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普通化学实验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7:01:5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一 天平称量

实验一 天 平 称 量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电子天平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几点?

2.称样中常用哪几种称量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直接称量法?什么情况下使用差减称量法?

3.请说明称完样品后应做的结束工作。

1

实验一 天平称量

二. 实验结果与讨论 1.直接法称量

钢块编号: 重量 g

2.加量法(固定重量称量法)称量

按照 g称量要求,称取 样品一份。 实际称得 g。

3.差减法称量

按照 g称量范围,称取 样品三份。 ⑴ ⑵ ⑶ W初

W终 W (g)

2

实验二 氯化钠的提纯

实验二 氯化钠的提纯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请简述本实验所应用的原理,并写出本实验涉及的主要的化学反应式。

2.本实验中先除SO42-,后除Ca2+ 、Mg2+ 等离子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去除Ca2+、Mg2+、Ba2+ 等离子时能否用其它可溶性碳酸盐代替Na2CO3?

4.为何要用HCl把溶液调节为pH 3~4?能否用其它酸?

3

实验二 氯化钠的提纯

5.蒸发浓缩过程中,为什么应将蒸发皿周边析出的固体及时拨入溶液中?

6.在检验产品纯度时,能否用自来水溶解NaCl?为什么?

7.仔细阅读实验基础知识中p.24试剂取用规则,p.16煤气灯使用,p.33蒸发浓缩与结晶, p.35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等有关内容。

二. 实验部分

1.提纯步骤及相应现象和数据记录

提纯实验步骤(包括所用试剂与实际用量): 现象和数据:

4

实验二 氯化钠的提纯

2.定性分析 操 作 1.SO42-检验: 试液+ BaCl2 现 象 粗盐 提纯产物 化学纯NaCl 解 释 2. Mg2+检验: 试液+ NaOH +镁试剂 2+3. Ca检验: 试液 + NH3 + Na2C2O4 3+ 4. Fe检验: 试液+HNO3+ NH4SCN 三. 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

原料粗盐重 g,获得提纯产物NaCl重 g,产率 产物纯度分析结论: 2.问题与讨论:

(1).用化学方法除去杂质时,选择除杂试剂的标准是什么?

(2). 加沉淀剂除杂质时,为了得到较大晶粒的沉淀,沉淀的条件是什么?

(3).你认为本实验中影响提纯产物产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

实验三 利用废铝罐制备明矾

实验三 利用废铝罐制备明矾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请简单叙述本实验所应用的原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式。

2.本实验中用碱液溶解铝片,然后再加酸,为什么不直接用酸溶解?

3.最后产品为何要用乙醇洗涤?是否可以烘干?

4. 仔细阅读p35固液分离等基本操作。

6

实验三 利用废铝罐制备明矾

二. 实验简要步骤及相应现象和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包括所用试剂与实际用量): 现象和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

投入原料W铝片 g 获得产品明矾W产品 g

理论产量(写出计算过程) 产率 2.问题与讨论

当产品溶液达到稳定的过饱和状态而不析出晶体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促使其结晶析出?

7

实验四 退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制备(Ⅰ)

实验四 退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制备(Ⅰ)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简述合成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反应原理。

2. 写出合成阿司匹林时生成少量高聚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在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中,加入浓磷酸的作用是什么?

4.制备反应所用的锥形瓶为何要干燥?

5.粗产物依次用碳酸氢钠溶液和盐酸溶液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写出相关反应式。

8

实验四 退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制备(Ⅰ) 它 二. 实验简要步骤及相应现象和数据记录

制备步骤(包括所用试剂与实际用量): 现象和数据:

产物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

产物颜色和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 物 的 重 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产量(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 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物分析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与讨论

9

实验五 缓冲溶液

实验五 缓 冲 溶 液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 简述缓冲作用的原理。

2. 若配制pH = 5的缓冲溶液40mL, 需要0.1 mol·L-1 的HAc和0.1 mol·L-1 的NaAc各多少毫升?若配制40 mL pH = 9的缓冲溶液, 需要0.1 mol·L-1 的NH3?H2O溶液和0.1 mol·L-1 NH4Cl溶液各多少毫升?

3. 计算缓冲溶液F、G的pH值。用pH计测量缓冲溶液F、G时,所用pH计应该以酸性标准缓冲溶液校正还是以碱性标准缓冲溶液校正?

4. 什么是缓冲容量?简述影响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

5. 同一缓冲对,当总浓度一定而缓冲比不等时,缓冲溶液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有何不同?为什么?

6.仔细阅读实验基础知识中p42~45的pH计和电极等有关内容。

10

实验五 缓冲溶液

二. 实验部分 1.缓冲溶液的配制 缓冲溶液 A (pH=5) 缓冲对的取用体积(mL) pH试纸测定值 VHAc = VNaAc = VNH3 = B (pH=9) 2. 缓冲溶液的性质

(1) HAc—NaAc缓冲溶液 试管编号 1 2 3 4 溶 液 缓冲溶液A 加酸或碱前 加入试剂及 加酸或碱后 pH试纸测定值 加入量(滴数) pH试纸测定值 VNH4Cl = 酸度计测定值 pH=5的稀HCl溶液 缓冲溶液A pH=5的稀HCl溶液 结论 (2) NH3—NH4Cl缓冲溶液 试管编号 1 2 3 4 溶 液 缓冲溶液B 加酸或碱前 pH试纸测定值 加入试剂及 加入量(滴数) 加酸或碱后 pH试纸测定值 pH=9稀NaOH溶液 缓冲溶液B pH=9稀NaOH溶液 结论 (3) 稀释的影响

缓冲溶液A稀释前 pH值

取缓冲溶液A mL,稀释至 mL,pH试纸测得值 。 结论:

11

实验五 缓冲溶液

3. 缓冲能力

(1) 缓冲能力与缓冲总浓度的关系

缓冲溶液 E 的配制 当甲基红指示剂由 色变为 色时:

缓冲溶液A 加入 2 mol·L-1 NaOH溶液 滴, 缓冲溶液E 加入 2 mol·L-1 NaOH溶液 滴。

结论: (2) 不同缓冲比的溶液对酸和碱的缓冲能力

缓冲溶液F的配制 缓冲溶液G的配制 烧杯 加入酸或碱前加入酸或碱后溶液 加入试剂及加入量 (滴) 编号 pH计测定值 pH计测定值 1 2 3 4 结论 缓冲溶液F 缓冲溶液G 缓冲溶液F 缓冲溶液G

三.问题与讨论

(1) 配制缓冲溶液时为何要求共轭酸的pKa与溶液pH值相近?还要考虑其它什么因素?

(2) 为何用 (1) 式计算所得的缓冲溶液pH值是一个近似值?

12

实验六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实验六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姓名 学号 合作者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简述气体摩尔体积测定的实验原理。

2.计算气体摩尔体积时,需要用到哪些数据?如何得到它们?

3.KClO3受热分解时除主要产物O2外,还可能有极少量的Cl2等副产物,这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4.为何试管内KClO3和MnO2混合物要铺展成薄层?为何试管口要向上倾斜?

5.读取量气管内液面高度时,需要注意哪几点?

6.量气管内的气压是否就等于O2的压力?为什么?

7.如果在25℃、101.3kPa下每测定一次约放出O2 90mL,问:开始时所称取的1.5克KClO3 可供测定多少次?

13

实验六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二. 实验部分 1.简要步骤 (1) 取样

(2) 安装量气装置

(3) 系统检漏

(4) 驱除水份并练习控制KClO3分解速度 (5) 称量 (6) 测定

2.实验数据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W1(g) (1) (2) (3) (4)

14

量气管液面初、终读数 V1(mL) V2(mL) W2(g) 大气压 P (kPa) 温度 t (℃) 实验六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 数据处理 第一次 ?1第二次 第三次 反应前(试管+混合物)质量 W1(g) 反应后(试管+混合物)质量 W2(g) 氧气质量 W=W1-W2(g) 氧气的摩尔数 n =W/32.00(mol) 反应前量气管液面初读数 V1(mL) 反应后量气管液面终读数 V2(mL) 反应产生的氧气体积 VO2=V2-V1(mL) 温度 t(℃) 大气压力 P(kPa) 实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 PH2O(kPa)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摩尔体积 (L) V0?V1000?P?PH2O101.3?273t?273n V0平均值 (L) 相对误差 [ (V测定 - V理论)/V理] ?100% 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问题与讨论

(1). 考虑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a) 量气管没有洗净,排水后内壁上附有水珠。

b) 读取液面位置V2时,量气管和水准管中的液面不在同一水平。 c) 读数时未完全冷却,反应试管的温度还高于室温。

d) 反应过程中,由量气管压入水准管的水过多而溢出。 e) 第一次称量前KClO3和MnO2中的水份未除尽。

(2). 利用本实验装置和操作还可以测定哪些物理常数?写出简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及需要测量的数据。

15

实验七 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七 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测定

姓名 学号 合作者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 实验中为什么可以根据反应溶液蓝色出现的时间来计算(NH4)2S2O8与KI的反应速率?溶液出现蓝色后,(NH4)2S2O8反应是否就终止了?

2. 本实验条件下,在反应溶液蓝色出现的时间内,消耗的 (NH4)2S2O8浓度与Na2S2O3溶液的浓度关系如何?

3. 为什么用KNO3溶液或(NH4)2SO4溶液补足反应体系的体积?能否用水补充?

4. 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1) 先加 (NH4)2S2O8 溶液,最后加 KI 溶液; (2) 慢慢加入 (NH4)2S2O8 溶液;

(3) Na2S2O3 溶液的用量过多或过少。

5. 对于反应S2O82? + 3 I? == 2SO42? + I3?,若是不用S2O82 而用I 或I3 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是否一样?

---

16

实验七 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测定

二. 实验部分

室温 ℃

实 验 编 号 反应温度 (℃) 反应温度 (K) 0.20 mol·L-1 KI 0.010 mol·L-1 Na2S2O3 0.2 % 淀粉溶液 试剂 用量 0.20 mol·L-1 KNO3 (ml) 0.20mol·L-1 (NH4)2SO4 0.20mol·L-1(NH4)2S2O8 0.02 mol·L-1Cu(NO3)2 反应时间 Δt (秒) 三.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

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测定与计算

实 验 编 号 反应温度 (K) KI溶液 起始 浓度 Na2S2O3溶液 (mol·L-1) (NH4)2S2O8溶液 反应时间 Δt (秒) 反应速率? lg? 速率常数k m 计算值 n 计算值 结论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4 1 ∕ ∕ 10 ∕ 10 4 1 ∕ 5 5 ∕ 10 4 1 ∕ 7.5 2.5 ∕ 5 4 1 5 ∕ 10 ∕ 2.5 4 1 7.5 ∕ 10 ∕ 5 4 1 5 ∕ 10 ∕ 5 4 1 5 ∕ 10 ∕ 5 4 1 5 ∕ 10 ∕ 5 4 1 5 ∕ 10 1滴 1 2 3 4 5

实验七 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测定

(2)反应级数m、n和速率常数k的计算式:

(3)作图法求反应级数m、n

用1、2、3号数据,以lg? 对lgCS2O82?作图,

得直线斜率m = (附图1);

用1、4、5号数据,以 lg? 对 lgC I? 作图,

得直线斜率n = (附图2)。

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温度 实验编号 (K) 4 6 7 8 结 论 1/T 反应时间t (s) 反应速率? lgk 注:表中实验6、7、8号的试剂加入量与前表中4号相同。

活化能的测定:

依据上表中4、6、7、8号数据,以lgk对1/T作图(附图3); 从图中得直线斜率为 , 根据斜率??Ea,可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2.303REa = = = (kJ·mol-1)

18

实验七 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测定

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编号 4 9 结 论 加入Cu(NO3)2 滴数 反应时间 t (s) 反应速率? 注:表中实验9号除另加Cu(NO3)2外,其余试剂加入量与前表中4号相同。

三. 问题与讨论

19

实验八 吸光光度法测定铁——分光光度测定技术的应用

实验八 吸光光度法测定铁

——分光光度测定技术的应用

姓名 学号 合作者 实验日期

一.实验预习与思考

1.简述吸光光度法测定物质溶液浓度的基本原理。

2.为什么测定吸光度时要采用参比溶液?为什么常常采用空白溶液作参比?

3.每次改变波长后,再测量吸光度时,总要重新调“0”、调“100?”,这是为什么?请联系物质对光的吸收与波长的关系。

4.本实验中,加入盐酸羟胺、醋酸钠的作用是什么?

5.如何正确使用比色皿?请列出其注意事项。

6.仔细阅读实验基础知识中p.26移液管和吸量管,p.31容量瓶使用方法,p.47分光光度计以及p.49 S22PC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有关内容。

20

实验八 吸光光度法测定铁——分光光度测定技术的应用

二.实验部分 1.溶液的配制 系列编号 20μg/mL铁标准液 ( m L ) 含铁未知试液 ( mlL ) 10%盐酸羟胺 0.15%邻二氮菲 1mol·L-1醋酸钠 1 0 --- 2 1.00 --- 3 2.00 --- 4 3.00 --- 5 4.00 --- 6 5.00 --- 7 --- 8 --- 2.吸收曲线的测定

仪器 分光光度计;

参比 ; 比色皿

对4号溶液(加入20μg/mL铁标准溶液3.00mL),测得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

波长(nm) 吸光度A 波长(nm) 吸光度A 450 500 455 505 460 510 465 515 470 520 475 525 480 530 485 535 490 540 495

3.标准曲线的测定

仪器 分光光度计; 测量波长 nm, 参比 ; 比色皿 测定不同浓度铁—邻二氮菲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系列编号 吸光度A测得值 1 2 3 4 5 6 4.未知试液的测定 未知试样 ,测定条件同上。

系列编号 吸光度A测得值 7 8 21

实验八 吸光光度法测定铁——分光光度测定技术的应用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数据处理

(1) 吸收曲线的测定及测量波长的选择

根据4号溶液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测得值,以波长 ? 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吸收曲线图(附图1)。

从吸收曲线,选择最大吸收波长 __________ nm为测量波长。

(2) 标准曲线的测定

测定不同浓度铁—邻二氮菲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系列编号 加入铁标准液体积 ( mL ) 含铁浓度C (μg/mL) 吸光度A测得值 吸光度A校正值 1 0 2 1.00 3 2.00 4 3.00 5 4.00 6 5.00 据表列数据,以铁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附图2)。

(3) 未知试样的测定

测定 _______ 号未知试样所配二份试液的吸光度,并从标准曲线图查得铁浓度,计算得到原始试样中的含铁浓度。

系列编 号 7 8 吸光度 A 测得值 吸光度 A 校正值 查得含铁浓度(μg/mL) 计算未知试样含铁浓度(μg/mL) 未知试样含铁浓度平均值(μg/mL) 2.问题与讨论

22

实验九 退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制备 Ⅱ

实验九 退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制备 Ⅱ

姓名 学号 合作者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重结晶时应如何选取合适的溶剂?

2.溶剂的量对重结晶产物的纯度和产率有何影响?

3.仔细阅读p34结晶与重结晶等基本操作。

23

实验九 退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制备 Ⅱ

二. 实验简要步骤及相应现象和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包括所用试剂与实际用量): 现象和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

投入粗产物乙酰水杨酸 W粗产物 g 获得产品乙酰水杨酸 W产品 g 回收率 2.问题与讨论

24

实验十 过氧化钙的制备和含量分析

实验十 过氧化钙的制备和含量分析

姓名 学号 合作者 实验日期

一. 实验预习与思考

1、 简述制备过氧化钙及测定其含量的原理。

2.本实验制得的产品中,除了CaO2外,其余是什么?

3.测定过氧化钙含量时,除了知道样品的称取量W和量气管中量得的氧气体积V 外,还需要测量什么数据?写出由实验数据计算CaO2百分含量的计算式。

25

实验十 过氧化钙的制备和含量分析

二. 实验简要步骤及相应现象和数据记录

1.实验步骤(包括所用试剂与实际用量): 现象和数据:

2.过氧化钙含量测定的数据记录 称取过氧化钙质量 量气管液面初、终读数 W(g) V1(mL) V2(mL) (1) (2) (3) 3.过氧化钙性质实验 操作 1、CaO2溶解性 2、试液+KI淀粉试纸 现象 大气压 P(kPa) 温度 t(℃) 解释(反应方程式) 3、试液+稀盐酸+KI淀粉 试纸

26

实验十 过氧化钙的制备和含量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

投入原料WCaCO3 g

获得产品过氧化钙WCaO2 g

理论产量(写出计算过程)

产率

2. 数据处理 称取过氧化钙质量W(g) 反应前量气管液面初读数V1(mL) 反应后量气管液面初读数V2(mL) 反应产生的氧气体积VO(mL) 2温度t(℃) 大气压力P(kPa) 实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 PH2O(KPa) CaO2%

商品CaCO3 产品CaCO3 产品CaCO3 3. 问题与讨论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bz.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