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6 23: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

【方法指导】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

迹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 历史人物评价 分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右图所示)

类分述如下:

线1.分类法 :

索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

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

时间分期线索 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唐太宗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评价孙中山”(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例】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

①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 ②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

③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 思路提示:

①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③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 ④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⑤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

1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总之,千秋功罪,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但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人物学习上取得良好成绩。

(1)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进行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可以考虑以下一般要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2)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的标准。 (3)注意历史人物的阶级实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知识结构】

一、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统一条件:

(1)春秋战国,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民族、地区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客观条件 (2)人民苦于长期战乱,渴望统一。(人民需要)

(3)秦国变法彻底,实力最强。(秦的实力)

主观条件:(4)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广泛吸引各国人才,制定正确的

统一战略。(个人适应潮流)

2、统一策略:先弱后强,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特点:各个击破

3、过程:前230年,灭韩?离间计灭赵?水淹灭魏?强攻灭楚?灭燕?前221年,灭齐,完成统一大业。 4、评价: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

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经济 交通 措 施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灵渠) 影 响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基本疆域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文化发展; ③促进交通发展。 2、秦朝疆域:

以陕西咸阳(西安)为都城,最东、最北的一郡是辽东郡,最西的一郡是陇西郡,最南的一郡是象郡。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2、长期征战(征越、伐匈、戍边)大兴土木(筑长城、建阿房宫、修秦始皇陵),兵役、徭役、赋税繁重。 3、实行暴政,严刑酷法,穷奢极欲。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功: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

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过:1、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迷信法家,制定了严酷的刑法;3、长期征战,大兴土木,兵役、徭役、赋税繁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是一个惟我独尊、穷奢极欲、专制暴虐的暴君,他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课后练习: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C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2、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D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3、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 A )

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B、他首创并建立了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 C、他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D、他焚书坑儒,维护了思想统一 4、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5、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史实;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2)“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3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度。(3分)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课外阅读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 【知识结构】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

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

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策 略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东突厥 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西突厥 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3

吐 蕃 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步辇图) 评 价 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政 策 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表现2.) 中外交往概况 ①来访人员频繁 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 ③玄奘取经 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影 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 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 (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 日本:大化改新) 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楷模,并对以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课后练习: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D)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C )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B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4

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 ) A.朝鲜、日本 B. 印度 C.东南亚 D. 西亚、中亚

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 1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唐大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与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怎样的局面?(8分)

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8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5)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8分)

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1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ult.html

Top