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29 07: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 验 教 案

课题: 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为学习其他电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教学难点: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实验器材: 塑料梳子 碎纸屑 两个气球 挂气球的支架 幻灯片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1、讲述: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经常会有被电击 的感觉,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噼啪的响声,还伴随有电火花的闪光,这些 现象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 二、导入新课: 1、实验:体验静电现象: (1)用梳子接触细小的纸屑,观察:梳子吸引纸屑了吗?为什么呢?

(2)用梳子梳一梳头发,再来慢慢接近纸屑,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3)用梳子梳一梳头发,慢慢靠近头发,观察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呢?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体验来交流各自的意见。 3、归纳小结: 这些现象就是静电现象。 3、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以学生感性知识为基础,引导其上升为理性知识: (1)用梳子接触细小的纸屑,观察:梳子吸引纸屑了吗?为什么这时的梳 子不能吸引细小的纸屑呢?原来,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也就不能吸引纸 屑了。 (2)用梳子梳一梳头发,再来慢慢接近纸屑,为什么这时却能吸引纸屑了? 这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以后,梳子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 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这时,梳子带负电荷,纸屑带正电荷,在它们相 互接近时,就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3)用梳子梳一梳头发,慢慢靠近头发,观察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 梳子与头发会相互吸引,这跟上面的道理一样。) 4、实验:幻灯演示并板书: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同样的道理,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经常会 有被电击的感觉,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噼啪的响声,还伴随有电火花的闪 光,这些现象都是静电(正电和负电之间)所形成的现象。 6、举例: (1)观察P2插图: ①小女孩摘掉头上的帽子时,由于帽子与头发摩擦各带上了相反的电, 所以帽子与头发相互吸引。 ②女孩手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时,头发带上了相同的电荷,头发之间 相互排斥,形成刺猬状。 ③云与云之间带有不同电荷时,放电形成闪电和雷声。 7、作业:P3 第1、2题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 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第 2 课时 总序第 2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为学习其他电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教学难点: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实验器材: 塑料梳子 碎纸屑 两个气球 挂气球的支架 幻灯片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继续教学后面的内容:不一样的电荷 1、提出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 物体带电呢?而梳子与头发摩擦以后,它们分别带上了不同的电荷呢? 2、学生讨论。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分析归纳:原来,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 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这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以后,梳子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 一样了,梳子和头发就显示带不同的电荷了。 二、实验一(辅以幻灯):

1、用一块羊毛制品反复摩擦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这个侧面靠近头发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指名学生说一说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试着让学生说说其中的道理。 3、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小结: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用一块羊毛制品反复 摩擦气球的一个侧面时,气球带上负电荷,将气球的这个侧面靠近头发时,头 发被感应而带上了相反的正电荷,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头发被气球吸 引过来了。 三、实验二: 1、 将两个气球紧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 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讨论交流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学生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 的部位时,羊毛制品带上了正电荷,而两个气球带上了负电荷(即同种电荷)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两个气球相互排斥。 四、让电荷流动起来: 1、 讲述: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 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这也就是为什么称其为静 电(静止不动的电)的缘故。 2、怎样才能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呢? 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板书) 1、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 2、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等,都是借助于电源、电 路才正常工作的。 作业:P3 第3、4题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 电-2、点亮小灯泡 第 1 课时 总序第 3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电流动的路径叫做电路, 2、认识电源、电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3、知道小灯泡的构造和让小灯光发光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什么是电路及小灯泡的构造和让小灯光发光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灯泡的构造和让小灯光发光的方法和什么是短路。 实验器材: 小灯泡 干电池 导线 幻灯片 教学方法: 1、通过实验掌握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和描述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知道电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教学新知: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都是靠电源提供的,你知道的电源有哪些吗? 2、学生讨论,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3、归纳:我们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电源有电池、发电机等,有了能流动的电 才能点亮灯泡,用上各种电器。 二、实验:小灯泡的构造(出示实物并辅以幻灯片,增大可见度):

实 验 教 案

课题: 电-5、导体与绝缘体 第 1 课时 总序第 6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 导电,这样的物体叫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导 电,这样的物体叫绝缘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 木片 塑料片 陶瓷 纸板 橡皮 布 丝绸 皮毛 钢管 玻璃 铅笔 铜片 铅 丝 铝丝 铁丝等各种绝缘体和导体 幻灯片。 教学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任务。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实验 导入: 1、演示简单电路(幻灯): (1)观察简单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将剪断的导线的两个金属头接上,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 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时,小灯泡不亮。这样可以让学生初

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二、新授: 1、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2、告诉学生:像刚才实验中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做导体, 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3、实验:制订一个“检测一块橡皮”的计划: 先让学生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然后阅读教科书“检测一块橡皮 导电性的过程” ,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在学生理解“检测一块橡皮导电性 的过程”的科学与规范性之后,再操作“检测一块橡皮导电性的过程”。 4、实验:检测木片 塑料片 陶瓷 纸板 橡皮 布 丝绸 皮毛 钢管 玻璃 铅笔 铜 片 铅丝 铝丝 铁丝等各种绝缘体和导体: 在一个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余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 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做出预测,然后进行 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 5、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 发亮,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对20余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 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 6、对插头、卷笔刀和有绝缘外皮的导线等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 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亮,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 亮,即它们是由导体和绝缘体两部分组成的。 7、讨论教室里的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描述绝缘 材料和导体材料的各自用途,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部分,注 意安全用电。 8、拓展延伸(幻灯): 课后收集注意安全用电资料,如:为什么湿手不能按开关?为什么不能 用湿抹布擦拭电器设备?等等 作业:P13 第1、2题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 电-6、做个小开关 第 1 课时 总序第 7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知道开关有的地方需要导体来做,有的地方需要绝缘体来做。 3、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形状,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重点: 认识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教学难点: 知道开关有的地方需要导体来做,有的地方需要绝缘体来做并能利用身边 的材料制作一个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实验器材: 手电筒 电池 电池盒 木块 图钉 导线 曲别针 小灯泡 小灯座 幻灯片 教学方法: 1、思考制作小开关需要哪些材料。 2、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出示实物并辅以幻灯): 大多数学生都有用过手电筒的经历,但是可能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过 手电筒。 首先观察手电筒各部分使用的材料,哪部分是导体做的,哪部分是绝缘体 做的。最好手电筒的外壳是透明的,这样容易观察到它的内部结构。这种手电 筒的外壳一般是塑料做的,前面灯罩内有一个拧小灯泡的小灯座。小灯座的螺 纹将和小灯泡的螺纹连接,并连接一根金属片,金属片的另一端连接到开关的 一个触点,开关的另一个触点连接另一金属片的一端,这个金属片的另一端与

手电筒后端连接,并将与电池的负极连接。小灯座的底部有一个金属的接触点, 接触点和小灯座的螺纹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接触点的一端和小灯泡下边的连 接点接触,另外一端和电池的正极连接。 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手电筒里的电池和小灯泡的安装方法,分析电流的路 径,并试着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二、实验:做个小开关 1、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手电筒的电路图思考:如果这个电路一直通着电, 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电池很快耗尽)怎样才能自如地控制小灯泡的亮、灭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按照讨论所用什么材料来做小开关,设计并制作小开关。 三、实验:在简单电路中安装小开关,测试能不能控制电流的通断。 1、讲述:在一个简单的电路中,至少要有电源、导线、用电器三部分。 2、现在我们加上制作的小开关,在我们这个简单的电路中,就有电源、导 线、用电器和开关四部分。 3、我们这个电路如果成功了,小灯泡就会被控制亮灭,如果没有成功,找 一找问题出在哪?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四、实验:试一试,组装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1、先设计怎样才能组装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2、画出电路图。 3、按照画出的电路图,组装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4、全班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又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 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 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作业:P16 第1、2题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电-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 1 课时 总序第 8 个教案 课型:实验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2、探究不同电路连接方法的区别。 3、观察、描述、发现不同电路的特点。 批 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难点: 观察、描述、发现不同电路的特点,这是最容易搞混淆的内容。 实验器材: 电路检测器 4个接线柱的盒子 电池和电池盒 小灯泡和小灯座 幻灯 教学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接线盒内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1、在这部分活动中,让学生研究一个盒盖上有四个接线柱,内部 连有导线的封闭盒子,盒子的内部导线是如何连接的,不能直接看到, 只能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里面导线的连接情况。 根据检测后填写表格:【幻灯】(通路用“√” ;断路用“×”表示)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断路 2、提醒学生正确掌握检测的方法: 检测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做到任意每两个接线柱之间都进行检测, 既不能遗漏也不要重复检测。启发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检测,如: 1—2 1—3 1—4??

3、根据检测情况,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并与同学们交 流。然后用铅笔把连线画下来。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1、简述: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并掌握简单电路有两种不 同的连接方法。 板书: 并联连接 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串联连接 2、实验: (1)电池的并联连接和串联连接,注意观察: ①1个小灯泡的电路,把两节电池并联连接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 ②1个小灯泡的电路,把两节电池串联连接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 ③小结;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还是 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而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 灯泡比较亮。 (2)小灯泡的并联连接和串联连接,注意观察: ①1节电池、两个小灯泡的电路,把两个小灯泡并联连接起来使用 有什么特点? ②1节电池、两个小灯泡的电路,把两个小灯泡串联连接起来使用 又有什么特点? ③小结:两个小灯泡并联连接时,两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池 的电压相同,都是1.5V,所以比较亮;两个小灯泡串联连接时,1节 电池的电压平均分配给两个小灯泡,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是1节 电池电压的一半0.7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这与上面电池的并联和 串联连接不同,注意区分,不要弄混淆了。 作业:《基训》P11 1、2、3题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 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 第 1 课时 总序第 9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观察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身体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认识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利用资料进行研究的能力。 批 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身体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教学难点: 认识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实验器材: 幻灯片 多媒体课件 油菜花(或迎春花、白菜花)镊子 资料卡 教学方法: 1、 解剖花,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 观察花——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幻灯片】: 1、讲述:在植物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开花的植物——从参天 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 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 成? 二、观察植物的身体【多媒体课件】:

1、看一看,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2、分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观察结果。 3、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4、归纳并板书: 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组成。 三、观察油菜花: 1、解剖油菜花【辅以多媒体演示实验】: (1)解剖一朵油菜花,把这朵油菜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粘贴在 纸上,并按从外到里的顺序,分别在表里写上它们的名称和数量等: 主要部分 颜 色 数 量 气 味 其他发现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2)指导学生用“花蕾——盛开的花——快要凋谢的花——已经 凋谢的花——长出小果荚——小果荚长成油菜荚”来描述油菜花是怎 样结出果实的。 2、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多媒体】: 一株油菜上的花不是同时开放的,但它们都经历了相同的过程, 只是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如有的还是花蕾,有的已盛开,有的花瓣凋 谢了??当油菜花凋谢了,留下的部分就是小果荚,小果荚长大后就 成为油菜的果实。 3、回顾和总结: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油菜花,我们认识到了什么?关于油菜 花结出油菜果实的过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对 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什么呢? 作业:《基训》P13 第1、2、3题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新的生命-2各种各样的花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0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观察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花、外形特点和记录花的特点的能力。 2、知道花有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不同构造。 3、认识并掌握在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 批 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花、外形特点和记录花的特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并掌握在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 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 桃花模型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方法: 1、根据提示能完成花的专题研究。 2、通过观察,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并能将研究结果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 1、春天到了,迎春花、桃花快要开花了,我们来观察一下开花植 物的花,然后,用你喜欢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 2、学生记录。 二、观察花的构造【桃花模型】: 1、观察桃花由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特点?

2、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1)桃花有四部分组成:【板书】 ①萼片 ②花瓣 ③雄蕊 ④雌蕊 (2)分别介绍这四部分: ①你们知道这四部分有什么作用吗?大家可讨论一下。 ②花萼:颜色是绿色的,形状像叶片,起保护作用。 ③花瓣:颜色是粉红色的,形状像勺子,起保护作用和吸引昆虫 前来采集花粉的作用。 ④雄蕊:颜色是黄色的,形状像头簪,起产生花粉的作用。 ⑤雌蕊:颜色是绿色的,形状像一个葫芦,起接受花粉,使子房 变成果实的作用。 三、先观察书上梨花、海棠花、迎春花、玉兰花插图然后开展讨论: 1、思考:这些花的结构是不是也和桃花相同呢? 2、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在小组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这些花的结构与桃花相同,也有四部分,这些花叫完全花。但 有些花的结构与桃花不同,没有四部分,如南瓜花、黄瓜花,它们只 有三部分,还有只两部分如小麦花,柳树花只有一部分,这叫不完全 花,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 完全花 花的分类 不完全花 作业: 《基训》P15第1、2题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 新的生命-5 种子的萌发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4 个教案 课型: 实验、观察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动手进行研究的能力。 批 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动手进行研究的能力。 实验器材: 浸泡过和没浸泡的几种植物的种子 小刀 镊子 放大镜 烧杯 培养皿 吸水纸 天平等 教学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2、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传播种子以后,种子将在新的环境中萌发,那么种子的结构 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 二、新授: (一)浸泡种子: 1、观察浸泡过的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观察它们外形的相同 和不同之处。 2、用天平分别测量没浸泡的种子和浸泡过和种子,看种

子吸收了多少水分。 (二)实验:种子的内部构造: 1、用小刀和镊子将种皮剥开,观察它们的种皮是什么样的?推想 种皮有什么作用? 2、用镊了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 察在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子呢? 3、像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而且,豆类 植物是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胚里还有胚根、胚芽和子 叶三部分。胚是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胚是有生命的,可以 发育成一株植物。 三、实验:发芽的蚕豆: 1、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一个铺有棉花的盘子里。 2、在盘子里浇上一些水,并保持棉花的湿润。 3、将蚕豆放在窗台上,持续观察蚕豆的变化,弄清下列 问题:(1)子叶有什么作用? (2)胚根有什么作用? (3)胚芽有什么作用? 4、这个实验需要几天的时间观察,在观察时注意蚕豆种 子在萌发时,先长什么?后长什么?子叶有什么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作业: 《基训》P20 种子的萌发 教学(后记)反思:

实 验 教 案

课题: 食物-5、面包发霉了 第 1 课时 总序第 22 个教案 课型: 观察、实验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道面包的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 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面包发霉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食物发霉的环境和条件。 批 注 教学重点: 知道面包的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环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面包发霉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食物发霉的环境和条件。 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 发霉的面包 干面包 滴管 放大镜 水 塑料袋 记录表 教学方法: 1、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景引入【多媒体课件】: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多媒体课件】 展示各种发霉的食物。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 与哪些条件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5课【板书课题】: 5、面包发霉了。 二、实验:观察发霉的面包: 1、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 2、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1)霉的颜色 ; (2)形状是怎样的;

(3)发霉的部分是怎样分布的。 三、面包发霉的条件【多媒体课件】: 1、提出问题: (1)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 (3)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讨论: 3、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4、归纳: 面包发霉的条件: (1)要有生长所需的营养。 (2)适宜的温度。 (3)有水分和空气。 (4)有适宜的光照。 四、布置实验: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讲述:这是一组对比实验: 第一组:面包保持干燥装在塑料袋里,放在桌上; 第二组:面包上滴10滴水装在塑料袋里,放在桌上; 第三组:面包上滴10滴水装在塑料袋里,放在冰箱冷冻室里; 第四组:面包上滴10滴水装在塑料袋里放大温度较高的地方 2、观察这四组的面包,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 的推测。 3、坚持观察,看几天以后的情况是否象我们推测的那样,如果不 是,其中的奥秘和道理是什么? 作业:《基训》P31食物——5、面包发霉了 教学(后记)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0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