,血气变化特点为:

A.PaCO2?较PaO2?明显; B.PaO2?比PaCO2?明显; C.PaO2?和PaCO2升高呈一定比例关系; D.单纯PaCO2?; E.单纯PaO2?。

13.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衰中心环节是:

A.肺顺应性下降; B.支气管粘膜水肿; C.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 D.小气道阻塞; E.肺组织弹性下降。

14.肺泡通气不足,影响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释放CO2的主要原因是: A.Haldane效应减弱; B.肺泡CO2张力增高;

C.碳酸酐酶促进H2CO3?CO2+H2O; D.氯离子转移减少,使HCO3-向血浆内扩散降低; E.氧合血红蛋白减少,使CO2解离释放入肺泡减少。

15.II型呼衰血气诊断标准为:

A.PaO2〈 8.0 kPa (60mmHg); B.PAO2〈 8.0 kPa (60mmHg); C.PaCO2 〉6.7kPa (50mmHg); D.PAO2〈 8.0 kPa,PaCO2 〉6.7kPa ; E.PaO2〈 8.0 kPa ,PaCO2 〉6.7kPa。

16.功能性分流是指:

A.肺A-V短路开放; 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死腔气量增多; D.VD/VT比值增大; E.部分肺泡V/Q比率降低。

17.死腔样通气是指:

A.肺泡通气分布严重不均; 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各部肺泡的V/Q比率自上而下递减; D.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低于0.01; E.肺A-V短路开放。

18.呼衰时,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

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 B.并发心功能不全; C.并发DIC; D.反射性肾血管收缩; E.并发休克。

19.真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 B.部分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增多;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E.肺泡膜面积减少、增厚,影响气体交换。

20.II型呼衰在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影响Na+-K+泵功能; C.缺氧导致脑细胞酸中毒; D.缺氧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 E.CO2 分压增高,导致脑血流量增高和脑细胞酸中毒。

2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机制是:

A.呼吸系统(肺)代偿; B.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C.肾脏产氨增多; D.肾脏分泌H+增多; E.肾脏重吸收NaHCO3增多。

22.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当人工呼吸过度时可导致:

A.代谢性酸中毒; B.高钾血症; C.呼吸性碱中毒; D.高钙血症; E.高镁血症。 23.某患者既往健康,因急性肺水肿入院,血液检查:pH7.02,PaCO2 8.0kPa (60 mmHg),PaO2 5.32kPa (40mmHg),[HCO3-] 15mmol/L,属于哪一类酸碱平衡失调?

A.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低氧血症; E.急性呼酸合并代酸。

24.某病人因过量服用水杨酸,血液检查:pH7.45,PaCO2 2.7kPa (20mmHg),[HCO3-] 13mmol/L,提示:

A.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酸; E.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酸。

25.患者的pH6.92,[HCO3-]8mmol/L, PaCO2 5.3kPa (40mmHg),提示可能是: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酸;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酸。

26.急性哮喘患者下列哪种变化提示病情已达较严重的程度?

A.低氧血症; B.低氧血症,PaCO2 水平正常乃至升高; C.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低碳酸血症。

27.肺分流一般不易引起PaCO2增高是由于:

A.气道阻力?; B.CO2弥散?O2弥散力; C.分流血液中CO2通过肺泡排出; D.肺通气增加; E.碳酸酐酶活性增加。

28.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并发肺A高压的主要机制是:

A.缺氧和血液氢离子浓度增加; B.血液粘度增高; C.肺小V收缩; D.心输出量增加; E.肺微血栓形成。

29.急性高碳酸血症产生神经系统症状的主要机制是: A.A血PH?; B.脑脊液PH?; C.PaCO2?; D.CO2对呼吸中枢兴奋作用; E.血管扩张产生全身性低血压。

30.急性呼酸时,维持细胞外液PH的因素主要是:

A.呼吸代偿; B.HCO3-的缓冲作用; C.肾代偿; D.血红蛋白和蛋白质缓冲作用; E.CO2经肺毛细血管的扩散速率增大。

31.在海平面条件下,呼吸衰竭主要的标准是:

A.呼吸困难,胸闷,气短; B.PaCO2?50mmHg(6.67kPa); C.PaO2?60mmHg(8kPa); D.必须同时具有B、C所述特征; E.以上都不对。

32.外周气道阻塞时,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呼吸加深加快; D.阵发性呼吸困难; E.以上都不对。

33.中央性氧道阻塞部位在胸膜腔外,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阵发性呼吸困难; D.呼吸加深加快; E.以上都不对。

34.肺的功能分流,肺通气与血气的变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病肺VA?,健肺VA无明显变化; B.病肺V/Q?,健肺V/Q?; C.流经病肺血流PaO2?,健肺部PaO2?,肺V血流 PaO2?; D.病肺VA?,健肺VA?; E.以上都不对。

35.呼吸衰竭合并呼吸性酸中毒时:

A.血清K+?,血清Cl-?; B.血清K+?,血清Cl-?; C.血清K+?,血清Cl-?; D.血清K+?,血清Cl-?; E.以上都不对。

36.呼吸衰竭如呼吸加深加快,引起过度通气时:

A.血清K+?,血清Cl-?; B.血清K+?,血清Cl-?; C.血清K+?,血清Cl-?; D.血清K+?,血清Cl-?; E.以上都不对。

37.死腔样通气是指:

A.A-V短路开放; B.肺泡通气严重分布不均; C.肺泡通气增加,使VA/Q明显增加; D.肺泡血流减少,使VA/Q明显增加; E.以上都不是。

38.呼吸衰竭引起右心衰竭主要是由于:

A.缺氧所致血流量增加; B.缺氧所致心肌收缩性显著降低;

C.肺动脉高压; D.发生II型呼衰时,血K+的增高影响心功能; E.以上都不对。

39.下列哪项是诊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前提?

A.排除由慢性肺部疾病及左心疾病引起的肺水肿; B.胸廓、肺顺应性?; C.X线检查肺纹理增加,斑片状阴影; D.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0次/min以上; E.顽固性低氧血症,吸纯氧15min后PaO2仍低于46.7kPa(350mmHg)。

40.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血管收缩,肺A高压; B.肺微血管内静水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肺淋巴回流障碍;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使通透性增高。

41.ARDS急性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炎性细胞侵润,肺泡间隔增厚; B.肺泡腔、肺泡管内液体机化;

C.肺间质及肺泡水肿; D.II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E.肺纤维化。

42.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B.中性粒细胞在肺血管中物理性扣留; C.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导致压力性肺水肿; D.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E.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粘附、激活并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物质。

43.判断呼吸衰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A.呼吸节律的异常 B.呼吸困难的程度 C.发绀的程度 D.血气分析 E.细胞缺氧的程度

44.下列哪一项不是弥散障碍的特点?

A.可因肺泡膜面积减少引起 B.可因肺泡膜厚度增加引起

C.静息时可引起明显的PaO2下降 D.PaCO2常正常甚至低于正常 E.严重时尤其在肺血流加快时可引起PaO2明显下降

45.下列哪一项与\功能性分流\不符?

A.又称静脉血掺杂 B.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所致 C.正常人肺也有功能性分流 D.肺不张时引起功能性分流 E.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PaO2下降, PaCO2升高

46.吸入纯氧15-20min后正常人PaO2 可达550mmHg, 如达不到350mmHg, 肺内可能发生了: A.肺内真性分流增加 B.气体弥散障碍

C.肺内功能分流增加 D.肺泡死腔样通气增加 E.气道阻塞

47.ARDS时很少发生的肺病理变化是: A.严重的肺间质水肿和肺泡水肿 B. 大片肺组织坏死

C.肺泡腔内液含蛋白高, Ⅱ型上皮细胞坏死 D. 白细胞浸润 E.出血、肺不张、微血栓, 纤维化

48.下列指标中哪一个能直接反映肺换气功能?

A.PAO2 与PaO2的差值 B.PaO2 C.PAO2 D.PaCO2 E.PACO2 和 PaCO2 的差值

49.下列疾病患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的有:

A.白喉 B.支气管异物 C.声带麻痹 D.气胸 E.肺纤维化

50.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呼吸衰竭,氧疗无效:

A.通气障碍 B. 弥散障碍 C.功能性分流 D. 死腔样通气 E. 解剖分流增加

二、名词解释 1. 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或伴有PaCO2升高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以PaO2低于60mmHg, 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为诊断标准。

2. 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可由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等多种原因引起。

3. 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气管痉挛、管壁肿胀或纤维化,管腔被粘液、渗出物、异物等阻塞,肺组织弹性降低以致对气道管壁的牵引力减弱等,均可使气道内径变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流阻力,从而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4. 功能性分流--又称静脉血掺杂,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肺泡通气的严重不均时, 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使通气血流比例(VA/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功能性分流。

5. 死腔样通气--各种病因如肺动脉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等导致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并未相应减少, 通气血流比VA/Q可显著大于正常, 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 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

6. 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及脑细胞的损伤作用。

三、问答题 1. Ⅰ型呼衰和Ⅱ型呼衰的血气变化有何不同?其机制是什么?相应的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Ⅰ型呼衰的血气变化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而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Ⅱ型呼衰的血气变化则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增高。其机制如下:

Ⅰ型呼衰:原始病因通过引起氧气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等导致肺的换气功能障碍,发生低氧血症;由于二氧化碳的弥散能力比氧气强得多,加上二氧化碳解离特性与氧气的不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基本上不受换气障碍的影响,只要总的肺泡通气量正常,二氧化碳就能正常排出体外。Ⅰ型呼衰的低氧血症引起健肺代偿性呼吸增强,排除二氧化碳增加,因此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不会升高,若代偿较强,发生通气过度,还会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

Ⅱ型呼衰:除了Ⅰ型呼衰肺的换气功能障碍,一定有肺的严重通气障碍,肺泡总的通气量下降,因此除了动脉血氧分压下降,Ⅱ型呼衰还表现为二氧化碳分压上升,高碳酸血症。

正由于发病机制不同,两型呼衰的治疗原则各有侧重:①首先对两型呼吸衰竭的治疗都要去除原发病,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并辅以支持对症治疗;氧疗是治疗呼衰必需的。②对Ⅰ型呼衰,由于不存在高碳酸血症,可给病人吸入较高浓度的氧气有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③对Ⅱ型呼衰,特别是慢性患者,吸氧只易将动脉血氧分压提高到60mmHg和70-80mmHg以下,以免缺氧完全解除后发生呼吸抑制,加重高碳酸血症。 2. 中央气管阻塞与<2mm的小气道阻塞各见于什么情况?它们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如何? 气管阻塞可见于气管异物吸入,<2mm的小气道阻塞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

两种不同部位的阻塞都可以引起呼吸困难,但机制和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

气管阻塞: 阻塞若位于胸外,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引起的压力降低,可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则因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阻塞减轻,故患者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如阻塞位于中央气道的胸内部位,吸气时由于胸内压降低使气道内压大于胸内压,故使阻塞减轻;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病人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2mm的小气道阻塞: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软骨为不规则的块片,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管壁薄,又与管周围的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因此随着吸气与呼气,由于胸内压的改变,其内径也随之扩大和缩小。吸气时随着肺泡的扩张,细支气管受周围弹性组织牵拉,其口径变大和管道伸长;呼气时则小气道缩短变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主要侵犯小气道,不仅可使管壁增厚或痉挛和顺应性降低,而且管腔也可被分泌物堵塞,肺泡壁的损坏还可降低对细支气管的牵引力,因此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患者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第七章 休克

一、选择题

1.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

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 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 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

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

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

2.以下哪种情况可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大面积心肌梗死 B. 急性心肌 C.心脏压塞 D. 严重心律失常 E.充血性心力衰竭

3.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多少才引起休克?

A.15% B. 20% C.30% D. 40% E.50%

4.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

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 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 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5.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 A.交感受神经的支配有关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 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 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 A.微动脉 B. 后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 动静脉吻合支 E.微静脉

7.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 先抑制后兴奋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 改变不明显 E.强烈抑制

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 A.血管紧张素Ⅱ↑ B. 加压素↑

C.儿茶酚胺↑ D. MDF↑ E.TXA2↑

9.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D.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10.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心脑灌流量

A.明显增加 B. 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 先增加后减少 E.先减少后增加

11.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的主要机制是

A.抢救休克时输液过多 B. 肝脾储血库收缩

C.组织液返流入血 D. 血液稀释疗法 E.血液重新分布

12.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收缩可见于

A.正常微循环灌流时 B. 缺血性缺氧期

C.淤血性缺氧期 D. 血液淤滞发生DIC E.重要器官衰竭期

1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毛细血管容量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14.微血管运动增加可见于

A.正常运动情况 B. 休克代偿期

C.休克可逆性失代偿期 D. DIC期 E.脏器功能衰竭期

15.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表现?

A.脸色苍白 B. 四肢冰凉

C.脉搏细速 D. 尿量减少 E.神志昏迷

16.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7.在判断休克时器管灌流不足,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脉压<10mmHg B. 尿量小于15ml/h

C. 中心静脉压7~8cmH2O D. 皮肤苍白甚至发绀 E. 收缩压<50mmHg

18.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毛细血管容量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19.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需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20.休克时血细胞比容(HCT)变化的规律是

A.先正常后降低 B. 先正常后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E.先降低后正常

21.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 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C.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不灌不流

22.所谓“不可逆”性休克是指休克发展到

A.DIC期 B. 淤血性缺氧期

C.器官功能衰竭期 D. 休克难治期 E.缺血性缺氧期

23.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心肌供血量减少 B. 酸中毒、高钾血症

C.心肌血管内DIC使心肌受损 D. MDF的作用 E.心脏前负荷增加

24.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 A.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 B. 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

C.对α、β受体均同时起作用 D. 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 E.先对α受体起作用后对β受体起作用

25.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Ⅱ B. 抗利尿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 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

26.休克时最常见的酸碱失衡是

A.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D. 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型酸中毒

27.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功能衰竭 E.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2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 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 急性呼吸膜损伤 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29.休克肺时最初出现的酸碱失衡的类型是

A.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B. 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30.在休克时测定心肌收缩性,受前后负荷影响最小的指标是

A.EF(射血分数) B.LVEDP(左室舒张末期压)

C.CI(心脏指数) D.+dp/dtmax(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 E.EES(收缩末期弹性)

31.对休克患者监测补液的最佳指标是

A.血压 B. 脉压 C.尿量 D. 中心静脉压 E.肺动脉楔入压

32.治疗休克时单纯追求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导致休克加重的机制是

A.机体对升压药耐受性增强 B. 血管平滑肌对升压药物失去反应

C.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已处于衰竭 D. 升压药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E.机体丧失对应激的反应能力

33.参与休克的白细胞黏附分子是

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B.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

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 D.β2整合素(CD11/CD18) E.E-选择素

34.休克淤血性缺氧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高度抑制 B. 衰竭 C.兴奋 D. 高度兴奋 E.变化不明显

35.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

A.代偿期 B. 失代偿期 C.可逆性失代偿期 D. 不可逆性失代偿期 E.难治期

36.休克难治时下列哪种不是DIC形成的直接因素 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 B. 血液黏滞浓缩

C.血液高凝 D. 严重的酸中毒 E.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

37.过敏性休克治疗首选用

A.血管收缩药 B. 血管扩张药 C.输液、输血 D. 盐皮质激素 E.心得安

38.休克时体液因子组胺

A.休克最重要的体液因子 B. H2受体兴奋时休克恶化

C.H1受体兴奋时休克恶化 D. H2受体阻断后休克好转 E.H1受体阻断后休克恶化

39.内皮素是休克

A.全身循环起代偿的调节肽 B. 缩血管作用最强的调节肽

C.作为局部激素,有代偿作用的调节肽 D. 恶化时起作用的调节肽 E.生理情况下即大量释放的调节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60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