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理解性默写

更新时间:2024-04-29 07: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说》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懂得道理,先后不同,专业各异,擅长不同,从而有力地

论证了师生的辩证关系。

2. 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

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4. 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 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 韩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师风尚与士大夫之类的人耻学于师作对比,进而肯定

尊师重道的正确态度。

8. 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9.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0. 韩愈认为士大夫之类的人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韩愈认为向老师学习,重在学习道理而不应关注老师年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 韩愈引用古圣人言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

学习的原则。

15. 韩愈用来说明写作《师说》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作为寄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韩愈在《师说》中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

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

对自身“则耻师焉”。

19. 韩愈之所以赞许李蟠,不仅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因为他具有虚心从师学习

的态度。

20. 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1. 士大夫之族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诱因,并从

反面与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原因的论述前后呼应。

22. 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3.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4. 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25. 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

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否焉。”

26. 作者用慨叹的语气提出士大夫之族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见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其子,__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惑矣。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 吾未见其明也。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60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